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大题

1.试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答: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方剂从属于治法,但也体现治法,治法则是用方的依据,方可以不定,而治法必须确定。
在辩证治疗过程中,往往有一定之法而无一定之方,法定之后,才可拟方。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由此可见,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2.佐药有何涵义?答:方剂结构,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的药物。
其中佐药在方剂中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方中治疗次要兼证,或配合君、臣之品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佐助药;二是指方中监制君、臣药的烈性或毒性的药物即佐制药;三是指方中与君、臣药性味相反以防止拒药现象的药物,即反佐药。
3.试述小青龙汤中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的意义。
答:小青龙汤主治表寒内饮证。
外有风寒法当解表散寒,故用麻黄、桂枝之辈。
内有水饮,法当温化饮邪。
故取干姜、半夏温中化痰,祛里饮而平喘咳;细辛温肺化饮,既可助麻、桂以解表,又可协干姜、半夏以除饮;五味子酸敛肺气之逆,与干姜、细辛合用,敛中有散,散中有收,相反相成,更有利于平喘止咳。
4.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有何异同?答: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共同点是:二方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功效上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都治风热外袭的表证。
不同点是:银翘散配辛温之荆芥、豆豉与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等药,加强了清热解毒与透表散邪之功,为“辛凉平剂”,主治风热犯卫之风热表证;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杏仁等药,而不用荆芥、豆豉,解表作用较弱,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咳嗽证。
5.试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
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药四味,其中麻黄辛温,能宣肺平喘,且又可发散郁热;石膏寒凉,且因其用量倍于麻黄,寒胜于温,清强于散,变辛温而为辛凉,二味配伍,宣、清结合,以清为主;杏仁苦降,化痰平喘,与麻黄并用,宣降结合,肃肺气而止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8
臣药的加减:改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必然使 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例如:三拗汤,即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 束肺的咳喘。
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治 疗痹证初起。
精选课件ppt
39
2、药量加减变化--药味不变,药量增减。若
影响原方的配伍关系则功用、主治随之而 变。
用药相同,用量不同,其药力则有大小之 别,从而改变了君臣地位及其配伍关系, 必然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首次将中成药列专章论述,第一次使用 “成剂药”这一名词术语
精选课件ppt
11
三、隋唐时期 1.《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
邈 --唐代 ) 第一次提出丸剂宜采用蜡密封包裹防潮 2.《外台秘要》(王焘--唐代) 使用了进口药材
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 学的宝贵资料
桂枝茯苓丸 瘀阻胞宫证
九味羌活丸 内伤杂病 催生汤 临产催生
精选课件ppt
41
• ①药味增减、用量增减都会改变方剂的君 臣配伍关系,从而导致功用、主治的改变。
• ②剂型不同也会引起药力和性能的改变, 其药力有峻有缓,主治病证则有轻重之别。
精选课件ppt
42
小结
➢方剂、中成药的概念。 ➢方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方书
精选课件ppt
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 任务
方剂的概念 方:药方、处 剂:调配、调和 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 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 法,妥善配伍而成。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方剂总论

四、静止期:近代
五、发展期:现代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联系基础与临床 二、沟通中医与中药 三、与现代多学科互渗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
三、以章(法)为纲,以节(方)为
目,纲目联系 四、注意重点内容和基本功训练 五、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理、法、方、药,也就是 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病例:症见面色无华,四肢无力,少 气懒言,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 苔白,脉虚弱无力。 理:脾胃气虚证 法;健脾益气 方:四君子汤 药: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治法: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订的治疗方法。 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 学习和运用方剂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法对多种细菌或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以及消炎、退热等功能密切相关。
使用注意: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之法。
1、表证发热,宜散而清之,即“火郁发之”, 不可寒凉退热,以冰伏其邪。
2、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用之 反使邪内闭而不外达,亦不可在白虎汤中加黄连解毒汤, 否则辛凉变苦寒,就成了死白虎,不能清其热,或“热中” 变“寒中” 3、里热结实,下夺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 是清法。 4、热入营分,宜清营泄热,透热转气,热在 血分,凉血散血。 5、若狂燥脉实,阳盛拒阴,凉药入口即吐, 用以反佐之法,加以少许姜汁。 6、凡用清法,必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 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作用:解表(主要)--通过发散,以达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 目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

方剂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方剂: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七方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目的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一、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3、药后调护4、服药食忌: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2. 增减药量
➢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
主治亦不相同。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3. 剂型变化
➢ 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
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 分类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 调和肝脾剂——肝气郁结,肝脾失调 调和脾胃剂——肠胃气和失调
中医学(第9版)
五、和解剂
主治 辨证要点
病机
小柴胡汤、逍遥散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少阳证
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 脉弦细而虚 薄白,脉弦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经要药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实土以御木乘
人参、大枣 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使: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
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
和中调药
中医学(第9版)
六、消导剂
➢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
中医学(第9版)
三、祛湿剂
➢ 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
剂,称祛湿剂。
➢ 分类及适应证
芳香化湿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苦温燥湿剂——湿困脾胃之证 淡渗利湿剂——水湿停留水肿等证 清热化湿剂——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 温阳化湿剂——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方剂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金元四大家”的兴起
刘完素(河间):病机重视火和热,用药偏寒凉, 称为寒凉派。代表著作《宣明伦方》。
张从正(子和):主张用汗、吐、下三法,称为 攻下派。代表著作《儒门事亲》、《经验方》等。
以脉证并治来统括方剂,融 理、法、方、药为一体。
更重要的是把方剂正式纳入了辨证施治 的轨道。
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在方剂的组成和加减变化上,已经 有了严谨的法度;在因证立法、以法制 方、遣方用药上,更具有较完整的方剂 学的知识,剂型亦较完备,给后世医学 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五)、现代时期
•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倡导和 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 共同努力下,方剂学随着中医学的复 兴而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仅创制了许 多新方,而且还运用现代化手段,验 证了方剂的效用,同时也系统的编写 了许多方剂学专著。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古方
• 研究古方的治病机制 • 拆方实验
四、发展
(一)、两晋南北朝 特点:1、大量方书陆续出现
《肘后方》晋·葛洪著
特点是简、廉、验
刘涓子《鬼遗方》
《小品方》、《深师方》等 2、提出了“十种”:即宣、通、
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后 人演化为“十剂”。
(二)、唐代 特点:医学类书的出现。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 5300首,共分30卷,232门。
2、具体内容:
(1)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 药力猛,治疗下焦之病的方剂。
(2)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少, 病邪轻浅无兼证,药量虽大但分次服用 的方剂。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着。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着《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上篇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方剂学》第四版主编李冀、连建伟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2、常用治法,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3、汗法作用: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4、下法采用荡涤肠胃、通泻大便的方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5、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
和解即和解少阳法。
调和,戴天章《广温疫论》云,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方法,
7、温法,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9、补法,又峻补、缓补、温补、清补、虚则补其母等法,一般是无外邪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