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0套)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经典试卷】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D(A.矿藏cáng,摭zhí拾;B.蒙méng蔽;C.召zhào唤,低徊huí。
本题词语全部出自必修一、二课本。
“脊骨”出自《相信未来》,“矿藏、倔强”出自《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摭拾”出自《十八岁和其他》,“挣脱、入不敷出”出自《我的四季》,“蒙蔽、教诲、恪尽职守”出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犄角”出自《我的五样》,“召唤”出自《获得教养的途径》,“低徊、翘首”出自《乡土情结》,“散落、玉砌雕栏”出自《我与地坛》,“笑靥”出自《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靥”。
)2.(3分)A(B.缺主语。
将“在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的情况下”改为“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
C.不合逻辑。
应当将“输送”、“培养”两词对调。
D. 结构混乱(杂糅)。
应为“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删去。
)3.(3分)③⑤②④①(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排错不给分。
素材选自苏教版必修一课文《神的一滴》。
)4.(6分)我国的学术论文数量粗制滥造....,理论与实践缺少....现象严重,许多是闭门造车联系,有些是论文的拼凑组合,改头换面....,很少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数量巨大”点1分,“理论与实践缺少联系”点1分,“拼凑,没有自己独创性和突破性”点1分,使用成语一个1分。
相关成语还有“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精雕细刻、精益求精、闭目塞听、苦心孤诣等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感情色彩,请阅卷老师酌情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D(“赢”为“担负”的意思。
)6.(3分)B(都是“用,凭借”的意思。
A 结交,亲附/和,同;C 作为/被;D 沿袭/乘着,趁着)7.C(各诸侯国与秦国力量的对比是为了突显秦的强盛,而非衰颓。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3套)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共6页。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把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卷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8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删.除膻.味籼.米潸.然泪下B.信笺.歼.灭缄.默间.不容发C.飙.升鱼鳔.剽.悍彪.炳青史D.血.缘戏谑.噱.头空穴.来风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D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①②④⑤⑥③B.①⑥②⑤③④C.⑥②⑤①④③D.⑥⑤③①④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小题2分,共6分)文化时间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20套)

资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1页到第4页,第Ⅱ卷第5页到第12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答第Ⅱ卷时,不能在试卷上随意圈点勾画或作记号。
3.考试结束时,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团箕.(jī)遒.劲(qiú)青荇.(xìng)殒.身不恤(sǔn)B.百舸.(gě)采摘.(zhāi)颓圮.(qǐ)长歌当.哭(dàng)C.整饬.(chì)作揖.(yī)顷.刻(qǐng)黯.然神伤(àn)D.浸渍.(zì)喋.血(dié)弄.堂(nòng)桀骜.不驯(ào)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莫喋血厮杀凋敝绿草如茵B.沧桑苍茫殴打缄默山清水秀C.朗诵文彩缜密祷告川流不息D.嬉笑踌躇怄气震慑貌和神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②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③穿着肥大的长袍,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气概明明白白步伐B.气势清清楚楚步伐C.气势明明白白步履D.气概清清楚楚步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洪灾过后,医院里腹泻患者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些患者吃了一些因天气炎热而迅速变质的食物和饮用了被污染的水造成的。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第56套)

邢台市2017 一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 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共150 分。
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第I 卷阅读题(共70 分)甲必考题(45 分)注意事项:1 .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写在答题卡上。
2 .做选择题时,先选出答案,再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徐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徐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一3 题。
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
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44套)

江西省吉安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漫溯.(sù)慰藉.(jí)辖.(xiá)制桀骜.(ào)不驯B. 煤屑.(xiāo)尸骸.(hái)蕈.菌(xùn)生杀予.夺(yǔ)C. 着.陆(zhuó)绯.闻(fēi)驯.鸽(xùn)博闻强识.(shí)D. 潜.力(qián)执拗.(niù)霎.时(shà)夙.(sù)兴夜寐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肄业碟血扭捏绿草如茵B. 噩耗翌年契约陨身不恤C. 歉收作揖家具平心而论D. 讴歌气慨斑驳揠苗助长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舆论认为,斯诺登向媒体揭发美国监控互联网、秘密监听电话一事,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但他罪不容诛....,他是一个英雄,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 沈飞集团的科研人员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设计生产了歼-10、歼-15、歼-31等著名机型,为中国现代空中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C. 除了扑朔迷离....的案件疑云,影片《大侦探福尔摩斯》还加进大量极具娱乐及刺激性的动作场面,让人仿佛看见了几许“007邦德”的味道。
D.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子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单调了一些,建议您再挂上几幅字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媒体的热炒,让李某某案一下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审判决结果出来后,“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对于公众舆论而言,反思家庭教育、名人效应的言论则更令人关注。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07套)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不仅一些省会城市提出建新城区,即便是一些小县城,“新城区”也到处可见。
应该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包括小县城在内的城市也应有一个逐步扩容的过程,这似乎无可厚非。
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城市在建新城的过程中,偏重关注那些能够明显拉动政绩的内容,比如经济性指标和技术性指标,对于城市发展社会性和艺术性内涵,则疏于关注。
新城区的建设,往往跟旧城区的拆迁改造密切联系。
“拆旧”与“建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两个方面。
对于城市发展来讲,“拆旧”不能只是对旧城旧村的简单推倒,“建新”也不能只包括建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以及所谓的“城市综合体”。
相对于物质层面的大拆大建,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考量,或许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对于城市来讲,不仅要大建筑大广场,更需要小巷道小村落;只有大建筑的城市是空虚的,而那些小的因素更能使城市彰显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
为了“诗意的栖居”,我们不仅要关注自然界的多样性生态平衡,更要尊重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
无疑,城市也有其社会生态。
维持城市社会生态的多元化平衡,才能涵养一个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因此,城市发展要做好“大”与“小”统一的文章。
“大”固然可以支撑起城市的磅礴气势,“小”却也散发着城市温润的人文情怀。
大马路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动脉血管,小巷道则是温润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
“大”体现城市的宏阔气度,“小”则涵养城市的清新活力。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多样化,重视社会性和艺术性指标,涵养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保持城市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让人在“诗意的栖居”中与城市达成心的交融。
(审核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84套)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48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宾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
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泰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 -- 7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④缗: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无免者,竟居之竟:竟然B.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堪:忍受,经得起C.登车就道就:靠近D.复祷于社坛社:土地神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A.①③④ B. 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分)(2)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题。
道旁稚子郑獬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2),以望复关。
(3),不思其反。
(4)亦余心之所善兮,。
(5)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
(6)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
(7)马之千里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倔老头钱理群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令钱理群始料未及。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个字—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
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围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
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
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
”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几十年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钱理群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
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拟订新课标。
“当时的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
他真是找了我3次,我都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