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干部选拔培养理论探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应用研究作者:徐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51期摘要:本文是关于胜任力模型在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了国内外的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词典,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讨论、AHP赋权等方法,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生会干部胜任力模型并改进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学生会干部;选拔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273-02高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和难点工作。
传统的选拔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充分实现任人唯贤、人尽其用的目标,在工作实践中科学运用胜任力模型理论将是对完善学生会干部选拔机制的有益探索。
一、当前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存在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干部选拔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直接聘用、公开竞聘、民主选举三种,或者是多种方式的结合,这些传统的方式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1.选拔标准设置不合理。
对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基本上套用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方法,实行“德、能、勤、绩、廉”全面考核,没有突出不同岗位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
常常以任职资格替代选拔标准,招聘条件概念化、笼统化,千篇一律,不能反映岗位的针对性要求。
招聘条件有时设置随意,相同岗位在不同时间的招聘条件,可能会有明显不一致。
2.存在主观片面性。
直接聘用的方式往往以团委书记提名为主,容易受个人主观片面性的影响,存在用人失当的情况。
一是容易凭过去岗位的业绩和能力表现选人,没能充分考虑是否具备新岗位的胜任力要素;二是选人视野受限,往往局限于在熟悉的人中、身边人中选人。
3.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
即使在公开竞聘的选拔机制中,由于竞聘选拔的笔试和面试内容设计不科学,竞聘分数也不能客观反映备选对象的岗位胜任能力,导致选拔出的干部到了新岗位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浅谈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

首先袁面试是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的核心环 节袁也是重要的人才测试手段遥 在 面试中袁企业人力资源招聘者可通 过直接与应聘者接触袁获取其多方 面信息遥 但是袁在常规面试环节袁面 试官认知误差尧 面试顺序干扰尧面
试问题设置合理度等因素袁均会影 响最终面试结果的可信度遥 基于 此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可以 利用胜任力模型袁以岗位胜任力为 核心袁以特定组织文化环境下专业 技术人才所需胜任力为基础袁面向 个人尧组织尧行业背景尧岗位袁进行 面试问题的合理设置袁以便对应聘 对象是否具备优秀绩效的关键胜 任力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遥
| HR 业态 | HRYETAI
编者按院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袁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袁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连接也越来越紧密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胜任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遥 因此袁本文以胜任力 模 型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袁分析了胜任力模型研究理论袁阐述了基于胜任力 模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流程袁 并对胜任力模型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中的具体应用进 行了探究遥
选遥 在具体人才筛选阶段袁人力资 源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招聘岗位素 质特征要求袁确定适用人才袁作出 人员任用决策遥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任 用措施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应用研究收稿日期:2018-05-08作者简介:徐进(198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创业创新教育,中小企业管理,经济法。
高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和难点工作。
传统的选拔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充分实现任人唯贤、人尽其用的目标,在工作实践中科学运用胜任力模型理论将是对完善学生会干部选拔机制的有益探索。
一、当前高校学生会干部选拔存在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干部选拔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直接聘用、公开竞聘、民主选举三种,或者是多种方式的结合,这些传统的方式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1.选拔标准设置不合理。
对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基本上套用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方法,实行“德、能、勤、绩、廉”全面考核,没有突出不同岗位学生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
常常以任职资格替代选拔标准,招聘条件概念化、笼统化,千篇一律,不能反映岗位的针对性要求。
招聘条件有时设置随意,相同岗位在不同时间的招聘条件,可能会有明显不一致。
2.存在主观片面性。
直接聘用的方式往往以团委书记提名为主,容易受个人主观片面性的影响,存在用人失当的情况。
一是容易凭过去岗位的业绩和能力表现选人,没能充分考虑是否具备新岗位的胜任力要素;二是选人视野受限,往往局限于在熟悉的人中、身边人中选人。
3.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
即使在公开竞聘的选拔机制中,由于竞聘选拔的笔试和面试内容设计不科学,竞聘分数也不能客观反映备选对象的岗位胜任能力,导致选拔出的干部到了新岗位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4.存在安置性用人的现象。
学生会干部岗位设置数量有限,大量学生会干事无法随着资历的提升进入干部行列,其中“劳苦功高”者的安置问题凸显。
较为普遍的处理方式是设置为数众多的部门副职岗位,即使如此也难以保证他们继续留在熟悉的部门,只能做到生硬“空降”。
浅谈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团学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上 占据 着很 大优 势 。
拔方法。这个概念提出来后 , 各国学者纷纷开展相应研究。 对于胜任力 ,现在 比较统一 的看法是指能将某一工作 ( 组 织、 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 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 深层次特征 , 如态度或价值观、 动机 、 技能、 能力和知识或行 为技 能 , 任 何可 以被 可靠 测量 , 并 能显著 区分优 秀绩 效 和 一 般绩 效 的关键 特征 , 根据 著名 学家 研 究所 得 , 胜 任 力具 有 三 个重 要特 征 : ① 与工作 绩 效有 密切 关 系 , 甚 至 可预测 员 工 未 来的工作业绩 ; ②与工作情景相关联 , 不是恒 久不变 , 呈动 态性 ; ③ 能 有效 区分 优 秀绩效 者 与普通 绩效 者 。 二、 目前高 校 团学 干部存 在 的 问题 及选 拔 机制 当代 大学 生 在 日新月 异 的科技 产 品及 发 达 的网 络环 境 下, 生活学习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生通 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接触 到虚拟网络上的 良莠 不齐的内 容, 接触新鲜的事物 , 接受着不同思潮 的碰撞 , 使他们形成 了视 野 宽广 , 对 新鲜 事 物接 受快 的特 点 。 但 高度 发达 的 网络 同时也带 来 人 际交往 上 的缺失 , 他们 的行 为相 对独 立 , 自我 “ 立” 起来 , “ 动” 起来 , “ 多彩” 起来。追寻“ 言意兼得” 的阅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
如何有效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为人才选拔与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胜任力模型是指在一项工作或任务中,成功完成所需具备的一系列技能、知识和行为的集合。
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价值观、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通用技能是跨职位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则是特定职位所需的专门技能。
胜任力模型适用于各类企业和组织,可用于识别和评估人才,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人才选拔方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应聘者的潜在能力。
传统的选拔方法往往只于应聘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忽视了个人的潜在特质和行为模式。
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方法,则可以帮助企业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预测其未来在工作中的表现,从而更准确地选拔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分析员工现有能力与胜任力模型所需能力的差距,可以为不同员工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便帮助他们迅速提升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员工的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选拔标准不清晰、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胜任力模型的作用,企业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企业需要建立清晰的胜任力模型。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文化价值观,明确所需人才的胜任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选拔和培养标准。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准确性,还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干部培训下作研究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干部培训下作研究摘要:能力的培养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胜任力理论的介绍,初步构建了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并对如何开展胜任力培训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高校干部培训《湖南省高校干部培训质量与效益问题调研报告》显示,我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在提高质量与效益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的目的性需要深化,内容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三是培训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我们认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创新亟待吸收和借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先研究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操作层面的设计,才能增强高校干部培训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其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胜任力理论逐渐介绍到国内,并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们将胜任力模型引入到高校干部的培训过程中,构建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高校干训体系已具备了条件。
一胜任力及高校干部胜任力模型哈佛大学的McClelland教授于1973年提出了“胜任力”概念。
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组织中有卓越成就的人与表现一般的人区分开来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态度、自我形象、特质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
它是可以被测量的。
McClelland关于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把知识、技能归于冰山的上半部,是容易看得见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品质与动机等则位于冰山的底层,比较难以感知和挖掘,但这些又正是区分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也是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所关注的重点。
目前,研究者已经建构了如下几种高校干部胜任力模型。
一是林日团等建构的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胜任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学术(业务)素养、尊重理解、民主责任、教育信念、教育视野、团结协作、成就驱动、沟通表达、决策判断、目标监控、创新开拓、组织协调、授权激励等13项胜任特征。
二是姚林建构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技术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技术 旨在选拔具备核心胜任力的优秀 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胜任力模型的定义
胜任力模型是指一组具体的、可衡量 的、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能力素质 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 观等。
胜任力模型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 依据,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选拔具备 核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
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评估个人在各项胜任力上的表现 ,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 培训计划。
提升自我认知
激发自我驱动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过程能够激发 员工的自我驱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 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 进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
0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技 术
02
胜任力模型在人才选拔中的作 用
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确定关键绩效领域
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明确关键绩效领域和行为指标,为选拔标 准提供依据。
评估行为表现
基于胜任力模型,通过面试、模拟情境等方法评估候选人的实际行 为表现,更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
筛选高潜力人才
通过比较候选人在各项胜任力上的表现,筛选出具有高潜力和适应 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
详细描述
评价中心技术是一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技术,通过设计一系列模拟实际工作情境的评估活动,如小组讨 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观察和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表现和应对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具备胜任特定职 位所需能力的应聘者。
360度反馈评价法
总结词
从多个角度获取应聘者的能力和表现信息,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实施和持续更新的挑战
要点一
国企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选拔体系研究

国企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选拔体系研究发布时间:2022-04-11T10:14:34.51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月上作者:王莹[导读]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有企业中层选拔体系,依托胜任力模型,将干部选拔的过程定量化分析,有助于更高效的完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中煤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王莹摘要:随着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有企业中层选拔体系,依托胜任力模型,将干部选拔的过程定量化分析,有助于更高效的完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干部选拔;国有企业一、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1.胜任力理论概念“胜任力”这一词汇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区别于普通人和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成就这一人群的特征,能够对不同人群进行区分的衡量标准也是多样化的,比如一个人的特质,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能够北量化并且可以进行比较的个体特征都可以算为其中的标准。
也有一些研究人员会从广义的角度来对“胜任力”进行定义,主要的衡量标准为职业、行为和战略。
文章中所说的“胜任力模型”是指对在特定岗位有一定成就的人员组合,也就是将具有较强胜任力的结构进行组合[1]。
2.胜任力研究方法研究胜任力和构建胜任力模型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需以具体岗位作为载体;二是胜任力模型中包含的胜任力要素是能达成高绩效成果的内在和外在特质的集合;三是胜任力模型是有序的特质集合体,并非简单的特质排列。
目前国内外学者常认为胜任力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量化易观察到和测量特质,另一部分是不容易被观察到和测量的内在特质[2]。
二、国有企业中层干部选拔中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国有企业在我国基本经济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我党对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一直有很高的工作要求,要做好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遵循,全面提升干部选拔任用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1 n
三、 能岗匹配研究 胜任力模型建立以后, 即可以针对相关岗位开展能力测评、 干
部培养和能岗匹配等工作。 能岗匹配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测量的方 法进行, 直接测量建立在主观或感觉匹配的基础上, 具有较大局 限性;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体系建立在间接匹配的基础上, 其过 程实质是测算人选与相关岗位模型胜任特征的匹配程度, 然后加 权求出整体匹配度, 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 干部选拔培养等工作是个有机的整体, 针对 模型可增强干部选拔的有效性, 但以某一个具体岗位模型为目标 的定制式培养则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 在后 备干部选拔培养环节, 先对干部和岗位系列进行预匹配, 确定后 备干部的培养方向, 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后, 在具体的岗位选拔 时再进行能岗匹配, 如图1所示。
时, 可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分析。
级指标分别有n项, 则各模型的二级指标向量为Xij (i=1,2….m, j=1,2….n) , 初步假设各模型的三级指标均为最大值1, 则可得到 各模型的二级指标向量为Xij=1。 第二, 对后备干部进行能力测评。 假设有后备干部Y名, 对照 各模型进行测评, 则可得到每个后备干部对应于各模型的能力向 量Yij (i=1,2….m, j=1,2….n) , Yij1。 第三, 能岗预匹配。 将后备干部测评结果和各模型进行比较, 得出干部最适合发展的岗位系列: 假设Zij=Xij-Yij, 找出最小的
ս㌫ࡇ㜌ԫ࣋⁑රᔰਁ ᒢ䜘㜌ԫ㜭࣋⍻䇴 ਾ ༷ ᒢ 䜘 䘹 ᤄ ษ ޫ
(2) 互补匹配。 若该岗位为公司高层管理岗位, 进一步还可
对整个班子进行互补匹配测算。 由表2的胜任力模型, 互补匹配针 对其中的个人特质指标开展, 测量整个班子的性格特征匹配度,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 计算 班 子 特质向量。 假设 原 班 子有 8人, 个人特质 二 级指 标有10 项, 则 原 班 子 特质向量 为V ij=1 (i=1, 2…. 8 , j=1,2….10) , 假设根据能岗匹配测量, 有3名后备干部都适合 该岗位, 分别令其为i+1=9, 则得到三组班子特征向量为Vij=1 (i=1,2….9, j=1,2….10) 。 第二, 计算特质指标综合差异度。 分别计算三组特征向量的 综合差异度并进行比较, 综合差异度越小的一组为最优的班子特 质向量。 具体方法如下: a.计算每项指标的差异度。 假设任一组班 子特征向量, 即第j列的均值为 j 、 标准差为 , 令Uj= / j , 则Uj 为第j列的差异度指标。 b.计算特质指标的综合差异度。 计算每列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图1
干部选拔培养-能岗匹配流程
能岗匹配具体流程如下:
1.能岗预匹配
能岗预匹配主要是干部与岗位系列的匹配, 以岗位系列的二 级指标项对后备干部的能力测评结果进行比较, 并以此确定后备 干部培养领域。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 假设各岗位系列模型的二级指标向量Xij=1 (i=1,2…. m, j=1,2….n) , 已知有m个岗位系列胜任力模型, 各模型的二
Studies Institute 管理研究院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干部选拔培养理论探究
习潇潇 李磊 李聪超 王慧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一直以来, 如何选拔、 培养优秀的干部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的重要课题。 企业通过建立关键岗位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为依据 开展干部的选拔、 培养与任用, 能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 能有效 选拔培养能岗匹配的干部, 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މᄗγ কӽટॏ ڕसટॏ ปટॏ ᅥྜഭᄩ ّఆඋᄩ ൟէۤଶᄩ ֝މᄗγ ූղকӽcႾܣڟ ܣޙᄓcࢅІટॏcଁཱྀᄗӽ җટॏcדปcڢઌปcೌނc༰ক ູટॏcᆦᄎ໘Ըcٮඹટॏcєჾᄐc௦ࡥڔcໟᆴટॏ юՎݯcڑᅟࠋcݾݲᅖՎcћϢcݣcఆ߬ޝชc ᆑࣅટॏcᆑ ࡃྜ࠺ಊcූղۦᆴc႓ఉcᆦᄎѕ
(1) 编制访谈提纲。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深度访谈法, 对
访谈技巧及时间经验的要求很高, 在访谈前需要做十分充分的准 备工作。 根据访谈要领,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 《党务干部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2) 确定绩效标准。 分组是另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行为事件
访谈法来建立胜任力模型就是通过对比发现业绩优秀组和业绩一 般组的差别来找出胜任特征, 因, 确定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党 务干部划为优秀组, 考核成绩为良好、 一般的划定为一般组。
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指标多以相 关系数表示, 大致可分为三类: 稳定系数(跨时间的一致性), 等值 系数(跨形式的一致性)和内在一致性系数(跨项目的一致性)。 Cronbach’ s α 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 这种 方法适用于态度、 意见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采用SPSS18.0 软件中的Scale (度量) 计算信度系数, Cronbach’ s α 系数越 高代表信度越佳, 通常Cronbach’ s α 值被要求在0.6 以上。
二、 胜任力模型的开发 参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做法, 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要求, 对岗
位进行分级分类, 确定不同领域、 不同层级的关键岗位, 然后采 取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对关键岗位现有人员进行分析, 确定职位 模式和评估指标, 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 建立具体岗位的 胜任力模型。
(2) 问卷信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 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
(1) 能岗匹配。 如能岗预匹配模型, 能岗匹配则可更进一步
测量经培养后的某岗位系列的后备干部匹配具体岗位的情况。 假 设适合第i类岗位系列的胜任力模型发展的后备干部有y名, 经阶 段培养后, 该y名干部的能力测评向量为yj(j=1,2…n), 且该系列 某具体岗位的模型向量为xj(j=1,2…n), 此时, 可根据具体岗位要 求, 明确该岗位的三级指标, 即不再假设每项指标均取最大值1, 以此确定该模型各二级指标之间的权重。 令zj=xj-yj, 找出最小
(3) 实施访谈。 选择若干名党务干部为访谈对象, 根据第二
步中确定的绩效划分标准, 将其分别划入优秀组和一般组。 让被访谈者谈论其在工作中经历的最成功的两件事和两件 觉得遗憾的事件, 重点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情景、 当事人、 主要责 任人以及被访谈者的感受、 想法、 行动以及最终的结果。
(4) 访谈数据的处理。 对原始的记录数据整理, 得到 《党务
2.干部培养
根据岗位系列模型, 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案或培训计划。
3.能岗匹配
当某岗位空缺或需要干部交流时, 即可开展能岗匹配工作, 能岗匹配工作具体分两部分完成:
表2
党务干部胜任力模型
其中专业素质突出了该岗位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还可根据 需要在模型中加入学历经历、 知识技能、 性格行为等具体要求。 同 理, 按此方法也可以得出党政系列其他干部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㜭亴३䝽 ᒢ䜘ษޫ
ާփս㜌ԫ࣋⁑ර 㜭३䝽
ᒢ䜘㜌ԫ㜭࣋⍻䇴
ᒢ 䜘 䘹 ᤄ
的差异度指标, 则得出每组班子的特质综合差异度指标向量Uij, 针对不同岗位, 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得到优化的差异度 指标向量Uij`, 比较三组班子的Uij`, 则Uij`最小时, 为班子的最 优互补匹配。 以上, 通过能岗匹配计算优化了干部选拔工作, 提升了选拔 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中的互补匹配在选拔主要领导时适用 性更强。 综上所述, 基于胜任力的干部选拔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要按照企业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胜任力模型、 固化选拔流程的同 时, 加强干部培养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不断完善干部选拔培 养的闭环管理, 有力地推动企业发展。
P.
73
i j, 则第i类岗位系列为每个后备干部最适合的岗位系列。 Z
j 1 n
(4) 胜任特征项修正。 对收集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 经过模型的修正, 得到党务干部28项胜任特征。 模型包括6个 一级指标、 28个二级指标, 140个三级指标 (每个二级指标又根据 行为特点细分为五项三级指标, 未详细列出) , 模型如表2所示。
(3) 问卷效度检验。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 它是指测量工
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分析效度的方 法主要包括内容效度、 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 没有外部效标
同一系列的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可以以点带面地开发。
P.
72
Studies Institute 管理研究院
2.构建目标岗位胜任力模型
以党务干部为例, 针对岗位展开胜任力研究, 通过行为事件 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部分岗位绩优的人员进行访谈和调 查, 开发出针对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一、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干部选拔培养理论概述与优势分析 胜任力是指将组织中具有高绩效水平人员与一般绩效水平
人员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 职位并表现优异所必需的胜任力总和, 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 胜任力模型是组织实施人员招聘、 培训开发、 绩效管理等工作的 科学依据,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计划是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人才选拔 方式, 是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 建立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再以行 为访谈法、 评价中心法为手段, 进一步完善选拔评价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干部选拔体系是在人才选拔体系的基础 上, 深化能岗匹配为干部与岗位系列、 干部与具体岗位、 干部与 整个班子的多向匹配。 与传统的干部选拔工作相比, 基于胜任力 模型的干部选拔体系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它不仅为干部的个人 发展明确了方向, 更为组织的选拔培养绘制了图谱。 企业可以利 用胜任力模型将干部 “对号入座” , 定制干部与后备干部选拔培 养计划, 高屋建瓴地盘活干部选拔培养的棋局。 因此,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后备干部计划有以下优点:一是具 体而非笼统地对干部进行评估; 二是针对各岗位要求提出具体的 选拔和培训方向, 为提拔和培养干部提供针对性指导; 三是客观 评价干部与岗位系列、 干部与具体岗位、 干部与整个班子的多向 匹配程度, 发掘最合适的人选, 提高干部选拔的信效度; 四是给 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