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
论蒲松龄的小说创作

论蒲松龄的小说创作作者:阿不力孜·加帕尔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23期摘要:作为志怪小说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蒲松龄,其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得到广泛的流传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本文主要从蒲松龄的创作动力、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特点三个方面来简要谈谈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认识。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成功的原因,对于更好的理解蒲松龄的小说和对于我们本人的写作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蒲松龄;创作动力;创作理念;创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34-02从六朝时期开始就产生了志怪类小说,后来经过发展而成为唐宋传奇。
一些评论家、作家对这种以荒诞不经,以及曲折离奇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作品,展开了一些评论、探讨,然而,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那么显著。
但是,在当时蒲松龄却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到荒诞的故事与社会现实的本质关系,并且自觉地使用不同的艺术方法去努力反映现实的社会状态,通过艺术创作为现实来服务,这也可以说是蒲松龄对古代小说理论的一大贡献。
一、关于蒲松龄对小说的创作动力蒲松龄是清朝年代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学大家,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其一生辛勤耕耘的重要成果之一。
作品中多为谈狐说鬼之事,但是事实上却寄托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满腔悲愤。
作者的孤愤里,有着对时代无奈的呐喊、有关人间的苦乐和社会阶级的印记,同时更洋溢着作家的追求、理想和情思。
因此,通过对蒲松龄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创作的动力主要就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孤愤之情,通过文学的创作融进作者的作品之中。
具体来说:首先,蒲松龄的小说多是痛揭时弊,又关心“国计民生”的故事。
作者生活在十七世纪中下叶的封建王朝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时代,造成良民失业,同时国家也是元气殆尽,这些都是蒲松龄耳闻目睹的。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蒲松龄可能看到的社会力量,就只是通过窃取农民的革命成果从而建立起的新王朝了。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创作管窥:从现实生活到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的创作过程和背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对于文学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引导他读经史子集,使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种文化背景对于蒲松龄后来创作《聊斋志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之前,曾任过一些地方官员的文职,他也亲身体验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这些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使他对于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痛感。
他在官场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公和伪善,使他对于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由于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蒲松龄开始创作《聊斋志异》。
他试图通过写作来表达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和悲痛,同时也通过借鉴古代文化来探索人性的本质和人与鬼神的关系。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他通过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复杂性和扭曲。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既有官场之上的权贵和富商巨贾,也有平凡的百姓和苦命的女子。
蒲松龄通过他们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欺压。
他试图通过这些故事来唤起读者对于社会不公和道德缺失的思考和反思。
除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揭示和对于人性的思考,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探索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
这部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鬼怪和灵异事件,这些鬼怪和灵异事件通常都与人的欲望和道德败坏有关。
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试图告诉读者,人类的欲望和道德败坏会招来灾祸和毁灭,只有修身养性,以善良和仁爱来对待他人,才能与鬼神和平共处。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对于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的驱使下创作出来的一部充满诗情画意和哲思的小说集。
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探索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千百年来一直为读者所称赞和喜爱。
中国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

中国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诗词与志怪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而志怪小说则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以其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从古代的《诗经》到唐宋的诗人诸如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简练、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以其雄浑豪放、清丽飘逸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诗人们通过吟咏大自然、抒发心情、歌颂爱情等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情感。
相比之下,志怪小说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
志怪小说多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充满了玄幻、怪诞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奇妙。
其中,《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集,作者蒲松龄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塑造出了一系列奇幻神秘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被誉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
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诗词注重言简意赅,以意境抒发,表现文字的美感;志怪小说则注重情节曲折,以耸人听闻的故事吸引读者,展现一种独特的魔幻氛围。
然而,不同形式的作品在整体气质上却有着共通之处,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在文学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诗词以其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志怪小说则以其奇幻的内容和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文学独特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诗词与志怪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瑰宝,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人。
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打动人心;志怪小说以其神秘的内容和奇幻的氛围引人入胜。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丰富多彩的图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

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摘要】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过程中,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文章从思想内容,小说题材,小说构思方法和语言文风四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六朝;志怪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一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文言短篇小说行将没落之前的辉煌收官之作。
这是一部倾注着一个终生追求功名却不可得,而受尽坎坷的老学究的泣血之作。
这部小说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当然离不开作者蒲松龄天才式的创作,以及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促使了这部杰作的问世。
毫无疑问,《聊斋志异》的辉煌成就不是空中楼阁,倏忽一下就产生的。
它恰恰是来自于蒲松龄对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艺术形式及其内容的完美吸收和融合,尔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其中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非常巨大,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着重谈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我们可以看出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
蒲松龄看到了干宝和刘义庆特别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思想艺术的养料,他也如法炮制,“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坚持不懈的从民间文学中寻找积累资料。
他也像六朝志怪小说作家一样,不拘一格的从宗教传说故事中寻找素材,获得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聊斋志异》里面虽然关于佛教观念的小说最多,但并不缺乏有关道教的故事以及原始宗教神话传说。
这也使得这部著作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姿,小说成就也就非凡了。
六朝志怪小说家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其目的在于“明神道之不诬”。
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的认识有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记叙这些神鬼故事,在这些作家看来是一种实录。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蒲松龄(164O——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饮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东满并庄,后以族姓日蕃,别姓绝少,改名蒲家庄。
蒲氏虽非名门望族,但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
蒲松龄的父亲名(般+木),幼飞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不利,弃儒经商,饶有赢馀“称素村”,待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
蒲(般+木)无力延师,躬自教子。
蒲松龄天资聪慧,勤于攻读,文思敏捷,深为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文名藉藉诸生间”。
然此后屡应乡试不中,他在科举中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考得一个岁贡生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
他25岁前后与兄弟析居,只分得几亩薄田和三间农场老屋。
他志在博得一第,锐意攻读,喜与同辈研讨制艺,联吟倡酬,无暇顾及家计,子女接连降生,生活就更加艰窘。
31岁时,曾应聘南游作幕,到做江苏宝应县令的同乡孙蕙的衙门里帮办文牍。
他甚不甘心长期屈沉下僚,只一年便辞幕返家。
此后数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或做童蒙师,或代抄文稿,以养家糊口。
康熙十八年(1679),他进入本县西铺村毕家坐馆。
毕家在明末曾显赫一时,馆东毕际有的父亲自岩官至户部尚书,八叔毕自肃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入清,毕家虽大不如前,架子却未倒,毕际有曾任南通州知州,现已罢职归田,成为一大乡绅。
蒲松龄在毕家一方面是教毕际有的几个孙子读书,一方面是代馆东写札,应酬贺吊往来。
蒲松龄诗文俱佳,毕际有一派风雅名士的气度,官主相处十分融洽。
在毕家,蒲松龄生活安达,很受馆东的礼遇,有东家丰富的藏书可读,还可以继续写其《聊斋志异》,按期去济南应试。
所以,他尽管时有寄人篱下之感,为不得居家躬自教子读书之叹,但也别无更好处境,何况与东家有了友情,乃至感到“居斋信有家庭乐”(《聊斋诗集-赠毕子韦仲》)!如此,他在毕家足足待了3O个年头,7O岁方才撤帐归家,终其余年。
蒲松龄的故事

蒲松龄的故事蒲松龄,字子良,号菉湖,江苏吴县人。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
这部书是一部集鬼怪小说、传奇故事和志怪小品于一体的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蒲松龄的故事从他的创作生涯开始。
他在清代康熙年间,因家境贫寒,曾在南京城外的一座小庙中苦读,饱览古今典籍,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
他对中国古代神怪小说情有独钟,深受《聊斋志异》、《搜神记》等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
蒲松龄的故事还与他的写作经历密不可分。
他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以其博大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编织了一系列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蒲松龄的故事还与他的文学成就息息相关。
《聊斋志异》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的故事还与他的人生境遇密切相关。
他一生坎坷,饱受贫困和挫折的煎熬,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最终创作出了《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蒲松龄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学创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需要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蒲松龄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我们铭记他的故事,汲取他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

中寻找素材 , 获得灵感 。所 以我们可 以看到在 《 聊斋志异 》 里面 虽然关 蒲松龄系统的吸收了六朝志怪 小说 家的构思方 法, 靠这些 他才能 于佛教观念的小说最多 , 并不缺 乏有关道 教的故 事以及原 始宗 教神 创造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小 说来 。第一点 就是 打破人神之隔。六朝志 但 话传说。这也使得这部著作取材广泛 , 内容 丰富多 姿 , 说成就 也就非 怪小说已经加强了普通人和神 的广泛联 系, d\ 在魏晋 以前只有贵 人可 以 凡了 。 和神相通。《 聊斋志异》 里面也写了很多普通人和神打交道的故事。如 六朝志怪小说家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 , 其目的在于 “ 明神道 《 金永年 》 这个 商贩八十二岁还无 子 , , 神灵念其 一生做生意 公平待人 , 之不诬” 。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 , 的认识有 限 , 人 认为鬼神是存在 的 , 赐他一个儿子。第二点就是打破生死之隔。《 搜神记》 里提到有女子病 记叙这些神鬼故事 , 在这些 作家看来 是一种 实录。现 代小说 概念 里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构 , 六朝 的志怪作 家坚持实 录对于小 说创 作是一种 消极影响 , 但蒲松龄之所以推 崇它的原 因是在于 它使得 一些 民间 的优 良质素得到了保存。
“ 马大如蛙 , 人细 如指。小 仪仗 以数是 队。一官 冠皂纱 , 着绣 璞 , 肩 乘 舆, 纷至沓来 出门而 去” 。用“ 缩微 ” 法讽刺封建 官吏 的官僚作风 。其 艺术表现手法 和《 搜神 记》 “ 莽建 国四年 , 里 王 池阳有 小人 景 , 一 尺 长 余, 或乘车 , 或步行 , 操持万物 , 大小 各自相称 , 三日乃止 ” 所用手法并无
宝 的《 搜神记》 和刘义庆的《 幽明录》 对他 的深刻 影响。
蒲松龄看到 了干宝和刘义庆特别善于从 民间文学中汲 取思想艺术 的养料 , 他也如法炮制 , 闻则命笔 , 遂以成编。久之 , 方同人 , 以邮 四 又 筒相寄 , 因而物 以好聚 , 所积益夥 。坚 持不懈 的从 民间文学中寻 找积 累资料 。他也像六朝志怪 d 说作 家一样 , \ 不拘 一格 的从宗 教传说 故事
聊斋志异:深邃的志怪世界与人生的多维解读

聊斋志异:深邃的志怪世界与人生的多维解读《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它以其独特的志怪题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卓越的文学才华,更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元。
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巧妙地运用了志怪小说的形式,将各种奇异的故事融入其中。
这些故事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也有对人性深处的探索。
它们或悲或喜,或幽默或讽刺,但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智慧。
读《聊斋志异》,我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震撼。
蒲松龄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种种丑恶和美好。
他通过描写各种人物和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描写人与鬼、人与妖之间情感纠葛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蒲松龄丰富的想象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这些故事中,人与鬼、人与妖之间的情感超越了种族的界限,成为了最为真挚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让我们感到震撼,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聊斋志异》还通过一系列讽刺和幽默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到娱乐,更让我们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卓越的文学才华,更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也让我们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
作者:胡培新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1期
【摘要】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过程中,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文章从思想内容,小说题材,小说构思方法和语言文风四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六朝;志怪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文言短篇小说行将没落之前的辉煌收官之作。
这是一部倾注着一个终生追求功名却不可得,而受尽坎坷的老学究的泣血之作。
这部小说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当然离不开作者蒲松龄天才式的创作,以及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促使了这部杰作的问世。
毫无疑问,《聊斋志异》的辉煌成就不是空中楼阁,倏忽一下就产生的。
它恰恰是来自于蒲松龄对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艺术形式及其内容的完美吸收和融合,尔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其中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非常巨大,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着重谈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我们可以看出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
蒲松龄看到了干宝和刘义庆特别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思想艺术的养料,他也如法炮制,“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坚持不懈的从民间文学中寻找积累资料。
他也像六朝志怪小说作家一样,不拘一格的从宗教传说故事中寻找素材,获得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聊斋志异》里面虽然关于佛教观念的小说最多,但并不缺乏有关道教的故事以及原始宗教神话传说。
这也使得这部著作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姿,小说成就也就非凡了。
六朝志怪小说家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其目的在于“明神道之不诬”。
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的认识有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记叙这些神鬼故事,在这些作家看来是一种实录。
现代小说概念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构,六朝的志怪作家坚持实录对于小说创作是一种消极影响,但蒲松龄之所以推崇它的原因是在于它使得一些民间的优良质素得到了保存。
六朝志怪小说有很多篇的思想内容都具有较强的战斗精神。
像著名的《干将莫邪》,小说塑造了眉间尺这样一个不畏暴政,誓死为父复仇的强悍少年形象。
《李寄》塑造了一个有勇有
谋、智杀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女形象。
《搜神后记》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农民章苟竟然敢和雷神据理力争,把雷神说的知愧而去。
蒲松龄由于自己屡试不第,心中常怀郁闷之情,所以他非常激赏这些反抗行为,自然在《聊斋志异》里面有所体现。
比如席方平和地狱大小鬼还有阎王斗了个遍,不屈不挠,终于在二郎神那讨得公道。
席方平的气势就和章苟很相像,而商三官与眉间尺在气质上很接近。
就题材而言,六朝志怪小说和《聊斋志异》也有相似的地方。
六朝志怪小说的题材很多与宗教迷信息息相关。
统治者提倡宗教迷信以麻痹人民的意志而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但人民却有自己的看法,往往借助改变宗教迷信传说,曲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
基于此,很多六朝志怪小说属于宗教传说,但并没有表现出浓烈的宗教意识,这是无形中被人民的朴素现实愿望化解了。
如《列异传》里面谈生的故事就是这样,谈某乃一穷书生,得一贵族女鬼相许,女鬼临走赠以珠袍,被女鬼生前之家购得,遂不顾门第之见,认谈某为婿。
这则故事说明了当时普通百姓渴望打破婚姻中门户制度,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这则故事虽然是人鬼之恋,但是对爱情的美好描写,冲淡了人们对鬼神的关注,使得这样的志怪小说更像是普通百姓夫妻的美好爱情生活的展示,神鬼性有意无意被置于现实性之后。
蒲松龄很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聊斋志异》里面虽然写鬼的很多,但大部分都“鬼气”不足。
《鲁公女》里蒲松龄生动描绘了张于旦和女鬼鲁公女之间热烈真挚的爱情故事,鲁公女接人待物,行为处事和一般世间女子并无两样。
《陆判》里的男鬼虽然绿面赤须,面目狰狞,看到他的人莫不毛发倒竖,但其实他却豪爽大度,给人以可亲可敬的印象。
当然蒲松龄并不是亦步亦趋不知变通地学习六朝志怪小说,他自己也勤奋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发展。
蒲松龄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能够发扬光大民间文学里面合理积极的因素,而剔除那些过于离奇,缺乏生活情趣的情节,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
二
志怪小说是幻想的艺术,蒲松龄自然是小说创作中幻想的大师了,他的艺术想象力鲜有作家能与之匹敌。
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无外乎来自于作家所见所闻的多寡和艺术修养的高低。
蒲松龄在六朝志怪小说里找到了很多启发想象力的元素。
如《小官人》里描写官员出巡一幕,“马大如蛙,人细如指。
小仪仗以数是队。
一官冠皂纱,着绣襆,乘肩舆,纷至沓来出门而去”。
用“缩微”法讽刺封建官吏的官僚作风。
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搜神记》里“王莽建国四年,池阳有小人景,长一尺余,或乘车,或步行,操持万物,大小各自相称,三日乃止”所用手法并无二致。
蒲松龄系统的吸收了六朝志怪小说家的构思方法,靠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来。
第一点就是打破人神之隔。
六朝志怪小说已经加强了普通人和神的广泛联系,在魏晋以前只有贵人可以和神相通。
《聊斋志异》里面也写了很多普通人和神打交道的故事。
如《金永年》,这个商贩八十二岁还无子,神灵念其一生做生意公平待人,赐他一个儿子。
第二点就是打破生死之隔。
《搜神记》里提到有女子病死,殓尸棺中七天后,居然爬出棺材还向人们描述死后的见闻。
蒲松龄的很多创作也是基于这点而发,让故事在幽明两重世界里穿梭。
像《聂
小倩》、《公孙九娘》、《画皮》等篇,有的写人与鬼的恋情,有的写善与恶的争斗,无不淋漓尽致,光彩夺目。
第三点就是打破人兽之隔。
《搜神记》里有人马之恋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也有《梦狼》这样的小说,把动物人格化,禽兽也有人性。
六朝志怪小说家们总是认为自己秉承的是实录精神,所以他们创作的这些小说故事给人以怪而不诞,幻而不虚的感觉。
他们在创作中沿袭史传文学的创作特点,写人首先标明其出身,以表明实有其人。
蒲松龄也照搬了这种写法,在他的很多人物小说里面开篇也是先介绍人物的籍贯出身。
所不同的是,蒲松龄在转化过程中更加讲究,既打破这种间隔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来事物的本性,这使得作品充满艺术魅力。
三
蒲松龄还吸收了六朝志怪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
六朝志怪小说文风质朴,语言精练简洁。
很多小说短小精悍,平易晓畅。
蒲松龄用“传奇法以志怪”,叙事婉转含蓄,行文简练。
六朝志怪小说也有爱用诗的习惯,而且诗体繁复。
句式上分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文体上又分谣谚、卦辞、楚辞体等。
蒲松龄的小说也众体兼备,得心应手。
蒲松龄在小说中用诗也像六朝志怪小说一样,讲究诗体、诗意和人物情节的和谐。
像《凤阳士人》中那个所谓“丽人”挑逗士人“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
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
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
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
”冯镇峦说这曲子有风尘之气,“俗中雅调,似《金瓶梅》中语。
非大雅之音也。
”他的感觉很正确,因为那个“丽人”其实是个妓女。
从中我们看出蒲松龄塑造人物的时候,是很讲究人物身份和语言
(下转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