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的经济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城市的发展 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⑥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等。 b.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 益二”的说法。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⑦ 市舶使 专门 管理。
经济的发展,唐朝放松了对市的限定。
(3)史料3属于古文献史料。该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
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通过辅助
设施的逐渐完善来体现唐代商业的发展。③指古代的旅店、酒店。
考点一
栏目索引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概括唐代坊市制度的特点。 提示 坊市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市 的设置上前后期有所调整,但没有放松对市的监管。
正统地位。
(2)隋唐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在许多领域领先世
界,不仅影响了亚洲,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唐人尚法,故唐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多法度森严,唐朝是我国书法
历史长河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4)唐诗的繁荣反映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也体现出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水利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和唐朝时期实行② 均田制 。 a.目的:抑制兼并,维护③ 小农经济 ,巩固统治,限制土地买卖。 b.意义: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 (5)生产重心: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考点一
栏目索引
a.冶炼业:南北朝时期发明④ 灌钢法 。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政治]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秦汉: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9.翻车(灌溉工具)隋唐: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两宋: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2棉织业出现;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5集镇、夜市兴盛元明清: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4白银为主要货币;5闭关锁国;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对外]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元明清闭关锁国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革命时期: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工业革命结束时: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知识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 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主要包括了五课内容,分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这五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文化不断演化的关键期。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这五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达四百多年的时期,共经历了两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时期。
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动荡、文化多元、民族交融,这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三国时期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之间不断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攻防。
著名的三国志就是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卓有成效的作品出现。
其中代表性的有《离骚》、《诗经》、《山海经》等文献,以及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精美的艺术品。
二、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安定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2. 隋唐时期的经济、交通状况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非常发达,经济结构较为复杂。
在这个时期,运河的修建也使得交通变得更加发达,便于商品的流通。
3. 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诗歌、绘画、曲艺等各个领域的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有李白的诗歌、王维的山水画以及琵琶曲等。
三、五代十国时期1. 五代十国的基本特征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历经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都处于混乱状态。
2.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比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重庆·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
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
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
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
【注意】:北方战乱频繁,破坏较大;南方虽然获得开发, 但水平没有超过北方;
1.(16·海南·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
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三.重点突破: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 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 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 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科技:纸、火药、印刷术
三.重点突破:1.江南开发: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
(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
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
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中后期(安乱)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五代十国时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
重心完全南移 “苏湖熟,天下足”
【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2.带动政治文化重心向东南的转移; 3.带动我国对外交流局面的变化(丝绸之路侧重点的变化) 4.带动重大工程的建设: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 5.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资治通鉴·齐纪二》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 没有保障。
【材料二】:(太和)九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 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即种植)……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 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 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 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 相付。
C
【拓展2】:如何看待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皮日休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 (1)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为历代所用; (2)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隋炀帝多次巡游,铺张奢侈,加剧了矛盾,成为 隋亡的原因之一。
三.重点突破:2.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影 响深远地一次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 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 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 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13·安徽·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 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B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拓展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经济与思想文化(1)
【掌握知识】:
1.经济:
(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农耕技术与经济繁荣;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文化:
(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唐代的火药应用; (4)南北朝《齐民要术》; (5)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史记·货殖列传》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秦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技术落后,商品 交换不发达,贫富分化不明显。
三.重点突破: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4.(17.国二.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
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
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
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
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
农 业:均田制(北魏)耕耙耱(魏晋南北
国
朝)曲辕犁(唐) 筒车(隋唐)翻车(曹魏)
两 纺织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唐)
晋 经济:手工业: 冶金业:灌钢法(南北朝) 南
陶瓷业:唐三彩、南青北白
北
朝
商 业:唐商业繁荣
隋 思想 思想:三教合一
唐 文化: 文学:唐诗;
艺术:书法;
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变化: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 起来。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
原因:(1)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2)南 方社会相对安定;(3)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 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4) 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5)其他:如政治中心迁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