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哪些症状?

合集下载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瘤变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

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目前CIN已被国外病理学者和妇科肿瘤学者所接受。

症状体征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见表2。

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原位癌患者无临床症状。

舒仪经(1995)统计172例原位癌,仅5.2%有接触性出血,12.2%有少量的不规则出血,其余无症状。

楠等(2001)统计150例CIN中,白带增多和接触性出血者分别占26.0%和20.7%,无症状者占38.0%。

用药治疗1.治疗原则近代对CIN的治疗策略是趋于保守,原因为:①CIN和早期癌的综合诊断水平提高;②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经历较漫长的时间,有10年左右;③有20%~50%的不典型增生发生逆转或自然消退;④绝大多数CIN病灶局限,保守性治疗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0%左右;⑤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

但至今国外对CIN的处理尚存不少争论。

(1)CINⅠ级及宫颈SPI是否治疗,意见不一。

CIN自然转归的研究提示级别低的CIN有高的自然逆转率,多数与低危的HPV感染有关,进展为癌的机会极少,近年认为CINⅠ级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对这些最早的癌前病变应采用随诊观察,不予治疗(Jordan,1989;舒仪经,1995)。

反之,不少作者认为CIN患者都应进行处理,而不论其与病毒及分型关系如何,主要从宫颈癌防治角度出发,应持积极态度而给予适宜的癌前阻断治疗。

Syrjaaen(1987)主SPI的处理应与CIN相同,医科院肿瘤医院结合文献和自己的经验,认为对以下情况可采用保守性治疗:①宫颈湿疣合并CIN;②与高危型HPV(16,18,31,33,45…)有关的CIN Ⅰ;③病变围大,又无随诊条件,或精神紧拒绝观察者。

谭巍主任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形成原因

谭巍主任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形成原因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宫颈细胞异常增生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

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其中以高危型HPV16和18型最为常见。

此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

谭巍主任指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为宫颈癌。

因此,对于出现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以彻底清除病灶并预防癌变。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其中,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此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异常、性行为及分娩等因素也可能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有关。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症状表现较为多样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这里,谭巍主任强调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预防癌变。

对于女性而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HPV筛查是预防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重要措施。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

除了治疗外,预防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措施也十分重要。

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HPV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病变。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生。

此外,加强性教育、避免不洁性行为等措施也有助于降低HPV感染的风险。

总之,谭巍主任提醒大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预防癌变。

了解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女性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宫颈上皮内瘤变PPT课件

宫颈上皮内瘤变PPT课件
2
概述
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将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更改为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并将其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IL,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IL,HSIL)。
2.患者疼痛能缓解。 3.患者留置尿管期间无尿路感染迹象。 4.患者住院期间无坠床发生。 5.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12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鼓励其配偶及家庭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通过日常活动和 交流减轻焦虑,调整心理状态,正确认识疾病,遵从医护 人员指导,积极配合治疗。
目前我科参考临床教学仍使用CIN这一术语。
3
病因
1.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n virus,HPV)感染 目前 已知HPV有120多个型别,30余种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 10余种与CIN及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2.性行为及分娩次数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行为生活<16岁、 早年分娩、多产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青春期子宫颈发育 尚未成熟,对致癌物较敏感。分娩次数增多,子宫颈创伤 几率增加,患宫颈癌的危险也增加。
2.观察切口疼痛情况、镇痛泵工作情况,准确评分,遵医 嘱使用止痛药。
3.保持留置尿管通畅,观察尿色、量、性质,给予会阴护 理2次/日,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2500ml。
4.床头有防坠床标识,使用床栏,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指导。
13
护理措施
5.潜在并发症护理: (1)恶心、呕吐:术后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呕吐时协助患 者头偏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清洁口 腔。 (2)腹胀:术后12小时后进流质,逐渐过度半流质、普食。 避免进食含糖、奶、豆浆的食物。注意观察病人肠蠕动恢 复情况,病人术后超出48小时未排气时,评估病人有无腹 胀及腹胀的程度;出现腹胀者排除肠梗阻后可采取热敷腹 部、肛管排气、肌注新斯的明等,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或 减轻腹胀。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

CIN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即宫颈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的系列变化,各级CIN均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向。

对CIN及时、合理的诊治是阻断其癌变的有力措施。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CINⅠ:表皮下1/3内细胞增多,极性保持或稍紊乱,核轻度增大、异型,核分裂少,上2/3细胞成熟。

CINⅡ:表皮下2/3层内细胞增生,不成熟细胞极性紊乱,核大而异型性较明显,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CINⅢ/原位癌:超过下2/3的表皮层内细胞显著增生,极性紊乱,核浆比增高,核异型性大而深染者占大多数,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更明显,核分裂很多且上移,不典型增生占全层者为原位癌。

一、筛查与诊断CIN标准化诊断程序是“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

1.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的第一步。

TBS分类见异常上皮细胞者的处理可参照2006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制定的指南;巴氏分级II级及其以上者需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阴道镜下取材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2.阴道镜检查:是“三阶段”诊断中关键的一步。

观察转化区、上皮、血管,观察醋酸及碘试验情况,可以病变部位活检。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CIN或宫颈癌的“金标准”。

1)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是确诊CIN的金标准。

选取阴道镜下可疑病变部位活检,必要时多点活检或碘试验不染色区活检以提高确诊率。

2)颈管搔刮术ECC:ECC能帮助确定隐匿性宫颈浸润癌。

以下情况可选择ECC:可疑宫颈管的病变(例如阴道排液量多、宫颈管膨大等);巴氏III级以上或HSIL,阴道镜图像满意/未见病变;CIN2/3治疗后阴道镜检查随访时,阴道镜检查图像不满意时。

原则上,妊娠期阴道镜检查禁行ECC。

3)诊断性宫颈锥形切除术:适应症参见2006ASCCP指定的指南:①组织学活检为CIN1,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②组织学活检为CIN1,病变持续存在达1年以上者;③组织学活检确诊为HSIL(CIN2/3和原位癌CIS)者;④三阶梯技术的诊断结果不一致者;⑤ECC提示宫颈管内病变阳性者;⑥锥切标本切缘阳性者(首选4—6个月的阴道镜随访或ECC,也可重复锥切);⑦妊娠期高度怀疑浸润癌者(仅提倡宫颈诊断性切除,不提倡大锥切,建议用LEEP或冷刀锥切)。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名词解释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名词解释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名词解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也称作宫颈上皮内瘤细胞增生,是指由细胞的功能性的改变而产生的不良改变。

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息肉,它可以在宫颈正常组织上形成无症状的病变,但也可导致宫颈肿瘤,进而导致子宫内膜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息肉,它指的是一些息肉组织出现在宫颈最外层上皮细胞中,可能因为感染、压迫或环境因素引起细胞有功能性改变而产生这种不良改变。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细胞微观上表现为上皮细胞增生、排列混乱,形态学表现为淡红色的小息肉。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病因是不明确的,但已有研究显示它可能与免疫缺陷、性传播疾病、病毒感染、尼古丁和或激素失调等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认为,慢性刺激亦可引起细胞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发生。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可无明显症状,也可伴有黏液排出、尿频尿急等症状,宫颈检查可显示息肉形态,但需要病理组织的确认。

临床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可根据病变的分布、部位和临床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上皮内瘤样变。

虽然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不会导致立即的癌变,但是随着病变进行,其可能引起宫颈肿瘤,宫颈癌等癌变。

因此,妇女应定期接受宫颈涂片检查,以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正确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激光手术、宫颈细胞子宫切除术和乳腺切除术等,有的还需要化疗、放疗和内分泌疗法,以防止癌变的发生。

总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息肉,有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妇女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问题,避免癌前病变的发生。

在发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时,一定要及时就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防止癌变的发生。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一、诊断、鉴别诊断及其依据(一)诊断流程:采用三阶梯诊断流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和(或)HPV检测f阴道镜检查一组织病理学诊断。

(一)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1.鉴别诊断:可通过细胞学、组织学诊断来明确。

①宫颈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病史,查体见息肉组织呈舌形,红色,质软而脆,多为单个,也可为多个,结合查体,并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予以鉴别;②早期宫颈癌:IA期的宫颈癌无肉眼可见病灶,也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及接触性出血,查体不易鉴别,需依据宫颈活检病理予以鉴别;③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也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但属于生理性改变,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以鉴别。

2.辅助检查方法:①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②阴道镜检查:宫颈醋白上皮、点状血管、镶嵌为SlL最常见的异常阴道镜“三联征”图像③宫颈活检:在阴道镜检查的可疑部位进行活检;阴道镜若不能完全看到鳞-柱上皮交界处,或颈管内有可疑病灶时,需行子宫颈搔刮术(ECC)o二、明确诊断需要哪些检查检验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1阶梯)3.HPV检测(1阶梯)4.阴道镜检查(2阶梯)5.子宫颈活组织检查(3阶梯)1.手术方式: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宫颈锥切术2.手术适应证:①宫颈细胞学多次诊断HSlL,阴道镜检查阴性或不满意或镜下活检阴性,颈管刮除术阴性。

②宫颈细胞学诊断较阴道镜下活检诊断病变级别高,或提示可疑浸润癌。

③阴道镜下活检诊断HSIL o④宫颈细胞学提示腺上皮异常倾向瘤变,或更高级别诊断者,无论ECC 结果如何。

⑤阴道镜检查或镜下活检怀疑早期浸润癌或怀疑宫颈原位腺癌。

3.手术禁忌证:①月经期或不规则子宫出血者;②急性生殖道炎症;③性传播疾病;④宫颈浸润癌;⑤生殖道畸形;⑥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液病及严重出血倾向者。

4.注意事项:①切除宫颈创面的顶端应与内口方向一致,如切斜或切的过多,可误伤周围组织,或引起大出血。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

据报道,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

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

与CIN相关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

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

宫颈上皮内瘤变护理业务学习PPT

宫颈上皮内瘤变护理业务学习PPT

谁需要进行护理?
治疗后的患者
经历手术或其他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持续 的护理和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提供相应 的指导。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定期筛查
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特别是开始 有性生活后。
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筛查频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
何时进行护理?
结果评估
护理的预期效果是什么?
护理的预期效果是什么? 提高筛查意识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筛查的重视程 度。
增加定期筛查的参与率,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护理的预期效果是什么? 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情绪支持和沟通,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治疗信心。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护理的预期效果是什么? 改善生活质量
在接受筛查后,需在一周内评估结果,并根据结 果决定后续措施。
及时告知患者结果,解除她们的焦虑。
何时进行护理?
治疗后随访
治疗后需进行定期随访,通常在治疗后6个月及 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随访中要关注症状变化及心理健康。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知识,包括病 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宫颈上皮内瘤变护理业务学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宫颈上皮内瘤变? 2. 谁需要进行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护理的预期效果是什么?
什么是宫颈上皮内瘤变?
什么是宫颈上皮内瘤变?
定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种由宫颈上皮细胞 异常增生引起的病变,分为不同的级别。
通过指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 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宫颈上皮内瘤变症状,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症状,宫颈上皮内瘤变有什么表现?得了宫颈上皮内瘤变会怎样?以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哪些并发病症,宫颈上皮内瘤变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宫颈上皮内瘤变常见症状:
白带增多、宫颈肥大、息肉、脓血性白带
*一、症状
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

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原位癌患者无临床症状。

舒仪经(1995)统计172例原位癌,仅5.2%有接触性出血,12.2%有少量的不规则出血,其余无症状。

李楠等(2001)统计150例CIN中,白带增多和接触性出血者分别占26.0%和20.7%,无症状者占38.0%。

*二、诊断
由于CIN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检查难以诊断CIN,目前趋于借助多种辅助诊断方法的联合使用,但最后确诊须靠病理检查。

宫颈细胞学涂片+宫颈多点活检(碘染、肉眼观察VIA或阴道镜下)+颈管刮术已成为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用的
综合早诊方法,近年来早诊技术方面有较大进展。

*以上是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
下面再看下宫颈上皮内瘤变并发症,宫颈上皮内瘤变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宫颈上皮内瘤变常见并发症:
宫颈复发癌
*一、并发病症
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常与浸润癌并存。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症状,宫颈上皮
内瘤变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