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铜川市耀州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铜川市耀州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提 要 : 过 分析 1 8 — 2 0 通 9 9 0 5年 间铜 川 市耀 州 区发 生 的 冰 雹 灾 害记 录 资 料 , 合 耀 州 区 地 理 环 境 特 征 , 结
7 6 5
总 结 出该 区冰 雹 天 气发 生 的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 雹 发 生路 径 , 及 冰 雹 天 气给 当地 所 带 来 的 灾 害 , 冰 以 并提 出
冰 雹 的 季 节 变 化 受 大 气 环 流 等 因 子 的 支 配[ 。根据 资料 统计 , 2 ] 耀州 区 冰雹主 要集 中在 6 — 8月 份 , 早 出现 在 3月份 , 晚 出现 在 1 月 份 。 最 最 1 图 2是耀 州 区 降雹 月 分 布 曲线 图 , 图 中我们 可 从 以看 出 6 —8月 份 ( 夏季 ) 雹最 多 , 降 6月 6次 , 7月
1 时 间分 布 特 征
1 1 年 际 变 化 .

村 , 5 3万 人 ( 中农 业 人 口 2 . 2. 其 1 6万 ) 总 面 积 , 15 1 m。 5 k 。地 势西 北高东 南低 , 分三 个地形 区 : 西 北部 为 土石 山地 区 , 中部为黄 土高原 丘 陵沟壑 区 ,
维普资讯
2 0 () 0 8 2

西




・1 5・ 6
铜 川 市 耀 州 区冰雹 时 空分 布特 征 及 防治 对 策
徐 玉霞 ,王华斌 。谭 转梅 , (. 1 宝鸡 文理 学院 地理科 学与 环境 工程 系, 陕西 宝鸡 7 1 1 ; 2 0 3 2 宝鸡 市 高新 实验 中学 , . 陕西 宝鸡 7 1 0 ) 2 0 0
铜川市 耀 州 区位 于关 中北 部 , 川市西 南部 , 铜

市政建设中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

市政建设中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

市政建设中的常见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作者:余贤高,凌德富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09期摘要:在市政建设中,由于施工对岩层、土体的影响及破坏而产生了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文章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介绍,分析了各种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以及在工程施工中的处理方法,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市政建设;施工质量控制;表层排水法中图分类号:U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39-02一、市政施工中的应力作用地下的土岩体一直是处于上覆岩(土)层的静压力以及地下构造应力、地下水压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作用,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

在达到平衡状态的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挖、运、填等工序因素的影响使应力遭受破坏,岩土层发生塑性流动,应力的任何改变导致了岩土层的疏松、致密以及岩性的不稳、最终在岩土层中出现弯流、弯滑及地面沉降和裂缝等各种地质现象,而断裂作用则会导致岩层的破裂、破碎。

这种断裂作用的结果,造成了小到节理大到断层的各种地质现象的产生,并一直存在于地体中,给施工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市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一)市政建设中常见问题的类型及成因1.地面沉陷。

(1)地面沉陷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有:1)现代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德洲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2)三角洲平原,如珠江三角洲平原,杭州萧山、嘉兴、江苏无锡、苏州的地面沉陷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3)断陷盆地,它分为近海(又称滨海)平原(如宁波)和湖冲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等)。

(2)引起地面沉陷发生的人为原因还有:1)抽汲地下水引起的;2)采掘固体矿产引起的;3)开采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等。

2.裂缝。

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部分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

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有:(1)地震引起的裂缝;(2)基底断裂活动引起的裂缝;(3)松散土体潜蚀引起的裂缝;(4)黄土湿陷引起的裂缝;(5)胀缩引起的裂缝;(6)地面沉陷引起的裂缝;(7)滑坡引起的裂缝;(8)爆破引起的裂缝。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煤矿开采的不规范性,往往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水涌、矿井冒顶等。

这些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因煤矿开采导致地层破裂、支护力失效等原因而引发的地面下沉、建筑物破裂等灾害。

其特征为地面平缓,地面下沉或凹陷,可发生瞬间或隐蔽性威胁。

预防地面塌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采取合理的矿井布置,根据地质条件设置支柱、支架等支护措施,保证采空区的稳定。

2. 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面开采方法,延长采煤周期,减少采煤面积,降低矿区的开采强度。

3. 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了解矿区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情况,预测地面塌陷的概率和规模,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煤层中瓦斯被高压水和煤层压力抑制,当压力减小时,瓦斯突然向开采面释放的现象。

其特征为煤层裂隙增多、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等。

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采用合理的矿井布置,较少工作面的数量和面积,减少煤层的开采强度。

2. 设置瓦斯抽放塔和管道,对瓦斯进行抽放和利用。

建立瓦斯超限自动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瓦斯超限问题。

3. 常规进行瓦斯抽放,采取有效的抽放措施,减轻煤层内的压力。

加强瓦斯检测和防治,确保采煤面安全。

三、煤层水涌煤层水涌是指煤层内的水因为采煤作业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量涌出现象。

其特征为煤层内水压增大、渗透性增强、水位上升等。

预防煤层水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和评价,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 积极开展煤层水预排工作,采取加强支护措施、减缓开采进度等措施,控制煤层内水压,降低水涌风险。

3. 对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和泵站等设施进行加固,提高其承水能力和安全性。

四、矿井冒顶矿井冒顶是指因煤层顶板抗压能力不足、煤与岩石夹层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煤层顶板坍塌或破裂而引起的灾害。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4.13•【字号】铜政办函〔2022〕16号•【施行日期】2022.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4月13日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有效做好铜川市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水平,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陕西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2018-2022年)》《铜川市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铜川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2022年降水趋势预测,制定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分布区域全市目前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97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1863户8722人、房屋9048间、国道200米、文物景区1个、学校4所(含幼儿园1所)、单位31家。

按地域分:耀州区70处、王益区40处、印台区28处、宜君县55处、新区4处;按灾害类型分: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滑坡98处、崩塌80处、地面塌陷18处、地面沉降1处;按规模等级分:大型25处、中型56处、小型116处;按险情等级分:特大型1处、中型44处、小型152处。

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应对措施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的破坏力极大,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矿区地质灾害因其特殊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我国是一个开采大国,矿区开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客观的,而随着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矿区的开采活动,要有节制地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进行矿区的开发,避免过度或不当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矿山地质灾害类型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效地预防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矿区;地质灾害;类型1 我国矿区开采活动概述矿山资源的开发在我国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开采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结构,容易诱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而这些地质灾害会破坏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会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矿山资源的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矿区开采活动都比较滞后。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矿山勘探手段、开采设备和工艺都相对落后,在这种设备和技术条件下进行开采活动,势必会导致矿山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次由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型矿区发展迅猛,管理起来比较困难,造成了矿山开采的过度,破坏了矿区的生态平衡。

再次,由于我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落后,使得矿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变得较为困难。

以上这些因素是我国矿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而且较难预防的根源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矿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并对其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地方法防治这些灾害的发生。

2 我国矿区地质灾害的几种类型引发我国矿区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复杂的,这些使得我国矿区地质灾害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若以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大致可以突发性和缓发性两类。

突发性的矿区地质灾害由于其发生时间的瞬间性,很难进行预防,比如矿区瓦斯爆炸等。

地质灾害具体类型及防治

地质灾害具体类型及防治

地质灾害具体类型及防治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5.什么是滑坡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6.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日益加剧。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1. 缺乏全面系统的防治规划和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治规划、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

目前很多地区缺乏全面系统的防治规划和措施,导致防治工作无章可循,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做好防治措施的制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

2. 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地质灾害防治应该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区域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些地方存在防治措施过程中只重视表面工程治理而忽视根本治理,只注重抢险救灾而忽视灾后重建等问题。

应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具体、科学的防治措施。

3. 土地利用与规划不合理。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将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目前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违法建设等问题,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土地调查和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禁违法建设。

4. 公众意识和教育水平低。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但目前一些地区公众对于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治意识较低。

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容易造成防治工作的滞后和失误。

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教育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加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制定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防治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公众意识和教育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主要评价因子包括
[ #]
: 地形地貌 ( 量化时
采用地貌单元、 地形高差、 地形坡度三者相结合的 方法赋值) 、 岩土体类型、 构造环境、 灾害点密度、 年 降雨量、 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 量化时结合人口密度 和已有工程及今后将进行的工程综合赋值) 。各因 子权重系数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 其结果如表 $ 。
, , 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古称耀州, !))! 年 @) 月 @+ 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撤县设区, 由铜川市新区和耀 县合并设立耀州区。该区地处陕西关中北部渭北 黄土高原南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 @)GH#*I J @)+H)"I、 东西宽约 *# K=, 东北长约 A" 北纬 #*HA)I J #AH!)I, K=, 总面积 @ "!! K= 。全区西、 北、 东三面群山环 绕, 呈箕状,由于岩性分布差异,区内地形复杂。 按地貌形态特征及成因,可 划 分 为 北 部 山 地 区、 中部残塬沟壑区、南部川塬区,总体呈 (L 向带 状展布。通过 !))! 年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表明, 该区灾点多,危害大,目前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 点 G+ 处,其中崩塌 !! 处,滑坡 A+ 处,煤矿采空 塌陷 ? 处,地裂缝 @ 条。据初步统计,这些地质 灾害隐患点威胁人口 # ""# 人、房屋 # **" 间、耕 地约 !@G 5= 、铁路及公路 @+’ * K=,厂矿机关等 单位 @# 个,学校 特征、 存在的地质 灾害及应采取的防治对策, 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工程
[ @] 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分区遵循的原则: (@) “ 以人为本” 的原则。分区只考虑对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直接威胁的崩塌、 滑坡以及具有 重大间接危害的矿区地面塌陷进行评价, 对未造成 危害的地质灾害 ( 如黄土中较深冲沟内发育的崩塌 及小型滑坡) 则视为一种自然现象不参与评价。 (! ) 定性评价分区为主, 定量评价分区为辅的 原则。分区评价工作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 础之上, 在充分获取影响地质灾害发生、 发展诸多 因素的前提下, 确定对地质灾害发育影响最大的环 境条件、 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作为评价因 素,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给出定量评价。 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地质灾害的相似性 (#) 与差异性是定性评价分区的基本原则, 主要指将地 质灾害在地理环境、 地质环境、 诱发因素等基本条 件类似的地区或单元化分为相同的区, 而将具有明 显差异的区域或单元化分为不同的区。这样即便 于县乡级地质灾害的评价, 又便于当地政府开展防 治工作。 ! ’ #" 地质灾害分区方法 分区的主要依据是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现 状以及人类工程— — —经济活动的强度等。在定性
表 !" 模糊综合评判权重系数 #$%&’ !" ()**+ ,-./0’1’2345’ $33’33.’26 7’4816 3’6 .-9)&)3
评价指标 权重系数 地形 地貌 %& $’ 岩土体 类型 %& %’ 构造 环境 %& $% 灾害点 密度 %& "( 年降 雨量 %& %) 人类工程 活动强度 %& !%
[ 摘要] , 依据地质灾害特征和分布现状, 采用定性评价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 将全区分为地 质灾害高易发区 ( * 个亚区) 、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 A 个亚区) 、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 A 个亚区) 和地质灾害 不易发区 ( # 个亚区) 。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 地质环境复杂,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地形条件简单, 多为黄土塬面和林区, 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针对不同分区灾害特点, 分别提出了监 测、 工程治理、 搬迁避让、 生物工程等防治措施。 [ 关键词] , 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耀州区;陕西 [ 中图分类号] , B"+*,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 @"?!D"A"@ ( !))* ) )#D))?*D)* [ 作者简介] , 陈练武 ( @+") E ) , 男, 陕西礼泉人, 副教授, 现从事地质工程及灾害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
@, 地质灾害分区及特征
! ’ !" 地质灾害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分区是指在查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的 类型、 形成、 分布规律及经济建设发展环境问题的
, [ 收稿日期] , !))#D@@D@# , [ 基金项目]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F@@ ) 万方数据
第 " 期* * * * * * * * * * * * * * * 陈练武: 耀州区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防治对策
()
评价的基础上,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定量评 价
[ !, "]
! & =" 分区特征 $& "& $*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药王山旅游区、 耀 州城区、 公路铁路沿线、 深大沟谷两侧、 水库周围及 煤矿 开 采 区, 总 面 积 !)" ,-! , 占全区总面积的 $)2 , 共分为 # 个亚区。 ($) 赵氏河滑坡、 崩塌高易发区 ( .$ 3 $ ) 。该高 易发区沿赵氏河沟展布, 地貌为黄土川塬地貌, 属 于黄土塬上的深大冲沟, 面积 !4 ,-! , 灾点 # 处, 灾 点密 度 %& $#" 处 5 ,-! 。区 东 为 铜 川 新 区 黄 土 残 塬, 区西为坡头镇黄土残塬, 沟宽 "%% 6 #%% -, 沟深 约 4% -。沟两边斜坡坡度一般为 "%7 6 #%7 , 由于人 工开挖坡脚及地表水的作用, 斜坡多处处于不稳定 状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土质滑坡和崩塌。 (!) 城区、 柳林镇、 陈家山煤矿铁路沿线滑坡、 崩塌高易发区 ( .$ 3 ! ) 。该高易发区纵贯耀州区南 北, 呈 89—:; 向条带展布, 面积 $)’ ,-! , 灾点 #$ 处, 灾点密度 %& !)4 处 5 ,-! 。该高发区内包含药 王山旅游区、 耀州城区及与寺沟乡结合部、 桃曲坡 水库、 陈家楼子、 陈家山煤矿工业广场区等几个地 质灾害密集发育段。 (" ) 西安—黄 陵 高 速 公 路 西 侧 及 郑 家 河 村 滑 坡、 崩塌高 易 发 区 ( .$ 3 " ) 。该 区 在 刘 寨 村—莫 火 村—郑家河一线沿耀州区与铜川市分界处带状分 布, 面积 !% ,-! , 灾 点 " 处, 灾 点 密 度 %& $)% 处 5 对 ,-! 。由于修建西安—黄陵高速公路开挖坡脚, 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郑家河村一带, 由于村民 修窑建房开挖坡脚, 从而造成黄土边坡不稳, 引起 土质滑坡与崩塌。 (#) 下石节煤矿滑坡、 崩塌、 采空塌陷高易发区 。该亚区包括下石节煤矿工业广场、 煤矿开 ( .# 3 $ ) 采区及衣食村、 荒草湾小煤窑开采区的矩形区域, 面积 #< ,-! , 区内包 括 滑 坡 点 $! 处, 采空塌陷 # 处, 地裂缝一条, 灾点密度 %& "(% 处 5 ,-! 。区内绝 大多数灾点都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特别是煤矿开 采引起地面塌陷、 滑坡频繁发生。 $& "& !*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 /) 该区域主要位于耀州区中部, 呈 8; —:9 方向 展布, 与中低山和黄土川塬地貌分界线一致, 全区 总面积 )’# ,-! , 共分为 ) 个亚区。 ($) 董寨、 贺咀黄土残塬—将军山山地滑坡、 崩 塌中易发区 ( /$ 3 $ ) 。该区沿耀州区东南角近环带 状分布, 包括土桥、 董寨、 贺咀、 焦坪村及孙塬南部
$ $ $ $ $ $ $
发区 ( 4 -) ) ) 个亚区, 前 ! 个亚区的共同特点是地 势较平坦, 山坡坡度小, 基岩以薄层砂泥岩为主, 地 层倾角缓, 不易发生地质 灾 害。后 两 个 亚 区 为 林 区, 植被发育, 人烟稀少, 地质灾害不易发生, 目前 尚未发现地质灾害点。 ,& !& /3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 6) 耀州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分布于耀州区南区 ! 个黄土塬, 面积 ,$0 "#$ , 占整个耀州区的 15 , 细分 为铜川新区、 豹村—牛村—坡头 镇、 小 丘—坳 底 ! 个亚区。! 个亚区为 ! 个大小不等的黄土塬, 区内 地势平坦, 地质灾害不发育。
* * 评价因子量化时, 网格单元划分采用 ! + ! ,-! 正方形网格单元进行各种指标的定量统计工作, 最 终将耀州区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 个亚区) 、 地 质灾害中易发区 ( ) 个亚区) 、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 个亚区) 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 " 个 亚 区) , 详见 图 $。
分区编号中的字母 ., /, 0, 1 分别代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 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字母后 的第一个下标表示地质灾害的种类, 其中: $& 滑坡、 崩塌; !& 泥石 流; "&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 地面塌陷; )& 地裂缝; 字母后的第二 个下标表示同一种类灾害的区块序号
图 !" 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示意图 (48: !" 万方数据 ;’-&-84,$& 1$*$093 *-2’3 42 <$-*1-) 943604,6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第 $’ 卷
的将军山山坡, 面积 !! "#$ , 灾点 $ 处, 灾点密度 %& %’% 处 ( "# 。区内地质灾害点均为黄土沟边的土 质滑坡, 其总的特点为山坡坡度大, 可达 )%* 以上, 坡脚的侵蚀主要是下雨后地表暂时流水的冲蚀, 而 不是人工挖坡脚, 滑坡带有崩塌的特点, 表现为滑 塌形式。 ($) 孟虎—前咀子水库—白瓜黄土残塬滑坡、 崩塌中易发区 ( +, - $ ) 。分布于耀州区的西南边界 清峪河东岸及白瓜一带, 包括西独村、 朱村、 孟虎、 白瓜、 前咀子水库, 面积 )$ "# , 灾点 ! 处, 灾点密 度 %& %). 处 ( "# 。该区域内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多 为地表水冲刷山坡坡脚而引起滑坡。 (!) 柳林西部—照金中低山区滑坡、 崩塌、 采空 塌陷中易发区 ( +/ - , ) 。该亚区包括柳林镇的西部 及照金南部的中低山区, 面积 $.0 "#$ , 灾点 0 处, 灾点密度 %& %!$ 处 ( "# 。区内除了照金镇一带灾 点较集中外, 其他零星分布。在照金镇一带地质灾 害主要表现为小煤窑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 滑坡总 的特征为规模一般较大, 土质滑坡为主, 岩质滑坡 较少。 (/ ) 吴 庄—烧 科—范 村 滑 坡、 崩塌中易发区 ( +, - ! ) 。包括龙首村、 吴庄、 木樟、 烧科、 范村, 面积 ,)$ "#$ , 灾点 ’ 处, 灾点密度 %& %!0 处 ( "#$ 。该区 为黄土残塬沟壑区与中低山区地貌的过渡区, 区内 灾点特点是危险性大, 典型的如吴庄寺上滑坡、 吴 庄同底滑坡和范村喇嘛窝滑坡。 ()) 陈家山煤矿开采区—崔家河煤矿铁路沿线 滑坡、 采空塌陷中易发区 ( +/ - $ ) 。该亚区包括陈家 山煤矿开采区及刘村、 车洼崔家河煤矿铁路专线沿 线, 面积 .1 "# , 灾 点 $ 处, 灾 点 密 度 %& %$’ 处 ( "# 。该区内主要 地 质 灾 害 为 陈 家 山 煤 矿 采 空 塌 陷, 但由于煤层埋藏深度较大, 一般 /%% # 左右, 加 之采区范围内地表主要为林区, 地表下沉表现为一 种缓慢下沉, 肉眼不易直接观察, 根据近两年来岩 移观测结果, 地面下沉一般 , 2 $ #。 ,& !& !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 4)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耀州区中南部 黄土川塬和北部、 西部的林区, 面积 ’/’ "# , 占耀 州区总面积的 /%5 , 该区可细分为石柱—孙塬黄土 残塬低易发区 (4 -,) 、 寺坡—独石—移寨黄土残塬 低易发区 (4 -$ ) 、 十二盘—瑶曲—贾曲河低易发区 (4 -!) 、 北部林区低易发区 ( 4 -/ ) 和西部林区低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