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
服装舒适性 名词解释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
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
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
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
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
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服装的舒适性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
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
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
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
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
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
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服装舒适性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
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
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
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
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
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服装舒适性与功能

服装舒适性与功能与服装舒适性有关的形态学和运动学-----------服装舒适性在结构设计上离不开⼈体体形和⾝体活动这两个基本条件。
1、什么是⼈体形态学2、⼈体主要的体表形态的构成3、男、⼥、童体型差异4、什么是运动舒适性5、从服装造型上研究运动舒适性?6、⼈体⽣理表征功能结构分析7、⼈体各部位与服装结构的关系?8、湿、热性能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什么是⼈体形态学?⼈体形态是⼀种有着先进的细节功能的复杂现象。
⼀个⼈的形态的⼀般⽤⾻架、肌⾁、胖瘦来定义。
⾻架⽣长并且改变直到成年,然后在以后的⽣命中基本保持不变。
在青春期,由于⽣殖的需要,男⼥⾝体形态开始分化。
对于成年⼈,由于锻炼,肌⾁会相应改变。
脂肪的分布也会因荷尔蒙的作⽤⽽变化。
遗传基因对⼈体形态影响很⼤。
⼈体主要的体表形态的构成⼈体由⾻胳、关节、肌⾁等组成,它们是决定⼈体体型的基本因素。
⾻胳是⼈体内固定的⽀架,由⼆百多个不同形态与尺⼨的⾻头所组成。
关节是⾻与⾻之间连接的部位,⼈体的所有动作都是与关节有关,它是⼈体运动的枢纽,关节有不同的形态与种类。
⼈体的肌⾁组织极其复杂,分布于⼈体的各个部位,⼈⾝上有五百多块可分离的肌⾁,肌⾁附于⾻骼与关节之上。
男、⼥、童体型差异1、⼉童体型特征⼉童体型与成⼈体型的差别:(1)下肢与⾝长⽐越年幼腿越短,1~2 岁的孩⼦,下肢⼤约是⾝长的32%(2)和⼩腿⽐越年幼的孩⼦⼤腿越短。
随着成长,下肢与⾝长的⽐例逐渐接近1:2,其中⼤腿的增长很显著,1 岁乳⼉⼤腿的内侧尺⼨只有10cm,⽽3 岁时是15cm,8 岁时是25cm,10 岁时是30cm,与⾝长的增长率⽐其他部位⼤。
(3)⼉童的头⾝⽐如下图所⽰(4)8 岁前的孩⼦男⼥没有体型上的差异,⼏乎是完全相同的⼩⼉体型。
(5)从侧⾯看童体腹部向前凸出,乍⼀看就象肥胖型的成⼈⼀样,但是,成⼈的后背是平的,⽽⼉童由于腰部(正好是在脐正后的背部)最凹,因此,⾝体向前弯曲,形成弧状。
服装舒适性 简答题

1、服装舒适性:从广义定义上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
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包括温度性舒适、接触性舒适、适体性舒适。
2、发展演变过程:1941年,生理学家格杰等人提出了通用的服装热阻定量单位--克罗。
1962年,美国服装科学家伍德科克在控制环境温湿度和风速的条件下,将测试织物包覆在一个湿的圆筒上,提出了透湿指数Im。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服装因素环境因素3. 人体、服装、环境对四种散热方式的影响因素方式环境因素;服装或介质因素;人体因素传导温度差;材料或空气层的热阻;人体表面温度对流气温和风速防风性能和服装的密闭程度暴露部分与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辐射环境物体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物体表面的立体角、辐射率辐射率,表面温度暴露部分、服装覆盖部分的比率,表面温度3、影响服装热阻的因素:覆盖面积衣下空气层服装的开口多层服装着装服装重量风速人体动作与姿势4、透湿指数的影响因素:风速人体运动环境湿度服装的热阻服装的透气性服装的吸湿性5、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
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6、着装条件下辐射散热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衣服表面黑度;衣服表面温度;着装条件下有效辐射面积;平均辐射温度;7、热湿舒适性相关服装因素:热阻透湿指数透气性液态水传递性服装结构设计材料8、功能性服装材料:相变材料纳米材料防水透湿膜材料形状记忆材料9、阻燃服装评价指标:燃烧的难易程度火焰表面传播速度发烟能见度燃烧产物的毒性燃烧产物的腐蚀性。
适合穿着服装设计中的舒适性考量

适合穿着服装设计中的舒适性考量舒适性是服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件舒适的服装可以提供穿者良好的穿着体验,使其在各种活动中自如舒展身体,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面料选择、剪裁设计以及细节处理等方面,论述如何在服装设计中充分考虑舒适性。
一、面料选择面料的选择是造成服装舒适性的关键。
首先,面料应该具备柔软光滑的触感,避免对皮肤造成摩擦和刺激。
天然纤维(如棉、丝、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够帮助排汗和散热,适合夏季穿着。
而对于冬季服装,羊毛等保暖材质则更加合适。
其次,选择面料时要考虑主要使用场景,如职业装、运动装等。
运动服装应选择具有透气、吸湿快干、弹性等特性的面料,以确保运动时的舒适度。
而职业装则需注重整体纹理和颜色的搭配,以提升着装质感和专业度。
除了面料的性能,还需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易护理性。
面料应具有一定的抗皱性和耐磨性,以延长服装的寿命。
同时,易于清洗和保养的面料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负担,提供更好的穿着体验。
二、剪裁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剪裁决定了服装的合体度和穿着舒适度。
合理的剪裁设计可以保证服装与身体的贴合度,避免束缚感和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剪裁技巧:1. 合理的版型设计:根据不同服装的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版型。
例如,紧身运动服需要更贴身的剪裁,以保证运动时的舒适度和灵活性;而休闲服装则适合选择宽松的版型,提供自由舒适的穿着感。
2. 弹性设计:合理运用弹性面料和收缩带等设计元素,使服装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回弹性。
这样可以促进更好的活动自由度和舒适度。
3. 考虑人体工学:考虑到不同身材的人体特点,合理调整服装的片型和剪裁线条。
例如,在女性上装设计中,根据胸部和腰部的曲线,应适当收紧或蓬松,以保证舒适度和美观性的统一。
三、细节处理细节处理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服装舒适度和美观度的提高。
1. 缝合工艺:优质的缝合工艺能够确保服装的质量和舒适度。
平整的缝线、无毛刺、牢固的接缝等都是减轻服装摩擦感的重要因素。
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

1.1 研究意义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在正确的认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度的服装。
所以,知晓各种因素对服装面料的影响并运用设计到服装上,可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保障人们的身心愉快和人身安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否舒适对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服装舒适性以人体、服装、环境为系统,以人体为中心,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交叉和融合进行研究,追求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服装。
1.2 研究对象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本文主要研究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
2.1 舒适性的涵义舒适性定义可以归结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使人在生理、物理和心理方面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
[1]换言之,舒适性包含生理舒适性、物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
也可以从反面、即不舒适的感觉来描述,有专家对舒适性做了如下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2.2 生理上舒适性的组成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
第三章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3.1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 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 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 人体皮肤越干燥, 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人体的舒适性优化研究

服装人体的舒适性优化研究1. 什么是服装的舒适性服装的舒适性是指穿着服装时的舒适感受。
它包括了服装对身体的贴合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柔软度、适宜的重量感等方面的因素。
舒适性是衡量一件服装是否适合人体穿着的重要标准。
2. 为什么要进行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服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舒适的服装能够提高我们的穿着体验,使我们在各种活动中更加自在和舒适。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能够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追求,对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3. 如何研究服装的舒适性研究服装舒适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
主观评价是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馈来评价服装的舒适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客观测试则是通过仪器和设备来测试服装的物理性能,例如透气性测试、吸湿性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服装的舒适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服装舒适性的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服装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材料应具有适宜的柔软度、吸湿透气性、保暖性等特性,能够与肌肤良好地接触并提供舒适感。
此外,设计和制造工艺也会影响服装的舒适性,如缝制方式、剪裁设计等。
人体的形状和运动也是考虑的因素,服装应能够与人体的运动相适应,不会限制活动或造成不适。
5. 服装舒适性优化的应用前景是什么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运动、户外活动以及特殊工作环境中。
优化服装的舒适性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并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此外,舒适的服装还可以降低身体不适和损伤的风险,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服装舒适性优化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
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
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
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
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
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
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
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6.服装要素:①吸湿性:a.吸湿性(纤维材料在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b.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纤维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c.回潮率与含水率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纤维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d.吸附热;产热(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的热效应。
吸附热的大小可以衡量吸附强弱的程度,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产热是指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的过程)。
②吸水性:a.服装材料吸收液态水的性质;b.分为疏水性纤维和亲水性纤维;c.吸水性与含水量的关系;吸水性与纱张密度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种类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表面形态;d.高吸水性纤维(可达自身重量的几十至几千倍)。
③透湿性:a.水汽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向外散发的能力;b.透湿性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关系;c.透湿性的四个指标:透湿量WVTR;湿阻MR;透湿指数;阻抗。
④含气性:a.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纤维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之间含有的空气量;b.含气率表示方法:(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的体积);c.各组成因素与含气率的关系;含气率(%)=(S-P)/S×100,式中:S-纤维的体积质量(g/cm3); P-材料的表现体积质量(g/cm3);P=FW/d(g/cm3) FW-平方米重(g/cm3) d-厚度(cm)。
⑤透气性:a.空气通过服装材料的气孔,从材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的性质;b.透气率;c.按透气分类的织物;d.织物组织与透气率的关系。
⑥保湿性:a.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温差时通过物体的热量(W/m℃);b.热阻 R=厚度/λ;c.保湿率;d.克罗;。
7.透气性:①定义:透气性指织物两侧存在压力差时,空气从织物的气孔通过的性能;②分类:a.易透气性材料(针织物);b.难透气性材料(帆布);c.不透气材料(橡胶)③测定方法:a.调节服装材料产生的压力差,测通过范围面积服装的空气流速;b.一定速度的空气通过单位面积服装材料时产生的压力;c.调节压力,使之恒定后测定单位体积的空气通过单位面积服装材料所需的时间。
透气率=V/APT,V-空气通过量㎝3,A-试样面积㎝2,P-空气压力差(水压㎝),T-通过时间s。
织物的透气率与织物两面的气压差呈正相关。
8.透气度与织物组织的关系:①同种纤维制成的织物,如果纤维结构不同,其透气度不同,如斜纹组织比平纹组织透气度小;透气度受由织物组织决定的直通气孔面积的影响很大;②随着密度的增加,各种结构织物的透气度显着减少,即织物结构相同时,直通气孔面积由纱线的粗细和密度决定,所以纱线越细,纱线密度越小,直通气孔面积就越大,即透气度也越大。
9.导热系数与热阻之间的关系:在织物厚度一定的条件下,纺织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则热阻越大,保暖性越好,即导热系数与热阻成反比。
10.高吸水性纤维:SAF是一种无气息呈惨白,外观特点非常非常好,可深入改善麻纺纤维和织物的品质;它拥有高吸取力,强弹力,可顺应不一样供求不一样地域的纤维商品。
甚至可以用于钢索股绳和绳带,还可制成人工合成材料、治疗卫生用具以及功效型时装方面。
所以,它拥有高机能和应用深入的特性。
11.人体体温调节:①主动调节:生理性调节(大脑调节中枢、血管汗腺、肌肉颤抖、出汗);②被动调节:行为性调节(穿着服装、调温服、宇航服等)。
12.体温调节原理:体温调节的实质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温度,依靠向环境散热的速度和散热量来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13.临界体温范围:人能维持生存的极限体温,在21-43℃14.体温变化规律:有昼夜周期性变化,清晨2-5时体温最低,午后2-5时体温最高;受年龄、性别、活动水平、季节、时间等因素产生微笑的生理变化(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女性﹥男性,夏季﹥冬季)。
15.皮肤温度分布特点:四肢末梢温度最低,越接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16.呼吸熵: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
17.四种人体散热方式:①传导、对流和辐射,2100千卡/天,70%;②皮肤和呼吸道蒸发散热,800千卡/天,27%;③吸入空气加温,60千卡/天,2%;④人体排泄物,30千卡/天,1%。
18.人体散热方式及其影响因素:19.热传导的必要因素:接触、有湿度、无转移;传导散热是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简称为传导(如夏季的游泳活动)。
20.对流的必要因素:有温差,接触,发生位移;是随液体或气体等流体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如夏季利用冷风机吹凉风)。
21.对流散热:是接触传热,与传导散热的区别在于传热物质发生位移,如血液的流动将体内热量传到体表,体表空气由于得到人体的热量而向外扩散,使热量传到外界,这种散热方式,称为对流散热。
其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仅仅由于冷热不同而产生的空气分子位移,其运动速度小于s,而当有外力作用于空气分子的时候,就产生运动速度大于自然对流的气流运动—风,这就叫强迫对流。
如人体在静止空气中活动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产生相对风速而增加对流散热,这种风速也是强迫对流。
22.边界层:在环境空气自然对流的情况下(风速小于s),人体从脚部开始形成包绕人体的黏附在皮肤表面或服装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的一层空气薄膜。
23.辐射的必要因素:不接触,有温差;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
24.辐射散热:是非接触式传热,它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量,任何物体,只要它有温度,就能发射红外线,进行辐射散热。
辐射与周围空气的物理特性(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无关,它只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温度、黑度和着装下的有效辐射面积,温度越高,黑度越大,有效辐射面积越大,则辐射本领也越大。
25.显汗(感知出汗):分为精神性(味觉性)出汗和温热性出汗两种;伴随精神紧张或兴奋引起的手掌、脚底、腋窝等处的出汗现象称为精神性出汗;由酸、辣等味觉刺激而引起的脸部等处出汗,称为味觉性出汗;在炎热环境中,从除手掌、足底以外的全身其他区域汗腺分泌汗液称为温热性出汗。
26.非显汗(不感知出汗):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称为非显汗、非显性蒸发。
27.湿阻的测试方法:①ASTM E96水正杯与倒杯法;②日本JISL 1099干燥剂倒杯法;③ASTM F2298动态透湿测试法(DMPC法);④ISO11092的出汗热盘法28.什么叫服装压,其评价方法有哪几种在人体着装时,由服装重量和材料变形共同引起的,作用于人体表面且垂直于人体表面的单位皮肤面积上的力称为服装压力。
形成因素:①服装重力形成的压力重量压,例如各种防护服;②服装勒得太紧而产生的压力集束压,例如中国妇女的裹脚,西欧妇女的紧身胸衣,日本妇女的腰带,韩国妇女的裙腰,现代的弹性紧带、紧身裤、紧身衣等;③人做运动时,服装和身体接触而产生的压力面压。
29.服装的压力舒适性评测指标有哪些服装的压力舒适性是指服装允许人体自由运动,减少对人体的约束,保持穿着者运动舒适的性能。
服装压力的形成原因:①服装重量形成的垂直负荷;②服装形态形成的水平负荷;③由于身体的动作,引起衣服变形,由不了产生的应力约束人体。
影响因素:①服装因素,决定服装弹性伸长的因素主要是服装材料所用的纤维原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以及整理加工此外,还与服装重量有关;②人体因素,服装的重量主要由肩背部和腰部承受,这种因服装负荷而引起的服装压力因受压部位、受压面积的不同而异;③环境因素,环境温度低时,人体皮肤血流量低,皮肤温度下降较多,受服装压力影响显着。
服装压力的测量:①液体压法,有水银压力计法和水压力计法,这种方法对于有伸缩性的内衣和妇女紧身胸衣等人体压力大的衣服,测出的压力比实际的垂直压力大,对于动态服装压力的测定更是困难;②拱压法,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接近穿衣时的服装压力值,但不能进行连续动作时的服装测试,并且石膏模型制作较麻烦;③软体假人法,由该软体假人测得的服装压力值与由受试者得到的观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
30.影响服装透湿指数的因素:①风对透湿指数的影响:风是加速空气对流、增大蒸发散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实验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透湿指数也将增加;②人体运动对透湿指数的影响:随着衣服内外空气流动速度的增加,im值将增大;③环境湿度对透湿指数的影响: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im 将变小,二者成反比;④衣服隔热值对透湿指数的影响:im值是随着衣服隔热值的增大而减小的;⑤服装透气性对透湿指数的影响:服装的透气性能主要取决于服装的织物结构和服装的设计方式,透气性差的服装,im值就小;⑥衣服的吸湿性对透湿指数的影响:服装的吸湿性是由纺织纤维特性决定的,吸湿性强且放湿快的衣服,透湿性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