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园简史

合集下载

五、古典园林

五、古典园林
第五节 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古典园林
•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
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 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
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是世界上风景
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
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烹饪、京剧一起被誉为“中
国文化四绝”,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景,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 够从甲点观赏乙,从乙点观赏甲。如颐和园中, 在万寿山可赏昆明湖,在昆明湖可赏万寿山,二 者互成对景。
• 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 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 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杜甫 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拙 政 园 与 谁 同 坐 轩
• 斋,分布在偏僻、幽静之处,是休息、静 养、攻读和存书之处。
拙政园雅石斋
• 馆,用于园居,接待宾客之用,多建于高 爽处,便于远眺,观赏风景。如拙政园的 三十六鸳鸯馆。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
• 榭、舫,多是单层临水建筑,从整体轮廓到门窗 栏杆均以水平线条为主。
榭,建于水边,突露出岸、架临水上,三面 临水,便于观赏水景。
• 3.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时期
社会动荡,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 行,崇尚自然成为时尚。这不仅推动了山水诗画 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变。 特点:园林艺术从单纯模仿自然进而对其 作艺术加工。注重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喜好来进行 艺术创造,叠山理水,高林巨木,使园林宛若真 实山林一般。这一时期不仅私家园林非常普遍, 寺庙园林也大量出现。
树木、花卉以自然形态为主, 植物整形对称种植,花卉多栽 种为图案花坛, 水景多样; 景物之间讲究因借; 具有浪漫的诗情画意。 水景以喷泉为主,多配有雕塑, 空间开阔,以大草坪铺展, 一览无遗。

第一章 中国园林发展简史[1]

第一章 中国园林发展简史[1]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经历了夏、商、周的奴隶社会以及秦、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的封建社会。

我国劳动人民在三千余年漫长的辛勤劳动积累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灿烂的园林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珍贵遗产,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但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中国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园、圃、囿等字,而从它们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有所区别。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奴隶主在其中游憩、礼仪等活动,已成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

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所以,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周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徒六国贵族和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营造宅地,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筑长城,修驰道,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期间,囿又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宫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主要历史阶段: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56年):早期的园林主要是与宫廷建筑相结合,以封建社会的祭祀和居住需要为主。

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宫廷建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与园林有关的元素,如园池、假山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时期的宫廷园林主要是以华清池为代表,池中有游船、水榭等。

汉代的园林风格受到了前代的影响,同时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有所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此时期园林建筑逐渐走向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开始在私家园林中构筑山水园林。

典型代表有建于南朝梁代的林则徐园。

4.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隋唐时期,宫廷园林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文帝时期修建了大明宫,唐玄宗时期兴建了华清池。

私家园林方面,隋唐时期的园林建筑更加注重山水之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5.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宋代时期,园林艺术迎来了鼎盛时期。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元代时期,元大都的皇家园林建设逐渐成熟,体现了蒙元、汉文化的融合。

6.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代时期,园林建筑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扬州的个园、苏州的留园等。

清代时期,乾隆时期修建了颐和园,这是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巅峰之作。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仅在宫廷规模上有所发展,私家园林也逐渐兴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情趣。

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一、发展简史(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明清北方皇家园林 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
• 皇家园林: 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建筑形体高大华美、厚重封闭; 意境较多社会伦理成份。
颐和园
• 私家园林: 灵活布局,以小见大; 手法细腻、玲珑精致、 淡雅幽静;
南京瞻园 意境多表现文人士大夫 怡情自然山水的情绪。
上海豫园快楼
拙政园
•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 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 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 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辛亥 革命后,北京的皇家园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供公众 参观。许多城市也陆续兴建公园,如广州的中央公园、重 庆中央公园、南京的中山陵等新园林。到抗日战争前夕, 在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 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 1、从苑囿到园林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畋猎-囿-苑-园林)
• 2、形神兼备,诗情画意 ——唐宋时期
• 3、南北竞秀,兼收并容 ——明清时期
在奴隶社会为适应奴隶主狩猎的需求而 产生了囿
• 囿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四周有墙

2、园内养禽兽
商周时期开始人工囿苑的营造
唐宋时期
• 大型宫庭园林 • 文人府宅园林 • 邑郊公共园林
园林设计从模仿自然走向写意山水
• 形成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 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 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 以情立意,以形传神的造园 风格。
• (四)成熟期
中国园林在隋、唐时期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 有隋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地、唐代自然园 林式别业山居和唐、宋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精品)

中国古典园林(精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
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 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 了。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
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 武帝在秦时 旧苑基础上 扩建的,离 宫别院数十 所广布苑中, 其中太液池 运用山池结 合手法,造 蓬莱、方丈、 瀛洲三岛, 岛上建宫室 亭台,植奇 花异草,自 然成趣。这 种池中建岛、 山石点缀手 法,被后人 称为秦汉典 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 所有的。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真山真水较多 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 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逐渐增加。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 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 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 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
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 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 “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 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 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 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 “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 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 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 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 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展史

庐山草堂
• 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 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 , 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 ,于是 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 。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 间 , 园林密布,号称“东都 ”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 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 , 因此 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 , 以白居易为 代表的文人士大夫 ,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 需要 ,是自娱而非娱人 ,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 木 ,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 ,不追求房舍 亭阁的繁复和华美 。 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 戏鱼鳖,风静下鸥鹭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 。”履道 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 ,竹占了九分之一 , 四望渺弥苍 翠 ,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 。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 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 。此外 ,他命 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 了依据 ,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 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寺庙园林的产生与繁荣 • 文人园林的兴起
金谷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 ,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 学的盛行 ,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家园林作为 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 ,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 ,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 文人的青睐 , 因此 , 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 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 已不乏游乐 观赏的内容。 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 ,有金谷园建于洛阳 ,“却阻长堤 ,前临清渠 。百木几 于万株 ,流水周于舍下 。有观阁池召 ,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 。 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 ,入则有琴书之娱 。”可见园中有水有树 ,有鸟有鱼 ,还有 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

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

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

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

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

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

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

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

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

宋代则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时期,园林主题园大量出现,文人将绘画所用笔墨换成山石花草,完成三度空间的立体画。

元代带有不同于汉族的异域文化因子的皇家园林放出异彩,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江南私家园林在城镇星罗棋布。

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王学左派的高扬人欲,明末清初迎来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最后辉煌,文人将园林作为“地上之文章”。

但随后逐渐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鼎盛后的滞化现象,园林趋向定型化和程式化。

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异质文化因子逐渐增多,出现了以传统为主、中西合璧的园林,或以西洋园林为主,辅之以传统艺术手段的园林样式。

·发展简史·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充满神秘性,于是人们便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某种精神崇拜。

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都是先人们心中的图腾,都是他们祭祀的对象。

古人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部落首领的更换、丰富的收获以及祈祷来年丰收等大小事宜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动。

祭祀之后通常还会有宴乐活动,气氛由庄严肃穆转向欢娱,随之祭祀的场所也便带有了娱乐的性质。

而用于摆放贡品的神台也逐渐向登高远望和观赏风景的方面发展,其最原始的用途逐渐淡化,而成为中国园林中最早的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滥觞于这种原始(自然)宗教的祭拜形式。

首先跃上人类祭坛的是自然崇拜,天地山川是其崇拜的核心。

(1)天和日月崇拜(2)山岳灵石崇拜与昆仑神话(3)灵水崇拜和蓬莱仙岛(4)动物、植物崇拜这一时期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囿”字,囿是在一定自然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植物、挖池筑台,然后供皇家打猎、游观、通神明之用。

囿中有三台,各有其不同功能:“灵台”用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走兽鱼鳖,囿中还建有璇宫、倾宫、琼室等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群。

所以,园林界认为“囿”乃是中国园林之根。

这样,供人登高眺望的台,成为最原始的园林中的主要形式(这种高台也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囿台以满足“人王”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中产生的第一种价值形式——功利价值,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的灵台、灵沼就是这种“囿”的典型代表。

周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并允许老百姓在里面打柴和捕猎野鸡、野兔,所谓“与民同乐”。

周文王的灵台是展示他的“仁义”、推行礼乐文化的载体。

同时,“灵台”的娱人色彩更加明显,所以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史传中最古老之公园”。

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园林最早的两种功能。

·秦汉随着国家型态的日益成熟,礼制、政务、生活等社会活动日益清晰,原始宗教的迷雾日渐消散,使得山水之美呈现出本来的面目,人们渐渐从超自然的崇拜中抬起头,开始领略和赞美水光山色。

秦汉时期迎来了造园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营建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班固《西都赋》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既是象征着天帝所住的“天宫”,又是人间帝王居住享乐的“人间天堂”。

宫苑是秦汉造园的主要样式,崇尚空间的广大,追求风格的壮丽,讲求景象的充盈,注重装饰的精巧,是皇家园林固有的美学品质。

秦汉宫苑开创了后世皇家园林的基本型制,形成了皇家园林崇尚壮丽、象征写意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技法。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建都咸阳。

他集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将各诸侯国的建筑式样建于咸阳北陵之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形成规模庞大的宫苑建筑群,建筑风格与建筑技术的交流促使了建筑艺术水平的空前提高。

在渭河南岸建上林苑,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加上许多离宫别馆。

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把人工堆山引入园林。

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肇始于此时。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修复和扩建秦时的上林苑,“广长三百里”,是规模极为宏大的皇家园林(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为明清紫禁城约0.72平方公里的20余倍)。

苑中有苑、有宫、有观。

其中还挖掘了许多池沼、河流,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豢养了珍禽奇兽供帝王观赏与狩猎,殿、堂、楼、阁、亭、廊、台、榭等园林建筑的各种基本类型的雏型都已具备。

建章宫在汉长安西郊,是个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岗和宽阔的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自此,由秦始皇开其端,而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山”(通常中央有一池塘,象征大海,在池塘的中央有三个小岛,象征海外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也成为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这种摹拟海上神仙境界,在池中置岛的方法逐渐成为我国园林理水的基本模式之一,还对日本的园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汉代后期,官僚、地主、富商营造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式园林的造园风格。

其中的园林建筑为取得更好的游息和观赏的效果,在布局上已不拘泥于均齐对称的格局,而有错落变化,依势随形而筑。

(相对于帝王宫苑,私家园林在汉代虽已开始,但并未形成气候。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连年的战争使原来的社会体系逐渐瓦解,而这一时期人们思想却最为自由。

儒学失去了支撑社会心理的功能,带来了文化的多元走向。

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接收外域文化的障碍。

由老庄无为学说与佛学糅合而成的玄学(道家与易学、儒家、佛学结合产生的一种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它以道统儒,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宋明理学。

),成为社会思潮,玄学在社会心理失衡时给人以新的心理支撑,“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根据文化的分殊具有不同的层面,包括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内在结构,分别对应着雅俗文化。

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

)。

他们主张毁弃礼法,追求自然。

他们深情于人生,慨叹、悲哀、迷惘、彷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们的宇宙观、宗教观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漠视天国,更加关注人生。

也恰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形态中,迅速发展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保障了士族阶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与创新,他们除了畅游自然山水,还设法在自己的住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由此产生了私家园林的最初形态。

于是,远离城市与风景优美的庄园,逗留在有若自然的小园,成为士族进行游赏活动的人化环境。

反映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的本质力量的觉醒。

士人“以玄对山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道”,唤起了人的自觉、文学艺术的自觉,在这种时代精神气候下,士人中出现了为后人所艳称的“魏晋风度”,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诗、书、画、乐、饮食、服饰、居室和园林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特别是幽远清悠的山水诗,潇洒玄远的山水画和士人山水园林,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呈现出诗画兼融的发展态势。

创作实践上的繁荣也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象“心师造化”,“迁想妙得”,形似与神似,“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是南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都超越了绘画的范围,对园林艺术的创造也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自然山水美的探求,促使了园林艺术的转变。

·私家园林在上述精神气候的沐浴下,士人、官僚、富商的私园如雨后春笋,绽芽破土。

特别是时代文化的代表士大夫门,更是领时代潮流之先,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fu,土山,表示地势升降),依茂林”的高品味的精神生活。

私家园林有位于郊外、宅内者,有供豪门士族“肥遁”(《周易》,《易经》的《遁》卦的卦象,义理对仕和隐的原则、时机、方法、途径做了全面的剖析。

《遁》卦中的“遁”为隐遁、退隐之意。

《遁〃上九》爻yao辞所说的“肥遁无不利”。

“肥”,通蜚,即“飞”。

此爻辞以“飞遁”比喻上九居《遁》之极致,高飞远引,遽ju然退避,畅飞无阻,逍遥已极,是君子隐逸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的宏阔庄园,也有“少寄情赏”的一壶之园,但都以有若自然为宗旨。

这一时期私家园林以城市山林和庄园化园林两种形式出现,前者精致高雅,后者淳朴自然。

金谷园,一称河阳别业,是建于郊外的别墅园,位于洛阳城西十三里金谷涧中,太白原水流经金谷,称为金谷水。

石祟(sui)因川谷西北角,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bi)翳,(yi)”,金谷园是当时全国最美丽的花园,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梨花泛白,桃花灼灼,柳绿袅袅(niao),白花含艳,鸟啼鹤鸣,池沼碧波,楼台亭榭,交相辉映,犹如仙山琼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