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

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介绍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是一项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决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该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托尔曼(WolfgangKöhler)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旨在研究动物在解决问题时的智力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托尔曼使用了一种称为“迷津”的装置,以测量动物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的背景、设计、方法、结果和意义,并讨论实验对于理解动物智力和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一、实验背景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动物学家罗曼·斯内尔(Romanes Snell)在19世纪末提出的“直接试探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动物倾向于使用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采用复杂的思维过程。

然而,托尔曼对这一假说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动物也能够通过试探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他设计了这个实验。

二、实验设计在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中,实验者使用了一种类似于迷宫的装置,即迷津。

这个迷津是一个类似于木箱的结构,里面有许多隔板和通道,动物需要通过迷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托尔曼将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作为实验对象,让它们进入迷津,解决一个简单问题:找到一个悬挂在迷津外面的香蕉。

为了达到香蕉,动物需要在迷津中进行一系列的迂回和试探。

三、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难度。

实验者首先将被试动物置于迷津外面,在迷津内部放置香蕉。

被试动物需要通过试探和探索来找到适当的路径,以获取香蕉。

然后,实验者记录下动物解决问题的路径、时间和行为反应。

实验者还使用随机化的方法,以保证实验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通过托尔曼高架迷津迂回实验,托尔曼发现,被试动物在开始时会试探各个通道,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

随着实验的进行,它们逐渐记住了正确路径,并能够更快地找到香蕉。

此外,托尔曼还观察到,被试动物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是系统性试探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尝试。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

心理学十大恐怖实验以下是心理学界公认的十大恐怖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将普通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结果狱警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和虐待行为。

2.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1961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是否愿意服从命令,结果近一半的参与者愿意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

3. 洛夫波托实验(Loftus and Palmer Experiment):1974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向被试展示虚假的照片和陈述,诱导他们形成虚假的记忆。

4.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1951年至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会改变自己的意见。

5. 托尔曼实验(Tolman's Experiment):1938年,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通过让老鼠在迷宫中寻找食物,发现它们会记住迷宫的结构,并在以后的尝试中利用这些记忆。

6. 帕夫洛夫狗实验(Pavlov's Dog Experiment):1890年,俄罗斯生理学家帕夫洛夫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狗会对特定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

7. 阿伦森实验(Aronson Experiment):1972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8.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Milgram's Power of Authority Experiment):1963年,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测试了人们在面对权威和同龄人的压力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9.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续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Follow-Up Experiment):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对监狱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了后续调查和研究。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变量(O)。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 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 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 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 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 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 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 而取之”。
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
(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 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 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 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 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 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 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 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 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 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 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
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 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 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 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 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 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 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 示适当行为的程度。

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托尔曼心理学实验

讨论
• 托尔曼把焦点主要集中在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与更广泛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当他把这一发现应用于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 歧视等。 歧视等。 • 托尔曼发现,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或受到过多挫折 托尔曼发现, 时,它们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而非综合认知 地图。 地图。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刺激 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错误越来越少, 错误越来越少,这一学习过程是由一连串刺激 和老鼠最后到达放有食物奖赏的迷宫尽头的一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老鼠为了得到食物奖 反应理论认为, 刺激 反应理论认为 赏只有通过在迷宫里四处奔跑并经历过所有的 刺激——反应联结后,才能知道食物的具体位 反应联结后, 刺激 反应联结后 置 •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进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 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实际上掌握的是食物出现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林奇 环境心理学家 •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提出了五种人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 道路 • 边界 • 交汇点 • 街区 • 地标

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与教育实践相关的心理问题,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心理学这一领域中,有一位历史悠久、功绩卓著的人物,他就是教育心理学之父——爱德华·李·托尔曼。

爱德华·李·托尔曼(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麻省,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主要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长期致力于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开创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

他的贡献和成就备受世人称赞,被尊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和“教育心理学之父”。

托尔曼在1913年发表的《行为原理》,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奠基之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行为的“效果原理”,即通过荷里涅处的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学习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是生物学中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而效果因素是增进或阻碍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的行为主义思想对于当时教育和心理学界的影响非常大,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类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采取了科学而高效的手段。

托尔曼强调了实验心理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他的典型实验有“智能箱”和“迷宫实验”。

在“智能箱实验”中,他通过给动物不断的反复试验,发现了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而在“迷宫实验”中,他则探究了动物学习的加速和转移规律。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有很大的帮助,激发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此外,托尔曼还为教育心理学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

他把学习效果分为三个层次:机械性学习、智能性学习和反应性学习。

这种分类方法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之后学者研究教育评估领域的基础。

总的来说,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着重研究了人类学习的启示与意义,并尝试找出科学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遵循着指向 目标的一些符号,是在弄清他的通路,是在遵循 着一种地图,即他不是在那里学会动作,而是在 学会意义。”期待奖赏、位置学习、潜在学习三 种情境有力支持这一学说。
托尔曼的实验

1、预期说
(1)实验过程:托尔曼认为,对奖励的预期在 学习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让我们先来看托尔曼 的一个动物实验。他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 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 组白鼠得 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 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十天后, 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 组获得 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
托尔曼把试误论与目的认知论相结合,认为在刺 激和反应之间有目的与认知等中介变量,不但研 究行为的外部表现,还要探讨内部大脑活动。从 内容上看,他是强调认知理论的,从形式上看仍 采用S—R说,故有人说“托尔曼是混血儿,是兼 而取之”。
3、动机理论实验——关于潜伏学习的开创性实验 (1)实验过程:他把白鼠分成四组:甲组是不饥 饿也不给奖励;乙组是饥饿但不给奖 励;丙组是给奖励但不饥饿;丁组是既饥饿又给 奖励。实验结果表明,丁组白鼠奔跑速 度最快, 甲组白鼠几乎没有表现出操作水平的改进。由此, 托尔曼认为,动机因素显然是受两方面因索制约 的,驱力(内驱力)和目标物体的诱因价值〔奖 励)正是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动物对目标物体的要 求、使用预期、认知地图或其它认知结构以及显 示适当行为的程度。
4、托尔曼实验的总结
(1)学习是整体性和有目的性的行为。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认 为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因此,有人称托 尔曼的理论为“认知-目的说”。托尔曼反对行为主义者把复杂的行 为序列分解还原成大量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单元,认为必须根据可观 察到的整体特征来认识和解释行为。由此,托尔曼首先强调整体性是 由学习获得的,不是先天的知觉格式塔;其次强调问题情境是成型的, 刺激是有组织的。一切形式的知识都是融合成为一个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只有当我们考察具有某种固定的和可预测的目的的各种行为的 整个序列时,才有可能理解行为;再次,认为行为的可塑性也是学习 整体性的特征。托尔曼还认为,既然行为具有可塑性,那么行为具有 目的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位置学习实验和奖励预期实验是其典型代表。

(一)位置学习实验位置学习实验以在高架迷津中进行的迂回学习最为著名。

该实验以白鼠为对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为。

高架迷津装置包括三条长短不同的通向食物箱的通路,并且最短的和次短的两条通路具有通向目标的共同部分(见图7-1)。

实验分预备练习与正式实验两个阶段。

在预备阶段,先让白鼠有机会走过迷津中的每条通路,使其熟悉迷津的整个环境,并确定其自起点到达食物箱时对三条通路的偏好程度。

结果发现,白鼠对通路的偏好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通路1、通路2和通路3。

预备实验结束以后,进行正式实验。

首先,在A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之前)将通路1阻塞,结果发现,白鼠在A处受阻后迅速退回,改选通路2而非通路3。

此后,再把阻塞物移到B处(通路1、2的共同部分)将通路2阻塞,结果发现,当白鼠沿通路1到达B处受阻后,它并不是按其偏好顺序先奔向通路2,在再次受阻后再奔向通路3,而是一开始就避开通路2,径直选择距离最长、最不愿意走却是唯一的通路3了。

据此,托尔曼认为白鼠是根据对迷津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依照过去的习惯来行动的。

(二)奖励预期实验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由对目标的期待来引导。

这一观点在廷克波(Tinklepaugh)1928年所做的奖励预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廷克波的实验以猴子为被试,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

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带有盖子的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

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要求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猴子具有十分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够准确地在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

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住,之后又在挡板后面将香蕉取出,换为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

结果发现,当猴子再次想从原来的容器中取食香蕉而实际发现是莴苣叶子时,猴子显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有“大吃一惊”的挫折感,它拒食莴苣叶子,并向四周环顾搜索,好像在寻找预期中的香蕉似的。

托尔曼 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托尔曼 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托尔曼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托尔曼三定律:解密认知心理学的基石1.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感知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一、心理学的转变 • 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行为科学中最具活力 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也是托尔曼 的思想观点所引起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如今, 的思想观点所引起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如今, 人们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人们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人们已普 遍接受了如下的观点: 遍接受了如下的观点: • 在决定一种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凭借感觉、注 在决定一种行为反应的过程中,凭借感觉、 思维、期望、 意、思维、期望、记忆以及分析对刺激进行智 力加工的方式如果不比刺激本身更重要的话, 力加工的方式如果不比刺激本身更重要的话, 至少与后者同等重要。 至少与后者同等重要。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然而,托尔曼对当时流行的观点提出了两点主 然而, 要的修改意见: 要的修改意见: • 1.如果不对与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 如果不对与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 过程进行考察, 过程进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 及其复杂性。 及其复杂性。 • 2.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 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 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 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 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科学地将其 推断出来。 推断出来。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四、争议和讨论 • 贝内特 • 贝内特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动物拥有认知 地图, 地图,因为对老鼠在走迷宫时所表现出的令人 惊讶的走捷径行为一定有更简单的解释。 惊讶的走捷径行为一定有更简单的解释。
Thank you
图1 在潜伏学习实验中老鼠学习走迷宫的错误率
方法和结果
• 潜伏学习实验 解释 • 老鼠所学到的东西比它们表现出来的要多的多。 老鼠所学到的东西比它们表现出来的要多的多。 • 老鼠们已经构建了一副“地图”,而一旦产生 老鼠们已经构建了一副“地图” 了学会走迷宫的动机, 了学会走迷宫的动机,它们就能立即利用这幅 地图” “地图”。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老鼠为了得到食物奖 反应理论认为, 刺激 反应理论认为 赏只有通过在迷宫里四处奔跑并经历过所有的 刺激——反应联结后,才能知道食物的具体位 反应联结后, 刺激 反应联结后 置 •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进 然而,托尔曼设计的空间定向技术要说明, 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实际上掌握的是食物出现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的空间位置与它们的出发位置间的相对关系,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而不管迷宫的结构有多大变化,甚至是被拆除。
讨论
• 托尔曼把焦点主要集中在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与更广泛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 综合的认知地图之间的差异上。当他把这一发现应用于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 人类时,托尔曼构建了如下理论: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 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而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则可能会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如心理疾病或偏见和 歧视等。 歧视等。 • 托尔曼发现,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或受到过多挫折 托尔曼发现, 时,它们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而非综合认知 地图。 地图。
讨论
• “过分强烈的动机或极度压抑状态使人类一而再、再而 过分强烈的动机或极度压抑状态使人类一而再、 三地误入盲目仇视外来者的歧途。 三地误入盲目仇视外来者的歧途。” • “当我们的孩子或我们自己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赐予 的大迷宫时, 的大迷宫时,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处于能 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的挫败感的最理想的状态中。 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的挫败感的最理想的状态中。”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三、应用研究 • 最近一项研究利用托尔曼的认知地图模型来理 解候鸟是如何依靠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路标, 解候鸟是如何依靠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路标,形 成惊人的成百乃至上千公里的迁徙认知地图 • 另一项来自旅游领域,该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那 另一项来自旅游领域, 些到尚未开发的野外去旅游的有人是怎样对那 些地区的地形次年工程认识的。 些地区的地形次年工程认识的。 • 有关因特网的心理学研究,研究考察了人们在 有关因特网的心理学研究, 互联网上的搜索行为以及人们在网上“冲浪” 互联网上的搜索行为以及人们在网上“冲浪” 时所用的策略。 时所用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提高网上搜索效率 的可行的办法。 的可行的办法。
理论假设
•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关于老鼠走迷宫的实验: •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刺激 反应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 •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 错误越来越少, 错误越来越少,这一学习过程是由一连串刺激 和老鼠最后到达放有食物奖赏的迷宫尽头的一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
空间定向实验
空间定向实验: 图2 空间定向实验:简单的迷宫
空间定向实验: 图3 空间定向实验: 光芒四射状的迷宫
图4 选择各条路线的老鼠数量
方法和结果
• 空间定向实验 • 根据刺激 根据刺激——反应理论,老鼠应最可能选择接 反应理论, 反应理论 近先前迷宫中第一个转弯方向的路线11, 近先前迷宫中第一个转弯方向的路线 ,但事 实却并非如此,老鼠更多的选择了出口距先前 实却并非如此, 食物出现的位置最近的路线6。 食物出现的位置最近的路线 。 • 由此证明,有机体所形成的认知地图不是一种 由此证明, 点到B点再到 再到Z点的序列地图 从A点到 点再到 点……再到 点的序列地图, 点到 点再到C点 再到 点的序列地图, 而是一副更广泛,更综合化或更概念化的地图, 而是一副更广泛,更综合化或更概念化的地图, 它使生物有机体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认知“ 它使生物有机体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认知“地 貌”。
心中的地图
认知——纪上半叶,心理学被严格的刺激——反应 世纪上半叶,心理学被严格的刺激 世纪上半叶 反应 学习理论所统治, 学习理论所统治,这一理论无视不能直接观察 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 爱德华 托尔曼用实验证明,即便是老鼠也有着 爱德华•托尔曼用实验证明, 托尔曼用实验证明 极其复杂的内部认知活动, 极其复杂的内部认知活动,而且人们不必借助 直接观察就可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 直接观察就可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 •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学习理论流派是“认知——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学习理论流派是“认知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方法和结果
• 潜伏学习实验 • C组(控制组):标准程序,让老鼠练习走迷 组 控制组):标准程序, ):标准程序 在迷宫的出口放着作为奖励的食物, 宫,在迷宫的出口放着作为奖励的食物,每日 如此。 如此。 • N组(无奖励组):其每天被放入迷宫的时间 ):其每天被放入迷宫的时间 组 无奖励组): 组相同, 与C组相同,但不出现食物,而且在迷宫中的 组相同 但不出现食物, 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奖励。 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奖励。 • D组(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与 组受到 ):老鼠在前十天与 组 延迟奖励组):老鼠在前十天与N组受到 同样待遇,但自第11天起 天起, 同样待遇,但自第 天起,研究者会在迷宫的 出口处放置食物,而且以后每天如此。 出口处放置食物,而且以后每天如此。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环境心理学家借鉴托尔曼的基本概念,他们不 环境心理学家借鉴托尔曼的基本概念, 仅在了解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方面, 仅在了解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方面,还在如何规 划环境以使其与我们的认知地图加工过程达到 最理想的匹配方面取得了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后续研究及近期应用
• 二、环境心理学 •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论还影响了心理学的另一个 分支——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关注的是人类 环境心理学。 分支 环境心理学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与行为发生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 林奇 环境心理学家 •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提出了五种人 他将托尔曼的思想应用于人类,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们用来形成认知地图的环境要素: • 道路 • 边界 • 交汇点 • 街区 • 地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