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的典型叙事——论《三十九级台阶》中的主体分化现象
《台阶》优秀PPT课件

故事情节
主人公李四在追求自己的 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经 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 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人物关系
01
02
03
04
李四
故事主人公,一个勤劳、善良 、有追求的农民。 Nhomakorabea张三
李四的好友,一起奋斗的伙伴 。
王五
李四的妻子,支持他的事业和 梦想。
赵六
村里的恶霸,与李四发生冲突 。
情节发展
01
02
03
02
在课件运行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如图片加载失
败、动画效果不流畅等。
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准确
03
在某些内容的表述上,存在一些不够准确或模糊的地方,需要
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未来展望
加强互动性
未来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进一步增强互动性,通过更多的互动环 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制作技术水平,减少技术问题的出现,提高课件的流畅度和 稳定性。
分析《台阶》主题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效果,总结其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 响和改变。
主题应用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深 入探讨如何将《台阶》的主题思想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
主题启示
主题启示一
人生的追求与奋斗是不断向上的 过程,需要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主题启示二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 种困难和挑战,保持坚定的信念和 毅力。
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父亲与邻居的 交往、父亲的回忆等情节,使故
事更加丰富多样。
人物塑造
父亲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和情节展开,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有追 求的父亲形象,让人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侦探小说的典型叙事

侦探小说的典型叙事作者:白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叙述主体分化是叙述学中的普遍现象,它涉及叙述主体中的各个层次,体现在主客体各部分复杂变化的关系中。
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中,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板所表现的主体各层次关系极具代表性,主体分化的程度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形成了典型的叙述风格。
侦探小说的经典作品《三十九级台阶》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主人公汉内的自身活动展开叙述。
因此,叙述者自称“我”与故事主人公汉内的身份重合。
综合看来,主体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在《三十九级台阶》中所产生的分化符合一般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也反映了各要素在推理叙述中与其他叙述文本的区别性特征。
这样的主体分化不仅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格局,也使作品本身更具叙述典型性,从而奠定了作品经久不衰的地位。
关键词:《三十九级台阶》;侦探小说;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主体分化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83-03《三十九级台阶》是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约翰·巴肯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悬疑小说。
作者借“一战”为背景,以第一人称视角构造了理查德·汉内这一经典的悬疑推理人物。
作品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主人公汉内的自身活动展开叙述。
因此,叙述者自称“我”与故事主人公汉内的身份重合。
综合看来,主体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在《三十九级台阶》中所产生的分化符合一般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也反映了各要素在推理叙述中与其他叙述文本的区别性特征。
这样的主体分化不仅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格局,也使作品本身更具叙述典型性,从而奠定了作品经久不衰的地位。
一、问题的提出——叙述者作为一种亲历者由于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是“现身式”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因此在《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我”既是小说主人公汉内,也是以“我”来称呼自己的叙述者汉内。
解读《台阶》的四个视角

台阶高 , 屋 主 人 的 地位 就 会 相 应 高 吗?
很显然 , 这种 说法 是错 误 的 、 矛 盾 的 。但 “ 父
亲” 作为一个普通 的农 民, 他偏偏 信奉 这种说
法, 他 的思 想 已经完 全被 这 种封 建残 留的传
2 0 1 4 年第 1 0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课堂观察
高 的 台阶感 到不适 应 。在 我 的引导 下 , 学生 甚 至还揣摩 出 : 当时“ 父亲” 没有 想 到别人 还
会 问他 “ 晌午吃 过 了吗” 这 样 的问题 , 他 当时
高 台阶 的 “ 父亲” 还 习惯 于原 来 的三 级 低 台
阶,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 动上 , 他都没 能适 应九级高 的新 台阶 , 读 来让 人 有一 种 隐 隐的
后的情况下 , 这种错误 的 、 矛盾 的乃至有 些愚 昧的说法 必然会 导致“ 父 亲” 的悲剧命运 。教
得 自家的台阶低 , 羡 慕别人 家 的高台 阶; 他 不
甘心低人一等 , 立下宏愿 , 造 一栋有 高 台阶的 新屋 。“ 父 亲” 体壮如牛, 吃苦耐劳, 自信 执
学 中, 我引导学生两次 品读 这一 细节 : 第一 次
造高 台阶时内心 的兴奋 。 矛盾 之 三 : “ 正好 那会 儿 有人 从 门 口走
过, 见到 父 亲就打 招呼说 , 晌午饭 吃过 了吗?
父 亲 回 答 没 吃 过 。 其 实 他 是 吃 过 了, 父亲 不
行 品读 , 揣摩人物 的内心世界 。
矛盾之 一 : “ 台阶 高, 屋 主人 的地 位就 相 应 高。 ”
解读《 台阶 》 的 四个 视 角
章 林
( 江 苏省 泰 州 市姜 堰 区克 强 学校 , 2 2 5 5 0 0 )
约翰·巴肯间谍小说探析——以《三十九级台阶》与《绿斗篷》为例

(h  ̄a 2 04 , hn ) p c le nB t h& A r a i r ues d n aoo t y m i Wagi h @ S a i 04 4 C ia ,Sei i si ri n az is me cnLt a r t yad N b kvs d .E a . nxa・ i i et u u l
Aut r:W a a,Ph. o s i r a ie st ho ng Xi D fEa tChna Nom lUn v r iy,L c u e fFo eg La g g sDe rme ti h ngH a e t r ro r in n ua e pa t n n S a iUnie iy v r t s
c aa tr ain a d s l l fa u e s s e s n s s h c e t e mo t r p n l me tt h e d l . h r ce z t n t e al e t r u p n e a d r k ,w i h a h s i i g e e n o t e ra e i o y i r gp  ̄ Ke r s o n B c a S y S o e t e T i y Ni t s G e n n l y wo d :J h u h n p t r s h r — n S e re ma t i h t e p e
同一平台上的不同向度——林白、陈染九十年代作品差异性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一平台上的不同向度——林白、陈染九十年代作品差异性分析姓名:龙彬彬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何锡章20090501摘要一部分觉醒了的女性,拿起手中的笔,用以作为挑战男权社会的武器。
女性文学,就此诞生。
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三阶段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林白和陈染的作品代表了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两座高峰。
她们的作品有不少相同的方面,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从题材上看,林白的小说主人公积极投身社会,陈染的主人公与现实疏离;林白笔下的夫妻性生活不协,是婚姻的主要问题,陈染认为夫妻间主要是精神疏远;林白作品中的母亲对女儿是本能的无私之爱,陈染塑造的母爱则出现了偏执;林白的小说与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契合,陈染则主动地疏离。
从表现形式上看,林白更感性,陈染更智性;林白运用元叙事,陈染运用多种叙事手法的交叉,林白的语言风格呈现神采飞扬,陈染却冷峻沉郁。
在女性观上,林白和陈染对异性情人、父亲的处理不尽相同,在姐妹情上也有分歧,对最优秀的女子也有不同的看法。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林白和陈染的价值观与创作思想的不同造成的。
她们一个信奉生存第一,一个信奉精神唯上;一个认为写作即生活,一个认为写作即思考。
她们用不同的经历,从不同的视角,充分展示了女性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中国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至少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对文学和女性解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文学林白陈染差异AbstractAs some women awaken, they wrote by their language to challenging for male. Female literature was born. Lin Bai and Chen Ran are the best writers between women in the 90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writings also, although some are the same.On the theme matter,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Lin Bai’s writings put them in the world, while Chen Ran’s away;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re sex in Lin Bai , but are talk in Chen Ran; Mother is self-giving in Lin Bai and illiberal in Chen Ran; Lin Bai’s writings are affected in time, while Chen Ran’s are not.From the emitting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writings, Lin Bai is good at sensibility while Chen Ran is good at thinking. They took different orations to build different scene. And Lin Bai’s style is fly, while Chen Ran’s is calm.As female writers, both Lin Bai and Chen Ran wrote some stories about male and female. But they wrote different men and father, different sister sensibility and the best women.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writings because they had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the concepts. Lin Bai think life is the fist, while Chen Ran think thinking is the fist.Lin Bai and Chen Ran provide enrichment of the feminine literature by their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the concepts. They point out two way at least. Their writings are contributed the female liberate in china.Keyword: Feminine literature LinBai ChenRan differenc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侦探小说的视觉性特征析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

创 作 。约翰 ・巴肯 的 《 三 十九 级 台阶 》创 作 于2 O 世纪 之 初 ,正是 侦 探小 说 大量 涌 出的大 好 时光 ,具 备 了一 部优 秀 的侦 探小说 所 应有 的特 点 ,同时也 涵 有 侦探 小说 的 视觉 性特 征 。本 文将 从被 害 者 ,犯罪 者 和侦 探 三方 面展 开分 析 ,进 而又 可 以说 明视 觉文 化 中或 多或 少所 蕴含 的冷 漠性 、窥 视 性和 进攻 性 关 键词 :视 觉文 化 ;视 觉性 ; 目视 ;窥 视 ;冷 漠
文化艺术
从侦探小说 的视 觉性 特征析约翰 ・ 巴肯的 《 三十九级 台阶 》
杜晓声
( 西 安 外 国语 大学 ,陕 西 西 安 7 1 0 1 2 8)
摘
要 :侦 探小 说 以其 独特 的叙 事 模 式和 人物 创作 成 为大 众 文化 的 宠儿 。 而在 目前 的大 众 消费 文化 中 ,视 觉文 化崭 露 头角 ,所 以势 必会 影 响文学
一
『 4 ] 外貌的构成因素有很多 ,像衣着 ,眼神 ,表情 ,五官长相等 , 其中 有些是 可以伪造 的。在 日常交 往 中,由于不同的原 因人 们会伪装 自 己,而伪装 的 目的则是想获得 自己所希望的评价 。他人的评价则扮演 着判断这场 自导 自 演剧成功与否的评委。侦探小说 中的犯罪者是最常 利用这一因素的。另一方面 ,从空间描写来看 ,作者更愿意把犯 罪者 和侦探放置在一个相对较小或者密闭的地方 , 这样做 的目的是想利用 景象来迷惑视 觉。作者在设置场景时 ,总会 在犯罪者上场之前 先出现 关闭的门床 ,静止 的桌椅等空间 因素 ,致使人的视觉在此处停留 , 拒 绝向其他地 方延伸 。这种技巧散发着一种征 服欲望 ,操控欺骗视 觉。 归根到底 ,这是作者 自己导演的好戏 ,视觉不知不觉被收买后 ,人们 忘却 了扪心 自问。这种巧合性和场景的细致 描述看似 “ 疏而不漏”, 实际上是种善意的欺骗 , 为 以后情节得以继续做的铺垫 。
《台阶》赏析

《台阶》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台阶》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
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电视连续剧剧本《丰子恺》(合作)、《无名的功勋》(合作)、《钱塘人家》(合作)、《大潮烟雨》、《卧薪尝胆》、《天下粮仓》(均录制播出)等。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电视剧《卧薪尝胆》获第二届首尔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该剧剧本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
现任浙江省嘉兴市作协主席,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
台阶táijiē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识记字词:凹(āo)凼(dàng) 门槛(kǎn) 涎(xián)水揩(kai) 嘎(gā)筹(chou)划黏(nián)尴尬(gān gà)撬(qià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秘密——以《台阶》为例谈小说形象的解读

030 I文本•解读丨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秘密—以《台阶》为例谈小说形象的解读 ◎龚锦辉龚錦辉,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教师。
部编七年级下第三单元选了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小说中的父亲一生都在编 织一个朴素的梦想一建造一座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
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辛劳作,梦想终 于实现,然而,当梦已成真之时,父亲竟在惶惑 中黯然老去。
课文一方面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 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现状而的,一方面,小说 一的哀伤色彩。
对父亲形象的析小说学的中之重,下面从文文,逐析,还原父亲的本来面目。
_、浅层阅读,读出一个意气风发的父亲通读全文,我们很快会发现父亲的 可贵之处——“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这是一个 怀揣着人生梦想的父亲。
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 了的 。
”“于,一年中他七个月 ,四个月去 ,个月在 屋,剩下半个月 过年、编 。
一个为梦想的实现 的父亲。
他的 ,,沙子和泥土。
了过年,父亲才在家一次脚。
一个 劳的父亲。
“父亲老实 累了一 ,没人说过他有 ,父亲 己有地位。
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 新屋。
一个谦卑屈的父亲。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读出一个勤苦耐 劳、厚道朴实、坚韧不拔、谦卑有梦的父亲。
于 ,一个似乎浑身有着使不完劲,对未来充满美 好憧憬的父亲跃然纸上,他 么意气风发!交时,们只要稍加指导,生 就能找 :样的文,对这位父亲充满意,有时心一笑,有时惊叹感慨。
即便只浅层阅读,《台阶》并 的阅读障碍。
们甚至可以再让学生找出父亲最为意气风发的一段文字一“那天早上父亲天亮就起了床,听着父 亲的脚步声轻地响进院去。
起时,父 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
……父亲浮在雾。
父 亲头 像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都艰难挑一颗至数颗小,父亲踏黄的一起一伏。
了便 头,头上一就满了黄的 。
和两个助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
段文字简直就是父亲最为光彩夺目的赞 美诗!一个“浮,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轻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金(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28)摘要:叙述主体分化是叙述学中的普遍现象,它涉及叙述主体中的各个层次,体现在主客体各部分复杂变化的关系中。
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中,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板所表现的主体各层次关系极具代表性,主体分化的程度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形成了典型的叙述风格。
侦探小说的经典作品《三十九级台阶》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主人公汉内的自身活动展开叙述。
因此,叙述者自称“我”与故事主人公汉内的身份重合。
综合看来,主体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在《三十九级台阶》中所产生的分化符合一般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也反映了各要素在推理叙述中与其他叙述文本的区别性特征。
这样的主体分化不仅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格局,也使作品本身更具叙述典型性,从而奠定了作品经久不衰的地位。
关键词:《三十九级台阶》;侦探小说;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主体分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83-03《三十九级台阶》是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约翰·巴肯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悬疑小说。
作者借“一战”为背景,以第一人称视角构造了理查德·汉内这一经典的悬疑推理人物。
作品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对主人公汉内的自身活动展开叙述。
因此,叙述者自称“我”与故事主人公汉内的身份重合。
综合看来,主体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在《三十九级台阶》中所产生的分化符合一般侦探小说的叙述模式,也反映了各要素在推理叙述中与其他叙述文本的区别性特征。
这样的主体分化不仅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格局,也使作品本身更具叙述典型性,从而奠定了作品经久不衰的地位。
一、问题的提出——叙述者作为一种亲历者由于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是“现身式”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因此在《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我”既是小说主人公汉内,也是以“我”来称呼自己的叙述者汉内。
作者巴肯只是想象出理查德·汉内这个人物来向我们讲述汉内自己的经历。
主人公汉内自然是故事中的亲历者,而叙述者汉内在用自己的声音讲自己的故事,那么当文本外的叙述者作为文本中的亲历者出现时,这样两种叙述主体的不同层面又承担了怎样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主体分化的本质上来看。
赵毅衡提出的主体为“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①他认为传统文学理论将作者看作叙述行为唯一主体的观点是陈旧的且缺乏对叙述复杂性的认识。
他同时强调叙述文本中的主体分化并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分析任何叙述文本都适用的法则,即“叙述主体的声音被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个体里,这些个体可以是同层次的,也可以是异层次的”。
②就《三十九级台阶》的文本来看,叙述主体的声音分布在了同层次中的不同个体上。
从整体来看,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这些主体要素处在单一的叙述层次上。
叙述行为中的主人公是汉内,叙述者只有汉内一人,隐含作者也只有一个。
又因为一部作品只可能有一个隐含作者且隐含作者诞生于作品写成之后,是“一个从文本中归纳出来的假定拟人格”,所以隐含作者综合了整部文本的价值,他比叙述者与人物在叙述行为中所体现的主体意识要推迟显现,而且只与作品的文化、道德、美学价值有关。
与之相对,叙述主体中的叙述者直接与叙述行为有关,且主要人物等主体成分也因叙述信息的传递而产生,因此叙述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要由叙述者与人物承担,这主要体现在人物作为作者的化身与叙述者作为一种亲历者两种身份的兼容上。
人物作为作者的化身是埃兹拉·庞德提出的所谓“作者戴上化妆面具进入情节”。
这种作品中的“我”虽然比非面具的真实“我”所占主体意识较多,但决不能将人物意识等同于作者意识。
即使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中,小说主人公充当了大量的作者主体意识,人物意识仍然无法占有全部主体意识。
在《三十九级台阶》中,作者巴肯的亲身经历离奇曲折,与主人公汉内的生活轨迹有某些重叠之处,但巴肯的儿子回忆父亲时表示“汉内是基于埃德蒙·艾恩塞德中尉这个人物原型塑造的”,③巴肯与他一直保持着友谊。
所以,汉内作为作品人物并非是作者巴肯的化身,也就更不会以“我”之名分享更多的作品主体意识。
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当叙述者同时充当文本中的人物,以亲历者身份出现时,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又如何表现?一般认为,第一人称叙述比第三人称叙述占的主体意识要多,因为前者是现身式,而后者是隐身式,而且若是现身式叙述者兼人物又最能表现主体意识。
这种看法虽不能适用所有叙述文本,但在《三十九级台阶》这类经典侦探小说叙述中,现身式叙述兼人物的确最大限度的凸显了文本的主体意识。
汉内是文本中以“我”自称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他使受述者在他的叙述话语中跟随着他的行踪,让人经常会产生叙述者、作者与主人公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也正说明了叙述者对主体意识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作为一种亲历者,就叙述身份来说二者理应亲近,为何在实际的叙述主体关系变化中却产生了分化,此问题要结合侦探小说具体文本来解释特殊模式下的叙述主体分化现象。
二、叙述者与主体各层的关系《三十九级台阶》中的叙述者与人物身份合一却在实际主体分化中关系疏远,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产生了不可靠叙述,要解释这一现象首先要认清叙述者与主体中另一成分——隐含作者的关系。
这需要从作品阅读中推断出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从而明确他与叙述者间的距离。
从《三十九级台阶》形成的文本分析,其隐含作者拥有着强烈的冒险精神。
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机智勇敢,喜欢惊险刺激的探险,内心充满正义感,对个人与国家都有极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乍一看这样的价值体系与作者巴肯的人格特征十分相似,但这些由文本归纳推导出的人格特征并不能与作者的实际人格相等同。
这些从阅读中拟定的价值观伴随着作品的形成而形成,他只能作为叙述主体中的某一层次与叙述者在叙述行为中发生联系。
不难看出,叙述者汉内与隐含作者体现的价值观虽不能完全吻合却也整体一致。
叙述者汉内在文本中多次提及自己忠于祖国、向往和平的崇高追求。
他这样叙述到:“我有一种危机感,觉得灾难迫在眉睫,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认为只有我才可以阻止这场灾难……”,④结尾处也写道,“我已经做了自己最出色的贡献”。
⑤这些由叙述者汉内发出的声音都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价值观,此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距离极为接近,叙述是可靠的。
这符合大多数侦探小说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二者的分化也几乎消失。
既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间不存在不可靠叙述,那叙述者与人物间产生的不可靠叙述原因何在?赵毅衡在谈叙述可靠性时说:“分析叙述者的声音是否‘可靠’,也就是说,是否与隐含作者体现的价值观一致,是分析叙述主体的关键。
”⑥但又补充了一点:“另一种叙述不可靠的标记是叙述者与其他主体意识发生冲突,这时叙述者的意识落入对比之中。
”⑦可见,除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是判定叙述可靠的关键,叙述者与其他主体意识冲突后分化的程度同样影响着叙述的可靠性。
这里的“其他主体意识”大多指小说里的人物。
赵毅衡将造成不可靠程度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主体间道德上的差距,而道德的差距又源于布斯认为的性格上的缺点。
暂且不论叙述者与人物有无性格缺陷或是道德差异有多大,针对侦探小说这样的文学经典而言,叙述者与人物间所产生的主体分化因其悬疑推理的叙事模式便足以疏远二者的距离,由此产生的不可靠叙述难以避免,究其原因十分简单。
赵毅衡认为悬疑推理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表现为:“叙述者对全部叙述有控制权,因此,无论情节如何安排,他必是预先知道悬疑的结局,受述者无法知道被悬疑手法压下的信息。
”⑧这类在侦探小说中最为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三十九级台阶》中也不例外。
作品中汉内身兼二职,作为叙述者的汉内虽不以第三人称全知型角度来叙述,即便他用的是第一人称,他依然站在已知结局的角度上通过回忆(那年五月的一个下午)来叙述已发生过的故事,他对故事的发展可以自己支配叙述方式。
作品结尾处的描述点明了叙述者对结局的控制:“众所周知,三个星期之后,战争爆发了。
”⑨可以看出,叙述者汉内对事件结局早有掌控,他有意识地保留了已知的信息才使作为主人公的汉内并未随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过早地揭开悬念。
所以,主人公汉内并不知晓自己的命运,他成为叙述者任意摆布的一粒棋子。
巧合的是,叙述者汉内也只是在既定的轨迹中发挥着自己叙述的控制权,他的视角既是全知型的,又受人物情节发展的约束,处在一种明知结局却要故弄玄虚的尴尬处境。
我们读者在为戏中人汉内捏了一把汗的同时,也被叙述者有效地牵制住。
同样,叙述者与隐含作者无限接近产生可靠叙述的同时,也逐步偏离了由同一身份构成的人物,其间所有的不可靠叙述都是自己叙述自己形成的主体分化造成的。
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一看似矛盾的分化现象形成了侦探小说与众不同的叙事模式,也丰富了主客体间的亲疏格局。
三、叙述主客体间的亲近与疏离大体上说,叙述主客体间的关系呈现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间、叙述者与受述者间以人物为焦点等距地对称。
隐含作者又要通过叙述者与人物联系,叙述者通过文本将信息传达给受述者。
总之,叙述者在格局中处在中介的位置。
由于《三十九级台阶》这类侦探小说特有的叙事方式,主体间的分化就不可避免地打破了主客体间原本平衡理想的状态,这种格局也反映了侦探小说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
我们已知在《三十九级台阶》中因为叙述者的声音与隐含作者态度无太大出入,价值观也基本一致,二者的距离比正常状态下亲近,在不重合的前提下产生更为可靠的叙述。
而隐含作“一般情况下,者与隐含读者的关系始终稳定,在侦探小说中也不例外。
这一点赵毅衡解释道: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接近的,而且总是对称的,因为他们是从作品中推论出来的人格……他们之间维持共同的价值标准,才使作品完成一定的传达功能。
”⑩基于这个原因,这层主客体关系在大多文本中都缺少变化。
然而,叙述者与受述者的关系就会因为侦探小说的特点变得疏离,因为“侦探小说中的受述者不管现身不现身,不管我们是否能加以考察,叙述的机制决定了他无法与叙述者处于同一认识水平,因为有关情况没有说出来。
”11 因此,叙述者与受述者拉开距离才是悬疑叙述的魅力所在,受述者的困惑与叙述者的隐藏对比越鲜明,侦探小说的期待价值才会越大。
叙述者汉内不仅利用了悬疑叙述的自身优势与受述者拉开距离,他还通过指点干预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凸显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没有因自己兼有人物的身份与受述者亲近。
例如,“你或许认为我很荒谬,自身尚且难保,还有这样的想法,但我偏偏就是这么想的”,12 还有“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阳光灿烂的五月清晨,我尽其所能开足四十马力”。
13 以上两个“你”明显区分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身份,是叙述者汉内有意识地加以干预划清了与读者的界限。
无论是汉内身份的二重性使叙述者与人物间产生主体分化,还是侦探小说的叙述机制使叙述者与受述者的主客体关系疏远,《三十九级台阶》的文本艺术价值都因叙述亲疏格局的变化而提升,成为侦探小说中的叙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