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治法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方剂学讲义

方剂学——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即“八法”。
1.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
适用: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兼有表证者。
2.吐法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
适用: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3.下法荡涤肠胃、通泻大便——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二便排出。
适用: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4.和法和解与调和——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和解适用: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适用: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此外,尚有调和营卫、调理肝脾等。
5.清法清热、泻火、凉血——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证等。
6.温法温里祛寒——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适用: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7.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证候。
适用:各种虚证。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的配伍目的略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大,不可缺少。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3.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
2理法方药

(五)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寒证
3.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六)清法 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
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3.使用注意
3.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四)和法 1.定义: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
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和
(和解少阳)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
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二、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四、八法 (一)汗法
1.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
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谢谢观看
2.适应病证:表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风湿在表和风
水证;疮疡、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吐法 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
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王义祁 赵宝林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内科证型、治法、方剂、中药

中医科证型治法方剂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用药:荆芥穗5 防风5 羌独活各5 柴胡6 茯苓6 甘草3 枳壳6 桔梗5 川芎5 党参6 薄荷3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用药: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3.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藿饮加减用药:金银花30连翘15香薷10扁豆10厚朴10(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虚体感冒4.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益气解表-参饮加减用药:人参6紫叶6根6半夏6前胡6茯苓6木香4枳壳4桔梗4皮4炙甘草4(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5.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寒,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用药: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表,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止咳散:桔梗9荆芥9紫菀9百部9白前9甘草3皮6 (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2.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用药: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3.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肃-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用药:桑叶3杏仁5象贝3沙参6栀皮3香豉3梨皮3(清宣凉剂,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伤咳嗽4.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汤:半夏15橘红15白茯苓9甘草4.5三子养亲汤:子白芥子莱菔子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中医方剂与治法

理论依据:“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戴天章)
特点:作用比较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病情比 较复杂,应用较为广泛。
5、温法 概念: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使在里之寒 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 适应范围:里寒证 理论依据: “寒者热之” 使用注意:寒邪易伤阳气,温法常与补阳药同用。 6、清法 概念: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 适应范围:里热证 理论依据:“热者寒之” 使用注意:1、火热易伤津液,清法常与补阴药同 用;2、清法的药物多为苦寒,易伤阳气和胃气, 不宜常用。
2、吐法
概念: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 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痰涎阻于咽喉、胸膈,宿食留 置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
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
使用注意: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 损胃气,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 应慎用。
3、下法
概念: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的 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实邪积滞从下而出 的一种治法。
适应范围:虚证
理论依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
使用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扶正以助 祛邪),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防“闭门留寇”之 弊。
消法和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实邪,但两者有所 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的 病情,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 情况下使用;消法是病在脏腑、经络、肌 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 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出的病情而设。
适用范围:胃肠积滞、痰饮、积水等。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488024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7.png)
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 论。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 就 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包煎
易刺激咽候,引起咳 嗽如: 旋覆花、车前子
单煎
有些贵重药,如: 羚 羊角、西洋参
溶化
也称烊化,如: 阿胶、 芒硝
冲服
不宜煎煮,应冲服,如: 朱砂、牛黄、麝香
(二) 服药法
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 食后服;病 在下焦, 饭前服;补益与泻 下药空腹服;安神药临卧服; 对胃肠有刺激, 应食后服; 急证则不拘时服;治疟疾发 作前2小时服。
臣药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症的药物。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
佐助药
①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②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佐制药
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反佐药
①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 效相成之药。 ②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 轻。
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 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的一种治法。
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 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 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汗法
适应症: 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 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 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 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 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 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温法
方剂与治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汗法
1、定义: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
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 法。
2、适应病证: 表证
风湿痹证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注意: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发汗的方法,
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 1、组成:中药多由数味中药组成,有效成分大部分不 清晰;西药一般是单一成分或是几种明确的组方化学 成分;
❖ 2、副作用:中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由于 成分复杂,有很多是至今不明的;而西药由于成分单一, 相对容易研究,所以副作用的标示较明显;
❖ 3、疗效:至于疗效快慢与好坏,完全在于用药的合理 性与不同疾病的用药选择;用得好,感冒用中药治疗,疗 效一样快,也一样能快速治标和治本(标本兼治);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论:治法源于方剂 ❖ 从辨证论治看: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
* 方剂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 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具有特定疗效 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剂型及用法而成。
*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按照规定 处方和标准制成随时可以取用,具有一定剂型的成 品药。
方剂与中成药均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 式,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随 证 立
方以药成
中药
方剂
治法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方即是法
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 《医学心悟》中提出八法。 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汗法——解表剂; 吐法——涌吐剂; 下法——泻下剂; 和法——和解剂; 温法——温里剂; 清法——清热剂; 补法——补益剂; 消法——行气、活血祛瘀、
祛湿剂、祛痰剂、 消导化积剂、驱虫剂等。
三、方剂与中药
1.中药的发现是方剂的基础, 方剂的运用又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2.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 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一、方剂与病证
二、方剂与治法
三、方剂与中药
一、方剂与病证
“方证相关”是学习和研究 方剂应当遵循的逻辑。
如何理解“方证相关”?
二、方剂与治法
治法来源于方剂;?? 治法指导遣方用药; 方剂体现并完成治法。
如何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病人
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证
(自诉及诊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