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MR检查

合集下载

深部脑白质缺血患者MRI表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深部脑白质缺血患者MRI表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i aig( R )a dcrt t a— dati ns I T npt ns i ce i o e epw i at ri,adte mg n M I n aodi i i n m mei hc es(M )i ai t wt i hm a fh e ht m t r f a k e hs t d e eob n n h

17 ・ 84

论著 ・
深 部脑 白质 缺 血 患者 MR 表 现 与 颈 动脉 粥样 硬 化 斑 块 和 I 颈 动脉 内膜 中层 厚 度 关 系的研 究
杜 亚强 ,雷立存 ,王伟 秀 ,何 丽 ,郑 国利 ,张 志坤 , 罗京红
【 摘要 】 目的 探讨 颈动脉粥样硬 化对深部 脑白质缺血 患者 M I R 表现和颈动脉 内 中层厚度 (M ) 的影响以 膜 IT 选择 M I R 表现符合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 3 ,采 O例
B anW ht Mat ce a DU Y qag E i cn A G W n— i,e a. h it o t eeMei l - ri i t rI h mi e e s a— in ,L I — a ,W N e xu t 1TeFr  ̄i lfH bi d a U L sH ao c
深部脑 白质 缺血 患者 颈动 脉
【 关键词】 颈动脉; 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 ; 超声检查,多普勒 【 中图分类号】R73 . 【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52 ( 1)0 — 84 0 07 97 2 0 6 17 — 3 0
Reain h p o RIM a ietto swih Ca oi h r slr ssa d I t lt s i fM nfsain t r td Ate o ce oi n n i — M e i ik s n P f n wilDe p o ma da Thc nes i a e  ̄ l t e l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检测及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检测及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52例无脑梗死症状的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获取软斑形态及声像学特征,并通过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软斑造影相关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三维造影增强后,观察组中Ⅲ、Ⅳ型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Ⅰ、Ⅱ型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的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及横截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并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对于评价斑块稳定性,早期诊断及预测脑血管病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斑块不稳定、出血、破裂(尤其是软斑块及易损斑块)而引起的心血管事件逐年增加,有研究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63%以上均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

斑块稳定是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疾病的进展有显著影响。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且安全无创,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3]。

本研究运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以期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软斑45块)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脑梗死诊断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全部经颅CT或MRI确诊,超声检查显示一侧(近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存在软斑块,厚度>2.5 mm,其中软斑回声特点为:内部回声较低,低于血管壁回声,且后方不伴声影。

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 (MRI)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

方法: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数字减影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患者均接受MRI、SMI检测,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MRI联合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MRI检查(P<0.05)。

结论:联合应用MRI与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检出率,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微血流成像技术;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表现为脑卒中、神经功能缺血性可逆性缺损、脑缺血等,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功能异常,脑部组织血供受限,致使脑神经功能缺损。

该类疾病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多见于老年人,是中老年群体死亡及丧失自理能力的主要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其不仅关系到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斑块稳定性、斑块易损脱落有关。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斑块内部成分、形态结构存在相关性,故有效筛查、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发现及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

现为评估MRI联合SMI检测的临床价值,取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展开研究,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等回声、低回声)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男性、女性占比28:22,年龄56岁-81岁,平均(65.47±3.52)岁。

纳入标准: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且利用二维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②患者意识正常、可以正常沟通,对检查高度配合;③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缺失、精神障碍问题;②肝肾功能严重器质性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④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等因非颈动脉病变引起的脑血管疾病;⑤增强、混合回声斑块;⑥对造影剂有禁忌。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颈动脉中的表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临床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收集了1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2. 影像学方法(1)超声检查: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扫描,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向体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对血管进行造影,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

(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磁共振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观察斑块的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

(4)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通过多层面X线扫描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三、结果1.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回声特点。

对于软斑块及溃疡性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

(2)DSA:DSA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对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但为有创检查,需使用造影剂。

(3)MRA:MR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对于评估斑块是否引起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MRA无辐射,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的评估。

(4)CTA:CT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但CTA为有辐射检查,需使用造影剂。

2. 对比分析四种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有优缺点。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适用于初步筛查;DSA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对血流的影响,对于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MRA无辐射,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的评估;CTA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阿力木.吾甫尔;买买提吐尔.克力木;张小宁【期刊名称】《健康必读(下旬刊)》【年(卷),期】2016(24)1【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

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

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

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

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

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总页数】5页(P72-76)【作者】阿力木.吾甫尔;买买提吐尔.克力木;张小宁【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比较核磁共振成像(MRI)、CT下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特征2.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3.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4.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5.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诊断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检查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探讨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检查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探讨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检查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检查有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有独特的优点它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TM)管径斑块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及对各部位学流速度测定,确定斑块的性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为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门诊及住院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其中男性68例,女性24例。

年龄在52—85之间,平均年龄65岁。

全部病例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

1.2 方法仪器使用ALOKAα1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高频5-12Hz线振探头。

检查方法:检测部位一般分为三个位点,即颈总动脉的远端;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

检测部位指标包括:1.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选择颈动脉近膨大处及膨大处后壁测量;2.颈粥样斑块位置、大小、内部回声。

以IMT≥1.5 mm作为诊断斑块的标准[1];3.血流情况: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颜色,测量颈总及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cm/s)、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狭窄处的最大流速并记录频谱形态变化。

4.VMR测定:先令实验对象平静呼吸,检测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然后嘱其于正常呼吸末尽可能屏住呼吸,测出其在屏气期间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通过对比屏气前后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百分率来评价其VMR。

屏气时间小于15秒的病例被排除。

2 结果2.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2.1.1 90例ICVD患者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CDFI指标(除中度ICA狭窄患者的MFV增高)PSV、EDV、MFV、RI、PI明显增高(P<0.01)。

2.1.2 90例ICVD患者中轻、中度颈总动脉狭窄者的IMT增厚,重度颈总动脉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降低;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IMT增厚,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组患者的IMT明显增厚,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明显降低。

颈部斑块检查项目

颈部斑块检查项目

颈部斑块检查项目
1.颈部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探头在颈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颈部血管、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成等情况,是一种安全、无疼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

2.颈部CT检查:CT检查可以对颈部进行三维成像,能够观察到更加细节化的信息,如斑块的大小、形态、位置等。

3.颈部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图像,在观察颈动脉斑块时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斑块的性质。

4.颈部血管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在X光透视下观察到颈部血管的情况,能够准确地确定斑块所在位置和大小。

5.颈部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量颈部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斑块等疾病。

以上就是颈部斑块检查项目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如果你有颈部斑块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并进行治疗。

- 1 -。

超顺磁性氧化铁MR成像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超顺磁性氧化铁MR成像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a eoc rs e s bi e yi u n er h a t r r e dte u i a ̄nadf d gwt i pdd t i b s h t rsl oiw r et lhdb jr gt gt r i aty no l m wt b l n e i i hg l i i .Fv r i e s e a s ni h i c od e h i h l e n h hi e ea t b
采用 高脂饲
养结合球囊损伤颈动脉血管 内皮 的方法 , 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 型。1 O只动脉粥样硬化模 型兔分为 2组 , 实验组 ( 5只 , A) 经 外周静脉注射 S I ( m lk ) 对照组( ) , PO 1m o g ; / B 5只 经外周 静脉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分别于 2 、8h及 7 行 MR 扫描检查 , 4h 4 2h后 I 然后行损伤颈动脉 的病理 组织 学检查 。结果 在外周静脉 注射超顺磁性氧 化铁 2 4h后 , A组 中 3只兔 的 T ‘ 显 示损伤 的血 : wI
维普资讯
2月 20 0 7年 1 第2 8卷 第 6期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a i lMe ia ie s y o r a fC p t d c Un v ri a l t
De c.20 07 Vo128 No. . 6
( ru )w r t vnul ijc dS I g pA eei r eo s et PO;adteo e v ab s gopB eevdtesm ou f aiei et n h o na yn e n t r er i ( ru )rcie a evlmeo sl jc o.T eMR h h f b t i h n n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