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一、公式的导出设点0:),(000=++C By Ax l y x P 为已知直线外一点,如何求它到该直线的距离?解:设过点的到点,垂足为垂直的直线为且与已知直线l P y x D l l P 0/0),,(.0D P d d =,则距离为202022000220002200222002000000/)()()()(;00,0),(;,0/y y x x d B A C By Ax B y y B A C By Ax A x x B A BC ABx y A y B A AC ABy x B x Bx Ay Ay Bx C By Ax Bx Ay Ay Bx x x ABy y A Bk l l B A k C By Ax l l -+-=∴+++-=-+++-=-∴+--=+--=⎩⎨⎧=-+-=++=-+--=-=⊥-=⇒=++,,,得:,,由即,代入点斜式,得:,所以,又因为由.)()()(2200222002220022200BA C By AxB AC By Ax B A C By Ax B B A C By Ax A +++=+++=⎥⎦⎤⎢⎣⎡+++-+⎥⎦⎤⎢⎣⎡+++-=即,直线外一已知点0P 到已知直线l 的距离公式为:.2200BA CBy Ax d +++=二、公式的应用(一)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例1、)到下列直线的距离:,(求点21-P⑴ 0543=+-y x ; ⑵ 53=x ; ⑶.1-=y分析: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应该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解 ⑴式,得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 .56)4(3524)1(322=-++⨯--⨯=d ⑵,得: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053=-x 式,得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3803520)1(322=+-⨯+-⨯=d ⑶,得: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01=+y 式,得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310121)1(022=++⨯+-⨯=d评析:当已知直线与x(或y)轴平行时,用几何意义来解会更简洁.(二)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例2、之间的距离.和求两平行直线04320632=--=+-y x y x 分析:因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在其中的某条直线上任取一点P (一般是取其与坐标轴的交点),则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即为点P 到另外那条直线的距离.解:在直线),则:,(轴的交点上取其与020432P x y x =--.131310)3(26032222=-++⨯-⨯=d(三)证明两平行直线的距离为:与AA2001=++=++C By x C By x .2221B A C C d +-=证明:如图所示,设(),,,122222D l P l y x P 作垂线,垂足为向过点∈.2d D P 距离的长即为两平行线间的则,垂线段,即d d ∴∴=三、课堂练习1、求点(2,1)到直线0543=+-y x 的距离.2、求点(1,-2)到直线的距离.3=-y x3、求直线0742=++y x 和直线之间的距离.62=+y x附答案:1、57=d ; 2、0=d ;3、.10519=d四、课后练习1、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⑴ 01243)23(=++-y x A ,,; ⑵ 033)11(=-+y x B ,,; ⑶ .,0)2,1(=--y x C 2、求下列各平行线间距离:⑴016320632=++=-+y x y x 与; ⑵.与02230423=+-=--y x y x3、在y 轴上,求与直线的点.的距离等于1031x y =附答案:1、⑴511; ⑵ 21; ⑶ .223 2、⑴131322; ⑵ 13136. 3、 .,和,⎪⎪⎭⎫ ⎝⎛⎪⎪⎭⎫ ⎝⎛-310100310100 五、课后作业练习册距离公式》.之练习七《点到直线的21P。
线到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线到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在几何中,点到线的距离是指一个点到一条直线之间的距离。
用数学抽象来说,点到线之间的距离可用一般式表示为$d=\frac{|ax_0+by_0+c|}{\sqrt{a^2+b^2}}$,其中($x_0,y_0$)为该点的坐标。
其中,$a,b,c$分别代表直线的参数方程
$Ax+By+C=0$,如果$A,B$ 均不为0,则有$a=A,b=B,c=-C$ 。
根据此公式,可以
计算出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直距离。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有着多种应用,例如在工程中,它可用于测量地面上某点到管道最近点的距离,以确定施工单位在执行安装工作时采取何种施工技术、材料,以确保安全。
从服装设计到交通控制,应用点到线的距离公式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它的灵活性也使得它成为研究和解决几何问题的必备工具。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还可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自动控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机器学习认为,可以通过距离来预测两个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式识别可以利用距离来判断物体是否相似;而自动控制则可以利用距离来确定机械设备以及其他任务的目标位置。
是一个点到一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很有价值,点到线的距离公式更好地反映了它的实用性。
我们不但能够准确的测量和记录距离,还可以计算出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快捷地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初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我们要找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如何定义的。
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为:从给定点到直线上所有点的最短距离。
这个最短距离可以通过垂线段来找到,即从点向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假设点P的坐标是(x0, y0),直线的一般方程是Ax + By + C = 0。
那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
距离= Ax0 + By0 + C / √(A^2 + B^2)
这个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找到垂线段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勾股定理来找到垂线段的长度。
最后,我们通过三角函数来找到点到直线的距离。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我们可以使用它来计算任意点与任意直线之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山东 孙天军一、知识要点1.点00()P x y ,到直线x a =的距离0d x a =-;点00()P x y ,到直线y b =的距离0d y b =-;2.点00()P x y ,到直线l :0Ax By C ++=的距离0022A xB y Cd A B++=+;3.点00()P x y ,到直线l ':y kx b =+的距离0021kx y bd k-+=+;4.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求得两平行线11:0l Ax By C ++=与2212:0()l Ax By C C C ++=≠间的距离1222C C d A B-=+.推导方法如下:由于A B ,不同时为零,不妨设0A ≠,令0y =,得直线1l 与x 轴的交点10C P A ⎛⎫-⎪⎝⎭,,点P 到直线2l 的距离1222C C d A B-=+即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当0A =时,公式1222C C d A B-=+也成立.二、解题指导1.求距离例1 已知(23)A --,,(21)B -,,(02)C ,,求A B C △的面积. 分析:欲求A B C △的面积,可先求出直线A B 的方程,再求点C 到直线A B 的距离. 解:由两点式,可求出直线A B 的方程为:240x y --=,点C 到直线A B 的距离等于A B C △中A B 边上的高h ,0224855h -⨯-==,又25AB =,∴182A B C S A B h == △.2.求点的坐标例2 求直线:220l x y --=上到直线:230l x y '+-=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解:设()P a b ,为直线l 上到l '的距离为5的点,则220a b --=,22b a =-,所以点P 的坐标为(22)a a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44355a a +--=∴125a =或25.∴所求点的坐标为121455⎛⎫ ⎪⎝⎭,,或为2655⎛⎫- ⎪⎝⎭,.3.求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确定直线方程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直线方程;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列方程可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例3 点()P x y ,到定点(30)M ,的距离与到直线433x =的距离之比为3:2,求点()P x y ,的轨迹方程.解:由题意,得22(3)32433x y x -+=-.化简,得所求的轨迹方程为2244x y +=. 4.求最值(创新应用型)例4 已知51260x y +=,求22(4)x y -+的最小值. 解:∵22(4)x y-+的最小值是点(40)P ,到直线51260x y +=的距离22540604013512d ⨯+-==+,∴ 所求最小值为4013.三、感悟与体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常用的基本公式之一.解析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最值问题、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与点到直线的距离有关,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解决许多重要问题.。
点到线段的距离的公式

点到线段的距离的公式点到线段的距离是指从给定点到线段上最近点的距离。
在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中,点到线段的距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计算点到线段距离的公式,并探讨一些相关的应用。
在二维空间中,假设有一个线段AB,其中A点的坐标为(x₁, y₁),B 点的坐标为(x₂, y₂)。
现在我们需要计算一个给定点P(x, y)到线段AB的最短距离。
我们需要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P到直线AB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 = |(Ax - Bx)(By - Py) - (Ay - By)(Bx - Px)| / √((Ax - Bx)² + (Ay - By)²)其中,|...|表示绝对值,√...表示开方。
然而,上述公式计算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而我们需要计算的是点到线段的距离。
因此,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额外的情况。
我们需要判断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如果点P在延长线上,那么点P到线段AB的最短距离就是点P到直线AB的距离。
我们需要判断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线范围内。
如果点P在垂线范围外,那么点P到线段AB的最短距离就是点P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中的较小值。
如果点P既不在延长线上,也不在垂线范围内,那么点P到线段AB 的最短距离就是点P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计算点到线段距离的公式。
首先,我们计算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然后,我们判断点P是否在延长线上或者垂线范围内,如果是,则距离为d。
否则,距离为点P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中的较小值。
在实际应用中,点到线段的距离公式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碰撞检测、路径规划和几何计算等领域。
例如,在游戏开发中,我们可以使用点到线段的距离来检测玩家是否与墙壁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在路径规划中,我们可以使用点到线段的距离来确定最短路径。
此外,在几何计算中,点到线段的距离也可以用于计算两个线段之间的最短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高等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计算
出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
在数学中,一个点P(x,y)到一条直线ax+by+c=0的
距离公式为:
距离=|ax_0+by_0+c|/√(a^2+b^2)
其中x_0, y_0为点P(x_0, y_0)的坐标。
作为一项重要的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常被用于积分,微分,函数等复杂科学问题的求解中。
比如当我们要求出某个几何边界上的点的坐标时,就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解决这些复杂的函数极值问题。
另外,它也可以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机器人技术和模拟实验中。
归纳而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高等数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
用于求解复杂的函数极值问题,而且还可以用于计算机图形学,机器人技术和模拟实验等多个领域。
但是要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需要先确认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因此,理解一般式的概念对于熟练的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至关重要。
空间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用于计算一个空间点到给定直线的最短距离。
这个概念在几何、物理和工程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空间点和直线。
在三维空间中,我们用三个坐标轴表示一个点的位置,通常用(x,y,z)表示。
这些坐标分别代表点在x轴、y轴和z轴上的位置。
而直线通常由一个点和与直线平行的向量表示。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空间点P(x1,y1,z1)和一条直线L,直线L可以由一个点A(x0,y0,z0)和一个平行于直线的向量V(a,b,c)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计算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d。
为了计算点P到直线L的距离,我们可以使用向量的投影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从点P到直线L上一点B(x,y,z)的向量BP。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向量BP在直线L的方向上的投影BP'。
最后,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d就等于向量BP减去向量BP'的长度。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说明如何计算向量BP在直线L方向上的投影BP'。
根据向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向量BP的坐标表示为:BP=(x-x1,y-y1,z-z1)由于向量BP在直线L的方向上,所以向量BP可以表示为一个与直线L平行的向量V乘以一个标量t:BP=t*V=(t*a,t*b,t*c)将向量BP的坐标表示与其标量表示相等,并解方程组,可以得到:t=(x-x1)/a=(y-y1)/b=(z-z1)/c通过解这个方程组,我们可以得到点P到直线L的投影距离t。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d。
这个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向量BP的长度来得到:d=,BP,=,t*V,=,t,*,V将点P的坐标代入公式并计算出标量t,然后将得到的t值代入三个坐标的公式中,分别计算出a、b、c,然后计算出,V。
将这些值代入公式,即可得到点P到直线L的最短距离d。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

点与直线问题(1)点P(x0,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运用本公式要把直线方程变为一般式)(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运用此公式时要注意把两平行线方程 x、y前面的系数变为相同的)(3)点 P(x,y)关于Q(a,b)的对称点为P'(2a-x,2b-y)(4)直线关于点对称:在已知直线上任取两点A、B,再分别求出A、B关于P点的对称点A′、B′,然后由两点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5)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要抓住“垂直”和“平分”设 P(x0,y),l:Ax+By+C=0(A2+B2≠0),若P关于l的对称点的坐标Q为(x,y),则l是PQ的垂直平分线,即①PQ⊥l;②PQ的中点在l上,解方程组可得 Q点的坐标例1求点P = (–1,2 )到直线3x = 2的距离解:例2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解:设AB边上的高为h,则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AB边所在直线方程为即x + y– 4 = 0.点C到x + y– 4 = 0的距离为h ,因此,例3 求两平行线l1:2x + 3y– 8 = 0l2:2x + 3y– 10 =0的距离.解法一:在直线l1上取一点P(4,0),因为l1∥l2,所以P到l2的距离等于l1与l2的距离,于是解法二:直接由公式例 4、求直线3x-y-4=0关于点P(2,-1)对称的直线l的方程解析:设直线 l上任一点为(x,y),关于P(2,1)对称点(4-x,-2-y)在直线3x-y-4=0上.∴ 3(4-x)-(-2-y)-4=0∴ 3x-y-10=0∴所求直线 l的方程3x-y-10=0例5.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和顶点B都在直线2x + 3y– 6 = 0上,顶点A的坐标是(1,–2).求边AB、AC所在直线方程.(AC的直线方程为:3x– 2y– 7 = 0 AB的直线方程为:x– 5y– 11 = 0或5x + y– 3 = 0.)1. 分别求点()2,3P -到下列直线l 的距离:(1)2390x y +-=; (2)7x =; (3)3y =; 2. 若点(),3P a 到直线4310x y -+=的距离等于4,求a 的值;3. 若直线1:220l ax y ++=与直线2:320l x y --=平行,求两直线的距离;4. 已知ABC ∆中,()()3,2,1,5,A 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为10,求点C 的坐标;5. 若直线l 通过直线75240x y +-=和直线0x y -=的交点,并且点()5,1到直线l ,求直线l 的方程;6.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顶点为()()()2,3,4,1,4,1A B C --,直线//l AB ,且l 将ABC ∆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求l 的方程;7. 求点()4,0关于直线54210x y ++=的对称点的坐标;8.如图,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轴交于点B.(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与直线问题
(1)点P (x 0,y 0)到直线Ax +By +C=0
的距离
(运用本公式要把直线方程变为一般
式)
(2)两条平行线
之
间的距离
(运用此公式时要注意把两平行线方程 x 、y 前面的系数变为相同的)
(3)点 P (x ,y )关于Q (a ,b )的对称点为P'(2a -x ,2b -y )
(4)直线关于点对称:在已知直线上任取两点A 、B,再分别求出A 、B 关于P 点的对称点A′、B′,然后由两点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 (5)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要抓住“垂直”和“平分”
设 P (x 0,y 0),l :Ax +By +C=0(A 2+B 2≠0),若P 关于l 的对称点的坐标Q 为(x ,y ),则l 是PQ 的垂直平分线,即①PQ ⊥l ;②PQ 的中点在l 上,
解方程组可得 Q 点的坐标
例1
求点P = (–1,2 )到直线3x = 2的距离 解:22
|3(1)2|5330d ⨯--=
=+ 例2 已知点A (1,3),B (3,1),C (–1,
0),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解:设AB 边上的高为h ,则
221
||2||(31)(13)22
ABC S AB h AB =⋅=-+-=V
AB 边上的高h 就是点C 到AB
的距离. AB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31
1331
y x --=
-- 即x + y – 4 = 0.
点C 到x + y – 4 = 0的距离为h
2|104|5112
h -+-==+,
因此,15225
22S ABC =⨯⨯= 例3 求两平行线
l 1:2x + 3y – 8 = 0
l 2:2x + 3y – 10 =0的距离. 解法一:在直线l 1上取一点P (4,0),因为l 1∥l 2,所以P 到l 2的距离等于l 1与l 2的距离,于是
22|243010|21313
23
d ⨯+⨯-==+ 解法二: 直接由公式22
|8(10)|21313
23d ---=
=+
例 4、求直线3x -y -4=0关于点P (2,-1)对称的直线l 的方程
解析: 设直线 l 上任一点为(x ,y ),关于P (2,1)对称点(4-x ,-2-y )在直线3x -y -4=0上.
∴ 3(4-x)-(-2-y)-4=0∴ 3x -y -10=0 ∴ 所求直线 l 的方程3x -y -10=0
例5.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和顶点B 都在直线2x + 3y – 6 = 0上,顶点A 的坐标是(1,–2).求边AB 、AC 所在直线方程.
(AC 的直线方程为:3x – 2y – 7 = 0 AB 的直线方程为:x – 5y – 11 = 0或5x + y – 3 = 0.)
1. 分别求点()2,3P -到下列直线l 的距离:
(1)2390x y +-=; (2)7x =; (3)3y =; 2. 若点(),3P a 到直线4310x y -+=的距离等于4,求a 的值;
3. 若直线1:220l ax y ++=与直线2:320l x y --=平行,求两直线的距离;
4. 已知ABC ∆中,()()3,2,1,5,A 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为10,求点C 的坐标;
5. 若直线l 通过直线75240x y +-=和直线0x y -=的交点,并且点()5,1到直线l 的距离为10,求直线l 的方程;
6.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顶点为()()()2,3,4,1,4,1A B C --,直线//l AB ,且l 将
ABC ∆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求l 的方程;
7. 求点()4,0关于直线54210x y ++=的对称点的坐标;
8.如图,一次函数7y x =-+与正比例函数4
3
y x =
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
(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y 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
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l
R
P
C A
B
O
y
x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是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是(﹣4,0),点B 的坐标是(0,b )(b >0).P 是直线AB 上的一个动点,作PC⊥x 轴,垂足为C .记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点P´不在y 轴上),连接PP´,P´A,P´C.设点P 的横坐标为a . (1)当b =3时,
①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②若点P′的坐标是(﹣1,m ),求m 的值; (2)若点P 在第一象限,记直线AB 与P´C 的交点为D .当P´D:DC=1:3时,求a 的值;
(3)是否同时存在a ,b ,使△P´CA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a ,b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1)①利用待定系数法考虑。
②把(﹣1,m )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
(2)证明△PP ′D ∽△ACD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成比例求解。
(3)分P 在第一,二,三象限,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0.已知直线3
+=kx y (k <0)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线段OA 上有一动点P 由原点O 向点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AB 于点C ,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当1
-=k 时,线段OA 上另有一动点Q 由点A 向点O 运动,它与点P 以相同速度 同时出发,当点P 到达点A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1). ① 直接写出t =1秒时C 、Q 两点的坐标;
② 若以Q 、C 、A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求t 的值.
(2)当4
3-=k 时,设以C 为顶点的抛物线n
m x y ++=2
)(与直线AB 的另一交点为D (如图2), ① 求CD 的长;
② 设△COD 的OC 边上的高为h ,当t 为何值时,h 的值最大?
【思路点拨】(1)②分两种情形讨论。
(2)①过点D 作DE ⊥CP 于点E ,证明△DEC ∽△AOB 。
②先求得三角形COD 的面积为定值,又由Rt △PCO ∽Rt △OAB ,在比例线段中求出t 值为多少时,h 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