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
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
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
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中药方剂学试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多项选择题1.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C.最早提出佐药的概念D.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E.为金代成无己所著2.下列方书属于宋代的有( )A.《外台秘要》B.《千金翼方》C.《太平圣惠方》D.《圣济总录》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142.徐之才《药对》二、单项选择题1.C2.E三、多项选择题1. AB2. CDE四、简答题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概述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俗称“处方”。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治法是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根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要点二常用治法中医学的治法极为丰富,目前一般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催吐,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因吐法易损胃气,故体虚气弱,孕妇或新产之后,均当忌用或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证。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ppt课件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 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伤寒论》有关八法的方剂:
汗法----麻黄汤 吐法----瓜蒂散 下法----承气汤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理中丸 清法----白虎汤 消法----桃核承气汤 补法----人参四逆汤
《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尽之”。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概述
治法 辨证审因,针对疾病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特点
多层次 多体系
两个层次: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发展过程看 方先于法,法源于方 • 从辨证论治看 方从属于法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以法统方”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 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八法
汗 吐下 和 温清 消 补 法 法法 法 法法 法 法
《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 “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 • “其实者,散而泻之”------下法 •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 •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 •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 • “损者益之”--------补法
中医方剂和治法

适应范围:食积、气滞、瘀血、水湿内停、痰饮、虫积等。
理论依据:“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使用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8、补法
概念: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正气 的一种治法。
适应范围:虚证
理论依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
使用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扶正以助
适应范围:里热证
理论依据:“热者寒之”
使用注意:1、火热易伤津液,清法常与补阴药同 用;2、清法的药物多为苦寒,易伤阳气和胃气, 不宜常用。
7、消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念: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
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 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大 量使用方剂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 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概括。 当治法理论形成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成 药使用的指导原则。 两者是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治 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概 括为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4、和法 概念: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 邪,调整机体,辅助正气,使表里、寒热、虚实、 上下、脏腑、气血调和的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邪在少阳、疟疾、寒热不和、虚实不 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血失 调等。
理论依据:“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戴天章)
祛邪),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防“闭门留寇”之 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消法和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实邪,但两者有所 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的 病情,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 情况下使用;消法是病在脏腑、经络、肌 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 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出的病情而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
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
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
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
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
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
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
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
例如: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均可应用汗法治疗。
然而,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广温疫论》)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它与和解、调和治法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范围。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至于寒邪伤人肌表的表寒证,当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
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
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已在汗法中讨论,不在此列。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
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
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豪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也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主要目的。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
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
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
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
上述八种治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
对于多数疾病而言,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治法能够符合治疗需要的,常需数种治法配合运用,才能治无遗邪,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配合运用之后则变化多端。
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