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学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口技》学案设计01

《口技》学案设计01

黄土梁子初级中学教学设计之学案七年级语文组设计《口技》学案设计人:郑玉娟审核人景立山使用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质疑交流走进检测厅--------基础知识学习与积累:一、填空:作者是()朝的(),字(),本文选自()朝的()编的《》。

二、解释下列黑色的字词。

1.会宾客大宴……会: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闻: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呜: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稍: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指:6.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几:走:三、翻译句子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自主学习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划分文章结构。

走进研讨会——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2、课文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字展开全文内容的?走进展示厅——一张两三件,四方听的五六,心里七八,好似九,真乃十。

请选择运动场上的一个精彩场面,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描述。

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口技〉〉一文,使我们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为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击节赞叹,同时也赞叹作者林嗣环高超文字表达能力,可谓表演善口技,文质兼美,相得益彰。

学后反思:。

语文人教版七下《口技》(第一课时)学案

语文人教版七下《口技》(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第20课口技(第二课时)》学案第 1 课时编制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预习内容【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知识链接】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一、自主学习(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屏.障()呓.语()齁.声()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三)解释加点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众妙毕.备()会宾客大宴.()众宾团坐.()夫叱.大儿声()宾客意少.舒()虽人有百手..()妇抚儿乳.()奋.袖出臂()但.闻屏障()其夫呓语..()(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口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口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口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本文常用的文言词语。

⑵培养学生字正腔圆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体现口技表演的不同生活场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欣赏“洛桑学艺”口技表演片段,引入新课。

2、了解“口技”。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林嗣环。

二、练习朗读,理清课文层次。

1、提出文言文朗读要求:准确通顺,字正腔圆。

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评价。

2、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3、学生自读课文。

读后用“这是一场____的口技表演”表达感受。

4、根据口技艺人表演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领会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三、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口技表演前部分。

教师指导朗读。

(重读“善”字)2、学生概括第二部分口技艺人模仿的三个生活场景。

师生交流,板书。

3、“深夜惊醒”一段中都描写了哪些声音?指名读句子,师生评价。

齐读句子,读出吵杂之感。

4、“复入梦乡”一段口技艺人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回答。

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失火救火”的场面该如何读?师生讨论。

分组朗读第四段。

课件出示情景图片,学生用“我仿佛看到(听到)____”表达自己的感受。

5、指名读“表演后”部分。

想一想,这段和首段有何联系?突出写了什么?师生交流,了解文言文中数词的特点。

四、借助注释,积累文言词语。

1、抢答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了解词类活用、通假字和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课件出示,总结本课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词语。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

2、课后作业。

口技学案

口技学案

预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口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有口技表演的相声片段,产生兴趣,进入课文学习。

简介口技简介作者:二指导预习1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意少舒()中间()曳())声几欲先走()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厅事“欠伸”“指”、“毕”语”、“屏障”、“名”“战战”、“侧目”、“作作索索”“曳”、“施”、“力拉崩倒”“齁”“绝”“意”、4.掌握活用的词“妇抚儿乳”中的“乳”是(),作()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原为名词),作()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原为名词),作()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原为名词),作()讲。

5.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6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古义:今义:施:古义:今义厅事:古义:今义奋: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但:古义:今义虽:古义:今义走:古义:今义7.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两()儿百千()人百千()犬百()手百()舌百()口了9: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8.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厅事:()施:()会:()但:()闻:()坐:通()()9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湖北省泽林镇泽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口技》

湖北省泽林镇泽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口技》

20课.口技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对于“口技”的记叙与描写。

2.多方面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写法。

【知识链接】1.口技简介。

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

表演者用口发出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

现在的相声即从口技发展而来,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今天的杂技所保留。

2.写作背景。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

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时所作,时间应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纪70年代前后。

一、【诊断性评价】小组讨论、检查、展示1.一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夫齁.()意少.()中间.()曳.()屋许许.()声2.二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字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群响毕绝.()3.文学常识积累《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合作探究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文章篇首有一个字,充分概括了口技者的表演技艺的特点,请找出来。

说一说:它在全文之首,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第一部分除了这一字外,还有哪些语句能具体表现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及艺术魅力?三、质疑解惑各小组展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一、学习目标1、我能介绍的有关文学常识2、我能翻译原文,会解释重点的字词二、自学学习(一)、文学常识1、口技是________的一种。

演员运用技巧来仿照各种声音,能发出多种声响,这种技艺在清代属于“________”之一,表演者多隐身在屏风后,俗称________。

2、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________》、《________》。

《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

《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

(二)、读准下列字音少()顷犬吠()惊觉()呓()语絮絮()不止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意少()舒咳嗽()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三)翻译原文,解释字词第一段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善:者:译:2、会来宾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会:来宾大宴:宴:于:厅事:施:抚尺:而已:译:3、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团坐:团:少顷:但:下:满坐:坐:寂然:译:第二段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深巷:吠:惊觉:觉:欠伸:其:呓语:译:5、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①,儿含乳①啼,妇拍而呜之。

既而:而:乳①:乳①:而:呜:之:啼:抚:译: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译:7、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是:是时:初:叱:一时:毕备:毕:手:妙:译:8、满坐来宾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默叹:以为:妙绝:绝:译:第三段9、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齁:渐…渐…:译:10、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20.口技(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20.口技(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会: 厅事: 施: 少顷: 但闻: 但: 坐: 欠伸: 呓语: 抚: 乳: 呜: 是: 一时: 众妙毕备: 侧目: 默叹: 未几: 作作索索: 倾侧: 意少舒: 舒: 中间: 力拉崩倒: 曳屋许许声:曳: 许许: 虽: 不能指其一端:一端: 奋袖出臂: 奋: 股: 几: 团坐: 满坐寂然: 既而: 絮絮: 毕: 齁: 少: 力拉: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名: 战战:
参考答案: 会:适逢,正赶上。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团坐: 围绕而坐。 少顷:一会儿。 但闻:只听见。 但:只。 满坐寂然: 全场静悄悄的。 坐:通“座”。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说 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 抚:抚摸,安慰。乳:喂奶。 呜: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是:这。一时: 同时。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 毕:全、都。 侧目:偏着头 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未几:不久。 齁:打鼾。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 放松了些。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中间:其中夹杂着。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曳屋许许声:(众 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拉。 许许: 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虽:即 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一端: 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名:说出。 奋袖出臂:扬起袖子, 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 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几乎。
2)释句: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 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面醒木拍了一下,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敢大声喧哗的人。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 为妙绝。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是伸长着脖子,偏着头 凝神听着,微微地笑着,默默地赞叹着,都认 为表演得妙极了。

《口技》第一课时

《口技》第一课时

十八口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知识链接】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

《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且其中还有腹语术。

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一、自主学习(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人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代人。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1.屏障()2.呓语()3.齁声()4.曳屋许许声()()5.几欲先走()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7.捋起袖子()8.打鼾()(三)解释加粗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2.会宾客大宴()3.施八尺屏障()4.众宾团坐()5.但闻屏障()13.其夫呓语()6妇抚儿乳()7.夫叱大儿声()8.众妙毕备() 9.宾客意少舒()10.中间力拉()11.虽人有百手()12.不能名其一处()13.奋袖出臂()14.两股战战()15.几欲先走()(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一词多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案(50)
第20课《口技》(第1课时)
编制: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

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关链接】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朝人。

3、《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清代张潮(康熙时安徽歙县人,曾任职翰林院)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

虞初是人名,他是西汉时人,汉武帝时曾任侍郎。

他曾根据《周书》写成通俗的周史,书名“周说”,共有九百多篇(已散失)。

《汉书·艺文志》将虞初列入小说家,后世常用他的名字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

【疏通文意】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

少顷( ),但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

既而( )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 )不止。

当是( )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其一处也。

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忽然( )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