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

合集下载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不断发展,很多河道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改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并保护生态环境,各地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和推广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本文将围绕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展开探讨。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概念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是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可持续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

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河道水质、修复生态环境和重塑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包括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二、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1.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常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之一,它通过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手段恢复和建立自然的河道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河道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地区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长江流域一些河段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湿地植物和采用湿地过滤技术,有效改善了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 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长期受到开发和污染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局面。

为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已经成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湿地保护区划、湿地恢复和植被建设等手段,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增强。

3. 河道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环境污染控制是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设水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废水处理工程、整治污染源等手段,旨在净化河道水质、减少污染物负荷,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对河道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

4. 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技术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诸多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关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对当前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性植物种类,可以提高水质和河道的生态环境。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湿地植物修复、生态浮床修复等。

湿地植物修复主要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水中污染物质吸附在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的代谢作用而得到净化。

生态浮床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体中蓬勃生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具体应用包括水生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建设等。

水生植被恢复是指通过引种水生植物,使其生长繁茂,形成水生植被带,从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湿地建设是指修建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生长和湿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三、养殖及繁衍技术养殖及繁衍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通过养殖和繁衍水生生物如鱼类、藻类等,可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养殖和繁衍的水生生物可以起到调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补充生态链的作用,从而改善水质和河道环境。

四、沉积物处理技术沉积物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处理河道中的沉积物,实现河道生态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沉积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去泥、泥渣处理等。

人工去泥是指通过人工清理沉积在河道中的淤泥,恢复河道的水流通畅性。

泥渣处理是指对沉积物进行分离、过滤等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以达到修复河道生态的目的。

未来的展望: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提高修复效果。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生态修复技术与智能科技相结合,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

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城市黑臭河道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污水、垃圾、废水等排放导致的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情况。

黑臭河道不仅给市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黑臭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黑臭河道生态修复的集成技术研究。

要实现城市黑臭河道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主要通过改善河道结构和水流条件,包括清淤、疏浚和河道形态调整等。

化学修复主要通过添加各种化学物质来改善水质,包括添加氧化剂、消毒剂和吸附剂等。

生物修复主要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和动物来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包括河道湿地的建设和水生生物的培育等。

在物理修复方面,可以采用挖掘、疏浚等手段清理河道,恢复正常的水流。

还可以进行河道的形态调整,包括疏浚淤积物、修建河道堤坝和水坝、开挖河道旁支流等,以改善水流条件,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在化学修复方面,可以采用添加氧化剂、消毒剂和吸附剂等手段来改善水质。

添加氧化剂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氧含量,促进有害物质的氧化降解。

添加消毒剂可以杀灭水中的病菌,保障水质安全。

添加吸附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的污染程度。

在生物修复方面,可以建设河道湿地,引入适宜的湿地植物和动物,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湿地植物具有吸附和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可以有效净化水质。

湿地动物如水生生物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可以形成生物链,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的修复技术,还可以通过光催化、生物脱氮脱磷等其他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

光催化技术通过光能激发催化剂,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

生物脱氮脱磷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中的氮和磷转化为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

城市黑臭河道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结合其他辅助技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河道的水质、生态系统和景观价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浅谈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管理

浅谈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管理

城 市 景 观 河 道 的污 染 是 由 人 类 的 生 产 恶 化 。 投 加微 生 物 , 物 酶 , 养 剂 等 生 物 评 估 机 制 。 生 营
制 剂 能够 通 过 微生 物一 定 时 间 内 的 代 谢 活 1. 其 它方式 4
除 了 以 上 一 些 主 要 的 河 道 水 体 生 态 修
二 类则 是 脱毒 后 储存 于 体 内 或 在 植 物 体 内 被 降解。
的 原 则 , 道 的 长 效 管 理 的 水 平 与 档 次 需 河
要 提 升 , 仅 要 对 河 道 进 行 面 上 保 洁 同 时 不 () 物 修 复 。在 水 体 中适 当放 养 原 生 也 要 积极 采 取 合 理 的 措 施 保 证 景 观 河 道 的 2动 动 物 、后 生 动物 、鱼 等 , 可有 效 去 除 水 体 中 水 质 。 因 此 长 效 管 理 与 维 护 要 符 合确 保 水 使污 泥层 中逸 出 的 H,, H , H 等 影响 感 S N C 的污 染 物 。例 如 武 汉 东 湖 放 养 鲢鱼 、 鳙 鱼 安 全 , 约 水 资 源 , 护 水 环 境 , 造 水 景 节 保 营 官 的 气 体 无 法 及 时 降 解 浓 度 升 高 , 成 河 造 效 果 明显 , 效控 制 了 东 湖 藻 类 的 丰 长 , 有 在 观 的 原 则 。 采 用 先 进 的新 观 念 和 新 技 术 , 道 水 体 混 浊 , 臭 。污 染 特 征 的 不 同也 造 黑 湖 水 中 养殖 白鲢 对 T P、T 的 去 除 率 分 别 做 到 设 计 科 学 合 理 , 护 管 理 到 位 具 有 不 N 维 成 河 道 呈 现 的污 染 状 态 不 同 。河 道水 体修 为 9 .9 4 9 %、8 . 8 花 鲢 对 T 3 0 %; P、TN的 去 同 特 色 和 风 格 , 足 水 质要 求 和 人 们 身 心 满 复 的根 本 在 于 从 掌 握 河 道 污 染 物 迁 移 转 化 除 率分 别可 达 8 . 7 3 0 %、8 . 4 3 5 %。也 有个 别 键 康 和 生 态 平 衡 的 水 景 观 。 过程出发 , 目的 在 改 变河 道 的生 态 环境 , 减 特例 , 上海 的某些公 园的湖 泊中放养 了 在 () 合总 体规 划 的原 则 。结 合市 、 区 1符 缓 “ 污染 ≥降 解 ” 的速 度平 衡 , 逐步 恢 复河 大 量 的草 鱼 、鲢 鱼 、 鳙 鱼 、鳊 鱼 等 家 养鱼 , 和 镇 等 相 关 政 府 职 能部 门 的规 划 。 根 据 河 道 的 自净 能 力 与 景 观 。 像养殖 那样地喂 草、喂 食 , 果 却走 向了 结 道 的 区位 、规 模 、 档次 等 特 点进 行 建 设 与 1 1 引水 与调水 方式 . 反 面 , 色浓 重 、水 质恶 化 , 样破 坏 了 生 维 护 。2生 态 优先 原 则 。 从 建 设 生态 型城 水 同 () 当水 体 中 的悬 浮 物 ( 泥 、沙 ) 多 , 如 增 水 态的平衡 。 市 的 目标 出发 考 虑 景 观 河 道 建 设 。 尤 其 是 体 的透 明 度 下 降 , 质 发 浑 。可 以 通 过 引 水 在 修 复 水 体 的过 程 中 , 应 该 通 过 严 水 体 的 护 岸 和 底 部 尽 量 符 合 自然 化 和 生 态 都 水 、换 水 的 方 式 , 释 水 中 的杂 质 浓 度 , 稀 而 格 计 算 其 投 放 的 密 度 和 种 类 , 止 “ 次 防 二 ( 下转 1 4页 ) 2 引 水 需要 满足 的外 部 条 件 较 多 , 如 潮 汐 、 例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生态修复探析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生态修复探析

������
�� �.
文 章编号: 1 009 - 0088( 201 3) 03 - 0086 - 02
1 城市河道 治理工 程中 的水 生态 修复 的 基本 要素
1 . 1 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 城市河道的水 生态修复需要结 合河道自身的特 点, 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 投放合适的生物 , 营 造一个利于河道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物体系 , 并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城市河道的整体结构. 1 . 2 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进行城市河 道整治工程中的 水生态系统修复 时, 不仅要重视水生态自身, 还要重视与之紧密相关的 河岸植被建设 .建造一个良性河道生态系统, 既可以 有一定的自净功能 . 1 . 3 与城市风格相得映彰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生态修复设计中还要将 整体的景观美学融入其中, 不仅要突出河道景观的设 沟道, 防止冲刷农田. 侵 蚀沟修筑谷坊, 拦截径流 泥 沙. 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 或地埂, 实行等高种植 . , 本着兴利除害和顺势疏导的原则 整治小河道 , 加高
2 5km , 面, 治理小河道 7 . 桥 8 座, 建苗圃 2 hm , 修筑塘 坝 1座, 方塘 4 座 , 引水上山 , 万亩果园实现滴灌 . 通
�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还能让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具 2. 1 . 1 ���
������������������������������������������������
86
内蒙古水利
201 3 年第 3 期 ( 总第 1 45期 )
�水保与生态� 城 市 河 道 整 治 工 程 中 的 水生 态 修 复 探 析
� �
( 乐清市水利局, 浙江 乐清 325 6 00 )
� 摘 要� ��� � �� � � � ; �� ; 关键词 � � � ��

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态型养护技术与管理

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态型养护技术与管理

城市景观河道水体生态型养护技术与管理初探摘要:。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景观河道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一大亮点,但大多数景观河道建成后的养护工作只注重设施养护和水域的清洁,使得许多城市景观河道内藻类泛滥,或发黑发臭。

因此,本文对一些河道生态型养护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在管理措施上提出方案,以期找到适合城市河道水体生态养护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养护管理原则富营养化水生植物1 城市景观河道污染的成因及工程性措施由于城市景观河道内土著微生物的数量或能力上不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引起河道内污染物聚集,河道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小于污染物排入的速度,最终造成了城市景观河道的富营养化或黑臭。

一般生态河道由好氧层、兼氧层与污泥层构成,好氧层越宽则河道水质越好。

而受污染的河道内,好氧层与兼氧层逐渐变薄,大气复氧速率与溶解氧浓度降低,使污泥层中逸出的h2s,nh3,ch4等影响感官的气体无法及时降解浓度升高,造成河道水体混浊,黑臭。

[1]目前对于河道治理所采取工程性措施有截污、清淤、疏浚等,这些措施是将污染物进行了转移而并未进行消解,效果持续时间不长。

1 主要生态型养护技术1.1 投加生物净水制剂方式投加微生物,生物酶,营养剂等生物净水制剂能够通过增强微生物的活性,降解引起水质恶化的污染物,同时对藻类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微生物体积小,数量多,种类多,代谢活动旺盛,有催化污染物转化的各种酶系。

更重要的是每一种天然有机物,不管它的结构如何复杂,都会在特定环境中被这种或那种微生物降解。

在同一生境中会有多种微生物同时存在,共同代谢有机物的能力就会十分强大。

因此,生物修复可使对污染位点的干扰或破坏达到最小,可在难以处理的地方进行。

但是,有的生物制剂含有大量的活体微生物,其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某些生态较脆弱的景观河道,应尽量避免此类产品的使用。

1.2 动植物方式(1)植物净化植物修复是一门新兴起的应用技术其具有对环境扰动少、成本低、美化环境价值,易被社会所接受等优点。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城市河道不仅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水质: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生态治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

2. 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河道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生态治理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3.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河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治理,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

4.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可以吸引投资,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

许多城市开始重视河道整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清淤疏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植被恢复等。

然而,仍存在以下问题:1. 治理资金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部分地区河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2. 技术水平不高: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3. 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四、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提出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中的责任,制定合理的投入机制和优惠政策,保障治理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其次,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引进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如生物净化技术、人工湿地等,提高治理效果。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提高治理工作的专业水平。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探讨
制 外 源 性污 染物 , 可从控制人为污染着手, 过这些 反应后水体 基本得到 净化 , 再 排 入 类 为 食 。 植物 发挥 的作用不 仅是在 美学方 面 , E l 本 坂 川 古 崎 净 化 场 就 是 河 道 水 以法律 的手段控 制人为污染 源的排人 。 而 河 道 中 。
进行净 化 。 古 崎 净 化 场 建 在 江 户 川 的 河 滩 竹 、 空心菜和水稻 等。 具 体要求达到 : 消 除
河道水体修复技术
1 . 1生态 一 生物l 方 法
水 体 透 明度 接 近 1 m、 每 年 的 植 地下, 充分 节 省 了土 地 , 是 地 下 廊道 式 的治 水 体 异 味 、 污设施 。 水净 化场 结 构 十 分 简 单 , 主 体 结构 物 景 观 时 间在 1 0 个月以上 、 基 本 恢 复 水 体
进行 了 综丑 E 性挥讨, 全文是笔者阅壤走量文件募础上的理论 毕, 信对从事柄暮工 作鹃 行能商磁礴益。 关键谰: 城市 河道 水体 修复 中睡分类号: X 5 a a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 6 7 2 — 3 7 9 l ( z , o t 3 ) 0 5 ( b ) - o 1 3 g 一 0 2
昆 虫 控 制 及 污 水 处 理 方 面 也 对 内源 性 污 染 物 , 要 根 据 水 体 中 主 要 控 制 体 修 复 典 型 的 例 子 , 从几年的观测表明, 河 在 臭 味 控 制 、 元素采 取不 同的方法。 目前 国 际 上 采 用 的 道 污 染 水 体 有 了 明 显 的 改 善 。 古 崎 净 化 场 发挥 重 要的 作用 。 杭 州 市从 2 0 0 0 年6 月 开始 , 水 体 修 复技 术主 要 有 三 种 方怯 : 物理、 化 学 是 一 座 利 用 生物 一 生 态 修 复技 术 的 水 净 化 在 南应 加 河 上 进 行 水 生 植 物 水 面种 植净 化 试 种植 物主要 包括 美人 蕉 、 水 场。 其 原 理 是 利 用 卵 石 接 触 氧 化 法 对 水 体 水 体 试 验 , 和 生 态 一生物 方 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6-07[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2-),女,河南开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王 颖(1962-),女,四川荣县人,副教授;张进伟(1982-),男,山东莱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陈建峰(1981-),男,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李艳霞,王 颖,张进伟,陈建峰(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安 710048)[摘 要] 分析了我国城市河道水体现状及其污染成因;指出了城市河道水体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外源性污染物质和内源性污染物质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的生态修复技术,展望了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态修复;城市河道;富营养化[中图分类号] X 17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11-0762-02The Discussion of the Ecosystem R estoration Technology for U rban River w ayLI Y an -xia ,WANG Y ing ,ZHANGJin -wei ,CHE N Jian -feng(Institute of W ater Res ources and H ydr o -E lectric Engineering ,X i ’an University of T echn ology ,X i ’an 710048,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 cause of pollution of our country ’s urban riverway are analyzed.The need and the urgency of the disposal for urban riverway is indicated.The concrete technology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is elaborated in de 2tails from tw o aspects :the outside s ource and the inside s ource.The direction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is indicated.K ey w ords :ecosystem restoration ;urban riverway ;eutrophication 目前,在城市河道污染的修复技术中,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被污染水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途径[1]。

该技术是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率、便于运行、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

1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的水质状况及其污染成因 目前全国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质的标准。

据全国2222个检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道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能饮用的地面水所剩无几[2]。

2003年度全国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4%适于直接饮用(属Ⅰ类水质),24.8%适于渔业生产(属Ⅰ、Ⅱ类水质),38.1%适于游泳(属Ⅰ、Ⅱ、Ⅲ类水质),另有38.1%是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属Ⅴ类、劣Ⅴ类水质)[3]。

1.1 点源污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内的厂矿企业急速增加,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据统计[3],长江流域劣于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2.5%。

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河段和部分支流。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石油类等。

长江流域的污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270×108t 以上(其中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230.9×108t ),其中生活污水81.3×108t ,工业废水192.1×108t ,较5a 前增长了35%。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108t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46×108t ,第二产业为29.33×108t ,第三产业为2.67×108t ,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108t 。

大量的污废水排入城市河道,而这些污废水远远超出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河道内部生态系统产生“多米诺”效应,水质急剧恶化。

1.2 面源污染城市河道的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降雨引起的雨水径流的形式产生,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雨水对河道周边道路表面的沉积物、无植被覆盖裸露的地面、垃圾等的冲刷。

污染物的含量取决于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植被的覆盖度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因此,对面源污染的控制也可理解为对城市河道周边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

在诸多城市的市政建设中,雨水排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是不分的,而且不具备雨水处理工艺。

大量的雨水沿—267—第12卷第11期2006年11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 onservancy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and Economy V ol 112 N o 111N ov 1,2006着排水管道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城市河道,给河道带来了严重地污染。

1.3 混凝土的“包装”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

为保护城市的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

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反过来又加剧了河道水体的污染。

2 城市河道水体的修复技术2.1 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技术城市河道水质恶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

2.1.1 城市内污、废水的集中处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城市河道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控制污废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英国泰晤士河就是成功的典例: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数鳝鱼幸存外,其他鱼类几乎绝迹;污黑的河水臭气熏天,令人不堪忍受;河水污染还引起霍乱病的流行。

英国政府于1964年对泰晤士河进行全面治理,经过40a的治理,现在的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鱼儿穿梭,成为了伦敦的一道风景线[2]。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具有如下特征:污染源时空分布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污染途径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污染成分的复杂和多变性。

2.1.2 生态河堤的构建生态河堤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国际上河堤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生态河堤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调节水量与滞洪补枯等优点。

以人为本的生态河堤的构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2.2 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技术2.2.1 生态工程技术(1)引水稀释。

引水稀释是通过水利设施(闸门、泵站等)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者附近的清洁水源冲刷稀释污染水域,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工程手段引水稀释受污染河道水体,短时间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2)生态疏浚。

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位修复为目的的技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河湖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以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时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

生态疏浚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2.2.2 生化处理技术(1)光催化降解法。

通过在水中加入一定的光敏半导体材料,利用太阳能净化污水,提高效率。

这种技术虽然见效快,但成本较高。

(2)杀菌除藻。

利用化学药品(如硫酸铜)来控制藻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传统除藻方法。

但是化学除藻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并不能将氮、磷营养盐移出水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而且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造成化学药品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死亡藻类也会引起二次污染,因此要及时打捞死亡的藻类。

(3)沉淀钝化。

水中的内源性磷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磷的沉淀和钝化可以延缓内源性磷从底泥中的释放[4],常用药剂有碳酸钙、硫酸铝、明矾等。

沉淀技术发挥作用较快,但一般只作为临时措施使用。

同时底泥中的磷释放,除与其存在形态有关外,还与许多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升高温度、厌氧状态、酸性或碱性条件能促进底泥磷的释放。

因此这种技术最大缺点是易受pH的影响,一般控制在中性条件[5-6]。

2.2.3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1)人工曝气技术。

人工曝气是治理污染河道较多采用的措施之一,曝气能加快水体中溶解氧与臭污物质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能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人工曝气一般是作为已经治理过河道中的应急措施或者用于加快对污染河道治理的进程。

例如,可以在河道上设置一座挡水坝(橡胶坝或者混凝土坝),挡水坝不仅可以调节河道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量,还可以起到曝气的功能。

部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已经开展的一些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曝气复氧是治理河流污染的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周杰[7]等人介绍了应用河流曝气复氧技术,适量投加生物菌群,采用FOXI N多功能水质净化船进行大面积、大幅度的地毯式河道曝气复氧,仅用了45d就基本上消除了张家浜的黑臭,并在1a时间内保持了张家浜的水质达到景观用水的目标。

(2)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利用适合相应河道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在营养物质和水能的利用上是竞争者,它有效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人为创造一定的条件,构建适合水体特征的水生植物群落,能有效降低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及溶解氧,为其它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但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应适时适度收割调控,借以提高生物营养元素的输出,减少自然凋落腐烂分解引起的二次污染。

(3)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它们以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

(4)生物膜处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