10厘米长的线段是多少分米_图形的认识 测量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单元知识点汇总与教案

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厘米、分米和米三个单位大小分不清楚。
误区点拨:(1)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不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实际生活中,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来判断。
易错点2:测量物体的长度出错。
误区点拨:(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没有放平,或者物体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而是与尺子的左端对齐。
(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就长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对着尺子的0刻度,用物体两端所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材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1.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2.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3.在用厘米作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中,了解线段。
4.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过程:一、复习指名板演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例3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图见书本)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
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
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
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我会数:1、数出1厘米:(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二年级数学(优等生适用)

2.1区分图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图形,有些是平面的,有些是立体的。
寻找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区分图形。
经典例题下面每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⑴、⑵、解题策略⑴、相同点:这两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都是直角三角形。
不同点:①的两条直角边不相等,是一般直角三角形;②的两条直角边相等,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⑵、相同点:这两个图形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不同点:①是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相对面的大小相等,都是长方形;②是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的大小相等,都是正方形。
画龙点睛我们观察图形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认真比较它们边的长短、面1 / 29的大小以及形状等等。
举一反三仔细观察,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不同点是:2仔细观察,两个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点?不同点是:仔细观察,两个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点?不同点是:融会贯通4下图中的两个图形,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请你仔细观察、分析。
相同点是:不同点是:2 / 292.2 如何测量长度古时候有个埃及国王,他很想知道为自己盖好的金字塔到底有多高。
但怎么测量呢?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后来有个叫法列士的聪明人成功地测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成为一个聪明的测量者呢?经典例题用你手里的直尺量一量,下面两条线段分别是多少毫米?等于多少厘米?解题策略线段①长20毫米,等于2厘米。
线段②长50毫米,等于5厘米。
画龙点睛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与长度有关的问题,有时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解决。
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尺有很多种,有直尺、卷尺、折尺……这些尺子上都刻有米、分米、厘米、毫米。
每个同学都有直尺、三角尺,用尺可以画直线、量长度。
尺上最小的一格长是1毫米,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
我们用的三角尺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 / 29再请你量一量,这本书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厚又是多少呢?举一反三请你画出:⑴长是2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⑵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相识》说课稿1今日说的是第一课时,相识分米和毫米。
第一个例题先通过探讨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
在此根底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操作、沟通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
最终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
其次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缺乏1厘米引起小挚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挚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
由此提醒: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
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最终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
随后想想做做6题协助学生进一步稳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相识。
这局部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相识及长度单位的简洁换算。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相识长度单位的根底之一,也是学生逐步驾驭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通过这一局部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视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历,打好根底。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造就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简洁的推理实力。
《分米和毫米的相识》说课稿2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相识》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必须的用尺度量实力的根底之上进展教学的。
《分米的认识》教案

《分米的认识》教案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
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
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
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
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
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
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
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2一、说教材:《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学PPT课件(2篇)

课后习题
4.1分米=( 3 )厘米=( 3 )毫米 5.画一画。 (1)画一条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0毫米的线段。 【参考答案】 (1) 94厘米
课后习题
(2) 5厘米
6.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估计
课桌的长 ( )分米 数学书的长 ( )厘米
量一量 ( )分米( )厘米
课堂练习
5.填一填。 1分米=( 10 )厘米 1米=( 10 )分米 1厘米=( 10 )毫米 6.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支铅笔长18(厘米) 一枚5角硬币的厚度约1(毫米) 一根黄瓜长3(分米) 一栋教学楼高40( 米 )
7.看图填一填。
课堂练习
①号线段长( 2 )厘米( 1 )毫米;②号线段长( 3 )厘米 ( 4 )毫米。
五 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
苏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 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 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 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 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 )厘米( )毫米
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课桌先估计后测量,体验该过程。答案不唯 一。
7.想一想,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请举例说明。 (至少说出3种物体)
【参考答案】杯子高度、粉笔盒高度、圆形餐巾纸的直径等 。
8.一本书厚10毫米,多少本这样的书厚1分米?
【参考答案】 10本 讲评:10毫米=1厘米 1分米里面有10个1厘米,所 以10本书厚1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