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及答题策略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具体意义的虚词,例如:“之”、“而”、“乎”等。

对于学生来说,准确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帮助学生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语法、句法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分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分类。

文言虚词可以分为功能性、关系性和补充性三类。

功能性虚词主要包括:之、者、乃、才、而、所、若、焉等。

这些虚词通常表示一种功能或者一种语法关系。

关系性虚词主要包括:也、亦、与、既、皆、或、且、并、兮等。

这些虚词主要表达一种逻辑关系或者一种并列关系。

补充性虚词主要包括:则、方、始、复、又、已、曾、乎、矣、吧等。

这些虚词主要用于补充句子的语气或者表示一种感叹等。

了解虚词的基本分类是准确归纳其用法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具体的复习技巧。

二、注意文言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虚词的语境分析。

虚词的用法通常与上下文紧密关联,所以理解虚词常常需要依据句子的整体语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虚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等方式来提高对于语境的理解能力。

举例来说,如果遇到“之”字,可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是否作为代词使用?是否表示动作的完成?是否表示补充说明等。

通过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文言虚词。

三、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掌握用法除了注意语境,学生还可以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语法分析主要关注虚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功能。

比如,“而”字在句子中可以表示递进、转折、并列等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语境中“而”字的用法,准确归纳其功能。

句法分析主要关注虚词在句子中的句法作用。

比如,“乎”字可以用作疑问代词或者助词,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把握其用法规律。

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学生可以在理解虚词的基础上,掌握其具体的用法规则,从而在考试中运用自如。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根据2019年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那么,除了掌握这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来看梅老师为我们支的高招吧!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百骑仓皇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语文代入法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语文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

语文代入法即是一例。

请看例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答案:B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虚词的理解与运用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虚词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语法作用,包括连接、辅助、语气等。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了解虚词的常见用法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础。

以“而”字为例,它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觉今是而昨非”中的“而”则表示转折。

再如“之”字,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助词时,又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只有熟悉这些常见用法,在遇到具体语境时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积累常见的虚词例句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将出现虚词的典型句子整理出来,反复诵读和理解。

比如《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

通过积累,能够增强对虚词的语感和认知。

在解答虚词类题目时,语境分析法是十分重要的技巧。

我们需要将虚词放入具体的句子和段落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里的“而”,通过分析语境,可以判断为修饰关系,表示“终日”修饰“思”的状态。

同时,代入筛选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我们可以把所给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依次代入句子中,看哪一个最合适。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我们分别代入“难道”和“大概”等意思,会发现代入“难道”时,句子的意思更通顺、合理。

对比分析法在解答虚词题目时也经常能派上用场。

将选项中涉及的虚词所在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语法结构、语义表达上的差异,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文言虚词的学习方法与解题策略

文言虚词的学习方法与解题策略

为, 当作” , 在句 ② 中却是 虚词 , 表示被 而找到突破 口。在句子 中“ 余” 是主语 ,
动。
“ 悔” 是谓 语 , 那 么“ 其” 就应该是宾 语 , 定量 的文言词语 和句子为前提 , 才能更 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 和代词 , 所 以此 好地 越过文言 虚词学 习这个 难关。 因 句 中的“ 其” 作代词 , 代 指前面 的“ 余” , 此, 我们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 习中除 也就是“ 我” 。 了要掌握基本的辨别方法外 , 还需要培 文言词汇并增强对文章的语感 。 只有这 2 . 采用删换替代看变 化 , 通过 比较 养他们 朗读文言文的习惯 , 以便 多积 累 删就是删去待分析 的虚语 , 换就是 样 ,才能真正 提高文言虚词 的辨析能
几个 方面人手 ,通常能够做 到事半 功 “ 所 以” 理 解时如果拆 开 , 解 释为“ … … 的原 因” ,明显不通 ,应该看作 固定格
常见的 固定格 式还有 “ 有 以” “ 无
… …
平时学 习文言虚词 时应多 注意 以 倍 。
1 . 根据语境 区分 虚 实 。 辨 词 义
4 . 发展变化 比实词大 , 在 汉 语 的发 之于 国也 , 尽 心焉耳 已” 中的“ 焉耳 已” 系, 可以看 出是扣 舷是歌 的方 式 , 所 以
展历史 中, 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与实词相 连用就是为了加强肯定语气。 比更不稳定。 二、 文言虚词 的辨析方法
古代汉语 以单音节词为主 , 现代汉 语则 以双音节词 为主, 对文言文 中的双 义
3 . 比较 异 同 , 注 重积 累 。
例: 后秦 击赵者再 , 二败 而三胜
对 于以上例句中的“ 而” 字, 如果 我 们把二败和三胜互换位置, 发现并不影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引言
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的作用。

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语言。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
和技巧。

1.注重词义的研究和记忆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因此注重词义的
研究和记忆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
文言文等方式来了解虚词的多种含义,并进行记忆。

2.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担当着特定的语法功能,例如连接两个句子、标明修饰关系等。

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在
句子中的作用,并运用于实际的文学创作或翻译中。

3.频繁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是研究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对文言虚词的使用经验,提高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选择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如《红楼梦》、《论语》等。

4.制定研究计划和练
制定研究计划和练也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步骤。

可以根据自
己的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制定每日或每周的研究计划,并结合相
关的练来巩固所学知识。

5.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例如与老师或同
学共同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这有助于解决困惑,提高研究效果。

结论
学习文言虚词需要注重词义的学习,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频
繁阅读文言文,制定学习计划和练习,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提高
文言语言的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及答题策略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一大要素,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得不好,就会影响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

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效果肯定不好。

复习文言虚词应注重课本知识积累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结合具体语境去掌握。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及答题策略。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这一考点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从多年来的高考命题看,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这就要求考生把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006年高考全国十六套试卷,除两套全国卷外,都考查到了虚词。

下面把这些虚词列举如下:
见、已、之、乃(北京卷)、乃、以、为、其(天津卷)、以、因、乃、为(广东)、其、则、而、为(重庆)、为、者、而、以(山东)、以(江苏)、也、而、其、于(浙江)、之、若、且、其(福建)、乃、因、则、而(辽宁)、以、者、之、与(江西)、乎、以、而、与(湖南)、以、于、其、之(安徽)、于、乃、以、而(四川)
这些虚词涉及了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十四个。

其中以“以(8次)、而(5次)、乃(5次)、其(4次)、之(4次)、为(4次)”出现的频率最高,“因、则、者”次之,这些都应该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的。

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也包括了对虚词的考查,因此这些依然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复习方法】
一.以课本为主,全面复习,积累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归类积累。

例如“以”就可做如下整理:
对18个文言虚词都有这样条理清晰的图表,并能够做到了然于胸,解题时就可作为参照确定其用法。

二.课内外结合,探究语境,掌握特定含义。

虚词的用法有多种,要确定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综合文意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分析揣摩作出判断。

如“而”,同是作连词,却能连接各种语意关系。

在《劝学》一文中,“蟹六跪而二螯”的“而”是连接两个名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谓语动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而”是连接两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是连接两句有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的,表修饰,相当于“地”。

又如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第8题要求区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和“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两句中“焉”字的用法。

前一句是荥阳郑伟劝裴侠的话,他认为当时正处在动乱时期,天下形势不明朗,让裴侠东归与家人相聚,相时选择明主。

“择木”就是选择投靠明主的意思,“焉”字显然不表具体意思,只是个语气词。

后一句前文的大意是,裴侠在任河北郡守期间,“躬履俭素,爱人如子”,不徇私利,造福百姓,在去职之时“一无所取”,深受百姓称赞。

正因为裴侠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所以朝野上下都敬佩他,称他为“独立使君”。

根据这一语境,可见“朝野服焉”的“焉”是“服”的对象,代指裴侠。

这样凭借语境来揣想,就可判断两句中的“焉”字一为语气词,一为代词,意义与用法各有不同。

【答题策略】
策略一:根据词性推断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多数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往往兼有实词和虚词的词性,而虚词的用法一般又是由其词性所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判定其词性的异同来推断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例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要求判定“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和“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句中的“以”字意义与用法的异同。

只要能看出两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分别与“状”“城”构成介宾短语,也就能断定其意义(均表示“把”之义)与用法相同了。

策略二: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推断意义和用法。

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跟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与用法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解题时就可以通过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例如“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与“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中的“乎”,位置不同,用法也就不同。

又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中“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两句中的“之”,前句用于动词“闻”之后,构成动宾关系,“之”作代词;后句用于“其年”与“先后”之间,构成主谓关系,
“之”作助词。

因此两个“之”的意义与用法不同。

策略三:根据古今意义差异推断意义和用法。

有些文言虚词在今天已不再使用,而有些却沿用下来,但是用法发生了某些变化,像“为”字作表示反问语气的助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作介词的用法几乎没有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来推断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用法。

例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中“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为”字,前一“为”字表示被动,今天已不再使用;而后一“为”字表示“替,给”,今天仍在使用。

古今一对照,就可判定两个“为”字用法不同。

策略四:根据课文例句推断意义和用法。

试题所提供的用来比较的文言句子基本上都有一句出自课文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文句子的优势进行推断。

例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所给的四组句子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其孰能讥之乎”四句都出自高中课文,解题时就可联系课文知识作答。

总之,对文言虚词的复习,首先应该掌握高中课本中所学过的全部虚词。

在复习中梳理一下应该掌握的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加强解释加点字词的能力。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复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归纳总结,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要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