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土壤绪论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肥料学课件-绪论-1

土壤潜在肥力(potential fertility): 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不能被 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的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soil productivity): 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 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
生产力与肥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属性,土壤生产力是能力----人 南方、北方;不同的人
第三部分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早在夏代以前(公元前 2100 年前),人们就意识 到未开垦的处女地一般是很肥沃的,再加上杂草、 荆棘、小树等烧后的草木灰,土壤就更肥了。所 以,一旦地力衰退现象出现,他们就放弃旧地, 另选新地。
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人 们体会到土壤经过一段时期休闲之后,仍然可以照 常生产。 在地里施入某些物质(灰、粪之类)之后,可以不 必通过休闲阶段,而能在原地上连续种植下去。
肥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化肥品种不够协调,一直以氮肥为主,磷、钾 及其他元素肥料比例较低,在今后尤其应加强钾素等化 肥的投入; (2)对化肥投入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未给予高度重视。 (3)肥料的宏观分配不合理,肥料过多地投入到高产地 区,造成沿海各省、城郊、交通沿线、老商品粮基地施 肥过多,而边远地区肥料投入量远远不足; (4)肥料生产、销售、供应存在不稳定性,肥料的销售 与指导部门配合不佳,配方施肥、平衡施肥还有很大潜 力可挖。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时期, 铁制农具的出现,使黄河流域的开拓发展迅速, 并出现了灌溉农业,可以做到深耕、多耕、多锄, 及时因地生产,重视粪灌,生产力明显提高。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可谓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大纲《土壤学》第一章绪论1、掌握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等概念;2、明确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学术观点。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1、掌握粘土矿物、原生矿物、同晶替代等概念;2、明确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3、掌握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结构、类型与性质;4、了解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掌握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C/N、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HA/FA等概念;2、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3、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明确腐殖物质的组分及特点、;4、明确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调控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第四章土壤的物理性质1、掌握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物理性砂粒(物理性粘粒)、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物理机械性等概念;2、掌握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以及不良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措施;3、掌握土壤孔隙类型,明确孔性的影响因素,了解其调节途径;4、明确土壤结构的类型,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机制,比较不同结构体与肥力的关系;5、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1、掌握土水势、土壤水吸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呼吸、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等概念;2、熟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有效含水范围及影响因素;3、明确水分含量表示方法,了解水分含量测定方法;4、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掌握其运动的方式;5、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1、掌握土壤胶体、离子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盐基饱和度、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总碱度、碱化度、土壤Eh、土壤缓冲性等概念;2、了解土壤胶体表面类型及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3、掌握阳离子交换过程的特点、影响因素,明确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以及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5、明确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6、明确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土壤酸碱性的改良;7、了解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植物生长、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土壤学》第一章绪论

《土壤学》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关系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数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地球表面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时间。
2.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的可更新性)治之得宜,地力常新3.土壤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及生产性;2.对水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固定和解毒作用;4.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作用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土壤圈(Pedosphere)的概念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1.土壤圈涵义(1)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2)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3)记忆块的功能(4)时空限制特征(5)仅部分为可再生资源2.土壤圈功能(1)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第一章绪论1前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

第一章绪论1.1前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吨,Cu 340万吨,Pb 500万吨,Mn 1500万吨,Ni 100万吨【1】。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2】。
当前我国区域农业环境恶化现象十分严重。
据统计,1980年国工业三废污染耕地面积266.7万hm2,1988年增加到666.7万hm2,1992年增加到1000万hm2【3】。
目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积已接近200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1/5。
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粮食减产超过1000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至少200亿元【4】。
据农业部环境监测系统近年的调查,我国24个省(市)城郊、污水灌溉区、工矿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320个重点污染区中,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6万hm2,占调查总面积的20%。
其中重金属含农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尤其是Pb、Cd、Hg、Cu及其复合污染最为突出【5】。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cd污染较普遍,污染面积近1 1300万hm2,其次是Pb、Zn等;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Cd、cr、As、Pb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其中多数是由于工业污水灌溉造成的【6】。
1.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研究现状1.2.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 ,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造成的危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学基础》PPT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人为耕作 熟化过程中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肥力。
按有效程度可分为:
潜在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 来的肥力。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为类 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观赏植物、药用作物、绿肥、牧草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旱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Tilth),又称 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 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 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15~25cm。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1)砂质土(热性土):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
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 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 结、闭气。
土壤地理学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绪论/第一章1.土壤剖面:自地表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2.单个土体:它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是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最小体积单位。
3.聚合土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6.土壤生产力土壤在一定的管理系统下能生长某种植物或植物系列的能力。
原生矿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岩石只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的矿物。
次生矿物定义: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次生矿物的分类:1)简单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
2)次生氧化物(类型及其特性)氧化硅类:土壤新生体(蛋白石-玉髓)。
氧化锰类:土壤新生体,使土壤具有金属光泽。
氧化铁类(包括氢氧化铁):种类较多,使土壤染色:红色、砖红色、棕色、黄色氧化铝类(包括氢氧化铝):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起到“两性胶体”的作用。
2)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它们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
结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是由四个氧原子围绕一个硅原子,形成具有四面构造而得名。
一系列的硅氧四面体通过共同氧原子联结成平面,形成一个片状的四面体层,或称硅氧片。
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
根据晶层结构分类为:1∶1型非胀塑性矿物典型代表是高岭石和埃洛石。
2∶1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蒙脱石和蛭石。
2∶2型膨胀性矿物典型代表是伊利石、蛭石。
土壤有机质定义:是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分类:普通土壤有机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类等。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富里酸等,60-70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2.施入的有机肥;3.动物残体、微生物残体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成腐殖物质(特殊有机质)(60-70%)非腐殖物质(普通有机质)(30-40%左右)1)普通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后形成简单化合物):①碳水化合物:糖类,生物的能源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1.我国古代对土壤科学的贡献
“母亲”。
“土,吐也”。
“有土斯有财,土壤孕育万物,土为万物之母”。
一些农书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陈曹农书》、《知本提纲》等,都记载了有关耕种和培肥土壤的技术方法。
在《王祯农书》中,并有专门的“粪类篇”等内容,提到“土壤虽异、治得其宜,地力常新壮”。
2 土壤科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土壤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均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
故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和气象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和生态学的基础学科,农学中的肥料学、耕作学、栽培学、灌溉排水及植物保护等学科都是以土壤为基础的。
土壤是栖息生命的环境要素之一,它与环境科学、工程力学、环境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如图1-7)。
3 土壤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
土壤作为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的开采利用,总有枯竭和用之于尽的时候。
而土壤被人类已开垦利用了几千年,只要“用之得宜”,仍然是“地力常新壮”,而且越种则土壤肥力越高,永远没有枯竭之时。
但如果土壤被占用,如盖房子,则土壤的再生作用就会永远消失,不再成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如①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壤盐碱化,④土壤遭污染和⑤土壤肥力退化。
4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5 土壤肥力
1.土壤肥力“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肥力是土壤的属性。
肥力是土壤的属性,也是区别于自然界其他任何物质的本质特征。
美国土壤学会1989年出版的《土壤科学名词汇编》把土壤肥力定义为:“土壤是供应植物所必需养料的能力”。
《中国土壤》对肥力的论述是:“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土壤为植物生长供给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目前多数土壤工作者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
..................
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有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
2.土壤生产力——①肥力、②环境、③科技
如东北的黑土,虽然有机质含量较高,N、P、K养分也很丰富,但因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壤肥力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总产量不如南方的红壤高。
5 农业土体构造——表土、心土、底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