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口技学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口技》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口技》教案 语文版

24 口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并积累本文文学常识。

(重点)2.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3.学习并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

口技,属于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模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面,所以俗称“隔壁戏”。

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表演。

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自学指导1.走近作者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共20卷。

《口技》的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

2.字音字形少.顷(shǎo)呓.语(yì)叱.(chì)中间.(jiàn) 曳.屋(yè) 许.许声(hǔ)几.欲(jī) 犬吠.(fèi) 齁.声(hōu)三、合作探究1.积累文言词语。

(1)通假字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座位)(2)重点实词施.八尺屏障(摆放,布置)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众妙毕.备(全,都)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老鼠活动的声音)宾客意少舒...(心情;稍稍,略微;舒畅,松弛)曳.屋许许声(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脸色)奋.袖出臂(举起)(3)词类活用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摆酒宴)侧目.(名词作动词,看)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4)一词多义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2.注意下面加点的表时间的副词。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口技》学案3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口技》学案3

《口技》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本文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翻译下列句子: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二、自主先学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字词:句子:三、合作探究1.第二、三、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属于什么描写?2.文中除了直接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之外,还写到了宾客们的反应,请同学们从文中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3.作者是从那些角度来写宾客反应的?写宾客反应与口技艺人的表演有什么关系?这种写法叫什么描写?4.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仍不能解决的记录在下面。

字词:句子:四、当堂检测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意少舒中间虽人有百手曳屋奋袖出臂几欲先走五、材料补充口技是一种用口模仿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技艺,历史悠久。

口技中有一种“隔壁戏”演员坐在帐幔内,配以极简单的道具,通过声音表演一定的情节,观众隔幔聆听,明清两代较为流行。

本文描写的就是一场“隔壁戏”。

六、归纳总结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七、布置作业翻译课文第三、四、五段。

八、资料补充:(一)翻译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口技》教案 (新版)语文版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口技》教案 (新版)语文版

24. 口技一、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难点: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会宾客大宴”正赶上。

“于厅事之东北角:厅事:大厅。

施:布置;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的东西,用来隔断视线。

抚尺:醒木。

少顷(shǎoqǐng):一会儿。

但闻屏障(píngzhàng)中抚尺一下:但:只。

闻:听见。

下:落,这里是“拍”的意思。

满坐寂然:通“座”,名词。

全场静悄悄的。

遥:远。

巷:胡同、里弄。

吠(fèi):狗叫。

惊觉jiao:惊吓而醒过来。

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yì:说梦话。

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

啼:放声哭。

亦:副词,也。

抚儿乳: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奶头。

呜:指轻声哼(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值,在。

是:此,这。

叱:大声呵斥。

一时:同一时候。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

意思是说各种声音都模仿mó fǎng的极像,毕:全,都。

伸颈jǐng: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是。

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齁hōu :打鼾。

作作索索:形容老鼠活动的声音。

倾侧:倾斜歪倒。

宾客意少舒:少:稍微,读shǎo。

舒:松弛。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 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力拉崩倒之声:噼里啪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

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

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曳屋许许声yèhǔhǔ: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的呼喊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口技教案10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口技教案10语文版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24口技教案10教学目标:1.由口技表演者精彩的场景声响和听众如痴如醉、以假为真的现场反应,进一步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并由此升发热爱艺术的美好感情。

2.由本文生动逼真的场景描写,学习作者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并欣赏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能力。

3.借鉴本文写作手法,运用所学技能,进行摹写训练,力求生动地突出所描写的内容。

教学重点:(见目标2)教学难点:(见目标3教学方法:听、说、赏、写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集体背诵,复习导入教师导语: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

上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积累,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作了文言字词方面的积累以及相应的背诵指导。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集体背诵课文,看看大家背诵的工夫怎么样了。

(播放幻灯片——口技表演图片以及音乐背景)——师提出背诵段落,生集体背诵。

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在第一课时“诵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背诵,既检查效果,又调动思维,导入新课。

)二、听说赏写,四步教学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听、说、赏、写四个步骤,进一步体会《口技》描写场景的精彩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希望大家能从今天的学习中,学有所获。

(展示“第二课时学习步骤——听诵读、说场景、作欣赏、学写作)(一)听诵读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之后用一句话——“我觉得他表演的精彩,因为……”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

《口技》一、教学目标(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并作相应的补充介绍)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的结果。

在我国明、清时较为流行。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

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场在屏风后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简介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中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等书。

《口技》原是他的《秋声诗》的序言。

(三)朗读课文1 试读课文。

要求:分成两人以上的学习小组,一人读,其他人指出读音有误或停顿不当的地方。

意见不统一时,可查阅工具书。

2 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

教师可就部分容易读错的字予以正音:吠(fèi)、呓(yì)、叱(chì)、齁(hōu)、间(jiàn)、曳(yè)。

3 齐读全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及停顿。

②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翻译全文1 自译课文。

要求:在学习小组中由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之处,如有争论,可做好记号,以便全班讨论时提出。

2 学生质疑。

要求:学生针对疑难词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统一意见。

除注释外,理解有困难的大致有以下字词:但(只) 哗(喧哗) 乳(喂奶)(奶头) 是(这) 走(跑)3 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4 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点评内容:情节是否脱漏,口齿是否清楚,表情是否自然。

(五)课内练习本文以时间前后为顺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分类填写:1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3 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俄而4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既而少顷未几(完成练习三)(六)布置作业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并与同桌互相复述课文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4课 口技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4课 口技

学案一、字音字形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chì)夫齁.声起(hōu)伸颈.(jǐng)默.叹(mò)几.欲先走(jī)曳.屋许.许声(yè)(hǔ)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施.八尺屏障:摆放;布置(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3)既而..儿醒:一会儿,不久(4)一时..齐发:同一时候(5)众妙毕.备:全,都(6)宾客意少舒.:舒畅,松弛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京中有善口技者活用词语:善解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擅长。

(2)会宾客大宴活用词语:宴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3)遥闻深巷中犬吠活用词语:遥解释: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4)妇抚儿乳活用词语:乳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5)妇手拍儿声活用词语:手解释:名词作状语,用手。

(6)不能名其一处也活用词语:名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说出。

4.古今异义区分(1)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古义:渐渐今义:稍微(4)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5)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特殊句式识别(1)会宾客大宴(倒装句,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省略句,省略了量词,即“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个指”)三、作家作品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湖航存稿》《海渔篇》《岭南纪略》《荔枝话》等。

1.文章是如何突出口技艺人技艺之“善”的?点拨:开篇用四个“一”交代道具简单,暗示了口技艺人技艺之“善”,描写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的过程,连“欠伸”都能听得见,并且由表演四个人的“分部唱”到表演四个人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合唱”。

又用观众的神情和态度进行侧面烘托,表现口技艺人技艺之“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口技教学设计 语文版

《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口技的文章。

所谓“口技”,是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

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打开第二十课《口技》。

(二)作者作品简介1.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2. 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三)初读课文1、初读:教师安排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①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

(课件演示)吠(fèi)叱(chì)咳嗽(ké sòu)少顷(shǎo)呓(yì)间(jiàn)曳(yè)许许(hǔ hǔ)声②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四)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①善:擅长②者:……的人③而己:罢了④哗:大声说话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⑥稍稍:渐渐⑦以为:认为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⑨色:脸⑩走:跑2、积累词汇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口技》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口技》教案 语文版

《口技》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

《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

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口技学案语文版【学习导言】仅靠一张嘴及几样简单的道具,却能描摹出成千上万种声音,描摹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场面,使人不得不听而赞之。

就让我们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章,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且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习过程】课前尝试:试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试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积累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少顷.()呓.语()曳.屋()中间.()犬吠.()叱.()齁.声()许许..声()几.欲先走()【资料助读】林嗣环和《虞初新志》:【了解课文】1、口技艺人给我们表演了这样一个故事:2、在自行疏通文意过程中,我整理了一些文言词语:⑴一词多义:坐满坐.寂然()绝以为妙绝.()众宾团坐.()群响毕绝.()乳妇抚儿乳.()妙众妙.毕备()儿含乳.啼()以为妙.绝()⑵古今异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今义:)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义:今义:)两股.战战(古义:今义:)几欲先走.(古义:今义:)课内对话:读读理理、读读议议、想想写写【读读理理】理清情节: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能从文中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的副词:2.故事情节:【读读议议】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2.课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课后反审:完成练习、评改订正【完成练习】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⑴宾客意少.舒()⑵无不变色.离席()⑶满坐.寂然()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⑸虽.人有百手()⑹两股.战战()⑺众妙毕.备()⑻既而..儿醒()⑼京中有善.口技者()⑽不能名.其一处也()“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七年级下)班级姓名学号20、口技编写者:翁凌翟审核者翁凌翟第二课时【学习导言】精彩的口技表演让我们为之惊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文中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写,品味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学习过程】课前尝试:熟读课文,积累语句,【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

【积累语句】1.摘录文中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的句子。

2.摘录文中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的句子。

课内对话:读读议议、想想写写课堂操练【读读议议】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想想写写】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为例,说说课文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我以前学习中也学过这样的艺术手法。

例如:【课堂操练】1.课文选自《》,作者。

统领全文的字眼是“”。

2.第一段中用四个“一”列举道具,有其他的意思吗?若把原句改为“桌、椅、扇、抚尺各一”,可以吗?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想一想,宾客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4.文章第二段描绘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说一说。

5.文中有两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请你写出来并翻译。

⑴⑵【课外拓展】扬州郭猫儿,善.技。

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

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

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浔剥声,历历不爽也。

父又谓子:“天以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

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善.口技()②俄.闻()③遂缚.一猪()④四座俱.寂()1.从选文中可知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⑵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

4.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课后反审:完成练习、评改订正1、完成作业本2、评改订正学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口技说课稿语文版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

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

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B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二:说学情分析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

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三:说教法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

”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

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

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

(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

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少板书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