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简介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背景概述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跨越了戏剧、诗歌和散文,而他的十四行诗则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英语诗歌中最常见的格式之一——抒情诗(Sonnet)的形式创作而成。
一首完整的十四行诗由14个诗行组成,按一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则编排。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和押韵规则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按照特定的韵律和押韵规则编写的。
每个诗行包含10个音节,通常被称为“五音步(pentameter)”。
而整首诗的押韵规则则是“ABABCDCDEFEFGG”。
这种规则的押韵方式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2. 内容和主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多样,主题涵盖了爱情、时间、死亡、自然等多个方面。
他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他的十四行诗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现实的讽刺和嘲笑。
3. 诗歌结构和语言运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行,称为“抒情部分(the octave)”,主要表达诗人的疑问、思索或者赞美;第二部分是后六行,称为“总结部分(the sestet)”,用来回答前八行所提出的问题或做出总结性的陈述。
此外,莎士比亚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显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几首作品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几首代表作的简要介绍:1. 《两个城堡之战》这首诗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十四行诗之一,描述了两个城堡之间的战斗。
诗中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 《时间的折磨》这首诗通过描绘时间对人的摧残和无情,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和无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影响深远。
从上世纪 8O 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大量的学者专家对其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本文侧重将国内学者 1990 年至 2011 年对莎士比亚 154 首十四行诗的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的相关研究( 一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抒情对象问题王子墨认为 126 到 127 首是全书的分野,抒情的对象从男人变成了女人。
他进一步说,这个分野与其说是男人或女人的分野,倒不如说是灵与肉的分野。
因为 1 至 126 首,莎翁抒发的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真、善、美的进发,不仅表达了诗人热切追求美好的感情,而且甚至遭遇感情变故,诗人一样矢志不渝; 127 至 152 首更多地反映了莎翁心灵阴暗、压抑、绝望和狂暴的一面,在这些诗里面,诗人除了热切地追求美好之外,便是一些绝望的自省,或是对情人发泄不满,乃至对情人的相貌的嘲笑。
莎翁在诗集的后半部分表现出来的心灵扭曲不是莎翁所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欲望的不满足导致的心理畸变…。
( 二 ) “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屠岸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看作了英国文学中最大的谜。
在莎士比亚全部作品中,除了《哈姆雷特》之外,无出其右 ! 贝尔顿说:这部组诗成了一个谜,“在全部英国文学中,恐怕没有其他谜引起这么多思考,产生这么少共识 ! ”其谜底也许将永远沉埋在历史的烟雾中屠岸集中讨论了至今还迷惑我们的几个问题:第一、 w .H .先生是谁? “朋友”是谁? 1609年索普 (T .T ) 在他第一四开本卷首的献词中提到是异性底是谁呢? 梁宗岱将献词译为“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的促成者 W .H .先生……,”把w .H .与“朋友”合一;梁实秋的译文是“发行人人乃第三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阿斯利 (H enryW riothesley, Third Earl of Southam pton ) 的继父,他的母亲的第三任丈夫。
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介绍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包括了154首被称为十四行诗(Sonnet)的诗歌。
这些十四行诗通常是以一种特定的格律来创作的,其中每行包含10个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了他对生活、爱情、时间、艺术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和富有情感的表达,他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诗句和思想。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的这154首十四行诗,了解它们的主题和意义。
主题一:爱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描绘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挣扎,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爱情的例子: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第18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他的爱人之美的赞美。
他将爱人比作夏日,强调她的美丽和永恒。
2. “My mistre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第130首)这首诗与传统的爱情诗不同,莎士比亚通过直接和坦诚的方式,描绘了他爱人的真实面貌。
他赞美她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像其他诗人那样美化她。
3. “Love is not love”(第116首)这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莎士比亚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无条件的,不受时间和变化的影响。
主题二:时间与变化时间和变化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于时光的思考和反思。
1. “When forty winters shall besiege thy brow”(第2首)这首诗中,莎士比亚通过描述时间对于人们的影响,强调了时光的无情和不可逆转。
2. “So sweet and lovely doth thy time make haste” (第60首)这首诗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于时间的流逝的感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星汉灿烂的世界诗人行列里,有一颗夺目的明星: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虽然主要以剧作家知名,但他的诗作——主要是十四行诗,在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
这些诗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由于莎士比亚个人的历史很少为世人所知,这些透露出作者心曲的十四行诗就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按照文献的记载,伦敦的出版商人托玛斯·索普在1609年5月20日取得了“一本叫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书”的独家印行权,不久这本书就公开出售了。
在这之前,这些十四行诗中的两首曾在一本小书中出现过。
索普的版本包括154首十四行诗,这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对开本”。
到了1640年才出现本森的新版本。
据学者考证,莎士比亚的这些十四行诗大约于作者28岁时(1592)开始写,写作连续了多年,直到34岁时(1598)结束。
近代的研究者莱斯里·霍桑则认为莎士比亚可能在25岁时(1589)就已开始写十四行诗了。
自十八世纪末期以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种种争论。
对这些十四行诗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当代。
按照广泛流行的解释,这部形成系列组诗的十四行诗集,从第一首到第一百二十六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
诗人热烈地歌颂这位青年的美貌和诗人与他的友谊;第一百二十七首到第一百五十二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黑(褐)肤女郎的,她是诗人的情人。
最后两首及中间个别几首,与其他诗没有情节上的联系。
在这些诗里,诗人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表达了他的进步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的最高准则:真、善、美,和这三者的结合。
诗人宣称,他将永远歌颂真、善、美,永远歌颂这三者的结合: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十四行诗巡礼颂介绍

十四行诗巡礼颂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概述
2.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历史
3.十四行诗巡礼颂的特点
4.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影响
正文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概述】
十四行诗巡礼颂是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欧洲,主要流行于英国。
它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通常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共有十四行。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世纪开始流行,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历史】
十四行诗巡礼颂最早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的意大利,特别是在彼特拉克的作品中。
然而,它真正流行起来是在 16 世纪的英国,莎士比亚是其最著名的使用者。
他创作了 154 首十四行诗,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爱
情和死亡主题。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特点】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格律非常严谨,每行的音节数、押韵方式以及诗句的结构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同时,十四行诗巡礼颂的主题通常是严肃的,如爱情、死亡、时间等,这也为其增添了深沉的魅力。
【十四行诗巡礼颂的影响】
十四行诗巡礼颂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英国的诗歌创作,
也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诗歌形式。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约翰·济慈、拜伦等,都曾创作过十四行诗。
此外,十四行诗巡礼颂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小说等。
总的来说,十四行诗巡礼颂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学形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概述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十四行诗,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成就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和个人思想的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涉及的一些主要思想。
1. 爱情与欲望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经常探讨爱情与欲望这一永恒的主题。
他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包括浪漫之爱、激烈之爱、失望之爱等等。
通过对角色和情节的塑造,他深入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关于爱情和欲望的需求、冲突和困扰。
2. 时间与流逝莎士比亚通过十四行诗表达了对时间和流逝不可改变性质的体验。
他常用“岁月无情”、“时光飞逝”等词语来描述人们面对时间推移而感到无力和无奈。
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瞬息万变,也传递了人们对永恒和不朽的渴望。
3. 多重性与表演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经常展现多层次的意义和不同角色的扮演。
通过剧作家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他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伪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多重性和表演性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现实世界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4. 生死与存在莎士比亚尤其擅长通过十四行诗来表达存在主义主题。
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无疑影响了后来文学、哲学领域的发展。
他思考人类存在意义、追问死后世界等问题,在文字中诉说着关于生命的真谛和对未知命运的猜测。
5. 社会阶级与权力莎士比亚所描绘的社会往往充满权力斗争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
他通过十四行诗展示了权力对个体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他审视统治者、贵族、平民和劳工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社会困境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结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深刻而多样化,涉及了爱情、时间、多重性、生死以及社会阶级与权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超越了时代限制,使得莎士比亚在世纪之后仍然被尊为文学大师,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行诗简介

英文十四行诗特征急剧变幻的数字化使人们更多了一些生命漂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更易引发对恬美精神家园的怀想,对大自然古朴、清新和粗犷境界的渴望及对田园牧歌般古典情味和悠远诗韵的共鸣。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歌谣是最早的初民文学体式,由语言、音乐、动作三者构成。
诗是用文学写成的歌谣,为产生歌谣般的效果,要求诗歌意美、形美、音美。
故诗人都自觉讲究韵律,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效,在功能上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英国民族自古有爱好抒情诗歌的传统。
远在中世纪,一些民间诗人把诺曼人的《贝奥武甫》故事改编成英语古典长诗。
该诗约三千行,每行有头韵,但无尾韵。
还有一些较短的英国民间歌谣保存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诗歌朴实感人,且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杰费里·乔叟(Geoffery Chamcer 1340—1400)是古英国诗歌的继承者和近代诗歌的开拓者。
他不仅用法语、拉丁语、英语翻译和创作许多著名诗篇,而且还为英国诗坛草创了三节联韵等诗体,为英诗的音律、韵律体裁、题材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行诗的发展与影响。
十四行诗源于欧洲意大利,到文艺复兴时期已有一套完整的格律,其中又以意大利人彼特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作的十四行诗最为有名。
此后英人托马斯·怀特(Thomas·Watty 1503—1542)和享利·霍华德·萨里伯爵(Henry·Howard·Earl of Surry 1517—1547)合作,将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并根据英语特点作了改进和推广。
此后,十四行诗成为英国诗人和读者喜爱的诗体,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十四行诗作问世,其中埃德蒙·斯宾塞(Edmun Spenser 1552—1599)、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1608—1674),乔·诺·戈登·拜伦(G· N · Gorden Byron 1788—1824)、波·比·雪莱(P·B·Shelly 1792—1822)等,十四行诗和其他英国诗体一样,在女皇伊丽莎白王朝达到鼎盛时代,有“诗的王国”的美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概述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分类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特点4.代表性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赏析正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概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声誉。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共有 154 首。
这些诗歌主题丰富,形式优美,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英国诗歌的瑰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分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爱情: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常见的主题,诗歌中赞颂了爱情的美好、真挚和忠诚,如《儿子 net 求婚》、《劳斯莱斯》等。
2.时间和死亡:莎士比亚在诗歌中思考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探讨了人类如何面对时间和死亡的挑战,如《时光之轮》、《死亡之舞》等。
3.美与丑:莎士比亚在诗歌中赞美了美的价值,同时对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如《美的颂歌》、《丑陋的诅咒》等。
4.道德和伦理:莎士比亚在诗歌中探讨了道德和伦理问题,提倡仁爱、宽恕和善良,如《慈悲的胸怀》、《道德的困境》等。
5.历史和政治:莎士比亚在诗歌中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历史和政治现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如《英伦的伟业》、《王冠之重》等。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特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题具有以下特点:1.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诗歌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2.丰富的想象力:莎士比亚在诗歌中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各种比喻、象征和隐喻,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和深邃。
3.独特的艺术风格: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优美,押韵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代表性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赏析】以下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赏析:1.《儿子 net 求婚》:这首诗歌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真挚,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共同走向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
他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让全世界的读者叹为观止。
他的十四行诗更是精妙绝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读十四行诗,我们不仅感受其语言的优美,还能促动心灵,捕捉灵魂,让人沉醉。
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评论从18世纪开始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评论家或褒或贬的评论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诗人世界里,莎士比亚是一位大家,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擘,他不仅以他的剧作享有盛名,他的诗作在文学历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莎士比亚的诗感情丰富,思想深邃,讴歌这着爱情友情,和人类的伟大创造,拥有独特的魅力。
从十四行诗诞生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
据说,将其引进的是意大利著名十四行诗人彼拉特克的两位模仿者怀阿特和萨利。
但是他二人都未能将这一诗体发扬光大,只来得及指点一下方向便不幸夭折了。
怀阿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就去世了;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
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
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
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
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所以吸引了古往今来的众多读者,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诗的“甜蜜”,即它们用悦耳动听的语言音韵赞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友谊和爱情。
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
154首诗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7首至第152首,是献给“黑肤女郎”的。
最
后两首诗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要是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限制人的本能欲望和生活,而人文主义者张人性自由,激发人们对爱情的大胆向往,对美的热烈追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歌颂爱情、友谊为主题的,而且这一主题既是通过赞颂美表现出来,也最终通过赞颂美来提升其价值内涵的。
在这首诗里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的强烈。
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
诗人向往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因此诗人在诗中极力称赞爱的伟大和超越。
它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概貌,而且包含了对伦理道德思索和探询,充满了对建立新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理想。
300多年来,莎士比亚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们都有一件共同的憾事,就是这位卓越人物没有留下任何自传、日记或是信件,因而让人望尘莫及。
但在他的十四行诗集中,诗人情真意切地投入了自己,既礼赞了友情,又表白了爱情,注入了个人较深的感受,于是人们不禁要猜测,这部诗集会不会像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也有作者的自传成分呢?因此也就研究起各诗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情节来,如诗中的年轻朋友是谁,127首以后提到的黑女人又是谁,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情节是否是莎士比亚本人的经历呢?对于这些问题,历代学者、文人作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许多猜想,至今聚诉不已。
对此,有人谨慎地指出艺术家的创作不等于生活本身,在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往往集中又溶化了一切,而某些考证家们的兴趣过分放在细枝末节上,这对作品价值的了解不一定有多少帮助。
尽管如此,大多数评论家仍肯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一定的自传性,正如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他说的钥匙便是指十四行诗集。
笔者认为,关于这部诗集的争论无关宏旨,人们应该将注意力移至他本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方面去,但在此我们也不妨利用起这把钥匙,姑且相信它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以此贴近莎士比亚模糊邈远的个人生活,并试图走入他的情感世界。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多把十四行诗献给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也有些诗作是献给一个他称之为黑肤女郎的,但仅有25首,其他100余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
一位年轻朋友的。
这说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友谊似乎比爱情的地位更高。
这不足为奇,因为友情至上的心理在当时十分普遍。
对此“大学才子”约翰·李利在剧本《恩底弥翁》(1591年)中有一段明白的论述:“卓荦不凡的太太有这倾国倾城的美色,是否比患难之交的真正忠诚拥有更大的威力?男子对妇女的爱情是一种习以为常、十分自然的事情,男子对男子的友谊则是无限的、不朽的……美和美德之间、肉体和灵魂之间、藻饰和自然生机之间有多大的差异,爱情和友谊之间就有多大的差异……友谊在风暴中屹立不动。
世界在美丽的脸庞上刻下皱纹,然而却赋予忠贞的友谊以越来越多的清新色彩。
无论炎凉,无论贫富,任何命运都不能将友谊改变。
”看来,正是在这种友谊至上的心态下,莎士比亚用诗歌的形式盛赞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
莎士比亚的诗才虽然在这些诗中只是牛刀小试,但却呈现出夺睛耀目的色彩。
这些十四行诗不仅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理想和看法,同时还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与焦虑,可以说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时代。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除了强烈的感情之外,还有深邃的思想,反映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些思想在否定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基础上,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水平。
总之,莎士比亚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了商籁诗体。
在154首十四行诗中,他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
诗中形象的生动,词汇的丰富,语言的巧妙,音调的铿锵,都是异常突出的,被誉为诗人之魁的爱德蒙·斯宾塞也不得不叹服地说:“我们找不到一位比他更优美的诗人;他的诗神缪斯充溢着优美的构思,并且像他本人一样,英勇豪迈地呐喊着。
”在英国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他的甜蜜的诗歌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世界的抒情诗宝库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