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
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治疗观察

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治疗观察锁骨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之一,常发生在锁骨的中段。
在治疗锁骨骨折时,常采用的方法是钢板内固定,即通过手术将一块钢板固定在骨折处,以促进骨折愈合并恢复锁骨的功能。
本文将观察并分析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和治疗过程。
钢板内固定是一种相对常见且有效的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
通过手术将钢板固定在骨折处能够提供稳定的内固定,有助于骨折断端的愈合。
很多研究显示,钢板内固定能够有效降低骨折后的疼痛和不适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钢板内固定也可以帮助恢复锁骨的功能,减少肩膀和颈部的不稳定感,提高上肢活动的自由度。
钢板内固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出血、神经损伤或血管供应不足等并发症。
术后还可能出现术区感染、钢板松动或断裂等问题,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对于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治疗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术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护理等。
首先是手术选择。
目前,对于锁骨骨折而言,钢板内固定是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如骨折的类型、位移程度、患者的年龄和活动水平等。
对于伴有多发骨折或合并其他严重伤情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手术方式或保守治疗。
其次是手术方式。
钢板内固定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包括经皮锁定钢板、锁定钢板与无锁定钢板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骨折稳定性和复位效果有所差异,对于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采用锁定钢板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再次是手术时间。
对于锁骨骨折,手术时间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骨折发生后尽早进行手术会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但对于部分非移位性骨折或骨折发生较远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以避免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最后是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关键。
术后一般需要固定患者的肩膀或手臂,避免患肢过度活动,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锁定钢板的适应症和局限性

锁定钢板的适应症和局限性摘要骨折内固定的目的是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以可能最短的时间取得骨折的愈合以及受伤肢体的功能恢复。
诸如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其衍生物等新的技术为骨科创伤学家的医疗器械提供了重要的辅助。
正如任何的刚刚出现的新技术一样,其应用适应症范围将不断扩大,直到达到最大范围,与此同时,该技术的局限性也会显现。
骨折治疗的外科医生必须清楚什么时候选择锁定钢板较其他方法更优,以及在什么时候应该应用其他治疗模式。
本文综述了锁定钢板作为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应用。
五个专题涵盖在本综述中:锁定钢板的历史,一般适应症,具体的模式与技术,固定失败的形式,以及目前在各不同解剖部位应用锁定钢板的适应症的概述。
前言和关注的历史观点骨科创伤外科医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不干扰骨折愈合,即保护软组织,并且允许患者早期安全康复锻炼来恢复肢体的功能。
为了获得最佳的结果,对各患者及其骨折特点,以及医生自身水平,技术和生物学的限制等方面的清晰客观的理解是必须的。
锁定钢板是一种用于骨折内固定的较新的技术,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必须理解其原则和局限性。
钢板内固定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一个世纪。
钢板内固定的主要技术进步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的瑞士内固定协会的创始人。
根据AO/ASIF指南,传统钢板的应用涉及到解剖复位和通过骨折块间加压来达到坚强内固定。
这种加压可以通过拉力螺钉,张力带原理放置的钢板,或者应用动力加压钢板(DCP)上的加压孔来获得。
这种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没有明显骨痂形成的直接一期骨折愈合。
获得解剖复位和绝对稳定内固定常常需要对骨折部位广泛暴露。
尽管渴望并且有可能不进行骨膜广泛剥离就能实现内固定,但是对于已经进行骨膜广泛剥离的骨折切开复位,由于其创伤本身和骨折血肿的清除会导致血供的进一步损害以及骨折愈合生物学反应的改变。
复杂骨折为了获得解剖复位内固定而进行的广泛暴露增加了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感染的几率。
传统钢板的这些局限性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变得很明显,人们努力开发钢板系统和外科技术以保存更多对骨折愈合有益的生物学因素。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钢板植入治疗四肢骨折和骨不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
今天,我们将重点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治疗四肢骨折和骨不连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是两种不同的内固定装置,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治疗方式。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手术过程中,钢板与骨骼接触的表面积相对较小,可以减少对骨髓血供的干扰,降低术后骨折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
而锁定加压钢板则是通过螺钉将骨折端稳固起来,并且可以实现多角度固定,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治疗方法在骨折愈合和复发率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治疗骨折和骨不连方面具有较高的愈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
其原因主要在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手术过程中对骨髓血供的干扰较小,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而锁定加压钢板在愈合率方面也表现不俗,但相比之下还是略逊一筹。
我们还需要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手术中对肌肉和软组织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会更快,术后的疼痛感也相对减轻。
而锁定加压钢板在手术中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的功能恢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相对锁定加压钢板更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我们还需要关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研究表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在手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都较低,均属于安全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手术操作时,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这也是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和骨不连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愈合率和术后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而锁定加压钢板在手术成功率和稳定性方面更受青睐。
锁定钢板的应用及优缺点

锁定钢板(LCP)锁定钢板(LCP)全称锁定加压接骨板,是在传统加压钢板基础上和内固定支架原理的结合,以及偏心加压,达到坚强内固定,它有加压、中和、桥接、结合(支撑)四大原则,具体来说,是一种带有螺纹孔的骨折固定装置,这些孔在带有螺纹头的螺钉拧入后,钢板就成为一种(螺钉)角度固定装置。
可同时具有锁定和非锁定孔,以供不同螺钉拧入。
任何能够拧入角度固定(稳定)的螺钉、栓的钢板实质上都是锁定钢板。
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相比,最主要的生物学差别在于后者须对骨骼上的钢板加压,依赖骨--钢板界面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
普通钢板在生物学上的缺陷是它对骨膜加压,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较易发生下列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相比而言,锁定钢板遵循外固定的生物学原则,不依赖钢板与骨骼间的摩擦力。
由于在螺钉和钢板间存在成角稳定界面,允许放置锁定钢板是完全不接触骨骼,因此是符合生物学观点的内固定器。
从本质上讲,锁定钢板可以被看作皮下的外固定器。
然而,如何有效、成功地使用锁定钢板和微创技术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外科医生在使用锁定钢板时必须清楚地知道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技巧、优点和局限性以及与这些新型植入物相关的典型缺陷和不良事件。
锁定钢板的主要的适应证包括四项不同的“经典”原则:(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2)中和原则,也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原则),用于粉碎性骨干骨折或干骺端的关节外骨折;(4)结合原则(“结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性干骺端关节内骨折。
所以锁定钢板应用的主要适用于: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折块、骨质缺乏性骨折,尤其对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双髁骨折或任何高度不稳定的骨折有效。
前面说锁定钢板那么好,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因为锁定钢板+锁定螺钉无复位和加压作用,那么相反锁定钢板应用的禁用于:长管状骨的简单骨折、关节内的移位骨折等。
具体来说:不能改善骨折复位、不能实现骨折块间的加压,不能帮助或促进骨折的愈合、不允许锁定螺钉改变拧入的角度(>5º=失败)、LCP最薄弱的部分是动力加压部分,其次锁定钢板价格比普通钢板昂贵。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引言:四肢骨折骨不连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折,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痛苦和功能障碍。
在治疗上,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被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治疗中。
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其特点,但在临床上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有何差异呢?本文将对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方面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
1.1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简介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是一种经典的内固定装置,由用于螺钉固定的板子和螺钉组成。
LC-DCP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和刚性,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较小的手术创伤有利于术后康复。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效果经过多项研究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愈合率和功能恢复率。
通过合理植入LC-DCP,可以有效固定骨折部位,最大限度地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刚性,促进骨折愈合。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操作风险低。
临床观察显示,LC-DCP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患者能够很快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及安全性锁定加压钢板(LCP)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内固定装置,其特点是在板子和骨折部位之间采用锁定螺钉,使得骨折端更加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2.2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效果锁定加压钢板手术相对于LC-DCP来说更侧重于操作技巧和精准度,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稍长,且术后的充血和水肿较为明显。
尽管如此,LCP手术的并发症较少,且术后骨折部位的稳定性更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三、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的比较3.1 治疗效果对比通过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方面的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两者的愈合率和功能恢复率都较高,但从数据上来看,锁定加压钢板在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刚性方面要略优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
锁定钢板-骨折固定装置

(四)锁定钢板的置入 1.将钻套拧入钢板螺钉孔,螺钉与螺孔之间偏差>5°便会导致螺钉锁定失败, 建议最好使用钻套钻孔。
2.将钢板放置骨骼表面,经钻套进行钻孔。
3.用测深器测深,注意测深器头部插入螺孔内。 4.选用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
5.安装加压螺钉操作与普通钢板相同。
6.最后用扭力扳手拧紧锁定螺钉,拧紧时会有明显滑动的手感及啪嗒的声音, 避免拧入过紧,导致拆除困难。
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的经典和理想的适应症:桥接原则和联合原则,适用于粉碎 程度较重的骨折--年轻患者的高能量骨折或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骨折。
2.禁忌症 尽管锁定钢板已经被广泛使用,其适应症也较宽,但我们必须认识并避免锁 定钢板的几项禁忌症。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锁定钢板,就可能发生固定失败 以及骨折不愈合。
1)如果已经使用标准螺丝钉固定接骨板(如1),那么拧入锁定螺丝钉将非常 容易(如2)。
2)如果已经使用锁定螺丝钉固定接骨板和骨块(如1),除非拧松、再拧紧锁定 螺丝钉(LHS),否则不推荐在相同的骨块上拧入标准螺丝钉(如2)。
3)一旦干骺端骨折块被带锁定头的螺丝钉(LHS)固定,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组合的动力加压孔内拧入标准螺丝钉便能达到骨折块间的加压固定。
三)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
大多数手术治疗的骨折并不需要行锁定钢板固定。只要遵循骨科手术原则,大 多数骨折都能够通过传统钢板或髓内钉的手段获得愈合。
但的确有些特殊类型骨折易于发生复位丢失、钢板或螺钉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 骨不愈合,这些类型常被称为“未被解决”或“问题”骨折,包括关节内粉碎 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块骨折以及骨质疏松骨折。此类骨折都是锁定钢板的适 应症。
2.桥接原则: 典型方式:经皮微创钢板固定(MIPO或MIPPO技术); 间接复位技术 ; 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4个螺钉孔。
骨科最常用的钢板,你全都了解了吗?

骨科最常用的钢板,你全都了解了吗?创伤骨科两大法宝,钢板和髓内钉。
钢板也是最常应用的内固定器械,但是钢板的种类就很多了,虽然都是一块金属,但他的用法那可以算得上千手观音,变化莫测。
最早的钢板治疗长骨骨折在1886年德国报道。
使用钢板固定,钢板也有一定的要求:1、对于适当骨折,钢板必须达到足够的宽度和厚度;2、钢板需要有一定的对称性,使得骨折两端都可以固定;3、钢板需要与骨紧密接触(除外过弯钢板等);4、钢板必须可以中和多方的作用力(弯曲力、加压力、剪切力、扭转力)。
钢板的种类•Tension Band 张力带•Compression Mode 加压•Locking plate 锁定•Neutralization Mode 中和•Buttress plate 支撑•Antiglide Plate 防滑•Span Plating or Bridge Plating 桥接这些你都知道吗?一Tesion Band 张力带钢板是不是张力带?当一些骨的力学传到属于偏心固定时,钢板就是张力带,例如股骨,钢板要放在张力侧。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钢板才能充当张力带使用:1、力学属于偏心传导(即具有张力侧和压力侧);2、钢板置放在张力侧;3、钢板可以承受张力;4、骨可以承受压力,将钢板侧的张力转化为压力;5、压力侧必须完整,有骨的充分接触。
二Compression Mode 加压钢板加压钢板是把螺钉拧入斜坡锁扣中进行,属于球形滑移原理。
但是加压会使得钢板与骨之间的压力过大,有时会影响骨的愈合,因此又发明了点接触的加压钢板Limited compression plate即我们常说的LCP。
想要加压,打孔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钻孔需要靠近锁孔的一边(上),而位于中间位置钻孔则不会有断端加压的效果(下),断端加压的效果大约也只能加压1mm左右。
三Locking plate 锁定钢板锁定钢板,即螺钉与钢板之前是以锁定形式结合。
通常锁定孔与加压孔合并出现,两者的作用却是截然不同的。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l , 1 9例 女 1例 ; 年龄 4 0—7 6岁 , 平均 6 2 岁 。受伤 原 因: 倒伤 l 跌 6例 , 车祸 伤 1 0 例, 高处 坠落伤 4例 , 均为 闭和性新 鲜性 骨折 , 按股骨转子 间骨折 的 By od—Gii r n f 分类 【 属 Ⅱ型者 4例 , l Ⅲ型者 2 , O例 Ⅳ型
术后随访 3 O例 , 访 时 间 3~2 随 4个 月 。围 手术 期 无 死 亡 病 例 , 后 1 术 ~2年 死亡 2例 , 为脑 血管意外 , 骨折 愈合 时问 9~1 6周 , 均 1. 平 18周 。 髋 关 节 功 能 评 定采用 Sn e 标准 J优 2 a dr , 2例 , 7例 , 良 优 良率 10 。 0%
④产后 出血 : 盆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检查可 见弥漫性或局灶性造影剂外溢 , 双 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增粗 , 扭曲 , 向外、 上走 行 。给行栓 塞术后所 有患 者出血症 状消
失。
较 少。 不 良反应 :7例 中 ,4例术 后 2 2 2 4小 时内出现不 同程度 的下 腹部及 臀部疼痛 症状 , 给予镇痛 药物 , 3—1 天后 缓解 ;1 1 1 例出现 3 . ℃以下的发热 , 85 持续 4~ 9天 消失 ; 出现下肢乏力及 麻木 , 内缓 6例 2周 解。
者 6例 。 治疗方法 : 前常 规检查 : 胫骨结 术 行 节骨牵引 , 确定 手 术 的可 行 性 。采 用硬 膜 外麻醉或全 身麻醉 , 仰卧位 , 高患侧臀 垫 部 , 外 侧 切 口从 大 转 子 向 下 纵 行 约 取 1c 暴露大转 子及转子下 外侧 , 0 m, 牵引 患 肢 复位 , C型臀透 视骨折位 置满 意后 , 维 持牵引 , 择合适 长度钢板 , 定型解 剖 选 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大多数手术治疗的骨折并不需要行锁定钢板固定。
只要遵循骨科手术原则,大多数骨折都能够通过传统钢板或髓内钉的手段获得愈合。
但的确有些特殊类型骨折易于发生复位丢失、钢板或螺钉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骨不愈合。
这些类型常被称为“未被解决”或“问题”骨折,包括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块骨折以及骨质疏松骨折。
此类骨折都是锁定钢板的适应症。
但决定使用锁定钢板之前必须仔细考虑手术是否符合锁定钢板所意味的确切原则(你的手术计划是什么?)。
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四类不同的经典原则:(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2)中和原则,也是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器原则),用于粉碎的骨干或关节外干骺端骨折;(4)结合原则(混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的关节内干骺端骨折。
使用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的医师必须了解其确切适应症,分辨角度稳定植入物所利用的是四种不同的原则中的哪种。
例如,非粉碎的骨质疏松骨干骨折需要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而锁定钢板的锁定头螺钉与传统螺钉比较,具有抗拔出力更大的优势。
所以对此类骨折,锁定钢板的使用是根据加压原则,具体是通过向心放置螺钉于动态加压孔中或是先在骨折一段拧入锁定头螺钉后再利用加压装置来进行加压。
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锁定钢板也可根据中和原则来保护骨质疏松骨中的拉力螺钉,因为锁定头的螺钉抗拔出力大大增加。
但关键点是明白:锁定头螺钉不能提供折块间加压。
只有使用加压装置或者在混合锁定板上的“混合孔”上向心打入普通螺钉才能获得加压(先打拉力螺钉,然后打锁定钉)。
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的经典和理想的适应症是桥接原则和联合原则。
两种原则都适用于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年轻患者的高能量骨折或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骨折。
桥接原则的典型方式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又被称为MIPO或MIPPO技术),这时角度稳定钢板被用作内夹板来桥接负荷跨过骨折端。
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通过间接复位技术纠正肢体对线、短缩、旋转畸形,而非直接暴露或复位骨折端。
与加压和中和原则的提供绝对牢固固定以使骨折直接愈合比较,桥接概念提供的是相对牢固的弹性固定,其产生的骨折愈合是通过骨痂形成而产生的间接愈合。
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4个螺钉孔(后文中还有具体讨论)。
联合原则指在一块钢板上联合使用加压和桥接两个生物力学原则。
尽管最初的锁定钢板,例如点接触钢板(PC-Fix)和微创固定系统(LISS)都是角度稳定装置(只有锁定孔,具有特有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性),术者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同一钢板上同时体现锁定和加压两种固定理念。
在21世纪早期首次出现了锁定加压钢板(LCP),是由瑞士的Robert Frigg在奥地利的Michael Wagner的理念基础上设计而成。
联合技术适用于在骨折的一个节段是简单骨折,而在另一节段是粉碎骨折(例如干骺端、骨干粉碎骨折)。
在上述情况下,钢板通过动力加压技术或通过动力加压孔打入拉力螺钉的方式对简单骨折进行加压,而同时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通过桥接方式使关节内骨折块与骨干对线。
只有允许同时放置锁定头螺钉以及普通螺钉的钢板才能应用联合原则。
禁忌症尽管锁定钢板已经被广泛使用,其适应症也较宽,但我们必须认识并避免锁定钢板的几项禁忌症。
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锁定钢板,特别是违反上述几条基本原则时,就可能发生固定失败以及骨折不愈合。
锁定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使用时一项典型禁忌症是需要折块间加压的简单骨折。
例如使用锁定内固定技术治疗简单的前臂骨干骨折易于发生骨折不愈合。
与此类似,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经皮放置锁定钢板治疗简单骨折也是禁忌症之一。
这些固定方式违反了骨折间隙加压的原则,因而导致不愈合(这一原理在Stephan Perren 的综述中有具体论述)。
最后,间接复位和锁定钢板固定也不适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因为此类骨折需要开放解剖复位及折块间加压、牢固固定。
由于价格昂贵,锁定钢板一项相对禁忌症是传统钢板就能进行满意固定的骨折。
例如前臂骨干骨折使用传统钢板治疗的愈合率超过90%。
虽然有人宣称使用单皮质螺钉理论上减少了软组织剥离因而增加骨折愈合率,但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项对照试验证实上述观点。
在某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滥用锁定钢板可能对整个医疗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样消耗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许这些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效益可能更明显。
要点、技巧和陷阱正确使用锁定钢板,除了坚持前述的骨折手术原则外,还需要学习与此技术相关的技巧。
针对不熟悉锁定钢板的医师,Gautier 和Sommer近来提出了审慎的治疗指南,以帮助他们改善各自的学习曲线。
总之,成功治疗首先需要正规的术前计划。
许多医疗中心使用的数字X线成像需要使用数字模板。
如果是平片的话,描图纸仍是制定术前计划的最有效方式。
螺钉放置的顺序、钢板的长度和位置以及手术入路对于手术成功都至关重要。
精确的术前计划能减少臆测,增加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术前计划也能保证术者能提前准备在手术时所有必需的植入物。
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也很重要,特别是计划做经皮放置内固定或微创固定时。
术者应该确保各种准备或铺巾都不影响术中透视;使用能透X光的手术台;术前放置不同尺寸的固定垫能协助骨折复位并有助于术中显像,特别是在侧卧位时。
由于锁定螺钉不能像传统螺钉一样把钢板拉向骨端,所以锁定钢板的骨折复位具有相当挑战性。
因此术者有必要在术前制定骨折复位计划。
利用牵引以在前后位上恢复对线和长度,同时在肢体下放置固定垫以矫正侧位上的畸形,这样一般成功完成复位以尽量减少直视下复位骨折块。
可小心使用特殊设计的复位钳来经皮复位长骨和关节周围骨块。
使用传统螺钉或把骨端拉向钢板来保持骨折端临时复位。
一旦骨折复位就打入锁定螺钉以维持复位稳定。
有效使用锁定钢板还需要知晓使用时可能遇到的潜在陷阱。
螺钉与锁定孔之间按有大于5度的成角就会最终导致螺钉固定失败。
必须仔细操作以保证螺钉与螺钉孔的轴线保持一致。
这在进行微创操作时可能相当困难。
螺纹对位不良会导致螺钉松动及固定丢失。
动力加压孔是联合锁定钢板上最薄弱的部位。
术中钢板塑形时,折弯就发生在这里;当局部应力集中增加或张力增加时,钢板断裂也发生在此。
因此,当使用桥接钢板固定粉碎骨折时,至少要在骨折线周围空出3-4个螺钉孔已获得一较大的应力分散区。
传统钢板的断裂发生在螺钉-钢板界面而导致螺钉头断裂;与之相比,锁定钢板的螺钉-钢板锁定螺孔界面是其最坚固的部分。
锁定螺钉头与螺钉杆之间的直径差异较之普通螺钉要小很多,所以在此断裂的可能性也相应变小。
然而锁定螺钉头在骨折长期不稳定以及旋转力导致的张力作用下也可发生断裂,正如图四所示肱骨近端不愈合导致的断裂一样。
锁定钢板可使用双皮质或单皮质螺钉。
至于螺钉种类(自钻/自攻或单自攻)及长度(单皮质或双皮质)则需根据基于既定原则选择以避免并发症。
一条总原则是:在微创锁定钢板中使用的自攻或自钻螺钉(比如LISS),应该统一用单皮质方式进行固定。
主要原因是自钻螺钉尖端锋利,如果双皮质固定则可能在对侧引起神经血管或软组织损伤。
而且,自钻或自攻螺钉在钻透对侧皮质时可能同时破坏本侧骨皮质中的螺纹而使锁定螺钉的把持力下降。
同样,单皮质自攻螺钉的一个缺点长度不足。
如果螺钉太短的话,近侧皮质中的骨螺纹不能充分拧入螺钉,这样单块锁定结构在循环负荷作用下易于发生断裂。
而如果单皮质非自钻螺钉稍微长一些就会顶到对侧皮质,从而破坏本侧的骨螺纹。
单皮质锁定螺钉的拔出强度几乎与同样直径的双皮质传统螺钉相同,而是等直径双皮质锁定螺钉拔出强度的70%。
问题是,究竟螺钉需要多大的拔出强度?目前还没有客观评估的方法。
似乎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因为锁定钢板极少发生螺钉拔出引起的固定失败。
在决定使用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时,必须考虑两种因素:一、皮质骨的质量如何;二、作用于骨折端的旋转应力的大小。
在确定单皮质螺钉的长度时,骨皮质的厚度非常重要。
如果在优质皮质骨内,单皮质螺钉有足够的抗拔出力(如前所述,等同同直径传统双皮质螺钉)。
而在干骺端或骨质疏松骨内,由于骨皮质很薄导致单皮质螺钉的工作长度不足,螺钉的拔出强度相应降低。
而此时再遇到主要承受旋转应力的骨质疏松的骨折端例如肱骨骨折的骨端时,就变为致命缺陷。
此时就必须使用双皮质螺钉进行固定以获得足够的工作长度。
由于这些原因,一般情况下建议对骨质疏松以及正常骨质量的干骺端骨折行双皮质固定。
还有,对于由于解剖位置关系易于受到较大旋转应力作用的骨折,例如肱骨干骨折,也应避免使用单皮质螺钉固定。
实际上使用单皮质螺钉的唯一好处是不必穿透对侧骨皮质及骨膜,而这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如何还存在着广泛争议。
另外,单皮质螺钉的刚度要弱于双皮质螺钉。
单皮质螺钉适于固定关节周围骨折时螺钉朝向关节面的情况,例如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头的螺钉与传统螺钉有特别不同之处。
尽管这些差别显而易见,但它们在临床治疗上的不同点却很隐蔽。
第一个区别是在拧入锁定头螺钉时的扭矩限制扳手非常实用。
其优点是:只要螺钉沿螺孔中心拧入,螺纹就不会破坏,螺钉也不会过紧。
由于拧得过紧导致螺钉头变形或螺纹错扣(冷焊接)会导致拆除内固定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更多是发生在使用微创技术固定时,由于无法在直视下判断螺钉的方向,螺钉头部帽孔以及螺钉成角时常发生。
与传统螺钉相比,锁定螺钉由于拧入时感觉一致偏紧所以无法感知螺钉在骨内的把持情况,这时就很容易上当。
许多骨科医师在经历常年的经验积累以及训练后,能够培养出一种微妙的感觉,从拧螺钉的力反馈就知道是否已经拧紧。
但尽管有这种感觉却可能发生固定失败,特别是骨折复位差很多或者螺钉错扣或螺钉未在钢板充分拧紧时。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拧入螺钉以前先仔细地在钢板最远及最近两螺孔中垂直打入一枚直径两毫米的克氏针。
一定要通过导钻打入以保证是真正垂直。
在侧位片上寻找导钻在锁定孔上留下的“牛眼征”来检查对线情况。
这些克氏针将被保留并作为打其它螺钉的参照物。
还有一办法是将钻头透过套筒留在原处以临时维持钢板位置,直到完成骨折复位。
尽管在引入锁定钢板后,微创技术近年来有所进步,但在此过程中难以获得及维持完全复位仍然是手术缺陷以及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肌肉下将微创钢板贴着骨端滑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
有不少办法可用来经皮放置钢板。
可以徒手在骨端前后缘打入克氏针来标记钢板滑动通道的边界。
然后在克氏针中间滑过,这样可以限制钢板前后偏移。
还可以在钢板的远近端各做以4-6cm的切口,然后钝性分离至骨,在直视下将钢板从一端滑至另一切口。
锁定导钻被拧入钢板的最远及最近螺孔中以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在骨表面调整位置。
这样钢板中间对准骨折线,在直视下打入定位的螺钉。
如果骨折复位良好(对位、对线、旋转),钢板两端都在骨端的中央,就说明钢板位置正确无误。
这时先用以传统螺钉或“直升机”工具将钢板固定于骨端,自攻或自钻螺钉会扩大钢板与骨之间间隙并使螺钉拧入时发生错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