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自己的形象教案

合集下载

雕塑课程教案

雕塑课程教案

《雕塑》课程教案院系:教研室:课程名称:课程代码:任课教师:编写时间:第一章雕塑语言一、教学目的:1.掌握雕塑基本特性2。

了解雕塑基本语言构成因素二、教学重点:1。

雕塑与装饰雕塑2.雕塑的表现形式三、教学难点:a。

绘画训练的方法b。

人物的形体结构四、教学内容:一、雕塑概述雕塑是造型艺术的门类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度空间内塑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可视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它的立体性是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区别。

通常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是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造型,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内容.雕塑占有着三度空间、是立体的、静止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因此它不能像绘画一样用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形象,也不能像音乐一样借助声音去表现旋律,更不可能像电影一样去表现情节过程。

二、装饰与装饰艺术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原始人类为了改造自身的生存处境,从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逐渐摸索和感知到了对称、平衡、均匀、光滑、线条等这些美的因素的存在,并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美的原则运用到实践之中.这种对形式美的自然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累积起来的技巧,推动了装饰观念的发展。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通的艺术形态之一.装饰艺术是离人生活最近的艺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大到公共环境设计,小到居室装修与布置,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与装饰艺术有关。

装饰艺术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是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使这种功利要求在更完善和方便人们的同时,更能获得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愉悦感,能享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幼儿园美术课程教案之认识自我形象

幼儿园美术课程教案之认识自我形象

作为一个幼儿园美术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美术教育,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因此,我将介绍一下关于幼儿园美术课程教案之认识自我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象,理解自我。

2.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的美术艺术素养,提升其绘画和手工技能。

4.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和情感交流。

教学方法1.游戏互动法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游戏互动法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想象一个自己的形象,可以是兔子、小鸟、狗狗等等。

然后选择一种角色,进行游戏,根据角色表演行为、语调等,来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2.绘画表现法在幼儿园美术课中,老师可以用画画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形象。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画出自己的形象,比如头发、脸、身体、手、脚等身体部位,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喜欢什么颜色和形状等,从而了解孩子对自己的审美意识。

3.规范自制法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老师可以用手工制作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用纸板、彩纸等材料让孩子自己制作自己的形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

教学原则1.知识和技能并重在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并重。

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并且在技能层面上,通过绘画、手工、表演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美术艺术素养,加强他们的绘画和手工技能。

2.个性和共性并重在幼儿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对于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技能也要进行相应的辅导。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共性,让孩子们相互学习和交流,并且让他们在共同的美术项目中加强感性认知和审美意识。

17初中美术教材教案

17初中美术教材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教材《雕塑自己的形象》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最具特点的我。

2.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3. 学会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教学准备:1. 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2. 小镜子3. 图画纸4. 铅笔5. 橡皮教学方法:1. 展示法2. 实践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五官有特色的人物图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五官特点,教师总结。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脸,思考脸部特征与个性的关系。

4. 学生用自己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思考自己的特点。

二、新授(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如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耳朵等。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五官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3. 教师展示各种雕塑方法,如刻、粘、挖等,并讲解其应用场景。

4. 学生练习用铅笔在图画纸上绘制自己的五官,注意突出自己的特点。

三、创作实践(15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雕塑方法,用铅笔在图画纸上绘制自己的形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交流、分享,互相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并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凝神造像一一中国传统雕塑 高中美术课教案

凝神造像一一中国传统雕塑 高中美术课教案

凝神造像一一中国传统雕塑高中美术课教案教案主题: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学科:美术年级:高中时间:4-6节课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学习基本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和雕塑造型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创作一件中国传统雕塑作品。

二、教学准备:图片和示例作品,包括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作品和现代雕塑家的作品。

雕塑材料,如黏土、木材、石膏等。

雕刻工具,如刀具、雕刻刀等。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示范和讲解。

三、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引入:介绍中国传统雕塑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雕塑基础知识:讲解基本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如黏土塑像、木雕、石雕等,并展示相关的示例作品。

练习:让学生使用黏土进行简单的塑像练习,练习塑造基本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课:回顾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黏土塑像练习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人物形象的观察和表达:讲解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素,如头部、身体比例、手部姿势等,并展示相关的示例作品。

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练习,尝试塑造更具表现力和细节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课:雕塑技法和处理方法:介绍雕塑的常用技法和处理方法,如捏、切割、修饰等,以及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示范和实践:教师进行雕塑的示范,演示不同的雕塑技法和处理方法。

学生实践:让学生使用所选择的材料进行雕塑实践,体验不同材料的表现力和雕塑的过程。

第四节课: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雕塑作品,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评价。

鉴赏与解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示范作品和学生作品,讨论其中的意境、表达和艺术特点。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他们在中国传统雕塑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教学扩展:组织学生参观雕塑展览,特别是中国传统雕塑的展览,让学生亲自接触和欣赏真实的艺术作品。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自己的雕塑风格和创新。

邀请专业雕塑家或美术教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美术课程教案(雕塑)

美术课程教案(雕塑)
(二)大屏幕展示:
1.《掷铁饼者》
2.《米洛斯的维纳斯》
3.《大卫》
4.《马赛曲》
5.《阿波罗与达芙妮》
6.《思想者》
归纳:
西方雕塑的特征: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
三、小结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灿烂的雕塑艺术,但是二者分属两大独立的美术体系,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雕塑与空间观念之间的媒介分别是绘画和雕塑,本文将试着探寻中西雕塑的各自特征及所共有的价值.
二、授新:
雕塑(板书)
第一节雕塑的起源与发展(板书)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今天,我们从中读解人类的历史,读出许多竹帛简牍之外的东西。的确,雕塑以它特有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记述着历史,补充着文字无法言说的部分。
四、拓展:
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雕塑,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类雕塑?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教后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名家名作雕塑欣赏
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我的肖像小班幼儿教案

我的肖像小班幼儿教案

我的肖像小班幼儿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肖像是什么,认识自己的五官和头部构造。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3.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肖像的概念,了解自己的五官和头部构造。

2. 通过绘画活动,让幼儿尝试画出自己的肖像。

三、教学难点。

1. 让幼儿理解肖像的概念和意义。

2. 帮助幼儿掌握画肖像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彩色纸、颜料、画笔、镜子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内的绘画区域。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肖像画,让他们猜猜这是谁的画,引出肖像的概念。

2. 学习肖像的概念。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幼儿了解肖像是用画笔或摄影等手段表现出来的人的面部形象。

并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他人的面部特征。

3. 认识五官和头部构造。

老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幼儿介绍面部的五官和头部的构造,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和头发等部位。

4. 绘画活动。

让幼儿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面部特征,然后用彩色纸和颜料尝试画出自己的肖像。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体验自己创作的乐趣。

5. 欣赏和分享。

让幼儿将自己的肖像展示出来,让他们相互欣赏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们对肖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面部特征。

通过观察和绘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引导幼儿进行类似的绘画活动,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会注重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肖像进行尊重和欣赏,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和品德素养。

《雕塑要素及雕塑语言》教案

《雕塑要素及雕塑语言》教案

《雕塑要素及雕塑语言》教案雕塑要素及雕塑语言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雕塑的要素和雕塑语言,帮助学生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能够认识雕塑的不同要素,并能够运用雕塑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

二、雕塑的要素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塑造实体的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雕塑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状:雕塑的形状是其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形状可以是几何形状、有机形状或抽象形状,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不同的形状。

2. 纹理:雕塑的纹理可以给作品带来丰富的触觉感。

纹理可以是粗糙的、光滑的、凹凸不平的等等,艺术家通过巧妙运用纹理可以给作品增添立体感。

3. 空间:雕塑的空间是指作品所占据的三维空间。

艺术家可以通过控制雕塑的大小、比例和位置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

4. 材料:雕塑的材料是决定作品外观和触感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雕塑材料包括石膏、铜、石头、木头等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效果。

5. 色彩:虽然雕塑通常是以实体形象呈现,但色彩的运用可以给作品增添生动感和表现力。

通过采用不同的色彩技巧,艺术家可以使雕塑更具吸引力。

三、雕塑的语言雕塑语言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方式和手段。

雕塑的语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 比例和尺度:艺术家可以通过调整雕塑的比例和尺度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2. 姿势和动态:雕塑的姿势和动态可以传递出人物形象或物体的特定状态和情感。

艺术家可以运用姿势和动态来创造出动感或静态的作品。

3. 细节和造型:雕塑的细节和造型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方式。

通过精细的刻画和造型技巧,艺术家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逼真。

4. 空间关系:作为三维艺术形式,雕塑的空间关系对于作品整体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安排雕塑之间的距离和位置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四、教学活动1.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的雕塑作品,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的不同要素和语言表达方式。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
第一部分:引入与激发
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可以包括古代罗马的大理石雕塑、中世纪的木雕以及现代抽象雕塑等。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作品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雕塑艺术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讲解
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分类(如圆雕、浮雕)、材料(如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等)以及工具(如凿子、锤子、电动雕刻机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对雕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三部分:实践操作
实践是学习雕塑的关键。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动手制作自己的小型雕塑作品。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雕塑材料和工具,并确保安全使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主题,进行自由创作。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雕塑的立体构成和空间关系。

第四部分:作品展示与评价
完成作品后,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雕塑展示给全班同学。

通过相互观摩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启发。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创意和技巧的运用,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部分:拓展与深化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艺术,教师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美术馆或雕塑公园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实的雕塑作品,感受其质感和空间魅力。

可以邀请雕塑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作经验。

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塑自己的形象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的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

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最具特点的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

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张无声的介绍信,传达了我们的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

特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因为它代表了自己个性的形象。

你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特点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新授
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讨论,我们得知,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相貌”的知识。

(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一)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不但反映性别,还表现出人的某些爱好,性格。

讨论总结:长发、短发、直发、卷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反映出潇洒、直率、古典、时尚等个性。

(二)脸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脸基本上是卵圆形,但仔细分析又各有特点,找几个脸形有特点的同学分析,如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

老师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每个人的脸“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请同学们用小镜对照自己的脸形,找出自己更靠近哪一种?
(三)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天然屏障,脸上浓重的一笔。

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并讨论。

长眉、短眉、浓眉、淡眉、平眉、上挑眉、下垂眉……等
(四)眼睛像是什么呢?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看看自己的眼,杏眼、吊眼、垂眼、平眼、细眼、眯眯眼……你是哪一种?
(五)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看看、摸摸自己的鼻子,它是什么样子?高鼻、塌鼻、瘦鼻、肥鼻、长鼻、短鼻、勾鼻等等
(六)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自己的唇形,有平嘴、大嘴、小嘴、上厚嘴、下厚嘴……无论那种嘴,老师都希望它的嘴角永远是向上提的,因为这说明我们永远在微笑。

微笑的姿态永远是最美的!
(七)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它也有长短、厚薄、大小之分。

以上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脸,怎样去表现才让人过目不望,印象深刻?先看看冯小刚、陈佩斯、宋丹丹的相片,每看一位都让学生讲出他(她)的五官特征、脸型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像证实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讨论如何表现人的特征:一、夸张的手法,将特征因素适当加强,例如嘴大是一特点,就适当将画中嘴的尺寸比实际还大。

二、用突出的手法,增强特征部分的对比强度和刻画力度,或用削弱非特征部分强度的方法,突出特点,也就是要有主次之分,不处处夸大。

比如重点刻画有特点的眼睛,削弱非特征的耳朵。

三、布置作业:
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脸形、发型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性格,从不同角度选一自我感觉最美、最酷的造型,可结合漫画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画一张生动的画像。

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四、小结:
用展览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共同分享,体会是否挖掘了内心的情感和突出了自己的外形特征。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他们会去主动地联系自己,学习效果便十分明显。

教与学真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去研究的,不能把全部的知识都通过教师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