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筑学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建筑工程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及创新

建筑工程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及创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建筑工程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现产教融合、打破人才培养壁垒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建筑工程类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及创新,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1. 实践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建筑工程类高校通常会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某高校与A建筑集团联合建设了建筑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基地内参观实践建筑工程,学习实用技能,并与A建筑集团的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 实习就业基地的建立高校还会与建筑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某高校与B建筑设计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3. 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建筑工程类高校还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设专业课程,教授企业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某高校与C建筑公司合作,开设了BIM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学习机会。
以上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建筑工程类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方式,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和专业课程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迎合了市场需求,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1. 项目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建筑工程类高校与企业可以实现项目合作,共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
某高校与D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共同承接了一项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工程,学校提供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公司提供施工方面的技术支持,双方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一项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建筑工程类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背景
二、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数理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所选专业,设置一系列基础和深化的专业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电子电路、控制系统、材料科学等,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
3.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创新设计、科技创新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践、工程实践、设计实践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实训
1.实习: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习,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2.实训:设置一系列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工程环境,让学生学习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如科研项目、工程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综合评价与考核
1.绩点评定:通过学生在各门课程中的表现,按学分绩点制进行评定,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2.项目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

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摘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主干,阐述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以及提高教师和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层次化和特色化进行了思考,同时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实践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工程素质;教学管理;特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国家产业发展与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的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强调校企联合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应在相应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教育累计达一定时间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促进高校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社会资源的利用与企业的角色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柱,建筑业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建筑学专业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建筑工程设计的人才高地,有较高水准的建筑设计院所1千余所,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30多所,其中主要为北建院、中建院等国有大中型设计单位,还有不少具有中外合作背景的设计单位。
这些国内设计的顶尖单位,直接承担和参与了诸如奥运场馆等国内外有影响的重要工程,是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设计水平的代表。
这里聚集的具有丰富建筑设计经验的高级人才数以万计,一级注册建筑师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建筑师数千人,工程院院士和建筑设计大师近十人。
这些都是高校建筑学教学有待开发和利用的宝贵社会资源。
所以作为北京市的建筑院系,如何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及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结合教学培养的需要,我们将北京地区的校外人才培养资源分为核心、补充、外延三个层次,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特色化和精细化提供条件(见下图)。
此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虽调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角色大为突出,所以有必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社会义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最新教育资料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前言2010年6月,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该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 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1, 2], 同时该项目也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 并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1, 3], 在培养过程中, 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因此, 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则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2013年有幸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 经过近两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 针对企业实践环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任课教师遴选与培训、实践环节授课方式、实习基地、企业实习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校企合作模式构建1.企业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
学院组织相关业务骨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集中研讨, 在此过程中邀请企业或者行业的专家全程参与, 学校考虑办学的层次、特色、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办学条件等, 企业则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 最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变化, 征询企业或者行业专家的意见, 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最终学院制定的农业水利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有8门课程和11个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要求校企合作来完成。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学生的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一、总则鉴于学生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需求,本校与以下企业签署本协议,旨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
本协议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指导原则、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分认定等方面,双方在此达成一致,共同遵守。
二、校企合作指导原则1.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校方与企业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形成合作共享的良好氛围。
2.紧密结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应充分结合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企业提供实际项目或实践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收益。
3.锦上添花、培养特色:校企合作应突出企业特色,通过企业资源的引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其特长和优势,培养出具有企业特色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三、培养目标本协议旨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具体目标如下: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企业实践环节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通过企业实践项目的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企业实践环节的引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培养模式1.实践环节安排:校方将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实习或参观企业等形式。
2.导师指导:企业方将配备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3.实践报告:学生在实践环节结束后,将撰写实践报告,详细记录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学所悟,以及通过实践项目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五、学分认定1.学院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估和认定,并确定学生所获得的学分。
2.学分认定委员会将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企业导师的评价和学院指导教师的评价等综合因素来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一、目标设定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工程师,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本计划的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体系设计1.理论课程体系:根据工程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2.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培养青年教师: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3.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校企合作1.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作者:赵彦华阎玉芹邢宏宇孙捷路来骁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24期摘要为解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等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门窗与幕墙专业开展了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出版专业教材、开展以科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主动提升培养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计划等措施,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与精度,突破了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24.002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Tak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class of building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AO Yanhua, YAN Yuqin, XING Hongyu, SUN Jie, LU Laixiao(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101)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insufficient breadth and depth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talent trai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al doors, windows and curtain walls.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build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progressive ability,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of actively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trinity" practice plan, the breadth, depth and preci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I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key issues of each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Key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school-enterprise deep integration目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快,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进一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教育部特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一、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卓越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突出的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他们应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他们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并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二、实施机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机构由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负责。
各高校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设置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或方向,并配备相关的师资和实验设施。
三、培养内容
1.课程设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应合理设计,注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践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增加实践培训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实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导师制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导师制度,以教师为主导,提供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计划。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
学术水平,能够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模 拟 设 计 院 ”教 学 模 式 是 将学 校 教 学过 程 设 置 为模 拟 建 筑 设 计
院 运行 方式 的情 景教 学 模 式。 在 模 拟 设计 院 中学 生 可 以全面 体 验 设 计
院 的工 作 内容 、 工作 流 程 、 管理 方 式 和工 作 氛 围 ,用 来 作 为进 入 设 计 院 实 习和 工作 的前 期准 备环 节 。 ( 1 ) 四年 级 设计 教 学 内容 特 点 :技 术 复 杂性 建 筑学 专 业 高 年 级设 计 课 是 本专 业 的核 心课 程 ,也 是建 筑 设 计 系
图1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示意图
计 资 源 ,是 未来 的 “ 卓 越 工程 师” 的 最佳 孵 化 器。 校 企 联合 培 养 机 制 是在 这个 平 台上建 立 的联合 培 养学 生 的机制 (图1)。
校 企联 合 培养 机制 具体 内容 :a我校 与在 北 京 的十余 家建 筑 设计 院
2 搭 建 高校 和 企 业 的合 作 平 台
2 . 1 搭 建 校 企 合 作 平 台 ,建 立 联 合 培 养 机 制
由 我 校 建 筑 学 院 和 北 京 数 家 设 计 院 联 合 搭 建 起 教 学 科 研 公 共 平
台— — 校 企 联 合培 养 基 地 。 它 同时 拥 有高 校 教 学 资 源和 设计 院工 程 设
双 方 共 同支撑
交流 、合 作
三 个 阶段 构 成 高 年级 实 习实践 教 学 ,可 以 实现 人 才培 养 和企 业 需 求 之
间 的衔接 。
3 . 1 第一 阶段 :大学 四年级 的
图2 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机制示意图
“ 模 拟 设 计 院 ” 情 境 教 学 模 式 ’
来 源 ,形成 双方 互利 互 益的 合作 关系。 2 . 2 学校 重组 实践教 学模块
为 了 能 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 我 校 将 5年 学 制 教 学 时 间 划 分 为 “ 3 +2 ”结 构 ,即 前三 年 为基础 训 练 ,重点 培养 建筑 学 专业基 础知 识 和 设 计 技 能 ;后 两 年 为工 程 实践 训 练 ,通过 校 企 业联 合 培 养 教学 模 式 强
验 的教师
r
. 四年 级
J
设 备工 程师
1
第一 阶段
t
I
千
建 筑 学 院
樱 报 设 计 院 t
校 企 联 合 培 养 平 台
▲
i
建
筑 设 计 院
化 实 习实训 教学 ,重 点培养 实际工 程设 计 能力。
l
千
3 校 企 联 合培 养机 制 的 阶段 组 成
北 方工 业 大 学 建 筑 学 专 业 不 断 完 善 培 养 方 案 ,整 体 优 化 教 学 计 划 ,力 争 在 理 论 教学 和 实 践训 练 之 间 找 好结 合 点 ;建 立 校企 联 合 培 养 机 制 ,强 化 学 生 实践 能力 的训I 练 ,把 实践 环 节作 为知 识 传授 、训 练 技 能 和 培养 创 新 的 载体 , 同时 可 以强 化 建 筑学 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创 新 思 维 、创 新能力 和 实践 能力…。
践 的第 一 阶 段 。学 习 内容 的特 点 是 工 程技 术 复 杂性 。 从 全 国建 筑 学 专 业 本科 教 育 的课题 安 排 来 看 , 大学 四年级 设 计 课 主要 课 题安 排 包 括 高
层 建筑 设计 与 城市 设 计 、 居住 区规 划 与住 宅 设 计两 部 分 。训 练 学 生 全 面 了 解 和 掌 握 以 下 知 识 : 建 筑 与 城 市 的 关 系 、 建 筑 结 构 技 术 、 建 筑 防 火 、安 全 与 疏散 、建 筑 节 能 、建 筑 设 备 、人 民 防 空 以及 建筑 造 型 等 。 这 些教 学内 容完 全适 合用模 拟 设计 院 的方式 进行 。 ( 2 ) “ 情 境 教 学 ”方 式 的 “ 模 拟 设 计 院教 学 模 式 ”
1 卓 越 工 程 师 培 养 计 划 ,密 切 高 校 和 企 业 的 教 育
列 课 实践 训 练 阶段 ,是 学 生 由三 年 级 之前 的基 础学 习过 渡 到 实 习、 实
合作
进 入21 世 纪 以 来 中 国城 市 化 进 程 加 快 、 城 市 建 设 迅
猛 发展 ,建 筑教 育 面 临 着挑 战 。 为 了适 应 国 家产 业 发展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2 O1 O年 教 育 部 推 出人 才 培 养 重 大 改 革 项 目
签 署 了联 合 培养 协 议 《 实 践 实 习教 学 基地 合 作 协议 》。 签署 协 议 的 设
五 年级
计 院 接 纳我 校 学 生进 行 工 程 设计 实 习。其 中有 中 国 电子 工 程 设计 院 、 中 国建 筑科 学研 究 院 、清 华 大学 建筑 设计 研 究院 、 美国 B DCL 建筑 设 计 事 务所 有 限公司 以及 中 国城市 建 设研 究院 等。b学 校聘 请 设计 院的 高级
第三 阶段 毕 业 设 计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二阶段 业 务 实 习
有工 程经
注 册建 筑师
结构 工程 师
工 程 师为学校 的客座 教授 ,指导 学生 实 习和 毕 业设 计 :C学校 与设计 院 开 展项 目深 度 合作 ,进 行 联合 设计 ,同 时 为学 生 的 实践 设计 提 供 课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