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

合集下载

【事迹材料】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

【事迹材料】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

三一文库()/工作报告/事迹材料〔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画面】经过一段乡间小路,车子停在肥西县花岗镇过岗村卫生站门前。

夏日明亮的阳光中,56岁的站长陈尚学正在门口等候。

一方小小的院落、一片郁郁的绿色,卫生站的干净整洁和家一般的亲切让人惊喜。

【记忆】我1971年初中毕业后,做过民办教师,当过会计,1975年,经推荐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但那时,生产队的一间简陋小屋就是医疗室,村医收入也较低,工资主要靠村里补贴。

“合作医疗制度”虽为农民看病提供了一定保障,村民每次看病,每人只需付5分钱的处方费,但因资金总量有限,“生大病”仍是大家最怕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自己开了个诊所。

托改革开放的福,老百姓经济生活条件普遍提高,我的诊所也不断“升级”,房子、冰箱等很快都置办齐全了。

好的诊疗条件给大家看病提供了方便,附近三四个村子的乡亲看病几乎全找我,每天都是早晨5点开诊,晚上披星戴月回家。

1999年,肥西推行农村卫生改革,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大家一致推举我做过岗村卫生站站长。

尽管这一改革让之前“单干”的乡村医生收入锐减,但大家在了解了党的农村卫生政策后,最终愉快地走到一起,共同为家乡人民服务。

近XX年来,卫生站从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始终保持24小时有人值班。

如今,农民看病又有了“新农合”,不但大病、小病都能报,“家门口”的即时报销方式更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同甘共苦撑起心中大爱【画面】病人的询问使采访不时被打断,药怎么个吃法、日常注意哪些事项、饮食如何调整……陈尚学总是微笑着一一耐心嘱咐。

一言、一行都能透出他与病人间令人感动的彼此信任。

【记忆】早些年,农民普遍家庭经济困难。

因为心里始终装着乡亲、装着病人,经营自己的诊所时,我就常上门免费为“五保户”、孤寡老人看病,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户,除减免医疗费用,还对他们赊账,也从不催债。

但每次我到村里出诊,善良的乡亲们也会用一杯水、一顿便饭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奉献的名人事例

奉献的名人事例

奉献的名人事例奉献的名人事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这,就是名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奉献的名人事例,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

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

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

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

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

李春燕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

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

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

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

”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

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正如解说词所说:——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赤脚医生在这些地区就成为了农民们的“救星”。

然而,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虽然多了起来,但依旧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本文中,我将带您了解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草根医生。

草根医生是山东省潍坊市一位村委会主任,他家住在天桥区域,每次下乡都要走五六十里路。

在他当了党员以后,开起了村补充保健站,经常通过外展、义诊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擅长中医,反对运用大量西药,提倡自然疗法和养生。

而且,每个月他都要挑选几个贫困家庭去家里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

第二篇故事:随父入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

小姑娘因为失去了妈妈,就跟着父亲学习急救知识。

她每天下午都要跟父亲一起出去看病,当时她身高还没开花呢,看起病来显然对医疗事业一窍不通。

她问父亲是不是跟那个赤脚医生一样,父亲才告诉她自己就是赤脚医生。

当地群众十分看重赤脚医生,每逢遇到有人生病,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神奇的草根医生。

第三篇故事: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位叫李孝实的赤脚医生,在1959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自己很穷,家在武汉市青山区,后来他就到徐洲口大队去当田长,并自掏腰包把食宿费高达60元一天的赤脚村医的门诊和卫生所投入运营。

但是,有一次他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决定的问题。

当他找到了一名急需手术的病人时,他发现这个病人是个小孩。

他没有任何正经的医学知识,却要做这样一种手术:孩子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他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按摩复苏孩子的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坚持了16分钟,最终用50000分之一的概率拯救了孩子的生命。

以上三篇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赤脚医生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赤脚医生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

黄秀梅事迹材料简介

黄秀梅事迹材料简介

黄秀梅事迹材料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您们好!我叫黄秀梅,1956年出生,是大悟县丰店镇尖山村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四十年如一日,行医大山深处为村民的健康默默坚守,用双脚丈量大山,凭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救死扶伤,无私奉献。

以下是我从医四十年其中的部分事例。

我14岁时患上眼疾,由于当时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经济拮据等原因,没能得到正规医治致使右眼失明,留于终生残疾切肤之痛更能使我感受到山里农民在患病时的期待,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希望与迫切。

1974年,我因好学上进,热心助人,经层层组织推荐光荣加入“赤脚医生”队伍,那一刻我在自豪的同时就立于坚定的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好医生。

全力解除乡亲们对疾病的困扰,不使无数的患者像我一样因小病失去健康甚至带来终生遗憾。

1975年我在大悟卫校接受了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又在县人民医院多次进修,我学到了不少过硬本领,从此我决心更大、信念更坚定了。

在这崎岖的山路上,踏遍了方圆40里地的每个村庄,为乡亲们撑起一方健康的晴空。

日常的行医生活通常平常而普通,但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且都位于库区,通行公路在2005年才得以解决,村民的出行只能靠于手摇船作交通工具,经常会面对一些难以想象的突发事件,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2000年十月初一深夜,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本村八组一名产妇李红雪分娩,经检查产妇胎位不正,腹痛难忍有先兆子宫破裂征象,我立即为产妇注射冬眠2号合剂,叮嘱家属用塑料布将产妇盖好,抬往卫生院。

雨如注夜如漆,我借助闪电和微弱的手电光,淌过十多米宽齐腰深的河水时,湍急的河水几次差点把我卷走,一个又一个的跟跄,我深一脚浅一脚到桃岭村油炸湾找船夫,把产妇送到丰店卫生院抢救直到产妇剖宫产术后脱离危险我才离开,过后回想此事虽仍然有些后怕,但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患者的生命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俗话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我知道,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意味着付出和责任。

以下都是赤脚医生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

以下都是赤脚医生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

以下都是赤脚医生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些优秀典型。

一、章天宏:深入贫困山区治疗疟疾的“行走医生”章天宏是湖南一名赤脚医生,他先后在延安、四川等地进行过马拉松式治疗疟疾,坚持7个月,行程5000公里,为当地居民免费诊疗,并进行宣传教育。

在行动中,他发现当地居民对疟疾的认识非常低,忽视药物用量和规律,他就在不断向当地居民普及相关知识。

二、许万锋:不放弃,搭积木式解决家庭医生难题许万锋是江西一名赤脚家庭医生,他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特困家庭。

他为每户家庭满4人(含4人)的特殊困难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为家庭成员提供健康咨询与保健知识。

他所服务的16户特殊困难家庭,在两年的服务过程中,全年为并发症患者解决了16例并发症,确保了这些病患得到了合理的治疗。

三、张永洪:黑龙江赤脚医生的“黑马”张永洪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省五常市的赤脚医生,2008年入行,优秀的工作表现获得了上级表彰。

张永洪在工作中始终不懈努力,一年中经手患者达5000多人。

他因每天行驶的路程超过10公里,购买药品费用过高,造成经济困扰。

但是,他不想降低标准,维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赤脚医生的崇高职业品德。

四、张培宇:湖南赤脚医生的“骄傲”张培宇是湖南一名赤脚医生,但这并不妨碍他自己在职业上的成就。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知识,并组织了一些科普普及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工作中,他更是不断创新,完善药品知识和诊断技巧,给患者提供高效的服务。

在黄冈考核中,张培宇的考核成绩是全市赤脚医生第一名。

赤脚医生在推进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优秀典型的出现,更是为这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希望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医疗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美乡村医生罗士发

最美乡村医生罗士发

一个药箱一生守护------记衡阳县岘山乡金星村乡村医生罗仕发衡阳县岘山乡金星村,拥有21个组,2000多户籍农村人口,距离岘山乡政府和衡阳县城西渡10几公里,在这样一个偏远的乡村里,有一位老赤脚医生,40年如一日,挎着一个药箱装满济世情怀,为这个乡村父老乡亲的健康默默守护,心里已经把守护村民的健康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一年365天,就是自己生病了也必须坚持。

有时候半夜急诊,就是再留恋被窝的温暖都必须起来,因为还有人等着救命!他就是金星村赤脚医生罗仕发,一个年近花甲的中共党员,1976年元月至今任金星村乡村医生,1976年元月至1977年12月在木口乡医院培训学习两年。

2001年12月至2002年12在衡阳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一年,获得结业证书。

1978年至1981年任村团支部书记,1982年至1985年任村委副书记,1993年至1995年任村主任,78年和2006年两次评为县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年年获评乡级优秀乡村医生。

他用一个药箱为村民健康一生守护,怀着一颗博爱之心为金星村卫生事业奉献了全部青春年华。

一、“缓口气一定要去,救人要紧”70、80年代,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还没有进行系统化管理。

乡村医生既要负责当地居民的看病,又要负责防疫接种,既要看内科,又要看外科,农村医疗卫生事故又没有保证,有的村医都放弃了,罗医生没有,默默无闻的坚持在村医的岗位上。

那时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缺医少药十分突出,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重病、突发病都要在家处理,除白天看病出诊外,最多的一个晚上还要出诊四到五个地方,到下半夜时精神疲倦走路都费力了,在乡村崎岖山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

无论天晴下雨还是冰雪交加,他都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被他救治过的病人无计其数。

但有一位患者罗医生能记忆犹新,患者对罗医生更是没齿难忘。

2008年湖南遭遇百年未见冰灾,他却没有冬天,12月的一天,金星村王家组85岁老太太刘善香患急性肺炎,她长子请罗医生治病。

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汇总五篇

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汇总五篇

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汇总五篇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 1__,女,19__年1月出生,中__员,__村乡村医生。

扎根基层,兢兢业业。

19__年,她放弃民办教师的身份,随其父亲学医,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

毫无医学基础的她,凭借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对村民群众的守护之心,先后从事过预防保健工作、接生员工作、计生专干工作。

她说既然选择了,就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

曾被评选为两届县__,现届镇__。

情系乡村,无私奉献。

30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双桥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

村民有慢性病行走不便的,一旦病情发作,就请她出诊,她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次诊疗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有时候还需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她才放心回家。

有些病人为了感激她,给她送去鸡蛋或土菜,她总是婉言谢绝。

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 2基__,女,19__年11月13日出生,__族,大学文化程度,籍贯__人,于2024年7月份新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

于2024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芦草沟乡卫生院内科医师。

具体事迹:某某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点滴奉献,始终高举各民族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列。

诚实的人品、务实的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2024年被授予“优秀工作人员”。

从工作到至今一直从事基层卫生工作,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二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

从医20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

医生模范人物个人事迹材料5篇

医生模范人物个人事迹材料5篇

医生模范人物个人事迹材料5篇医生模范人物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1在河北省迁西县,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默默扎根乡土,不分白天黑夜,不惧酷暑严寒,从医36年来累计接诊患者达20余万人次,出诊近3万次,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父老乡亲的健康之路,被群众誉为“三轮车上的流动医院”。

他就是迁西县半壁店村乡村医生赵振洋。

身残志弥坚:会治病、治好病是医生的“能”赵振洋出生于19_年,3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左腿终身残疾。

贫寒的家境和残疾的身体没有让他沉沦,反而铸就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精神。

干不了农活儿,他就学习乐器,学习家电修理,学习养蜂技术。

他憋着一股劲:要和正常人生活得一样有尊严!终于,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灵巧的双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但对他而言,身体的残疾始终是一个打不开的心结。

“自己的腿就这样了,但我可以让别人少受疾病的折磨。

”于是,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我要成为一名医生,我要给别人健康!19_年,县里组织乡村医生培训,他第一个报名,并以优异成绩结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

这一年,他刚满18岁。

医道如海,浩瀚无涯。

赵振洋深知自己学历低、底子薄,他一边行医,一边刻苦自学,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让他的医术突飞猛进。

他至今也无法忘记治好病人的那种感受:“太幸福了,真的好像喝了蜜一样。

我不是废人,我有我的能力。

”蹒跚行医路:第一时间帮患者解除病痛,这是医生的“仁”20_年,全县兴建集体产权村卫生室,赵振洋是第一批主动入驻的乡村医生。

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并且承担着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

工作多了,收入少了,赵振洋依然无怨无悔。

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上班和下班的区别,也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

只要有需要,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背起药箱匆匆出诊,因为他知道,在路的那一头,是需要治疗的身体,是需要安慰的心。

昼夜应诊、随叫随到,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可能只是劳累,但对于赵振洋来说,却是折磨和考验。

残疾的左腿无法负重,他只能左手拄拐棍、右手扶药箱、斜着身子一步步地往前挪;由于长年不均匀负重,他的腰椎严重变形,疼痛难忍,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每次起身走路,都必须站在原地按一按、缓一缓 (36)年来,他记不清用断了多少根拐棍,也记不清多少次跌倒在出诊的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导读:本文是关于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希望能帮助到您!
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
整理新变化点亮30年行医路【画面】经过一段乡间小路,车子停在肥西县花岗镇过岗村卫生站门前。

夏日明亮的阳光中,56岁的站长陈尚学正在门口等候。

一方小小的院落、一片郁郁的绿色,卫生站的干净整洁和家一般的亲切让人惊喜。

【记忆】我1971年初中毕业后,做过民办教师,当过会计,1975年,经推荐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但那时,生产队的一间简陋小屋就是医疗室,村医收入也较低,工资主要靠村里补贴。

“合作医疗制度”虽为农民看病提供了一定保障,村民每次看病,每人只需付5分钱的处方费,但因资金总量有限,“生大病”仍是大家最怕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自己开了个诊所。

托改革开放的福,老百姓经济生活条件普遍提高,我的诊所也不断“升级”,房子、冰箱等很快都置办齐全了。

好的诊疗条件给大家看病提供了方便,附近三四个村子的乡亲看病几乎全找我,每天都是早晨5点开诊,晚上披星戴月回家。

1999年,肥西推行农村卫生改革,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大家一致推举我做过岗村卫生站站长。

尽管这一改革让之前“单干”的乡村医生收入锐减,但大家在了解了党的农村卫生政策后,最
终愉快地走到一起,共同为家乡人民服务。

近10年来,卫生站从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始终保持24小时有人值班。

如今,农民看病又有了“新农合”,不但大病、小病都能报,“家门口”的即时报销方式更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同甘共苦撑起心中大爱
【画面】病人的询问使采访不时被打断,药怎么个吃法、日常注意哪些事项、饮食如何调整……陈尚学总是微笑着一一耐心嘱咐。

一言、一行都能透出他与病人间令人感动的彼此信任。

【记忆】早些年,农民普遍家庭经济困难。

因为心里始终装着乡亲、装着病人,经营自己的诊所时,我就常上门免费为“五保户”、孤寡老人看病,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户,除减免医疗费用,还对他们赊账,也从不催债。

但每次我到村里出诊,善良的乡亲们也会用一杯水、一顿便饭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知识水平提高了,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也明显提高。

20xx年“非典”、20xx年手足口病以及今年的流感疫情期间,我们基层村医的宣传和排查任务虽然艰巨,但乡亲们普遍都能积极配合、自觉防控,我们卫生站每周更新一次的健康知识黑板报,他们没事总喜欢来“研究”一番。

如今,各种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可谓是家喻户晓,切身体会到提高健康保健水平带来的好处后,我们和乡亲们间的“信任”也更牢固了。

受之于恩需用一生报答
【画面】县优秀卫生站长、县卫生系统“健康卫士”、“全省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提及曾获得的荣誉,健谈的陈尚学突然变得腼腆,“国家培养了我,全身心为患者服务
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忆】上世纪80年代自己办诊所时,月收入已达20xx多元,参加村卫生站后,个人收入减少很多。

有人问值不值得,在我看来,这都是我必须对党、对人民的报答。

当年,是政府送我去培训,不但学费全包,连生活费都会发到手上,由此成就了我的“医生梦”。

实行乡村一体化后,我们每个村医还有每年至少一次的培训机会,从临床诊疗到中医药知识,培训内容丰富又实用。

从医这30多年,从当年骑自行车、戴草帽,沿崎岖乡间土路走村串户出诊,到今天村村通公路又宽又平、电动车“一溜烟”赶到家门口;从最初的诊室简陋、药物品种简单,到现在的“花园式”卫生站、药物统一配送,我有幸亲眼看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旧貌”换“新颜”。

也是这巨大变化,鼓起了我们干到老学到老、全力维护基层百姓身体健康的坚定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