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详解液晶发展史

详解液晶发展史

详解液晶发展史液晶是处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具有一定有序性的有机物质,具有光电动态散射特性;它有多种液晶相态,例如胆甾相,各种近晶相,向列相等。

根据其材料性质不同,各种相态的液晶材料大都已开发用于平板显示器件中,现已开发的有各种向列相液晶、聚合物分散液晶、双(多)稳态液晶、铁电液晶和反铁电液晶显示器等,其中开发最成功的、市场占有量最大、发展最快的是向列相液晶显示器。

显示用液晶材料是由多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这些小分子的主要结构特征是棒状分子结构。

随着LCD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开发和研究液晶材料的兴趣越来越大。

1、TN-LCD用液晶材料LCD用的TN液晶材料已发展了很多种类。

这些液晶化合物的结构都很稳定,向列相温度范围较宽,相对粘度较低。

不仅可以满足混合液晶的高清亮点、低粘度在20~30mPa8226;S(20℃)及△n≈0.15的要求,而且能保证体系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含联苯环类液晶化合物的△n值较大,是改善液晶陡度的有效成分。

嘧啶类化合物的K33/K11值较小,只有0.60左右,在TN-LCD和STN-LCD液晶材料配方中,经常用它们来调节温度序数和△n值。

而二氧六环类液晶化合物是调节“多路驱动”性能的必需成分。

TN型液晶材料的发展起源于1968年,当时美国公布了动态散射液晶显示(DSM-LCD)技术。

但由于提供的液晶材料的结构不稳定性,使它们作为显示材料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1971年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TN-LCD)问世后,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TN型液晶材料便很快开发出来;特别是 1974年相对结构稳定的联苯睛系列液晶材料由G.W.Gray等合成出来后,满足了当时电子手表、计算器和仪表显示屏等LCD器件的性能要求,从而真正形成了TN-LCD产业时代。

2、STN-LCD用液晶材料自1984年发明了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STN-LCD)以来,由于它的显示容量扩大,电光特性曲线变陡,对比度提高,要求所使用的向列相液晶材料电光性能更好,到80年代末就形成了STN-LCD产业,其产品主要应用在BP机、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微机终端上。

平板电视技术发展史

平板电视技术发展史

盘点平板电视主流显示技术发展史随着平板彩电产业的加速发展,目前平板电视已经步入到了一个非常鼎盛成熟的时期。

而近几年平板电视保持着飞速发展的势态,与其平板电视显示技术是分不开的。

众多彩电厂商为了在行业内占据一定的话语权,不惜重金研发各种新技术、新功能,而这些新技术、新功能的诞生,也全面推动了平板电视的快速发展。

毫无疑问,平板电视显示技术成为了其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为此,在平板电视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平板电视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

等离子电视技术发展等离子电视是最先让人们所熟知的平板电视产品。

据了解,作为在21世纪仍被广泛使用的主流平板显示技术之一,等离子技术其实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

而全球第一台42英寸,分辨率为852×480、色彩显示能力达到1677万色的大型全彩色宽屏等离子电视在1996年被飞利浦成功开发出来,这也使等离子电视具备真正进入家庭的能力。

在随后的日子里,日本的三菱、松下、NEC、先锋和WHK等众多公司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研制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近年来,韩国的LG、三星公司以及我国台湾省的中华映管等公司也都具备了等离子面板的生产技术,等离子电视和等离子显示器产品也迎来了历史上的最繁荣时期。

在等离子市场,松下作为行业领域的龙头老大,在等离子领域占有率高达四成,成为等离子行业中名副其实的老大。

松下的产品线也从最初的26寸,发展到目前的覆盖37寸-150寸,几十个产品型号。

除了普通的家用等离子电视,松下目前还拥有专业的等离子监视器、工程用等离子屏等产品线。

另外,在等离子电视领域,先锋作为当时的主流等离子厂商之一,虽然落后于富士通,但是和松下进入等离子业务的时间非常接近。

相比于松下第一款26寸的等离子机型,先锋的起点非常高,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就是一台50寸的产品,在1997年推出的时候让整个业界都感到了巨大的震动。

不过由于先锋等离子电视定位太高,一直以来走的都是高质高价高附加值的策略,在09年宣布放弃等离子业务。

电视技术发展史

电视技术发展史
9
经过不断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的电视效果越 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后来“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成立了,不断推出 引起轰动的表演。1927年,他用电话线成功地实 现了伦敦至格拉斯哥的电视画面传送,全程640公 里。1928年春,贝尔德又尝试用短波传送电视信 号,利用漂浮在大西洋中的汽船,把图像从伦敦 传至纽约。1929年,贝尔德可以实现每秒12.5帧、 每帧30行的电视传输。这一时期的贝尔德春风得 意,他的技术脱颖而出,凌驾在其他电视发明家 之上。
2
借助高科技手段,电视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都 是其他媒体难以匹敌的。电视具有极强的时效 性,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追踪报道,卫星 电视转播和直播能够真正实现“天涯共此时”。
3
电视还具有互动观众参与了 电视节目。观众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 其他媒体参与电视的交流和互动。
电视基础知识
——电视的发展历程
1
电视与报纸、广播等其他传播媒介最大的不同是视 听兼备,这同时也是电视最大的优势。它声画并 茂,将真实的现场和事件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因而成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 大众传播媒介。
另外,电视还可以借鉴吸收报刊、广播、文学、电 影等多种媒体和艺术形式的长处,不断丰富自身 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如目前比较常见的电视读报, 就是通过对报纸等平面媒体传播形式的整合,使 观众可以边“看”边“听”报纸。
5
1884年,还是一名大学生的德国发明家尼普柯夫提 出了一种图像分解方案,由此拉开了电视传播的 序幕。
尼普柯夫扫描圆盘上有一圈沿螺旋线排列的孔,当 转动圆盘时,每一个孔就呈现出图像不同的部分, 从而产生明暗程度不同的光信号。把这些光信号 投射到硒光电管上,就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整 个圆盘的转动相当于对图像整体进行扫描。如果 在接收端设置一个同样的尼普柯夫圆盘,并与发 射端的圆盘同步旋转,那么,通过接收端圆盘的 电光转换,可以再现原来的图像。尼普柯夫圆盘 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当圆盘的转速 到达某一个值以后,复原的图像就不再是断续的 图像片断,而是一个看起来连续的完整图像。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历史概述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和图形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涵盖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图形处理和图形显示等各个方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形图像技术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

本文将对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概述。

一、1950-196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的起步阶段在计算机诞生的早期阶段,由于计算能力有限,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非常有限。

195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生成一些简单的图形,如直线、圆等。

而在196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算法的不断改进,计算机图形学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二、1970-1980年代:基础算法的提出与优化在1970年代,Bresenham提出了著名的Bresenham算法,这个算法可以高效地画出一条给定斜率的直线,其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中。

同时,随着处理器速度的提高以及内存容量的增加,计算机图形学得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198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曲线和曲面的绘制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1990年代:三维图形学的兴起进入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三维图形学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图形处理单元(GPU)的问世也推动了三维图形学的发展。

人们能够生成更加逼真的三维模型,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光照、材质等效果,为电影、游戏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四、2000年代:计算机动画技术的突破2000年代,计算机动画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不断创新,计算机动画的制作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生成更加生动、逼真的动画效果,并应用于电影、广告等领域。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使用户能够沉浸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中。

五、2010年代至今: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进入2010年代,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计算机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图像中的内容,并进行智能化的图像处理。

一文了解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

一文了解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

一文了解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
好的,下面为你介绍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一代显示技术是CRT,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是一种发展较早,且较为完善成熟的技术。

CRT具有可视角度大、色彩还原度高、亮度高、色度均匀、响应时间极短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很难薄型化和轻型化,无法做大尺寸且清晰度较差。

新千年,液晶技术被发明并推广开来。

液晶电视改善了CRT存在的问题,图像没有了行间和大面积闪烁,尺寸齐全、轻薄体积小的优点满足了大众对电视轻薄化的需求。

在后液晶时代,大众对画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液晶电视存在的可视角度较小、漏光、对比度较差等问题,催生了OLED技术的诞生。

OLED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具有超高对比度、可弯曲、超薄、节能省电、屏幕无延迟等优点,足以满足当时高画质的观影需求。

同时,使用量子点材料的QLED技术也出现在市场中。

QLED电视在颜色精度、颜色亮度和色域方面都有大幅提升,并且寿命长、价格亲民。

近年来,Mini LED技术出现,它是LCD、OLED之外的另一种屏幕点亮技术。

与传统的LED背光技术相比,Mini LED将面光源升级为像素级点光源,具备和OLED类似的控光精细、高对比度、高亮度以及超薄等诸多明显优势。

且使用寿命更长,尺寸更大,结合了LCD的高亮度与OLED的高对比度显示技术优势。

当前的显示领域,QD-Mini LED无疑是新一代显示技术的集大成者。

在未来,QD-Mini LED 有望进一步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加出色的视觉体验。

TFT-LCD技术简介

TFT-LCD技术简介

TFT-LCD技术1 TFT LCD技术发展历史晶体管的发明对半导体行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事件。

作为晶体管的一种,TFT的发明是在与LCD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发生的。

1971年,虽然有人提出用TFT驱动LCD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979年,开发出了TFT LCD,但是当时由于用无源矩阵的方法也可以驱动100条左右的扫描线,因此还是很多人对TFT LCD没有看好。

在LCD画面的数十万个画素上都作TFT,在当时的半导体技术水平来看,简直是“痴人做梦”。

进入80年代以后,在TN模式LCD上很难实现显示更多信息量的要求,因此很多人(LCD技术人员,而不是半导体技术人员)在液晶材料和液晶模式上想找出答案。

1983年左右,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新的液晶模式STN LCD。

由于STN模式非常巧妙的解决了TN模式在100条扫描线以上出现画质急剧下降的问题,整个LCD业界几乎都投入到STN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

80年大后期,市场上大量出现了STN产品,还出现了类似于笔记本电脑的文字处理器(Word Processor)。

但是对于彩色化、液晶电视等新的需求,STN模式显然力不从心(响应速度慢,灰度表示较困难)。

很多技术人员开始转向新的解决方法。

虽然TFT LCD的技术开发没有停止过,但是整个LCD业界开始把目光转向TFT LCD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好是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全盛期,而且比较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拥有半导体部门的日本企业都参与了TFT LCD产业。

因为TFT的工艺与DRAM 有很大的类似性,因此虽然没有LCD的技术储备,日本很多半导体企业还是参与了这个行业。

其实韩国的三星电子、LG飞利浦、现代都拥有或拥有过半导体部门;台湾的TFT LCD企业(友达)也与半导体有关系。

下面的两个表各自描述TFT的技术发展史和LCD的技术发展史。

在1971年TFT技术和LCD技术曾经有过交点,但是没有“成功”的结合;到了1981年开始这两个技术才真正结合并开始发芽开花了。

OLED简介

OLED简介
天津工业大学
1988年C.Adachi等人首次提出了将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 层和发光层分开的三层结构,获得了高亮度和长寿命的蓝 光器件; 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orrest小组首次提出将磷光 染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这样就突破了器件内量子 效率低于25%的限制,理论上使内量子效率达到了100%, 从而开创了有机磷光电致发光的新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
单线态和三线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 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½+(-½)=0,其多重性 M=2S+1=1 (M 为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 场影响而分裂,称“单线态”;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 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ÄS=0,则激发态 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 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 (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 “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当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驰豫— 内转换—振动驰豫到达第一单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时,第一单线激发态最 低振动能级的电子可通过发射辐射(光子)跃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此过 程称为 “荧光发射”。如果荧光几率较高,则发射过程较快,需10-8秒。 第一电子三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发射辐射(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 的不同振动能级,此过程称为 “磷光发射”。发生过程较慢 约 10-4~10秒。
天津工业大学
高性能彩色化OLED:现代社会信息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需要一种高质量的显示画面,这就需要OLED在这方面 发展; 有源矩阵OLED显示器(AMOLED):该种器件更适合于制备 大面积显示器件,其能耗更低; 用于普通照明的OLED:据测算,OLED耗能仅相当于白炽 灯的20%,而且更环保;

电视机发展史

电视机发展史
电视机发展史
电视发展史
电视媒体历史沿革
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 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 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 传播到卫星直播。
电视机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
1880年,法国人莱布朗克提出使一个镜面在两个不同轴线上以不同速 度振动,形成往返直线扫描,从而对图像进行分解和再现。 1883年圣诞节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 ”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 ,且图像相当模糊。 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发明阴极射线管以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 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1908年 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 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DuMont1948年产品,看 起来像个小狗舍吗?
1948年Zenith产彩色电视 机,次年被当作医疗监控 设备使用
•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 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 1949年12月17日 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 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49年,彩色电视机投入使用, 图为CBS电视网用其播放医疗手 术实况
电子管电视
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申请 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 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 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 入公众生活之中。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 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 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显示技术的发展史及其特点1-1 显示器件的分类及显示技术的发展史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占60%,听觉占20%,触觉占15%,味觉占3%,嗅觉占2%,近2/3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由此也就促进人们对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图像显示成为显示中最重要的方式。

电子显示器件可分为主动发光型和非主动发光型两大类。

前者是利用信息来调制各像素的发光亮度和颜色,进行直接显示;后者本身不发光,而是利用信息调制外光源而使其达到显示目的。

显示器件的分类有各种方式,屏幕大小、显示内容形状……;按显示材料可分固体(晶体和非晶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和液晶体显示器。

但是最常见的是按显示原理分类,其主要有: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板(PDP)显示、电致光显示(EL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真空荧光管(VFD)显示,场发射显示(FED)。

前七种都为主动发光显示,只有LCD为非主动发光显示,其他还有但市场很小。

在20世纪,图像显示器件中,阴极射线管(CRT)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如电视机显示器等绝大多数都采用CRT。

与此同时平板显示器也在迅速的发展,其中液晶显示器以其大幅度改善的质量、持续下降的价格、低辐射量等优势在中小屏幕显示中代替CRT。

而另一种适合大屏幕的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PDP),也逐渐发展并且商品化。

1-2 显示器件的主要参量发展前景由于显示器件可用来重现图像图形、显示信号波形和参数,因此对显示器来说最重要的是显示彩色图像的质量。

目前CRT显示器件以其高的性能价格比和高性能的图像质量仍占据着大部分的显示市场,而LCD显示器以其不断下降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图像质量已作为平板显示器件的代表填补了CRT显示器件推出的市场,并且还在扩充者市场。

CRT、LCD 都已大规模生产,基本上已达到物美价廉,因此其他显示器件只能在CRT、LCD显示器件所不能适应的领域发展。

以下是对显示器件主要参数进行说明:1 亮度亮度(L)的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对画面的亮度要求与环境的光亮度有关,例如,在电影院中,电影亮度有30-45cd/m2就可以了;在室内看电视,要求显示器画面亮度应大于70cd/m2;在室外看则要求画面亮度应达到300cd/m2;所以对高质量的显示器亮度的要求应为300cd/m2左右。

2 对比度和灰度对比度(C)是指画面上的最大亮度Lmax 和最小亮度Lmin 之比,即C= Lmax / Lmin(无环境光的前提下)。

在实用中都是有环境光线的,所以显示器件必须有足够的亮度才能实现实用状态下的对比度:C’=Lmax+L外/Lmin+L内灰度是指图像黑白亮度的层次。

一般人眼可分辨的最大亮度层次为100级。

显示字码、图形、表格曲线对灰度没有要求,只要对比度高级可。

但显示图像不但要求有足够的对比度,还要要求有丰富的灰度级。

3 分辨力(清晰度)分辨力是指分辨电视图像的最小细节的能力,是人眼观察图像清晰程度的标志。

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在电视显示中垂直即电视帧的扫描线数,受电视广播制式的限制,PAL 制625 扫描线,NTSC 制525扫描线,高清晰数字制式,如1080I/60HZ信号的扫描线为1080线。

虽电视机的品牌不同,但此参数都必须是一样的,后来不同厂家进行100HZ 和逐行扫描处理,只是减少了图像的大面积闪烁和行间闪烁。

水平分辨力是电视信号的水平取样点决定,电视图像信号经不同的传输途径和不同的电视接收机,所收看到的图像水平清晰度会有所不同。

只有兼备高分辨力、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才可能是高清晰度的图像,所以上述三个条件是获得高质量图像显示所必不可少的。

4 响应时间和余晖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从施加电压到出现图像的显示时间,有称上升时间。

余晖时间是指从切断电源到图像显示消失的时间,有称下降时间。

电视图像显示时需要小于1/30s 的响应时间,一般主动发光型显示期间的响应时间都可小于0.1ms,而非主动发光型LCD 的响应时间为10-500ms,在显示快速运动的电视图像时,会出现脱尾或余像,使运动图像模糊。

因此,LCD显示变化缓慢的计算机图像不成问题,但显示电视机图像响应时间就太长了。

5 寿命目前寿命问题是大多数用户关心的问题。

作为实用化的显示器件,其寿命都应在3 万小时以上。

现在CRT 显像管、PDP的寿命问题都已解决,LCD的寿命决定其使用材料的化学稳定性、耐湿性和耐光性,一般讲来的寿命也已解决。

CRT 投影管因其所受温度很高,目前寿命较低,不到1万小时(这里的寿命是指行业中亮度低于正常亮度一半时的时间)。

6 显示器的其他参数还有显示色、发光率、工作电压和功耗、存储功能、体积、显示面积、视角以及性能价格比等。

7 显示技术发展的前景一种理想的显示技术应该是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力,并有大显示容量、能全彩色显示、低电压驱动、低功耗显示器件本身与驱动电路连为一体,可靠性高、长寿命以及薄而轻的二、液晶显示器的原理简要2-1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t Display,LCD)特点优点:1、低电压、微功耗极低的工作电压,只要2-3V,工作电流只有几个微安,即功耗只有10-6—10-5W/cm2,这是其他任何显示器件所做不到的。

2、平板式结构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是两片导电玻璃,中间灌有液晶的薄形盒。

A 开口率高最有利于用作显示窗口B 显示面积做大做小都较容易C 便于自动化大量生产生产成本低D 器件很薄只有几毫米后3、被动显示型液晶本身不发光,靠调制外界光达到显示目的,即依靠对外界光的不同反射和透射形成不同对比度来达到显示目的。

液晶在黑暗中无法显示,但在自然界中人类所获得的视觉信息中,90LL%以上是靠外部物体的反射光,而不是靠物体本身发光,所以被动显示更适合人眼的视觉,不容易引起眼部疲劳。

4、显示信息量大液晶显示器中,各像素之间不用采取隔离措施,所以在同样显示面积中能容纳更多的像素,利于制成高清晰度电视显示器。

5、易于彩色化一般液晶无色,采用滤色膜很容易实现彩色。

液晶所能重现的彩色可予CRT 显示器相媲美。

6、寿命长只要液晶的配套件不损坏,液晶本身由于工作电压低、电流小,所以几乎不会劣化,寿命很长。

7、无辐射、无污染CRT 显示器中有X 射线辐射,PDP显示器有高频电磁辐射,而液晶显示中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缺点:1、显示视角小由于大部分液晶显示的原理依靠液晶分子的各向异性,对不同的入射光,反射率不一样,所以视角较小,只有30—40度。

随着视角的变大,对比度迅速变坏。

2、响应速度慢液晶显示大多是依靠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发生变化,所以响应速度受材料的粘滞度影响很大。

响应速度一般为100-200ms,温度越低响应速度越慢,动态图像质量差。

3、怕高温高温会破坏液晶的定向层,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局部高温会形成残像。

4、由于是非主动发光暗时看不清。

2-2 什么是液晶物质的第四态――液晶我们都知道物质有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通常固体加热至溶点就变成透明的液体。

然而,有些有机材料不是直接从固体转变为液体,而是经过中间状态,然后才转变为液体。

这种中间状态外观是流动性的混浊液体,同时又有光学各向异性晶体所特有的双折射特性。

处于中间状态物质,一方面具有象液体一样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象晶体一样的各向异性,象这样的有序流体就是液晶。

2-3 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不同类型的液晶显示器件的部分部件可能会不同,如有的不要偏振片。

但是两块导电玻璃夹持一个液晶层,封接成一个扁平盒的基本结构相同。

如需要偏振片,则将偏振片贴在导电玻璃的外表面。

2-4 以TN型液晶讲解显示的三种方式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件)在两块导电玻璃基片之间充入后约10um的具有正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Np液晶),液晶分子沿面排列,但分子长轴在上下基片之间连续扭曲90度,形成扭曲(TN)排列的液晶盒。

1、反射式反射式可以利用外光节省功率TN型(扭曲向列型)液晶器件一般工作在反射式,入射光先穿过液晶盒,然后被反射器所反射。

反射器由一个漫反射器和一个镜面组成,它们粘附在底玻璃外表面上。

当两个偏振片正交,器件工作于正性显示时,不加电时光通过上偏振片,变成线偏振光,经过液晶层时,偏振方向转过90度,刚好可通过下偏振片到达反射器,反射回来的光偏振性没有改变,又再一次穿过液晶盒和上偏振片到达人眼。

当加上足够高的电压后,液晶分子将与电场平行,光的偏振面不再发生旋转,所以光不能穿过液晶盒到达反射面。

反射式即使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被冲刷。

然而,当在暗处或背景亮度不够高处观察液晶器件,需要加别的人工光源。

为此常在漫反射板的边缘处装一个灯泡。

2、透射式TN型液晶也可工作于透射式,液晶盒上方的偏振片为线性起偏器。

下方的偏振片为线性检偏器。

它们的偏光轴互相平行,并都与顶部基片表面处的液晶分子取向一致。

当为加外电场时(驰豫态)入射光到达液晶盒底部时,光的偏振面将与检偏器的偏光轴垂直,光线被检偏器挡住了,从背面看过去液晶盒不透明,加外电场后,入射光经过液晶盒时不发生旋转,能从检偏器穿过,液晶盒仿佛是透明的。

所以透射式液晶是将光源放在显示器之后,显示器调制入射光。

3、投影式另近年发展很迅速的LCOS(LC on Silicon)更是投影式的典型。

在LCOS中有源矩阵直接制作在单晶硅片上,尺寸可以做得很小,并可以充分利用发展已很成熟的硅集成工艺。

将在背投影电视中讲解。

以上只对液晶显示器的简单工作原理进行了讲解。

三、PDP(等离子体显示器)显示原理简要等离子体显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具有易于实现大屏幕、厚度薄、重量轻、图像质量高和工作在全数字化模式等优点。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等离子显示技术在实现全彩色显示、提高亮度和发光效率、改善动态图像显示质量、降低功耗和延长寿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PDP成为大屏幕壁挂电视、HDTV和多媒体显示器的首选器件。

3-1 PDP的定义分类与特点PDP是指所有利用气体放电而发光的平板显示器件的总称。

它属于冷阴极放电管,其利用加在阴极和阳极间一定的电压,使气体产生辉光放电。

彩色PDP是通过气体放电发射的真空紫外线(VUV),照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使荧光粉发光来实现彩色显示。

其放电气体一般选择含氙的稀有混合气体,如氖氙混合气(Ne-Xe)PDP按工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电极与气体直接接触的直流型(DC-PDP)和电极用覆盖介质层与气体相隔离的交流型(AC-PDP)。

PDP的特点:1、易于实现薄型大屏幕厚度一般小于12cm,重量只有几十斤,分别约为CRT的1/10和1/6,PDP 的显示面积可以做得很大,不存在原理上的限制,而目前主要受限于制作设备和工艺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