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表
《史记》十表导读ppt课件

(二)前人对表的态度
❖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可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 记》所创立的表“无用”——“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 彼谱历,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何则?《易》以 六爻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传包五始,《诗》含六义, 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必欵曲重沓,方称周备。观马 迁《史记》则不然。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 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 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 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 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语 其无用,可胜道哉!”(《史通》卷三);
第三章
《史记》十表导读
1
一.十表概说
❖ (一)前人对表的认识 ❖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
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 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 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 一大特点。 表当然有表格,但不仅仅只有表 格,在表格之前有序。 《史记》的表其实是 一种文体。
3
❖ 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 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 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人多,则传载 必不能备。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 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 三)……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 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 等史体参照互补。
7
二、十表的内容
❖ 具体篇名见下:
❖ ——史记卷十三 ——史记卷十四 ——史记卷十五 ——史记卷十六 ——史记卷十七
三代世表 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六国年表 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第五
史记.六国年表

十三
二十三
七
七
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徐越侍以仁义,乃止。
六
盗杀声王
燕釐公元年。
三
安王元年。
十四
伐魏,至阳狐。
二十四伐秦,至阳狐。
八
八
楚悼王类元年。
二
四
二
十五
二十五太子罃生。
九
郑围阳翟。
九
二
三晋来伐我,至桑丘。
三
五
三
王子定奔晋。
秦惠公元年。
二十六虢山崩,壅河。
韩烈侯元年。
赵武公元年。
三
归榆关于郑。
七
三十八
十四
五
宋景公卒。
十九
二十七
卫敬公元年。
八
三十九
蔡侯齐元年。
十五
六
宋昭公元年。
二十
二十八
越人来迎女。
九
四十
燕成公元年。
七
二十一
二十九
晋大夫知伯宽率其邑人来奔。
十
四十一
二
八
二十二
三十
十一
四十二楚灭蔡。
三
九
二十三
三十一
十二
四十三
四
十
二十四
三十二
十三
四十四
灭杞。杞,夏之后。
五
十一
二十五
三十三
伐义渠,虏其王。
十四
四十五
六
十二
二十六
三十四
日蚀,昼晦,星见。
十五
四十六
七
十三
二十七
秦躁公元年。
十六
四十七
八
十四
二十八
二
南郑反。
史记·六国年表

秦既得意① ,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② 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③者, 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④ ,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 文略不具⑤ 。然战国之权变⑥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③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 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 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 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 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 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四)阅读与研究
1、从上往下看,了解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的大 小事情。 2、从左往右看,了解一段时间内各国的事情。 3、单线看,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4、综合看,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看,战国风 云就在眼前。 5、对照看,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
二、原文串讲
太史公读《秦记》 ① ,至犬戎败幽王② ,周东徙③洛 邑,秦襄公④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⑤ ,僭端 ⑥见矣。礼⑦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 川。”今秦杂戎翟⑧之俗,先⑨暴戾,後仁义,位在籓 臣而胪於郊祀⑩ ,君子惧焉。
(三)《六国年表》的内容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 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 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六国年表》以秦为主,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 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 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 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 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 一之成孰①”。 夫作事者②必於东南,收功实者③常於西 北。故禹兴於西羌④ ,汤起於亳⑤ ,周之 王也以丰镐伐殷⑥ ,秦之帝用雍州兴⑦ , 汉之兴自蜀汉⑧ 。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四
四 五 六
九 楚怀王始,都盱 十。梁求楚怀王孙,得之 眙,故怀王孙, 民间,立为楚王。 梁立之。 二。陈婴为柱国 十一。天大雨,三月不见 。 星。 三 十二。救东阿,破秦军, 乘胜至定陶,项梁有骄色 。 十三。章邯破杀项梁于定 陶,项羽恐,还军彭城。
七月
七
八月
八
九月
四。徙都彭城。
九
后九月。 207 三年十月
十二 十三。楚救至,秦围解 。 十四。张耳怒陈馀,弃 将印去。 十五
三月
十一
十六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赵 高杀二世 。 九月子婴 为王。
十二 二年一月 二 三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赵王歇留国。 陈馀亡居南皮。 二十二
四
五
206
十月
六
二十三。张耳从楚西入 秦。 二十四 二十五。分赵为代国。
十一月 十二月
十五。羽诈坑杀秦降卒二 十万人于新安。 十六。至关中,诛秦王子 八。分楚为四。 婴,屠烧咸阳。分天下, 立诸侯。 七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齐 汉 燕 魏
齐王田儋始。儋,狄 人。诸田宗强。从弟 沛公初起。 荣,荣弟横。 二。儋之起,杀狄令 二。击胡陵、方与,破 自王。 秦监军。 三 三。杀泗水守。拔薛西 。周市东略地丰沛间。
九
二十
八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四
二十五
十三
二十六。攻下嶢及蓝田 。以留侯策,不战皆降 二十六 。 二十七。汉元年,秦王 子婴降。沛公入破咸 十六 二十七 阳,平秦,还军霸上, 待诸侯约。 二十八。沛公出令三 十七 二十八 章,秦民大悦。 二十九。与项羽有纳, 二十九。臧荼 十八。项羽怨荣,分 见之戏下,讲解。羽倍 从入,分燕为 齐为三国。 约,分关中为四国。 二国。 十五
史记年表·三代世表

帝盘庚,阳甲弟 。徙河南。 帝小辛,盘庚弟 。 帝小乙,小辛弟 。 帝武丁。雉升鼎 耳雊。得傅说。 称高宗。 帝祖庚 帝甲,祖庚弟。 淫。 帝廪辛
帝庚丁,廪辛弟 。殷徙河北。
帝武乙。慢神震 死。 帝太丁
帝乙。殷益衰。
帝辛,是为纣。 弑。从汤至纣二 十九世。从黄帝 至纣四十六世。
周武王代殷。从 黄帝至武王十九 世。
成王诵
鲁周公旦,武 王弟。初封。
齐太公尚,文 王、武王师。 初封。
晋唐叔虞,武 王子。初封。
秦恶来,助纣 。父飞廉,有 力。
楚熊绎。绎父 鬻熊,事文王 。初封。
康王钊刑错四十 馀年。
鲁公伯禽
丁公吕伋
晋侯燮
女防
熊乂
昭王瑕南巡不返 。不赴,讳之。
考公
乙公
武侯
旁皋
熊黮
穆王满。作甫刑 炀公,考公弟 。荒服不至。 。
癸公
成侯
大几
熊胜
恭王伊扈
幽公
哀公
厉侯
大骆
熊炀
懿王坚。周道 衰,诗人作刺。
魏公
胡公
靖侯
孝王方,懿王弟 。
厉公
献公弑胡公。
夷王燮,懿王子 献公,厉公弟
。
。
武公
文王昌生武王
发。
宋微子启,纣 卫康叔,武王 陈胡公满,舜 蔡叔度,武王 曹叔振铎,武 燕召公奭,周 庶兄。初封。 弟。初封。 之后。初封。 弟。初封。 王弟。初封。 同姓。初封。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么,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表格

以下是《史记》和《汉书》的区别表格:
《史记》
《汉书》
作者
司马迁
班固
创作时间
公元前91年
公元23年
内容涵盖时期
上古传说至汉武帝太初间
汉高祖至汉成帝年间
体裁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结构
五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十二部分:纪、表、志、传、载记
叙事方式
以人物为中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事件为中心,注重事件的记述
语言风格
富于文采,形象生动,多用对话和铺陈手法
庄重典雅,工整简洁,多用排比和叠句手法
史学价值
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人物传记和历史编纂学有重大影响
对汉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历史编纂学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其“十志”对后世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
这只是两部史书的一些主要区别,实际上,它们在内容、风格和史学价值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不同之处。
史记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回目录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公元前秦楚项赵齐汉燕魏209二世元年七月楚隐王陈涉起兵入秦。
八月二。
葛婴为涉徇九江,立襄强为楚王。
武臣始至邯郸,自立为赵王,始。
九月。
楚兵至戏。
三。
周文兵至戏,败。
而葛婴闻涉王,即杀强。
项梁号武信君。
二齐王田儋始。
儋,狄人。
诸田宗强。
从弟荣,荣弟横。
沛公初起。
韩广为赵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始。
魏王咎始。
咎在陈,不得归国。
208二年十月四。
诛葛婴。
二三二。
儋之起,杀狄令自王。
二。
击胡陵、方与,破秦监军。
二二十一月五。
周文死。
三四。
李良杀武臣,张耳、陈馀走。
三三。
杀泗水守。
拔薛西。
周市东略地丰沛闲。
三三。
齐、赵共立周市,市不肯,曰「必立魏咎」云。
十二月六。
陈涉死。
四四四。
雍齿叛沛公,以丰降魏。
沛公还攻丰,不能下。
四四。
咎自陈归,立。
端月楚王景驹始,秦嘉立之。
五。
涉将召平矫拜项梁为楚柱国,急西击秦。
赵王歇始,张耳、陈馀立之。
五。
让景驹以擅自王不请我。
五。
沛公闻景驹王在留,往从,与击秦军砀西。
五五。
章邯已破涉,围咎临济。
二月二。
嘉为上将军。
六。
梁渡江,陈婴、黥布皆属。
二六。
景驹使公孙庆让齐,诛庆。
六。
攻下砀,收得兵六千,与故凡九千人。
六六三月三七三七七。
攻拔下邑,遂击丰,丰不拔。
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丰。
七七四月四八。
梁击杀景驹、秦嘉,遂入薛,兵十馀万众。
四八八。
沛公如薛见项梁,梁益沛公卒五千,击丰,拔之。
雍齿奔魏。
八八。
临济急,周市如齐、楚请救。
五月九五九九九九六月楚怀王始,都盱台,故怀王孙,梁立之。
十。
梁求楚怀王孙,得之民闲,立为楚王。
六十。
儋救临济,章邯杀田儋。
荣走东阿。
十。
沛公如薛,共立楚怀王。
十十。
咎自杀,临济降秦。
七月二。
陈婴为柱国。
十一。
天大雨,三月不见星。
七齐立田假为王,秦急围东阿。
十一。
沛公与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东屠城阳。
十一咎弟豹走东阿。
八月三十二。
救东阿,破秦军,乘胜至定陶,项梁有骄色。
八楚救荣,得解归,逐田假,立儋子市为齐王,始。
十二。
沛公与项羽西略地,斩三川守李由于雍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十一
十
九
- 819 十一 十二 十一 十
十二
十三
十二
十一
- 821 十三 十四 来朝。 十三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四
十四
十五
十四
- 823 -
十五
(十四
十五
十六
绝。
楚吕产 徙梁元 年)
- 824 -
十六
十七
- 806 初王张 耳元年 。薨。
- 807 [后]九 王敖元 月壬 年。 子,初 敖,耳 王卢绾 子。 元年。
二
二
[后]九 王敖元 月壬 年。 子,初 敖,耳 王卢绾 子。 元年。 - 808 -
正月丙 午,初 王刘贾 元年。
三
二
二
五
三
更为吴 国。十 月辛 丑,初 王濞元 年。 濞,高
二
- 812 (三)[ 二]月 甲午, 四 初王灵 王建元 年。 建,高
国。十 月辛 丑,初 王濞元 年。 濞,高
二
二
三
二]月 甲午, 初王灵 王建元 年。 建,高 死。 - 813 淮阳王 徙于 赵,名 二 友,元 年。是 为幽王 。 - 814 三 二
163
后元 年
十二
二
二
十四
二
二
二
162
二
十三
三
三 四
十五
三 四
三
三
161
三
十四
四
来朝。
十六
四 来朝 来朝。 。 五 五 来朝。 六 来朝 。
四
160
四
十五 十六
五
五
十七 十八
五
159
五
来朝。
六
六
来朝。
六
六
158
六
十七
七
七
十九
七
七
七
157
七
十八
八
八
二十
八
八
八
156
孝景 (前 )元 年
十九
八 来朝。 九
十二 十三
十四 165 十五 十 初置衡 山。 分为 分为菑 复置城 复置济 济南 川,都 阳国。 北国。 国。 剧。 薨。无 后。
164
十六
十一
四月丙 寅,王 勃元年 。淮南 厉王 子,故 安阳侯 。
四月丙 四月丙 四月 四月丙 寅,孝 寅,初 丙 寅,初 王将闾 淮南王 王志元 寅, 王贤元 元年。 喜徙城 年。齐 初王 年。齐 齐悼惠 阳十三 悼惠王 辟光 悼惠王 王子, 年。 子,故 元年 子,故 故阳虚 安都侯 。齐 武城侯 悼惠 侯。 。 。 王
103
二
十二
二十六
哀王安 世元年 。即戴 王贺元 年。安 世子。 索隐广 川惠王 子也。 二 三
六
四十九
七
102 101
三 四
十三 十四
二十七 二十八
七 五十 (薨) (荒王 五十一 贺元
八 九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荆 淮南 - 804 燕 赵 索隐四 年,封 张耳。 其年薨 。明 年,子 敖立。 八年, 废为宣 平侯。 九年, 立子如 意也。
二十五 二十六
138
三
十三
十七
十六
十六
六
十四
二十 七
十七
137
四
十四
十八
十七
十七
七
十五
二十八
136
五
十五
十九
十八
十八
八
十六
二十九
136
五
十五
十九
十八
十八
八
十六
二十九
135 134
六 元光 元年
十六 十七
二十 二十一
十九 二十
十九 二十
九 十 来朝。
十七 十八
三十
三十一
133 132 131
202
五
齐王信 徙为楚 王元年 。反, 废。
徙楚。
201
六
正月丙 午,初 王交元 年。 交,高 祖弟。 二 三 四
正月甲 子,初 王悼惠 王肥元 年。 肥,高 祖子。 二 三 四
200 199
七 八
198
九 来朝。
来朝。
五 197 十 来朝。
楚
齐
公元前 高祖 206 元年
索隐高 祖五 年,封 韩信。 六年, 王弟交 也。
索隐四 年,封 韩信。 六年, 封子肥 。
205
二
都彭城 。
都临菑 。
204
三
初王信 元年。 故相国 。
203
四
202
五
齐王信 徙为楚 王元年 。反, 废。
二
三
三
三十七
十五
114
三
节王纯 元年
十五
四
四
三十八
十六
113
四
二
十六
五
五
三十九
十七
112
五
三
十七
二
六
六
四十
十八
四十一
111
六
四
十八
三
七
七 来朝。
十九
110
元封 元年
五
十九
四
八 八 薨,无 四十二 后,国 来朝。 除为郡 。 九
二十
109
二
六
二十
五
薨。
四十三
顷王遗 元年 索隐济 南王辟 光之孙 也。
三
徙燕。
178
二
夷王郢 元年
二月乙 卯景王 章元年 。章, 悼惠王 文王则 子,故 元年 朱虚侯 。
国除为 郡。
索隐朱 索隐县 虚,县 名,属 名,属 东莱。 琅邪。
177
三
二
二
二
为郡。
176
四
三
三
共王喜 元年
四 175 五 薨。 四 二
174
六
王戊元 年
二 十八 十九 二
薨。 - 829 康王嘉 来朝。 来朝。 元年 十九 二十 三
索隐辟音 璧。
二
二十
二十一
二
四
三
- 830 二十一 二十二 三 五 - 831 二十三 王无 道,迁 二十二 蜀,死 雍,为 郡。 四
四
六
五
二十三
五 六
二十一 108 107 106 三 四 五 七 八 九 来朝。 二十二 二十三 朝泰山 。 二十四 二十五 六 七 八 慧王武 四十四 元年 二 三 四十五 四十六 朝泰山 。 四十七 四十八 二 三 四
105 104
六 太初 元年
十 十一
九 十 薨。
四 五
五 六
117
六
十二
十二
四月乙 巳,初 王怀王 敬王义 三十五 闳元年 元年 。武帝 子。
十三
116
元鼎 元年
十三
十三
二
二
三十六
十四
115
二
十四 薨。
十四 来朝。
初置泗 水,都 郯。 集解徐 广曰: 「泗水 属东海 。」 思王商 元年 集解徐 广曰: 「一云 勤王商 元年。 」商, 常山宪 王子。
索隐六 年,封 刘贾。 十一 年,贾 为英布 所杀。 其年立 吴国, 封兄子 濞也。
索隐四 年,封 英布。 十一年 反,诛 。立子 长。
索隐五 年,封 卢绾。 十一 年,亡 入匈奴 。十二 年,立 子建也 。
- 805 -
都吴。
都寿春 都邯郸 都蓟。 。 。
十月乙 丑,初 王(武 王)英 布元年 。
十四
150
十一 月乙 丑太 子废
安王道 元年
五
四
四
二十七
二
十五
149
中元 年
二 来朝。
六 来朝。
五
五
二十八 二十九
三
十六 来朝。 十七
148
二
三
七
六
六 来朝。
四
来朝。
七
来朝。
147
三
四
八
七
三十
五
十八
146
四
五 六
九
八
八
三十一
六
十九
145
五 来朝。
十
九
九
三十二
七
二十
三十三 144 六 七 十一 十 十 薨。 顷王延 元年 143 后元 年 八 十二 十一 十一 九 八 二十一
五 来朝。
196
十一
六
六
195
十二
七
七
195
十二
七
七
194
孝惠 元年
八
八
九 193 二 来朝。 192 191 190 三 四 五 十 十一 来朝。 十二
九 来朝。 十 十一 来朝。 十二 十三
二 三 四
十八 来朝。 十九 来朝。 二十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一 二十二 卒。 厉王次 昌元年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130 129
五 六
二十一 二十二 薨。
二十五 二十六 薨。
二十四 二十五
二 三
十四 二十二 来朝。 十五 二十三 二十四
七 来朝。 - 832 八 九 十
六 七 来朝。 八 九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来朝。 七 八
二十七
九
十一
十
- 833 十二 城阳王 二十八 喜徙淮 南元年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