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的简介

海德格尔的简介

海德格尔的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马丁·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入门》等。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此在与人共在时,他只把其他的存在 作为一个符号,一个社会的指称,而不 是视作为一个独特性的存在,这时此在 本身的真实存在被遮蔽了。
沉沦的方式
1 2 3
闲谈 好奇 两可

人们不能容忍自己整个夜晚 在沉默不语之中度过,不惜一 切代价无论如何得讲点什么。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幸免于谈论 之难,一切都必须被砍碎嚼烂, 变成供人们漫无边际去闲谈的 琐碎题目,以使大家心满意足 的一个题目接一个题目的侃下 去。这是一种无知识,无生活 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于嬉嬉 囔囔的世场之外,还有恬然成 趣的精神生活。
存在决定存在者,活生生 的存在决定着存在者的性质, 存在对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
林是森林的古 名。林中有许多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 绝在人迹罕至之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只有那些护林人知 道这些路,他们懂 得什么叫误入歧途。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二、存在的追问者——此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自己的存在。 此在不间断的领会筹划着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其他存在者的意义和价值由这种领会和筹划 所建构。这叫此在对世界的照亮(澄明)
梵高《农鞋》
我们要一个形象来把我们自己画给自己看, 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 千年不移的真挚深情,阅尽风霜的泰然庄 矜……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 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张晓风《在》
谢谢!

有些时候我们就活在 即将发生冲撞的轨道上, 浑然不知,无论它是意 外发生的还是蓄谋已久 的,我们都对此无能为 力。
六、诗意地栖居
•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使人进入大地并从属 于大地
• 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 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 来。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 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 迈动着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 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 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 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 踽踽而行。在这农鞋里,回响着 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 的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 中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器具聚集 着对面包稳固性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 喜悦,隐含着分娩时阵痛的哆嗦 和死亡临近的战栗。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简介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西方哲学 第八讲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 第八讲   海德格尔
第八讲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1889-1976) 向一颗星前行——唯此 一星 《来自思的经验》

海德格尔夫妇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滑稽演员海德 格尔跳过走钢丝的胡塞尔并使他坠 落”,这是施密茨长达近600页的 新作海尔曼· 施密茨的新作《胡塞 尔与海德格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 景之一。 “深邃与明晰”不仅可以是指海 德格尔与胡塞尔哲学风格的基本差 异,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是 对在两位哲学家的交往上所显示出 来的两种个性的写照:海德格尔近 乎阴深的“深邃”与胡塞尔近乎透 明的“明晰”。
日出生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梅斯基尔希。 父亲是当地教堂的司事 。 教会的神父发现这个孩子有天赋,于是就出 资把他送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上中学。然后 他上大学还是靠教会给的奖学金,因为他当 时说立志要做神父。
1909年,海德格尔入弗莱堡大学神学系学习
神学,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而被迫休学,退 出神学系,病愈后改学哲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海德格尔以《心理主义中的判断理 论》获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德格尔也应征入 伍,但因身体原因很快退伍。
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的教授位置,任
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同年4月海德格尔当
选弗莱堡大学校长,紧接着加入纳粹党。
1934年4月海德格尔辞去校长的职务。
1944年夏天,他55岁时被征发到莱茵河前线
挖战壕。战后因纳粹统治期间的言行受到占 领军当局的整肃,被禁止教课,精神一度崩 溃。 1951年,禁令解除,但海德格尔旋即退休。 此后还在弗莱堡大学上些课,但1958 年以后 就完全是小型指导课了。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世于弗莱堡,享 年87岁,按照他的遗愿,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一生。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以及人文科学诸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中国哲学,为了领会中国哲学的精髓,他曾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他的著作多次引用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他家的墙上挂着写着老子格言的对联。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他的哲学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当代思想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于德国。

今天是海德格尔逝世45周年,阅读海德格尔文集30本,了解这位西方重要的思想家。

《海德格尔文集》孙周兴陈嘉映王庆节等译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规划达102卷,是全集规划卷数最多的哲学家之一。

从1975年出版第一本《海德格尔全集》开始,截至目前,在40多年的时间里,德文版全集已经出版了93卷。

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出版项目。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中文版文集经过反复考量,选定了30卷的篇目。

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

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不断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也拟增加翻译出版规模。

据悉,经过文集编者和译者的讨论,目前已经有另外10卷的计划纳入了文集范围,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未来将扩展为40卷本的规模。

《海德格尔文集》中文版总目录1、《早期著作》,全集第1卷,张柯、马小虎译。

2、《存在与时间》,全集第2卷,陈嘉映、王庆节译,陈嘉映修订。

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全集第3卷,王庆节译。

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

5、《林中路》,全集第5卷,孙周兴译。

6、《尼采》,全集第6卷,孙周兴译。

7、《演讲与论文集》,全集第7卷,孙周兴译。

8、《什么叫思想?》,全集第8卷,孙周兴译。

海德格尔三种生存情态

海德格尔三种生存情态

海德格尔提出的三种生存情态分别是“烦”、“畏”和“死”。

“烦”指的是此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时的担忧、焦虑情绪,表现为人对周围世界的患得患失和忧心忡忡。

这种情绪揭示了人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不安。

“畏”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绪,它关涉到世界作为整体的存在。

与日常生活中的“怕”不同,畏没有具体的对象,而是指向世界本身的存在状态。

畏使人感到一种脱离存在者整体的特殊情绪体验,只有在畏这种罕有的情绪中,人才能突破不可能原则,超越存在者整体,直面无本身。

畏揭示的是人的存在与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断裂,以及人在面对世界的无意义时所感到的茫然和无所适从。

“死”则是人的生存情态的最终归宿。

死亡是人的存在的终结,也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本源的揭示。

面对死亡,人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暂时的,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意义。

这三种生存情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三种生存情态的深入理解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自己的存在状态和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探索自己的生存之路。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三、主要思想
• (一)重提存在问题
• ‚当你们用到‘是’或‘存在’这样的词,显然 你们早就很熟悉这些词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 也曾以为自己是懂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
• ——柏拉图:《智者篇》244a
• 我们用‚是‛或‚存在着‛意指什么?我们今天 对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没有。所以现在要重新提 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然而我们今天竟还因为不 懂‚存在‛这个词就困惑不安吗?不。所以现在 首先要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
• 此在的展开方式(da):理解-现身情 态(Befindlichkeit)-言谈。
(七)此在的时间性
• “时间‛不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孤立的点构成的直线。 现在、过去、未来总是同时在场,过去并不一去不返,将来也 并不尚未到来,将来并不晚于过去,过去也不早于现在。 ‚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现在‛。
(四)此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中存在
• 此在总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中(包括周围世界、公共世界、自 我世界),对之本就有所领会。
• 此在和世界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二者的关系不是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空间关系,而是逗留、 熟悉、照料。 • ‚独立于主体的客观世界是否存在‛是一个虚假问 题,有世界才有此在,有此在才有世界。 • ‚世界‛不是一切事物的总和,不是一个存在者, 而是存在的敞开状态,是意义的整体或意蕴(指引
第三节 海德格尔
• 一、生平
•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 二、主要著作 • 《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康德与形而上学 问题》、 《现象学基本问题》、《对哲学的贡献》、《 真理的本质》、《林中路》、《路标》、《演讲与论文集 》、《走向语言之途》、《技术与转向》。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2010-11-30 15:56人物简介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

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

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海德格尔曾尝试引领哲学家脱离形而上学及知识论的问题而朝向本体论的问题。

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影响了很多哲学家;葛达玛(Hans-Georg Gadamer,又译伽达默尔)、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苏比里(Xavier Zubiri)、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尚-吕克·农西(Jean-Luc Nancy)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9
我思故我在
认为怀疑方法的第一个可靠基础是“我思”,即自我 思考、怀疑,从我能怀疑(思想)而证明我的存在。 即“我思故我在”, 以此证明主体的存在。 “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 质与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我思”是实体的本质, “我在”是实体的存在。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 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
4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1、什么是“存在者”? “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既 可以是现实之物,也可以是观念之物。因而存在者具有 对象性,具有它可能的内容或规定性,人们可以问它是 什么,并根据它的内容或规定性来解说它。 2、什么是“存在”? “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不具有存在者所具有的对 象性,或内容的规定性,而只是存在者的“存在”, “它是不可界说的”。
7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是两种根本不同 的存在方式,自在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偶然的无 缘无故的存在。通过自为存在的安排和改造,才有具 有实用的价值和工具的属人的世界。“自为的存在” 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它不断超越自身又否定自身。 但另一方面自为存在又离不开自在存在,通过对自在 的否定性过程来显现其为自为存在。因为自为存在本 身就是空无,无固定的本质,只是通过对自在在存在 的虚无化显示其为“自为存在”。“自为存在”就是 意向性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质就是自由。
8
存在先于本质
“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 。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 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 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 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间并无设 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 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愿变成的 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 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5
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1、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 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是超越(悬搁)具体的物质和 精神存在而返回到事实本身,它本身没有任何先决条 件,不需要先有任何本体论或认识论的假定,它只是 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绝对材料”, 即真实的存在、“现象”。 2、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界定 现象学是这样一种研究,“它让那显现自身者,以自 己显现自身的方式,被从它自己那里看到”。 海德格尔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方 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LOGO
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 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 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 )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 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他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 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 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6
海德格尔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 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现象不是 表现本质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存在本身。 3、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阐释、澄明 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 为了达到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直妆 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
10
技术之思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 “现象”,正是由于作为“现象”的技术蔽而不显 ,使得通常关于技术的诸多议论远离技术的本质, 对技术的本质视而不见。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就在 于使技术这种“现象”澄明起来。技术作为“现象 ”的深藏不露,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近代,这个通过科技的繁荣而使形而上学 极度发达的时代,技术正是作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 在起作用。 “技术这个名称本质上应被理解成‘ 完成了的形而上学’” 正是“形而上学的完成” 这个维度规定了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走向。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 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 意识能力存在者感知、认识、判断、利用的本源。 ——海德格尔
2
பைடு நூலகம்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潮。它关 注着个体的存在处境,强调个体的生存意义。存在主 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达到高峰。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情结乃至生活 方式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了整个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前期、萨特等, 理论先驱是克尔凯郭尔。对个体生存及其存在着的个 体的境况的关心,指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只有在个 体的恐惧、焦虑等情境中才能体验到人的真实存在性。 这成为存在主义的主题。
3
存在论通过何种存在者来显现存在呢?海德 格尔认为作为个人的存在者具有揭示存在问题的 优先地位。只有人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现存的 存在物是一些不知其在的存在物,它们是被规定 了的存在物。而个人的存在称为生存,是不断去 存在、创造自己的过程,因而,人之生存一直是去 存在的可能性方式。因此我们用‘此在’这个名 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么(如桌子 、椅子、树),而是表达其存在。而且只有作为 “此在”的人所作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自身存 在的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就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 意义的选择。再则,此在正是通向其他存在者之 存在的窗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