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孟: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

合集下载

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

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

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我认为,以前的赤脚医生是真正中医的基石,有的在村卫生所工作,有的自由为人医病,深受人民敬仰(农村人),为发挥真正有真材实学的真医生,发挥中医业,方便人(农村人,穷人)病医治,建议在七八十年代经县考试合格领有赤脚医生证,社会医生行医证的真医生由主管部门审核重新发证给他们。

让他们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国家切勿以理论而取代实力一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经验为知识,让有真正有实力的人发挥作用。

不感慨:从赤脚医生的心酸,到乡医的出路在何方?重视村医已刻不容缓!赤脚医生是历史时期特定产生在农村的一种职业,在当时的艰苦岁月里,为农村卫生事业做过很多贡献,他们同当时的民师一样,辛勤工作。

后来多数民师都转为正式教师了,而赤脚医生转为乡医,大多数已六七十岁了,自然离岗了,无人问津。

过去在农村当过点啥的人,国家给予定的补助,而我们当过赤脚医生的却什么也没有。

这样对待我们赤脚医,太不公平了。

最苦的还是我们这些行医四五十年的老乡村医师!是我们开拓和建设了农村卫生事业!不讲功劳也不说苦劳!我们就不明白了?我们昨天还在行医而今天因年龄的关系被退出了,就没行医资质了!最难的是乡里乡亲有个疑难杂病来上门求诊,却不敢再给看了!否则就是非法行医!不仅要处罚,还要停发那点赖以活命的老乡医补助!我们这些行医一生的老乡村医师,哪一个没有医师资质!如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能行医至今的!建议为建设健康中国!给退出有医师职称老乡医,重新颁发新的医师证!让他们在退出公卫后再发挥其热!为百姓健康再立新功!使百姓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更多的医疗选择!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乡村医生不如个兽医,和我同龄同时一个同学当时他选择了曾医,我选择了赤脚医生,他60岁就退休了,每月三千多元钱,我现在已经69岁还在村卫生室工作,养老退休无人管,日落西山了……乡村医生确实不错,属于全科医生,很辛苦,方便了当地百姓,特别是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但是,收入不高,还要担当风险,社会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中国的医药资源应该向社区医院倾斜,大医院确诊的常见病手术能在社区医院治疗,这才是最好的全民医疗,而不是让大医院垄断医疗资源,应该将好的医疗资源下放致社区。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要叫赤脚医生呢?那时候都是泥路,遇上下雨天,农村人一般不穿雨鞋都是光着脚走路,乡村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农村人叫乡村医生不叫乡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也正是因为路道不好,农村人生病一般都找赤脚医生,小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大到毒疮扭伤婆娘生孩子。

可见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

苏小妹就是这样一位赤脚医生。

苏小妹十三岁就辍学了,也不是笨,就是没心思读书。

姑姑说,不读书你干啥?苏小妹说,我要跟你学医,我想和你一样当赤脚医生。

就跟姑姑学起了医。

姑姑给人看病,苏小妹忽闪着大眼睛在边上看。

一天,姑姑出诊去了,留下苏小妹照看诊所。

一位母亲拉扯着一个脏不拉叽的孩子进来,孩子哭叫着死拗,不肯进屋。

苏小妹赶紧迎出去,原来孩子脑袋上长了一个毒疮,鸡蛋大,鼓鼓的,里面已经化脓了,必须马上开掉。

孩子怕疼死活不肯找医生。

苏小妹笑着对孩子说,不一定要开刀的,你过来,我帮你看看,我只要用手一摸,你的毒疮就好了。

孩子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医生,将信将疑就走进去了。

苏小妹说我用酒精帮你消消毒,一点都不疼,凉凉的很舒服。

说着就拿一团酒精棉在毒疮上擦,噗,一股浓水就泚了出来,孩子还没感觉什么,苏小妹已经将伤口上好药包扎完毕了。

嘿嘿,没事了,几天就好了。

孩子的母亲也傻眼了,背着孩子问苏小妹,你怎么弄的?苏小妹调皮地一笑,翻过掌心,原来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片锋利的刀片。

后来小孩子长毒疮都指名道姓要苏小妹给治。

姑姑笑着说,想不到你这丫头还真是行医的料。

一次,姑姑带她去给一个农妇接生。

产妇躺在床上疼得汗珠子噼里啪啦地掉,孩子就是生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动静了,一看,不得了,孩子脐带先出来了。

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最好的办法是剖腹产,可是剖腹手术要大医院才能做,现在送大医院肯定来不及了,姑姑也急得汗珠子噼里啪啦掉。

苏小妹说,姑姑让我试试吧。

你?虽然姑姑满腹狐疑,但是事不宜迟,死马当活马医吧。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

不应忘却的历史:赤脚医生始末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赤脚医生'享誉全国。

'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

其特点一是仍持农业户口、拿公分不拿工资;二是'半农半医';三是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常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机构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既治病,又赤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一个大队卫生点,一般两间房子,门诊、住院、药房、消毒、器具均挤在一起。

卫生点往往只有1--2个赤脚医生,服务对象在2000——3000人左右,他们内外科、男女科、五官耳鼻喉科兼治,防疫接种,发放治疗蛔虫和血吸虫病的药品等,是地地道道的'全科医生',是所有卫生医疗机构的落脚点。

赤脚医生主要是坐诊,也常常拎着一个装有普通药品、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

尽管他们无法治疗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中医治疗,一些简单的毛病一般都能痊愈,所以在那个时候农村人心目中他们是懂科学有知识的人,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很受敬重。

家族中如果有人当上赤脚医生,那是全家族的光荣。

文革中一些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城里医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一般也充实在赤脚医生队伍中,他们应是农村大知识分子了。

在我的印象里,赤脚医生不仅很辛苦,白天上班,晚上上门夜诊,没有假期,无论逢年过节、白天黑夜,始终对患者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而且还要传播医学常识,与封建迷信思想作斗争;外出就诊经常爬山涉水,特别是夜行,如果没有患者家属来接应,那是很危险的。

另外,赤脚医生还要承担很大的'医疗事故'风险,轻者受乡里乡亲们责难,重者发生口角、纠纷、殴打等。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从“赤脚医生”到“村落医生”自古以来,医疗事业一直是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40年前的乡村医生

40年前的乡村医生

龙源期刊网 40年前的乡村医生作者:李百军来源:《齐鲁周刊》2019年第26期上世纪70年代,人们形象地把“不拿工资,在家种地”的农村卫生员称作“赤脚医生”。

他们和社员一样,采用的是不拿工资拿工分的计酬办法。

那时候每个生产大队都要配备赤脚医生。

他们一般经过公社医院的短期培训,长期服务于农村,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但又并不那么专业。

大队卫生室是最基层的农村医疗单位,几乎所有病人都要先到这里,所以就要求赤脚医生必须样样都会一点。

治疗原则是不误诊,不耽误病人,自己拿不准的,赶快送公社医院。

我的一个远房大哥,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赤脚医生。

由于他爱学习,尤其喜欢研究中医,经常用简单的草药和偏方治好一些疑难杂症,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间名医。

好多外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求医。

他所在的大队卫生室,常常人满为患,最后连大队办公室也腾出来做了临时病房。

那时候,上级对农村合作医疗非常重视,从70年代开始,卫生部门对赤脚医生进行统一培训,都是请地区医院和县医院的专家或名医讲课。

学习内容也非常系统,从人体解剖到医学病理,从门诊到病房,从中医到西医,从诊断到治疗,几乎全都接触到了。

经过不断的培训和实践,赤脚医生们可以很熟练地诊断和治疗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也能对一些农村常见的触电、溺水和农药中毒等进行急救。

为了减少社员的医疗费用,他们普遍学会了针灸和拔火罐等中医疗法。

赤脚医生给病人看病是不戴口罩的,为的是避免和病人拉开距离。

急救时对休克病人要进行嘴对嘴人工呼吸,有的甚至用嘴给病人吸痰。

这是考验你对贫下中农有没有感情,也是实践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具体表现。

虽然干赤脚医生看起来活很轻,挣的工分和下地劳动的壮劳力一样高,其实他们也确实很辛苦。

除了看病,他们还担负着农村的灭蚊灭蝇和环境卫生等工作。

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治各种传染病,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预防疟疾、清查血丝虫、防治小儿麻痹症和接种各种疫苗等工作。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婷;何克春;王恩才;袁红梅;魏清明;李明;杨燕;袁维福;黄翔宇【摘要】通过研究乡村医生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乡村医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民健康的主要维护者,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正在削弱,农村三级医疗网已经或正在裂变、乡村医生在队伍建设、医技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应探索多渠道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多形式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多投入加强乡村医生保障,切实提高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服务供给中的能力和作用.【期刊名称】《卫生软科学》【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乡村医生;医疗服务供给;地位;作用【作者】张婷;何克春;王恩才;袁红梅;魏清明;李明;杨燕;袁维福;黄翔宇【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27;R197;R192.3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承担者。

广义上的乡村医生不仅包括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乡村医生,也包括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仍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医生[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以来赤脚医生的变迁(周兰花中华女子学院视觉传达4班,学号:111101104)起初集体经济时靠看病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集体名义搞个体经营,这些一边荷锄扶犁一边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无偿地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防疫保健工作。

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进行,奉献一生的赤脚医生们却因年龄、健康等因素,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个光荣而崇高的职业。

当时,赤脚医生们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按照当时的规定,赤脚医生必须每天到各村进行巡回问诊医疗,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平日里,这些半工半农的赤脚医生们就在既定的辖区范围内行走,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户里户外,田间地头甚至沟边路垴都是他们的行医场所。

在当时,赤脚医生除了给广大山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在当时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为村民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疫苗等工作,成为赤脚医生最主要的工作。

但由于当时的宣传不到位,很多村民对注射疫苗的认识程度不够,这给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很多障碍。

为此,赤脚医生利用生产间隙,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他们有的时候还要扮演接生员的角色。

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当时赤脚医生出诊行医送药收费极低,这让居住在山区农村的群众着实受益不少,也让赤脚医生方有光收获了不少的光荣和尊重,走到哪,山区群众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笑容就在哪开花,遇上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当地的赤脚医生定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

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相对干净的衣服,抽的是“金沙江”香烟,干的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活,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虽然辛苦,但贫富差距不大,干起活来干劲十足,意气风发,步履轻快,优越感十足。

被需要的乡村医生需要什么?

被需要的乡村医生需要什么?

被需要的乡村医生需要什么?│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熊力周良伦成为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一村落的乡村医生已经26年了,每天坐诊时间还没到,他的卫生站里已经坐满了等待看诊的老人,看病之余,每周他还要抽几天时间进行入户随访,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测血压、血糖。

从赤脚医生手中有“两件宝”,银针与药;到乡村医生的“三件套”,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再到如今窗明几净、基础设备应有尽有的卫生站,周良伦是乡村医生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多个文件,要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我们卫生站也来过实习医生,但很难留住,我仍然是这里坚持得最久的乡村医生。

”周良伦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1965年6月26日,“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发布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医学速成培训班”开办,类似培训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三年后,上海《文汇报》刊载的《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一文,介绍了经过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短期培训,平时赤着脚在水田里插秧锄草的普通农民,如今忙完农活便背起药箱走村串户。

“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周良伦的父亲最初便是一名赤脚医生,他从小便跟着父亲上山下乡,入户给乡亲们看病。

耳濡目染之下,周良伦心中埋下了一枚成为医生的种子,“当时诊费不贵,就是分分钱、角角钱,太困难的村民,我父亲还会免费送医送药。

乡亲们很感谢他,会给我们家送鸡蛋之类的。

”田易也曾是四川的一名赤脚医生,“当时有句顺口溜,说赤脚医生‘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但大家都很尊重这个职业。

而且当时计工分,赤脚医生是最高的,又体面收入又高,以前的要求又相对低一些。

我很心动,就去找人学。

”1985年1月24日,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规定达到医士水平的称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的称卫生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田孟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并非历来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共议题。

在漫长的传统时期,它仅仅是乡村社会内部乃至私人家庭内部的事务;只有到了现代社会,它才变为一项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公共事务,对政府责任及其行为边界提出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改革开放作为节点,我国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经历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的变迁。

一、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变迁赤脚医生的出现有一个历史过程。

1951年中央政府提出建立和发展基层卫生组织,培养大量基层卫生人员,即卫生员、妇幼保健员(助产助理员)和护士助理员。

1952年年底全国90%的地区已经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兴办保健站,培养保健员。

1957年开始规范和整合乡村各类卫生组织,将其纳入政府管理。

1958年国家在人民公社设卫生院,生产大队设卫生所,生产小队设不脱产卫生员(保健员)。

自此,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框架基本搭成。

然而,只有框架是不够的,村级601卫生人力资源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且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于是,基于现实需要,国家启动了新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培养教育体制。

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于1965年做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这个指示要求缩短学制、降低招生学历要求和改变培养方法,旨在短期内为农村培养出大批半农半医也即不脱产的卫生人才。

这些农村卫生人员凭借集体筹资的合作医疗制度,依靠“记工分”的方式获得劳动报酬,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在快速发展中不断被规范和管理。

赤脚医生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并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体系,有效地回应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实和迫切需要,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医疗卫生事业奇迹,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1979年卫生部等部委发布《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加强对赤脚医生的管理和培训,并于当年进行赤脚医生考核,颁发“赤脚医生证”,同时清退考核不合格者。

1980年卫生部提出赤脚医生要达到相当于中专的水平的要求。

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代替“赤脚医生”问题。

198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标志着赤脚医生向乡村医生的转变。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表面上看仅仅是对村级卫生人员称呼上的变化,但其背后却具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1985年卫生部规定,所有农村卫生人员一律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属中级职称;考试不合格的或未参加考试的统称为“卫生员”,属初级职称。

当年有125万名赤脚医生参加考试,仅有一半的通过率;第二年有129万名卫生员参加考试,也仅有64万人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开始大幅度减少。

国家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政策进行了相应改革。

1985年国务院提出,允许多种形式行医,可以实行看病收费制度。

与此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遭到重挫,合作医疗快速萎缩和衰败,其覆盖率从1982年的52.8%猛然下降到1983年的11%,农民普遍开始自费看病。

自此,赤脚医生体制彻底瓦解,乡村医生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中。

改革后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面临艰难转型。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主要依靠市场配置的体制,虽然调动了一部分村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同时带来愈加严重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而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表现为村医弃医改行,乡村医生、卫生员、保健员的数量急剧减少,村级卫生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普遍老化且后续补充不足;与此同时,合作医疗制度快速萎缩,村卫生室关门,空白村增多,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衡。

二、乡村治理转型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实际上,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及其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及其变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因果性。

这是因为,就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来说,它不仅与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国家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紧密相连;而就乡村治理模式而言,它不仅会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作用,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和效果。

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放置在我国乡村治理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分析,往往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形成很多新的结论。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农村集体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模式。

以下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分析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8011.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与组织方式。

(1)农村经济模式变迁深刻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传统时期,农村是高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在这样微薄的经济基础及相应社会基础之上,不可能为广大农村提供稳定的普遍可得的医疗卫生服务。

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依托强有力的集体经济,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才逐步在农村具备可能性和现实性,并且在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定位为一项“政治任务”的高位推动背景下获得大发展。

后来,随着国家层面高位推动力度的减弱,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得原来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面临极大困境。

在国家迫于财政压力将医疗卫生事业“甩包袱”式地推向村庄和社会时,以市场为主导的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却出现了资源配置结果与社会普遍期待较大错位的现实困境。

村庄经济转型使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面临巨大挑战。

以人才培养为例,目前,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是空壳,难以支持和培养所需的村级医疗卫生人才;而以家庭经济为基础培养起来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自然要以家庭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指向;当村级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收入不足以满足其利益期待时,必然留不住这些新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

再以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为例,农民支付能力较差的地区,往往出现缺医少药的局面;而在某些经济条件比较充裕的地区,则出现了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叠和医疗卫生人员的扎堆。

(2)农民组织模式变迁也深刻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迁。

在集体时期,村级成立了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

通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基层农村三级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力量的触角得以延伸到千家万户,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渗透和全面控制,因此具有很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社会控制能力。

依靠村社传统资源和这种全能主义的环境,村级组织具备了回应广大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能力,使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快速而又广泛地兴起和发展。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权力量退出村庄,国家政权以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而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没有了国家政权力量和权威的支撑,建立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的村民委员会普遍出现“治理资源减少”和“治理能力弱化”的问题,表现为村庄公共事务难以决策、决策之后难以落实等问题,农民难以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2.乡镇政府:财政体制和条块关系。

(1)财政体制变迁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产生巨大影响。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理应获得国家财政支持。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都回避了进行财政供给的责任。

即使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大发展时期,国家也仅仅是在政治动员和组织推动上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财政角度看,对于这一重大民生事项,国家公共财政供给确实严重缺乏。

不过,从广义的财政角度看,也即从资源动员和调配能力来看,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后,乡镇政府在资源配置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在人民公社时期,虽然没有来自上面的公共财政供给,但是凭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优势,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和政治动员,乡镇政府整合和调动了虽然稀薄却巨量的村庄内部资源,克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资源瓶颈,在高位推动的背景下,迅猛地推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程和发展。

而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政社分离、财税包干体制下,虽然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和面向:乡镇政府普遍“重经济发展而轻民生事业”,并将民生责任向社会转嫁,加大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支出压力。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收入与农业脱钩,使得乡镇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悬浮”,且由于缺乏充足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多数基层政府愈益“空壳化”,连维持基本运011转都缺乏保障,更何谈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民生投入。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通过农民个人缴费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财政按标准进行补助的形式,国家重构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体制。

农村卫生投资体制尤其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深入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

虽然国家也鼓励乡镇政府、村集体等积极配套资金,但绝大多数乡镇政府和村集体没有能力,而部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意愿为此进行投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收缴新农合的个人筹资部分,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及动员等配合性工作。

乡镇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上的事权越来越小,从而与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也越来越脱钩。

(2)条块关系变迁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采取什么样的政府组织方式,对该项事业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搞人民公社以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基本上以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等“条条”为主,虽然在县级医疗卫生工作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却也面临着难以深入到乡村内部的困境。

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配置引起了两个方面的行动:一是促使乡村社会的自力更生,以创办医疗互助组织等方式进行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自我配置;二是引起高层的极端不满,促使其采取高位推动的方式强制性地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再配置,其标志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人民公社体制将上述农村和高层的意图相对接,从而强化了这两种行动的效果。

具体来说,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将农村自发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自我配置纳入了政府体系之内,增强了对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能力;另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有力地贯彻和落实了“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变为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为主的发展模式,突破了“条条”主导下繁琐的科层规则和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限性,从而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导致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能力低下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医疗卫生重新回到了以“条条”为主、进行“垂直管理”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