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1
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地理教案冠县武训高中 吕海国2015年3月25日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分析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运用图表信息,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我国为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采取相应措施三、教学方法1.讨论法: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导入新课:通过观看2015年最感人的春运歌曲,复习提问有关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同学们认真预习了。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教师点拨:(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2.结合表1—3—1、1—3—2、1—3—3信息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一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理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学科领域: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掌握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世界人口分布;(2)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3)探讨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2)增强学生的人口国情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1)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世界人口分布的很不均匀;(3)四大人口稠密地带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
2.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2)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较多;(3)农业地区人口较多,城镇地区人口较少。
3. 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计算实例;(3)人口密度在地理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4. 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2)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3)人口合理容量在制定人口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5.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2)科技水平的高低;(3)地区开放程度;(4)人口消费水平;(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2)学生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2)讲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1必修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重点: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难点:通过了解人口分布情况,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法执教:魏畅丽过程:一、世界人口分布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
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
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
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
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活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1、13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思路:让学生读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并结合图1-3-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导入影响地理因素的学习。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主要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2)其他特点:沿海地区人口多(3)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读图1-3-7和138合作探究:①对比两幅图,思考一下在这10年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没有改变?②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思路: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本上阐述的很全面,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归纳和概括,所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课本的上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总结的地理因素来进行解释阐述。
【范文】高一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1鲁教版

高一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1鲁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标准活动建议l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通过读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及有关资料,掌握世界与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l了解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设计思路】关于人口分布主要影响因素的知识,与前一篇课文,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相似,因此,人口分布部分,以读图分析为主,而后从中提炼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则通过案例分析实现。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二是需要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三是需要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资源库资源库资源库【教学目标】.利用世界人口密度图和世界政区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2.利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
3.通过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分布,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4.通过借助具体的案例,分析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世界人口密度图”、“世界政区图”、“中国人口分布图”等图,设计“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等表格,以及“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案例等。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相关调研调查:本市的人口密度并与我国西部人口密度对比。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第一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逐渐减弱,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2)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70多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1.B 2.C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1.通过图表资料,使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大势。
2.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4.通过讨论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观点,使学生学会分析与判断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和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据最新报告,2011年世界总人口达到70亿,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
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僧的人口,地球上的可用空间越来越狭小,自然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匮乏。
近十几年来,人类已充分感受到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困扰,也已开始日益关注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请思考: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环境人口容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6~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口分布”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0~2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③看教材P22~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4。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18图1-3-3的解读,讲解知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的解读,讲解知识“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时间:主备:谭洪之审核:董洪军董淑信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课题: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
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6、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
7、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
容量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4、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
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
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
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
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点拨:
1、东多西少;
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回答。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
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
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环境人口容量
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
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
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1.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1.地形
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
4.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