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验考试辅导:慢性排斥反应的概念
临床免疫学: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移
因此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应选择HLA(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相同或相近
植
的个体作为供者
抗
原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mHC抗原)
Y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物,
近交系小鼠皮肤移植实验
一、移植抗原
•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又称为组织相 容性抗原;
• 同种异型抗原(同种抗原):同一种属不 同个体间,由等位基因差异而形成的多态 性产物;
• 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称为同种异体反应, 即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MHC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 HLA- II类分子
• HLA-II分子是由α,β肽链构成的异源 二聚体,但是其两条链分别有HLADR,DP,DQ的A和B基因位点编码。相对I类 抗原来讲,二类抗原仅在抗原递呈细胞 上表达,比如DC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等。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主要向 CD4+Th淋巴细胞递呈外源性抗原,可间 接活化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体液免疫。
在实质器官移植中,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移植物抗原并引 发的免疫应答。
•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GVHR )
在骨髓移植或其他免疫细胞移植中,移植物中的淋巴 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进而攻击宿主的靶组织,产生排 斥反应。
三.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效应机制
2006年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移植排斥反应二

2006年护士指导免疫病理之移植排斥反应二二、排斥反应的病变移植排斥反应按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的不同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类。
兹以肾移植中各类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为例加以说明。
类似的变化亦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的移植。
1.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受体对移植物的一种迅速而剧烈的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本型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供体特异性HLA抗体存在,或受体、供体ABO血型不符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循环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HLA抗原相结合并激活补本系统,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局部炎症、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形成和组织损伤。
本质上属Ⅱ型变态反应,但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因而引起的组织缺血性坏死,在形态上类似于Arthus反应。
移植肾肉眼观表现为色泽迅速由粉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班状外观。
体积明显肿大,质地柔软,无泌尿功能。
镜下表现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
受累的动脉壁有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IgG、IgM、补体沉积;管腔中有纤维蛋白和细胞碎屑阻塞。
肾小球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间质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2.急性排斥反应较常见,在未经治疗者此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之内;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
此种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有时两者可同时参与作用。
(1)细胞型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几个月,临床上表现为骤然发生的移植肾功能衰竭。
镜下可见肾间质明显水肿伴有大量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并夹杂一些具有嗜酸性胞浆和水泡状胞核的转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大量CD4+、CD8+细胞存在。
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有大量单核细胞,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可侵袭肾小管壁,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2)血管型排斥反应:主要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MC,ADCC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往往在稍后出现,以突出的血管病变为特征。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是一项重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许多患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然而,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如何应对排斥反应。
一、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器官移植手术后,移植物被视为异体物质,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因此,为了确保移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生存和功能,必须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主要的免疫抑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抑制药物: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霉酚酸酯、FK506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 免疫耐受:通过特定的免疫调节机制,使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
例如,通过骨髓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3. 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克服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移植物基因进行适当的改造,增强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容性。
二、排斥反应的类型与病理机制即使采取了免疫抑制措施,仍然存在排斥反应的发生。
排斥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超急性排斥反应:该类型的排斥反应反应快速,多在移植手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中已存在的抗体识别并攻击移植物中的抗原而导致的。
2. 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周内,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的T细胞和B细胞对移植物中的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3. 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是指在移植后数月或数年内逐渐发展的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主要由宿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引起的。
三、克服排斥反应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排斥反应,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克服排斥反应的发生,以确保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功能。
1. 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目的。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1.外周血T细胞计数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或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及其亚群,在急性排斥的临床症状出现前1~5天,T细胞总数和CD4/CD8比值升高,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比值降低;各家报道的比值不同,一般认为当比值大于1.2时,预示急性排斥即将发生;比值小于1.08则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能进行动态监测,对急性排斥和感染的鉴别诊断会有重要价值。
另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测定T细胞总数和功能状态也有一定意义。
2.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移植后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杀伤细胞的活性受抑制,但在急性排斥前会明显增高。
取供者淋巴灭活后作为刺激细胞,分离患者淋巴细胞作反应细胞,将两种细胞混合直接做CML,测得的结果是Tc细胞和NK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更大一些。
3.血清IL-2R测定T细胞激活后可释出IL-2R,在急性排斥和病毒感染时IL-2R的血清含量升高,以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增高最明显。
环孢霉素A肾毒性的肾功能减退时血清肌酐值增高,而IL-2R明显降低。
血清肌酐值和IL-2R同时增高对急性排斥的诊断有意义。
但个体间血清IL-2R的含量差别显著,无公认的诊断标准,限制了它的临床的应用,动态测定可克服这一缺点。
4.抗供者HLA抗体的检测利用交叉配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供者HLA的抗体,抗体的存在预示着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其他方法如血清补体测定等也有报道,但其意义不确切。
免疫排斥专题知识讲座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副反应 CsA和FK506共有: 肾功效异常 高血压 高血糖 神
经毒性 胃肠道副作用: 腹泻、恶心、呕吐 CsA: 齿龈增厚 多毛症 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女性及
老年人) FK506: 白细胞增多 高钾低镁血症
免疫排斥专题知识讲座
第21页
mTOR抑制剂
代表药品: 西罗莫司(SRL)、雷帕霉素 机制: 西罗莫司首先与免疫亲和蛋白(他克莫司结合蛋白)
第24页
单克隆抗体
巴利昔单抗是一个鼠/人嵌合单克隆抗体(1gG1K)。它能 定向拮抗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α链(CD25抗原), CD25抗原在抗原激发反应中,表示于T-淋巴细胞表面。 激活T-淋巴细胞对IL-2具极高亲和力,巴利昔单抗则能 特异地与激活T-淋巴细胞上CD25抗原结合,从而阻断 T-淋巴细胞与IL-2结合,亦即阻断了使T-细胞增殖信息。 不良反应: 便秘、尿道感染、疼痛、恶心、外周性水肿、 高血压、贫血、头痛以及高血钾。
免疫排斥专题知识讲座
第8页
肝移植后并发症[1]
感染并发症(发 生率为50%-75%) 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0%-25%,胆瘘、胆道狭窄最常见) 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率约为20%-50%,慢性排斥反应发
生率为2%-5%)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一15%,主要是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
血) 急性肾功效衰竭(发生率达12%左右) 移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发生率为10%左右) 其它并发症 (发生率<1%,下腔静脉狭窄、血栓形、脑出血等)
DemetrisAJ,SeabergEC,BattsK eta1.Chronicliverallograftrejection: a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InterinstitutiOnaIstudyanalyzingthereliabilityofcurrentcriteriaandproposalofane xpandeddeifnition.Am JSurgPatho1.1998: 22: 28-39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什么是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其机制可能为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的延续;炎性细胞相关的慢性炎症;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管壁增厚和间质纤维化。
本型反应虽然进展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以上属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多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者,也可见于脾、胸腺和小肠移植中;此时患者的免疫状态极度低下,而移植物中丰富的免疫活性细胞则将受者细胞视为非己抗原,对其发生免疫应答;移植物的T细胞在受者淋巴组织中增殖并产生一系列损伤性效应。
GVHR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以内,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高热、皮疹和腹泻等症状;虽是可逆性变化,但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由急性型转来,患者呈现严重的免疫失调,表现为全身消瘦,多个器官损害,以皮肤和黏膜变化最突出,病人往往因严重感染或恶液质而死亡。
人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

人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引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高度敏感性,器官移植后会引发排斥反应。
了解和控制人体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免疫排斥反应:原理及类型1. 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和攻击异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外来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响应,并通过细胞和体液两个层面展开攻击。
2. 免疫排斥反应的类型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可以分为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三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二、克服免疫排斥反应的策略1. 选择合适的移植供体组织相容性是影响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寻找合适的供体可以大大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2. 免疫抑制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控制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雷公藤酸和罗非昔布等。
3. 其他克服排斥反应的策略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调节免疫活性细胞等方式来增加移植成功率。
三、新技术在解决排斥反应中的应用1.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可以准确修改人体基因组,从而改善器官移植后的排斥问题。
2. 全身低温灌注技术(SIT)SIT可以减少由于缺氧导致器官损伤引发的免疫反应,并保证移植器官愈合过程中不受到进一步攻击。
3. 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技术通过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技术,可以获得与受者体内相容性更高的移植组织,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结论:人体器官移植是一项挑战性的医疗技术,而免疫排斥反应则是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供体、免疫抑制治疗和利用新技术手段,我们有能力有效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方法和策略,为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排异反应原理

排异反应原理
排异反应是指在人类或动物体内,供者组织(捐献者)和受者组织(接受者)之间发生的一类免疫反应。
当一个组织或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时,接受者的免疫系统会将供者组织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启动免疫反应来消除它。
这种抗供体反应称为排异反应。
通常,排异反应会发生在移植术后的几天或几周内。
它可以出现在不同程度上,从轻微的炎症到严重的器官损害。
排异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免疫匹配度以及免疫系统的活性。
排异反应的机制涉及到多个免疫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
当供者组织进入受者体内时,受者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会将供者组织中的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会通过识别抗原和受体相互作用来激活并增殖。
激活的T淋巴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如细胞毒素和炎症介质,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排异反应部位。
另外,B淋巴细胞也参与了排异反应。
它们可以分泌抗体来中和抗原,并引发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这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常会导致供者组织的破坏。
由于排异反应可能严重威胁受者的生命,并导致移植器官的功能丧失,降低排异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
此外,进行供者和受者之间的组织匹配也可以减
少排异反应的风险。
尽管有免疫抑制和匹配技术的应用,但完全避免排异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继续努力寻找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以改善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其机制可能为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的延续;炎性细胞相关的慢性炎症;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内皮损伤;管壁增厚和间质纤维化。
本型反应虽然进展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以上属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多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者,也可见于脾、胸腺和小肠移植中;此时患者的免疫状态极度低下,而移植物中丰富的免疫活性细胞则将受者细胞视为非己抗原,对其发生免疫应答;移植物的T细胞在受者淋巴组织中增殖并产生一系列损伤性效应。
GVHR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以内,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高热、皮疹和腹泻等症状;虽是可逆性变化,但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由急性型转来,患者呈现严重的免疫失调,表现为全身消瘦,多个器官损害,以皮肤和黏膜变化最突出,病人往往因严重感染或恶液质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