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构及各章思维导图

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构及各章思维导图

《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构及各章思维导图课程结构:《社会保障学》教材共有十三章的内容,总体由四个模块构成。

第一模块:基本理论。

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本内容、思想原则、制度模式、历史发展等。

第二模块:社会保险理论与基本制度。

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及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内容。

第三模块: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介绍。

包括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主要介绍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第四模块:社会保障运营与管理。

包括第三章和第十三章。

主要介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与监管,社会保障行政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

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基本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合作主义”福利体制、第二章社会保障思想和原则效率社会保障分配比工薪分配更注重平等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社会救助的原则社会保障各子项目的公平分配原则社会保险的原则社会福利的原则社会优抚的原则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原则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特征:强制性专项性储备性互济性内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国家社会保障储备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管理完全积累部分积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第四章养老保险定义养老保险特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支付责任模式养老保险结构和内容:覆盖范围、资金筹集、领取条件、保险支付、保险水平、遗属年金、基金运营和管理体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第五章医疗保险定义医疗保险特点国民健康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和强制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结构和内容:(基于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和中国现行制度安排为例)覆盖范围、资金筹集、资格条件、待遇水平、两定点三目录、转诊转院和保险支付公费医疗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六章失业保险定义失业保险特点失业预防失业保险构成就业保障制度失业补救失业保险结构和内容:覆盖范围、资金筹集、资格条件、等待期、支付水平、支付办法、支付期限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法律依据)-----《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等第七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定义雇主责任制模式各国工伤保险制度模式社会保险制模式普遍保障模式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一般原则待遇优厚原则救治、补偿、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工伤认定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内容:劳动功能障碍鉴定工伤保险待遇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2003年)等第八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定义生育津贴医疗护理生育补助生育休假生育保险的意义:中国现行生育保险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5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第九章社会救助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定义功能特征预算标准法(市场菜篮子法)、“1天1美元”社会救助标准计算方法马丁法恩格尔系数法比例法生活形态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

案例分析一 低保可以全额享受低保吗 • 张某,男,38岁。家庭人口3人,妻 子37岁,体弱。夫妻二人均无工作, 孩子12岁,读小学五年级,爱人多 次求职,但一直没有就业,全家每 月只依靠张某在外干临时工的500元 收入生活,现向社区申请低保救助。 若该市低保标准为195元,请问该家 庭可以享受多少低保金额?
一、概念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 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 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二、原则 生存保障原则(保障最低生活,避免挨饿受冻) 普遍性原则(任何社会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有 无职业,只要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均可享受 救助) 法制化原则(法律规范、强制实施) 维护受助者个人尊严原则(现代社会,享受社会救 助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再也不是接受恩 赐、怜悯和施舍了)
三、最低生活标准的概念及确定 1. 概念 最低生活标准又称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在 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由政府制定的、与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 面保障居民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2. 确定方法 一般,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标准的方法有以 下四种: 市场菜篮子法:维持居民生存和发展必不可 少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六、社会救助的对象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那些收入相当 于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30%的家庭和个人应成为救助 对象。 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认为:如果一个成年人的可支 配收入(交所得税和保险税后)低于平均水平的50%, 则属于救助对象。 英国的救助对象分为四类:无固定职业或就业不充 分,无力定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因而无权享受社会 保险者;有权领取社会保险津贴,但不足以维持最 低生活者;领取社会保险津贴已满期限,却无其他 收入者;未参加社会保险,生活又无着落的人。 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分三类:一是“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成 员;二是灾民;三是贫困人口。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无劳动能力、无就业机会或残疾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所实施的一种形式化及制度化的社会帮扶措施。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有效管理社会救助事务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整个救助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一、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实施的基础。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共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能有效避免滥用救助资源和打击救助腐败行为。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公平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障救助对象在享受救助权益时不受任何歧视。

2. 法治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遵循法治的原则,确保救助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高效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当追求高效率,提高救助工作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

4. 透明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确保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救助标准、程序和流程,方便救助对象了解和申请救助。

5. 监督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设立监督机构,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有效防止腐败和滥用救助资源的现象。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救助对象认定:明确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及条件标准,保证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救助标准制定:制定救助标准,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3. 救助申请与审核:建立便捷的救助申请和审核程序,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交申请,并加强审核环节的严谨性。

4. 救助资源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救助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公平地分享社会救助的资源。

5. 救助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救助过程的监督和检查,避免滥用救助资源和打击救助腐败行为。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体系。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医疗救助、教育援助等方式,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实现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法律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实施机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方面论述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首先,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体系。

社会救助法律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导,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社会救助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救助,即通过提供临时性、长期性的经济资助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医疗救助,即为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群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医疗服务;教育援助,即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援助,即通过提供就业培训和岗位安排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其次,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实施机构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的,主要包括社会救助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社会救助部门是负责制定和实施社会救助政策的政府机构,在制定和调整社会救助政策时需要考虑社会救助的目标、对象和资助标准等方面的因素。

行政执法机关是负责监督和检查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情况的机构,主要通过对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进行审核和监督,确保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

司法机关是负责处理社会救助争议的机构,当救助对象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结果不满意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然而,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救助法律的覆盖范围有限,仅涉及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对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援助较少。

其次,社会救助的准入门槛较高,导致许多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无法享受到相应的援助。

再次,社会救助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救助对象难以获得应有的帮助。

最后,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缺乏相关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导致许多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权益了解不足,无法合理维护自身的权益。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教案资料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教案资料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十二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二)城市医疗救助
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低保家庭成员,主要救助的方式 是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对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 自付费用给予补助。医疗救助资金主要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专项 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
住房救助也称廉租房救助,是指政府向收入较低且住房困难的家 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者以低廉的价格配租房屋的制度。住房救 助的目的是保证低收入家庭居有定所。 《办法》规定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 可以申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低收入家庭确立标准由市、 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民政、国土资源、税 务等有关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教育救助的方式
1.义务教育阶段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学生实行“两免(免杂费和书 费)”,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一补(寄宿生补助生活 费)”;对所有城市学生实行“一免(免杂费)”,对城市低保 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免书费,补助生活费)”。 2.普通高中阶段 普通高中阶段主要有三种救助方式:① 国家助学金; ② 学校减 免学费; ③ 鼓励社会捐资助学。 3.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有以下救助方式:(1)励志奖学金;(2)国 家助学金;(3)国家助学贷款;(4)勤工助学;(5)学费减 免;(7)其他资助。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第二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节 专项救助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低收入公 民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宪政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人权保障理论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它包括了人们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

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贫困、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住所、医疗等生活必需品。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人权。

当一部分公民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国家应当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救助。

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国家履行其职责的体现。

如果国家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那么就可能违背了其在宪政框架下的责任。

二、平等原则平等是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幸福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现实中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种不平等。

它通过向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其他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和机会获取方面的差距。

这种援助不是为了创造绝对的平等,而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使社会更加公平。

在宪政框架下,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对待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贫困或弱势地位而忽视他们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正是国家落实平等原则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国家对所有公民的平等关注和尊重。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强调社会的制度和安排应当公平合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东西。

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一部分人因为自身无法控制的原因陷入贫困和困境时,如果社会对此置之不理,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的利益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 二、现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策略
�(一)收集和整理农村社区的基础数据,对农村
社区按发展程度进行分类
�(二)整合资源统筹用于全覆盖的农村贫困救济
制度目标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资产和社会资
本,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扶助和集体福利
第四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足
�(一)社会救济对象极为有限 �(二)社会救济标准仍然过低 �(三)社会救济经费严重不足 �(四)没有建立科学的贫困线 �(五)至今尚未建立失业救助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第四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足与完善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 社会救助是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
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 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 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 对比国际社会保障的经验,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引起
激烈的社会变迁的今天,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也应该建 立一个普遍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 一、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主要措施
� (一)五保供养制度 � (二)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政策 � (三)临时救济措施 � (四)灾害救助制度 � (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六)扶贫政策 � (七)其它救助性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