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北方地区》知识要点

《北方地区》知识要点6.1.1红松之乡1、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红松之乡的位置:在小兴安岭,位于我国的东北部,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以针叶林为主)3、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特点: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农业: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
4、自然条件对当地植被的关系:(为什么这里的植被是红松?)地形:山地绵延。
气候:冬季漫长,气候寒冷,降水量不大但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的生长。
5、东北林区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措施:(1)问题: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林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2)原因:过度采伐、滥砍滥伐、重采轻育、毁林开荒、森林灾害、居民烧柴(人为原因为主)(3)解决措施:对森林进行抚育并进行合理的经营和管理(FSC标志);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6、如何利用森林发展经济:种植菌类等发展森林食品;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业;注重木材深加工7、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黄土高原的特点: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多暴雨植被—植被稀少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土壤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修路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造梯田2、黄土高原的文化:信天游,腰鼓,窑洞(特点:隔音、隔热、保暖)3、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
(温带季风气候)一、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五朝古都:辽、金、元、明、清)1、地理、地势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北靠长城(军事重地,进可攻退可守)2、自然环境:地形:山区(高原,山地)为主,平原占1/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注入渤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天多风沙。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
01
02
03
04
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小,粒 径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
质地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在沉积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形成了明显的垂直节理。
沟壑纵横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表受到侵蚀 ,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和峡谷,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水 土流失问题严重,大量的泥沙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推 动黄土高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作用和气候变化形成的特殊地形区,其形
成和演变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术和经验,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气 候事件的增多等。
详细描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 题。同时,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 洪涝等频繁发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相互作
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03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课)七下历史与社会新教材PPT课件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土壤:黄土的特性
由粉砂颗粒组成, 无层理,垂直节理 发育,土质疏松, 抗侵蚀能力低
13
2、气候:降水集中, 多暴雨
冲涮作用明显
14
3、地形 地质构造
——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坡 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
15
4、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
研讨“P69页活动1”
18
植
陡坡毁 破
人 林开垦 坏
为
被
因 素
修路
地 表
采矿
疏 松
19
找出男生和女生看法中的共同点。
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主要原因是 这里千沟万壑,地表 光秃裸露。
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 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 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如今的千沟万壑景观,是长期严 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能力降低 ,水土流失加重
读右表,说说植被 对减少水土流失起着 什么样的作用?
植被减少使相同降 水条件下河流径流量 加大,侵蚀加剧, “水”的流失和“土” 的流失量大大增加。
植被覆 径流减 侵蚀减 盖率 少率 少率
(%) (%) (%)
20
15
30
40
30
50
60
50
85
80
60
89
>90 70
95
16
想一想
黄土剖面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9
•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 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 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10
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跨越的省级行政区;(2)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
(3)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分析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等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讨论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高原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文化特色。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四、教学方法地图对比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四大高原。
2.幻灯片呈现四张黄土高原的图片,学生观察得出是哪一个地形区,并看图说出该地形区的地貌特征。
生: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或者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
3.幻灯片出示课题: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学习目标,课前预习】P:呈现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3、怎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4、了解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
师:我们从第一个疑问开始学习。
【一、看图寻位置】P: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三张地图师:根据书本P39图6-10,结合幻灯片上的三幅地图说说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
生:从四大地理分区看,位于北方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第二级阶梯;从季风区看,位于季风区。
【二、看图说范围】P:出示图6-11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覆盖的省区师:根据图6-11,说说黄土高原的范围。
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师:把这四个地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靠崖式
窑洞一般挖在山坡上。
下沉式窑洞
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
独立式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 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毛主席在这里写出了《为人民服务》等文章,指引着中国革命向着胜利前进。
窑洞的特点:
人们挖窑洞都选择土质坚硬的地方,房顶和墙壁都相当厚, 不易传热, 所以窑洞冬暖夏凉。
川撑沟坝地
造成其水土流失的 自然原因是什么?
(1)地形 — 山区、坡度较大; (2)降水 — 降水量较大、季节差异大。 (3)土质 — 土质疏松,抗腐蚀力差。
地表光秃裸露,缺 少植被的保护。
降水集中在7、8 月份,多暴雨。
黄土结构疏松,多 孔隙和垂直方向的 裂隙;许多物质易 溶于水。
人们过度开垦、采 矿、修路等活动, 使地表疏松。
自 然 因 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山地高原向平原过度,地形坡度大,坡面物 质不稳定
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度,植被覆盖率低,调节降雨 和径流能力低
地质构造:该区新构造运动剧烈,多地震。
滥用土地 毁林开荒
破坏林草植被 轮 荒
过度樵采 轮荒 开矿
植 被 的 破 坏
地表 抗蚀 能力 降低
二、选择题
1、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B )
A上游
B中上游
C下游
D中下游
2、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D )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
3、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D A一年三熟 四季都有收获
B一年一熟 C 随时播种,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 D 地,此地产煤最多的省是 ( )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 ) D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2)PPT课件

平均海拔
1000多米。
地势平缓,
略有起伏。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土壤
黄土剖面图
黄土由粉砂颗粒组 成,无层理,垂直 节理发育,故具有 直立性,不易塌陷。 但土质疏松,抗侵 蚀能力低,易起风 沙。
气候
延安的气温与降水
农作物
人文特色
小米古称稷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 是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民居
热脸,上而和窑脖洞颈具灰有尘和冬沙暖砾夏。凉的优点,信游适应当地自然条 件。
安塞腰鼓
小组讨论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 如何治理?
危害: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
治理:
总结回顾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
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 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 体现了黄土高原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连连看(把两列中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并说明理由。)
自然环境 影响 人文特色
因地制宜
地表沟壑纵横 黄土具有直立性 黄土土质疏松 冬天寒冷干燥 夏天炎热湿润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乌鞘岭
长城
宁 夏陕
山
太 行
山
脉
西
秦 西岭
1、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包括省份:
青、甘、宁、内蒙古、陕、 晋、豫七个省区
地形与景观
黄土高原表黄层覆土盖高着原1的00地米左貌右厚度的黄土,
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跨越的省级行政区;(2)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
(3)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分析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等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高原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文化特色。
四、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五、教学方法地图对比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四大高原。
2.幻灯片呈现四张黄土高原的图片,学生观察得出是哪一个地形区,并看图说出该地形区的地貌特征。
生: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或者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
3.幻灯片出示课题: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学习目标,课前预习】P:呈现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3、怎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4、了解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
师:我们从第一个疑问开始学习。
【一、看图寻位置】P: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三张地图师:根据书本P39图6-10,结合幻灯片上的三幅地图说说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位置。
生:从四大地理分区看,位于北方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第二级阶梯;从季风区看,位于季风区。
【二、看图说范围】P:出示图6-11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覆盖的省区师:根据图6-11,说说黄土高原的范围。
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
乌鞘岭
宁 夏 陕
山 西
太 行 山 脉
秦 西岭
1、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 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包括省份:
青、甘、宁、内蒙古、陕、 晋、豫七个省区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 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 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 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 都居世界之冠。
总结回顾
景观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民居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 服饰 饮食 文化 ……
黄土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干燥寒 冷,夏季湿 润炎热
延安的气温与降水
•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除了黄土覆盖, 还有千沟万壑的景象。为什么?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地表光秃裸露,缺 少植被的保护。 降水集中在7、8 月份,多暴雨。
黄土结构疏松,多 孔隙和垂直方向的 裂隙;许多物质易 溶于水。
危害: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
治理:
黄 土 高 原 绿 了
人文特色
1、农作物
小米古称稷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 是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
2、饮食
3、民居
靠崖式 窑洞 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
窑洞的特点:
人们挖窑洞都选择土质坚硬的地方,房顶和墙壁都相 当厚,不易传热, 所以窑洞冬暖夏凉。
人们过度开垦、采 矿、修路等活动, 使地表疏松。
பைடு நூலகம்
小组讨论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我们应如何治理?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危害: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
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下游形 成地上河,容易造成洪灾。
小组讨论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 如何治理? 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气势磅礴的腰鼓,充分 体现了黄土高原民众朴素豪放的性格。
连连看(把两列中有关联的内容连起来,并说 明理由。)
自然环境
影响
因地制宜
人文特色
盛产小米
地表沟壑纵横
黄土具有直立性
黄土土质疏松
冬天寒冷干燥
夏天炎热湿润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连绵起伏,苍茫、 黄土具有直立性、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 恢宏而又深藏着凄 小于 800毫米,是 不易塌陷,故可 然、悲壮 。所以能 黄土土质疏松,高 住窑洞 以挖窑洞居住。 非湿润区,适合种 塑造苍凉、宏壮而 原上风沙大。外出 黄土高原属温带 植旱地作物,而小 沉郁的信天游和气 劳作的人们可用白 米即为旱地作物。 季风气候冬寒夏 羊肚巾来擦拭头顶、 缠白羊肚头巾 势磅礴的腰鼓。 热,而窑洞具有 脸上和脖颈灰尘和 冬暖夏凉的优点, 沙砾。 适应当地自然条 信天游 件。 安塞腰鼓
4、服饰
黄土高原上的农 民习惯以白羊肚 头巾,成圈状挽 手头顶 。白羊肚 头巾已成为陕北 文化的一个鉴证 和缩影 。
5、文化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的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 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 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
想一 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 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黄土的形成
中亚、蒙古
太行山
戈壁
沙漠
黄土
地形与景观
黄土高原 平均海拔 1000多米。 地势平缓, 略有起伏。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高原表层覆盖着100米左右厚度的黄土,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 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