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最新 《洛阳伽蓝记》蕴含的小说特色-精品

最新 《洛阳伽蓝记》蕴含的小说特色-精品

《洛阳伽蓝记》蕴含的小说特色《洛阳伽蓝记》的轶闻传说类小说直接记叙某人某事,叙事曲折生动,记人时形象具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查看。

《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东魏抚军府司马杨街之所作的一本书,全书五卷,精确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内外着名的寺院景观,且详细地记录了寺院周围的都邑建制、市井里坊、民情风俗、历史掌故以及奇闻异事等。

历代对于此书的性质归属上众说纷纭。

一部分人将其归为佛教典籍类,最早的是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此后,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等佛教目录加以收录。

亦有将此书归于地理志类。

自《隋书·经籍志》将《洛阳伽蓝记》着录于史部地理类之后,大多人依循此例。

如:后晋刘'r}J等将其分入《旧唐书·经籍志·乙部史录地理类》;宋代尤裹W初堂书目·地理类》、兄公武《郡斋读书志二下·地理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地理类》;元代脱脱《宋史·艺文志·史类地理类》、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地理类》;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古今书志》等等。

然而由于它的特殊体例,在以记录伽蓝为中心,以各种历史传闻、民间轶事为辐射的架构下,点缀于其中的小说部分的描写又熠熠生辉。

范祥雍在《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中更是提出了锄口蓝记》的小说价值,他说:“现在不妨把它作为游记小说来读,作为特写或报告来读。

……固然这一部书可以作为整个的一篇游记小说来读,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一大篇小说之中还含有无数杂事短书的小说。

……宋代修纂的小说类书《太平广记》移录了不少则,这且不必引来作例。

最重要的是在它继承了这一类小说发展到唐宋传奇小说的中间的一段,‘自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如果不读《洛阳伽蓝记》,很难了解中国小说史何以会由魏晋《搜神》、}C怪》、《世说新语》一类的小说忽然跃进到唐宋传奇一类的小说?;D7(roa-i9)范祥雍提出了锄口蓝记》的小说价值,并指出锄口蓝记》的承上启下的小说史地位。

洛阳伽蓝记校释

洛阳伽蓝记校释

读《洛阳伽蓝记校释》有感
周祖谟先生三十年代就读北大中文系,师从沈兼士、罗常培,二年级即发表论文《说文解字之传本》,其时北大遂有“前有丁声树,后有周祖谟”之说。

后来任教与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文字、音韵、训诂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观点。

《洛阳伽蓝记校释》于1956年出版,为古籍注释的高峰,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周祖谟先生文史兼通,功底扎实,因此对周祖谟先生的校改很有信心,认为有些校改必顶准确。

但如黄永年先生所说“任何一位古籍校勘者包括专家权威也不敢自诩所校统统正确,万无一失。

”所以找来了《洛阳伽蓝记》作为根本。

在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由此《洛阳伽蓝记》成书。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

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洛阳伽蓝记》在北魏的社会经济、宗教、建筑、风俗民情、文化艺术、中西交流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空间。

周祖谟先生校改《洛阳伽蓝记校释》一书被认为是《洛阳伽蓝记》的最佳版本,黄永年先生更将此书称为古籍注释的标准著作。

所以,近读《洛阳伽蓝记校释》一书,受益良多。

而且祖谟先生在校注本书的过程中,恢复了原书中的正文与子注,显得眉目清楚,使该书成为目前最佳的精校本。

2014级历史一班付至央41403004。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就《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性而言, 其人物传记是相当成功的。

该书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一, 它大大扩展了传统地记人物志的容量,《洛阳伽蓝记》涉及人物众多,上及帝王权臣, 下至市井小民, 几乎可以构成一幅北魏社会众生图, 反映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历史。

第二, 在人物事迹与精神的表现上,它继承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传统, 并根据自身内容与结构特征又有所发展。

书中对于一些不甚重要的人物, 记述极为简洁, 大略先言名字, 次及家乡, 而后简笔勾勒其性格、学术源流以及成就。

而对于主要人物则浓墨重彩, 将人物形象置于北朝深广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独特文化气质, 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文化信念; 在“正文子注”体例下创造性地运用《史记》人物“互见法”安排传记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于史传叙事的活泼灵动之中, 凸现出史家的春秋大义与批判精神。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对于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艺术手法、创作精神与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一、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综合运用先秦史传散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逼真、流畅, 就是因为作者善于学习与借鉴先秦以来史传散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与技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运用人物自身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个性。

史传文学为了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了作者自己的叙述语言, 更重要的是用历史人物自身的语言来显现其个性。

《洛阳伽蓝记》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绘人物性格者为数不少。

如卷二平等寺条, 作者3次写及广陵王之言, 展现了北魏一代明君正直、果敢、刚毅的英主气概;写刘季明廷辩尔朱世隆, 面对权倾朝野的尔朱氏,刘季明不畏强暴,仗义执言,视死如归,一个正气凛然、耿直狷介的谏臣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当我翻开《洛阳伽蓝记》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佛教氛围和古代文化底蕴的世界。

这本书以洛阳的伽蓝(佛寺)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笔触和详尽的描述,展现了北朝时期洛阳佛教的繁荣景象和寺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中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的众多佛寺,从寺庙的缘起变迁、建筑规模到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无不引人入胜。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巍峨壮观的寺庙建筑,感受到了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僧侣们的修行生活。

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对古代洛阳的佛教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佛教文化的描绘,书中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不同角色在寺庙文化中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

从高僧到俗家弟子,从官员到普通百姓,他们在洛阳伽蓝中交织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见名僧耆老,肃然致敬;民有疾苦,殷勤问之。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对佛教僧侣的敬重和关怀,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注。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心和关注,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乃信度荒悖之言,妄为无据之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荒诞言论的不屑和批评。

在书中,作者对于一些无根据、荒诞的言论进行了反驳和批评,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非金石,其何与于岁寒?言以身戒,其可忘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行为的关注和忧虑。

作者认为人的身体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而是会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戒,时刻保持警醒和谨慎。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强调了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精神。

“或有宛若神人,或若龙凤之状。

”这句话描绘了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刻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其美妙和精致。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作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无穷无尽。

“乃至于此!悲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悲痛。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故事 写得 意趣 横生 , 廉” “ ” 比之鲜 明可 以与 《 书 ・ “ 与 贪 对 汉 张禹传》 中精彩 的对 比手法 相媲美 , 张禹平 日里在戴 崇 面前
骄 奢 淫 逸 , 在 为 人 恭 俭 的彭 宣 面 前 则 道 貌 岸 然 , 画 出 了 而 活 张 禹 伪 君 子 的 嘴 脸 。烘 托 手 法 自《 传 》已见 端 倪 , 洛 阳 伽 左 《
就《 阳伽 蓝记 》 洛 的文学性而言 , 其人物传记是相 当成 功
的 。该 书 的过 人 之 处 在 于 , 一 , 大 大 扩 展 了 传 统 地 记 人 第 它
流畅 , 就是因为作者善于学 习与借鉴先 秦 以来史 传散文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的手 法 与技 巧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主
2 1 (1 8 00年 总 月 第 6期 1 第 10期 )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m  ̄ o h n z o a e cJ u fZ o g h u
NO ., V 201 0 No. 6
【 代文学研究 】 古
《 洛阳伽蓝记》 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例下创造性 地运 用《 史记》 物“ 见法 ” 人 互 安排传 记情 节 , 使
人物形象更加 真实 、 满 ; 为难能 可 贵的是 作者 于史 传叙 丰 最 事 的活 泼 灵 动 之 中 , 现 出史 家 的 春 秋 大 义 与 批 判 精 神 。我 凸
散 文刻画人物 的两种 传统 手法——对 比和烘 托 , 《 阳伽 在 洛
物志 的容量 , 洛 阳伽蓝记》 《 涉及人物众多 , 及帝 王权 臣, 上 下
至市井小 民, 乎可 以构成 一幅北 魏社 会众 生 图 , 映 了北 几 反 魏王朝兴衰的历 史。第二 , 人物 事迹 与精 神的 表现 上 , 在 它 继承先秦两汉史传文学 的传统 , 并根据 自身 内容 与结构特 征 又有所发展 。书 中对 于一 些不 甚 重要 的 人物 , 述 极 为 简 记

《洛阳伽蓝记》流传与接受史述略

《洛阳伽蓝记》流传与接受史述略

《洛阳伽蓝记》流传与接受史述略
林宗毛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3)3
【摘要】《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元魏末,此期至隋,此书因与时人著述观念和阅读习惯抵牾而始终未被广泛接受。

入唐之后,随着释子和史家的重视,其流传渐广。

伴随着禅宗语录、官私著录、印刷技术、类书编撰的兴起,此书在宋代迎来了流播的黄金时期。

元代则因曲剧的遮抑而稍有匿迹。

明清两代,随着刊刻、校勘、抄录、注释的全面兴起,此书的流播再次迎来高潮。

明清两代之影响,至民国尚有余波,艺林和杏林的加入,则是此时期阅读群体的新特征。

【总页数】7页(P33-39)
【作者】林宗毛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论《洛阳伽蓝记》对京都赋的接受
2.《洛阳伽蓝记》的美学史价值
3.《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4.《洛阳伽蓝记》书写中的文史互见
——悲剧性和宿命感笼罩的"洛阳"与"伽蓝"5.翻译接受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蓝记

洛阳蓝记

•4.提供了丰富而翔 实的关于北魏迁都 洛阳四十年间的佛 教史料。
注本
• 《洛阳伽蓝记》有正文、子注之分, 开创了史家自注的体例。 • 注释该书的,有吴若准《洛阳伽蓝记 集征》、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该书 有王伊同的英文译本。
• 这部书虽然主要的反映了这四十年洛阳佛教 寺塔的情况 ,但同时也反映到了当时洛阳这 个都市在经济上、文化上和人民生活上有繁 荣到衰败的情况,又同时反映了北魏王朝在 这四十年间政治上、军事上的许多大事。如 高祖迁洛、太后临朝、宦官用事、外藩举兵 、储王争立,乃至南朝关系、四夷关系等均 有涉及。
• 3.《洛阳伽蓝记》在记录北魏 寺院的盛况时,还叙述了中外 佛教文化的交流。记载了中国 佛教史上和中外交通史上的许 多大事,有些史料已经失传, 其事迹仅靠这部书保留下来。
• 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汉明帝 在洛阳建立白马寺,经过魏晋到南 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衍和佛寺的众 多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 名句,为我们约略勾画出当时南朝 佛寺的兴旺景象,而当时北朝佛寺 之多则更为惊人。
• 北魏信佛以建功德、求福祉为主要特征,早 在5世纪初北魏建都平城时,便已在云冈大量 修建庙宇,雕塑佛像。太和十八年(494年) ,魏孝文帝为摆脱鲜卑贵族保守思想的影响 ,加强对中原人民的统治,把都城从平城迁 到洛阳,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 会财富大量积累,佛教寺院更是大规模兴建 起来。据史书载,到公元536年东魏分裂、孝 静帝迂都邺城前,全国僧尼已达二百万,佛 寺多达三万余所,仅洛阳城内外就有佛寺一 千三百七十六所,“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
作者简介

《洛阳伽蓝记》人物研究

《洛阳伽蓝记》人物研究

author convey historiography,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attitude.Yang Xuanzhi insists tllat the records of history must be in real.and he like strange things in the literature.
Abstract
Abstract
A Record ofBuddhist Monasteries In Luo一砌疗2 iS a masterpiece.It recor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mainly reflect the political,customs,and
第三章,《洛阳伽蓝记》中的跨地域交流人物探讨。《洛阳伽蓝记》在重点叙 写北朝人物的同时,也牵涉到跨地域交流人物的记叙。跨地域交流的人物有南 北朝往来者,异国来附者以及中外往来者。在跨地域的交流之中,凸显出北魏 政治、文化、权力的中心地位。
第四章,由笔下人物观杨街之思想。此章分析作者由所记人物所传达的史学 观、文学观及宗教态度。杨街之在记史方面力求史料信实,提倡实录,在记文 方面重尚奇思想,并借鉴京都赋的语言。其宗教态度体现为敬佛法而反假修佛。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人物;思想
their stories,and geography,etc.,has the very hig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value.,nle book iS divided into five books:the city,east.south,west and north.
Paper describes the time h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伽蓝记》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摘要:《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扩展了传统地记人物志的容量,全书涉及人物众多,几乎可以构成一幅北魏社会众生图,反映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历史。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将人物形象置于北朝深广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先秦以来史传文学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独特文化气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文化信念;在“正文子注”体例下创造性地运用《史记》人物“互见法”安排传记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于史传叙事的活泼灵动之中,凸现出史家的春秋大义与批判精神。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先秦两汉史传传统就《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性而言,其人物传记是相当成功的。

该书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一,它大大扩展了传统地记人物志的容量,《洛阳伽蓝记》涉及人物众多,上及帝王权臣,下至市井小民,几乎可以构成一幅北魏社会众生图,反映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历史。

第二,在人物事迹与精神的表现上,它继承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传统,并根据自身内容与结构特征又有所发展。

书中对于一些不甚重要的人物,记述极为简洁,大略先言名字,次及家乡,而后简笔勾勒其性格、学术源流以及成就。

而对于主要人物则浓墨重彩,将人物形象置于北朝深广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独特文化气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文化信念;在“正文子注”体例下创造性地运用《史记》人物“互见法”安排传记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于史传叙事的活泼灵动之中,凸现出史家的春秋大义与批判精神。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对于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艺术手法、创作精神与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一、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综合运用先秦史传散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上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逼真、流畅,就是因为作者善于学习与借鉴先秦以来史传散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与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人物自身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个性。

史传文学为了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了作者自己的叙述语言,更重要的是用历史人物自身的语言来显现其个性。

《洛阳伽蓝记》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绘人物性格者为数不少。

如卷二平等寺条,作者3次写及广陵王之言,展现了北魏一代明君正直、果敢、刚毅的英主气概;写刘季明廷辩尔朱世隆,面对权倾朝野的尔朱氏,刘季明不畏强暴,仗义执言,视死如归,一个正气凛然、耿直狷介的谏臣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先秦以来史传散文刻画人物的两种传统手法——对比和烘托,在《洛阳伽蓝记》中被熟练地运用。

如卷四写王子坊太后赐绢事时,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大臣们的“廉”与“贪”,整个故事写得意趣横生,“廉”与“贪”对比之鲜明可以与《汉书·张禹传》中精彩的对比手法相媲美,张禹平日里在戴崇面前骄奢淫逸,而在为人恭俭的彭宣面前则道貌岸然,活画出了张禹伪君子的嘴脸。

烘托手法自《左传》已见端倪,《洛阳伽蓝记》卷四“追光寺”条元略传承此手法,展现了东平王元略的风神。

文章开头,先以直笔勾画出元略的形象,其后通过其他人物对其的看法或评价来突出元略的形象,首先是萧衍对其文才的看重,其次是臣下对于元略政治才能的忌惮,最后是元略回国时君王亲自送行“亲帅百官送于江上,作五言诗赠者百余人”,说明元略在南朝的威信与地位。

元略在南朝尚且如此,回归故国后的威望更是不言自明了。

3.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独特文化气质,彰显作者“以北魏为汉文化正统”的文化理想。

传记文学作品中运用细节描写,《左传》中已经大量出现。

《洛阳伽蓝记》中作者不遗余力地用各种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最为难能可贵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蕴含着作家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理想。

如卷四法云寺条下临淮王元彧集团的文士雅集时,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元彧的风神显现纸上。

为了突出人物的风流神采,作者将主人公安排在一个类似于东晋兰亭雅集一般的文人集会上,作者希望通过这些人物的风采让大家了解北朝的文化状况,并通过这些人物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来展现北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高度与魅力是完全可以与南朝相抗衡的,甚至在作者心中,是要超越南朝文化的。

这是杨衒之以北魏为汉民族文化正统思想的集中反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证明北魏为文化之正统地位而作出的努力。

二、人物“互现法”的成功运用“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

为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与丰满,杨衒之人物传记在结构上对《史记》人物“互现法”进行了创造性吸收与借鉴。

《史记》“互见法”的运用,客观上由于“纪传体”的体例,为了避免人物与事件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以“事在某传”而互见详略,而在主观上,则由于“互现法”的使用,可以集中笔墨将传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完整,性格更为鲜明。

《洛阳伽蓝记》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手法并且有所创造,作者巧妙地运用独特的“正文子注”体例,于正文之外自作子注,“先定纲领,次胪细目;以地志为经,以史事为纬;正文简要,注笔详密”①,以叙述洛阳“伽蓝”者为正文,而在其间巧妙地穿插入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佚闻趣事等,作为子注,显得条理明晰,章法井然。

这样一来,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由于与不同的寺庙、住宅等发生关联而被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叙述,而作者所要刻画的重要人物在不同的章节中,也即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分次出场,以不同的笔法被反复刻写,使得人物形象由于场景的变换、叙述角度的不同而不断得以充实丰满,这在前代史书以及同代叙事作品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三、“春秋笔法”的娴熟运用史家以一字寓褒贬,由《春秋》始。

《春秋》简而有法,言约而意丰,其“大义”常于微言之中显现出来,可谓“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②。

在《洛阳伽蓝记》中,作者对春秋笔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有时作者一字千钧,如在卷二平等寺写到平阳王时说:“永熙元年,平阳王入篡大业,始造五层塔一所。

”只一“篡”字,即点明平阳王得帝位之不正,而作者对于平阳王的贬斥之意自现,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更多的时候作者的褒贬之情则于细致的描述之中表现出来。

如卷四王子坊条作者描写诸王豪奢之事: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造迎风馆于后园,窗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衔铃,金龙吐佩。

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忽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

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于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

”继笑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在此作者以精工之笔为我们描绘了诸王的奢侈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京都大赋的影子,宝货琳琅满目,生活极尽铺张,其奢华程度,让人触目惊心。

作者先写元琛,元琛为官没有什么政绩,在生活奢侈方面倒有与晋朝石崇较量的实力。

更为可笑的是,元融目睹元琛的奢侈后竟然大病一场,对元琛深为嫉妒,诸王之间的攀比之风可见一斑。

不比政绩,不比军功,倒是热衷于比豪侈,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发表什么议论,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批判的锋芒。

统观全书,《洛阳伽蓝记》本身就是一部“落笔在此,而指意在彼”之书。

作者以伽蓝为纲,实则兼叙历史,真正的用意在于通过洛阳佛教的兴废来揭示北魏王朝的兴衰,揭示由于北魏王朝的侫佛、奢侈、腐败而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

诚如杨勇先生所言:“虽以记伽蓝为名,实则叙录当代史迹,上自太和,下至永熙,四十年间,北魏风物,家国大事,无不备书。

唯笔意婉微,言简而赅,颜曰‘伽蓝记’者,亦心存遮蔽,用护其书,左氏之笔法也。

”③我们只有读懂了这种整体意味上的“皮里阳秋”,才能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杨衒之书中的微言大义,而这种贯穿全书的“春秋笔法”,更可以说是作者对于先秦以来史传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四、对先秦史传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洛阳伽蓝记》中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物——赵逸,值得我们注意。

这位既能穿透时间又超越空间约束的时间老人,多次出来指证历史踪迹以证明其真实性,如在卷四宝光寺中指认晋朝石塔:“隐士赵逸见而叹曰:‘晋朝石塔寺,今为宝光寺也!’人问其故,逸曰:‘晋朝三十二寺尽皆湮灭,唯此寺独存。

’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

’众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

”赵逸在书中显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作者为了保持其所记录史事的真实性,在文中安置的一个虚构人物。

在人物传记中出现这样一位虚构人物,是杨衒之的一个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赵逸就是作者的化身,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用以展现其历史观念的代言人。

首先,作者在卷二建阳里之下,借赵逸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疑史”为中心的史学批判精神:逸云:“自永嘉以来二百馀年,建国称王者十有六君,吾皆游其都邑,目见其事。

国灭之后,观其史书,皆非实录,莫不推过于人,引善自向。

苻生虽好勇嗜酒,亦仁而不杀。

观其治典,未为凶暴。

及详其史,天下之恶皆归焉。

苻坚自是贤主,贼君取位,妄书君恶。

凡诸史官,皆是类也。

人皆贵远贱近,以为信然。

当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人问其故。

逸曰:“生时中庸之人耳。

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

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

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辞损实。

”当时构文之士,惭逸此言。

在这段极具批判性的文学中,杨衒之借赵逸之口,指出前代史家对于前秦苻生的描述不合实情,进而指出一系列关于史书著述时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史书的“隐恶”性质,史家对于朝代兴亡的原由常有“推过于人,引善自向”的情形;深刻批判前代史家修史之“不实”,指明前人事迹与历史事件的记载常有“生为盗跖,死为夷齐”的现象,这显然是与以《史记》为代表的先秦以来史家批判精神与实录精神背道而驰的。

以上对于前代史官的无情揭露与批驳,正是杨衒之对于先秦以来史家批判精神的最直接承袭。

实录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官自古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对史官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作为衡量一个优秀史官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实录就是秉笔直书,书法无隐。

秉笔直书的董狐精神,是史学精神的最高境界和史学批评的最高准则。

其次,杨衒之的史学批评意识不仅仅停留在观念上,还体现在他的具体创作实践中。

他继承先秦以来的史传传统,运用“衒之按”、“衒之曰”的形式,考证历史、评论人物、褒贬史事,显现出强烈的史学批判精神。

“衒之按”集中于对历史史实和史料的考辨,这种“考而后信”的精神直承司马迁的“实录”传统。

司马迁针对诸子百家由于学派纷争而引起的史多臆造情况,提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原则,并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核对、纠正和补充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