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课件)第七章第三节史料的鉴别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史料课件

3、什么是史料?怎么认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 的重要性?
4、试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辨伪和校勘的主 要方法。
谢谢大家!
(3)使用史料的原则 博闻善择 分类辨析 二重证据 重视第一手资料 注意历史资料的二重性
中央苏区史史料的拓展
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深入和推进,需要 不断地发掘和利用新史料。党史专家张静 如说:“党史研究和其他历史研究一样, 必须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梳理、考证和理 解方面下功夫。” 中央苏区史的研究也一 样,需要在史料发掘和利用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央苏区时期的史料出现, 如前苏联的解密档案、台湾“国史馆”和 党史会的档案、各地方志、族谱、民国报 刊、期刊、回忆录等均能找到新的史料。
4、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著《历史学概论》,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一、什么是史料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一、什么是史料
1、什么是史料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 我们认识、、理解和重构历史过程的 痕迹。
2、史料的种类及其价值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 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 大类。
•
史学认识成果是否正确,有没有坚实的基 础,首先就在于没有没对史料的真伪进行 过鉴别。
2、史书的辨伪
如何辨别伪书? 明代学者胡应麟八点辨伪方法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鉴别 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
•
辨别史料,去伪存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如陈寅恪。
3、史料的校勘
(1)校正错、倒、衍字 如家谱、避讳等 (2)对校法 (3)本校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史料的重要 性;理解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种类及不同种 类的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掌握搜集、 鉴别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充分利用网络
要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电 子资源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便 利,但基本材料必须全文阅读,不能把找材料完 全等同于鼠标加键盘的检索。
※逐书(文)搜索 参考他人论著,根据征引找到其引用的 材料和论著,再根据找到的论著去查找更多的材 料和论著,如此反复,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无重大缺陷
如果某些重要材料无法获取,则要另外选题。 例如,要研究明清时期天主教在江南传播的历史, 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外文材料,则不能做。要做一 篇关于清代蒙古的博士论文,如果看不懂蒙古文 材料,也不能做。
※不要破坏材料的语境
○切忌断章取义
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 能只摘取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一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一、什么是史料 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 第二节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 一、历史编撰的旨趣
二、历史编撰的形式
第三节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 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 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 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
※通过田野工作搜集史料 ○文献材料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同当地人建立友好关 系,可能搜集到许多族谱、碑刻、契约等文献。
○非文字材料
自然、人文环境,各种风俗、仪式、口碑等 必须通过实地调查,别人已有的形成文字的调查 绝不能代替自己实地的了解与体验。
3.充分占有材料
※≥前人 如果前人也做过相同专题,前人看过的 史料,自己必须也读过,而且还要争取读前人没 读过的,发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材料。 ※类型齐全 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表达了不同层面或 不同角度的历史,如果材料单一(例如只用档案、 只用报纸)是无法全面、立体地展现历史的。
【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
A
例9、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 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
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
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D
4、史料解读例举: 例13、材料一: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大 禹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材料三:最近,在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抗第三次考古发掘 中,陆续有铜镞之类的文物出土,还发现了带有彩绘的战车的局 部和彩绘俑。 (1)上述三则材料中的内容,按形式划分,分别属于哪种史料? (2)上述资料中,哪则最真实可信?为什么? (3)材料一中的《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一手资 料?说明理由。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 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 (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
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史学概论笔记(课件)【精】

绪论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1、历史学与哲学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
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史学与文学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
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2)史学与考古学(3)史学与民族学(4)史学与地理学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史学和天文学(2)史学与地质学(3)史学与古人类学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旁证考证
旁证考证定义
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或反驳 某一史料的真实性。
旁证考证方法
搜集与该史料相关的其他文献、考 古资料、口述传说等证据,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
旁证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 面,通过旁证考证,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真相,并验证史料的可靠 性。
史料的推理考证
推理考证定义
02 考察史料来源
了解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等, 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信度。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碳-14测定、字迹鉴定等,对史料的纸张、墨迹 等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判断其真伪。
史料的年代鉴别
确定史料所处历史时期
01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推断其
所处历史时期。
考察史料中提及的事件、人物或物品
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来鉴别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推理考证方法
根据史料的内部逻辑、常识和经 验,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和常理
。
推理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方面,通过推理考证,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历史真相,并鉴别史料
的真伪。
史料的综合考证
综合考证定义
将对比考证、旁证考证和推理考证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史料进 行全面深入的鉴别和评价。
验证学术观点
史料也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 同史料,可以对学术观点进行评估和修正。
推动学术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05
史料的保存与保护
史料的保存方法
01
纸质史料的保存
保持干燥、防潮、防虫,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阅检查,防止老化破损
认识不同的史料和分辨史料的价值PPT课件

古时候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
当时的历史是由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 撰写的。
过去,只有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才能撰写历史。 现在,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历史或参与书写历史。
比如,写自己的历史: 自传 写家族的历史: 家族史(家谱) 写学校的历史: 校史
写社区的历史: 社区史 写村落的历史: 村落史
居延新简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记述了居延地 区屯戍活动的兴衰,而且保存了西汉中期到东汉 初年的重要文献资料,这些文书涉及当时的政治、 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科技、哲学、民族等领域。
读一读
你了解它们吗?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有130篇,记载了从传说 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二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
中国24史
• 《史记》(汉·司马迁)、 • 《汉书》(汉·班固)、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 《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 廉)、《魏书》(北齐·魏收)、《北 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 《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 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 (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 (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 (清·张廷玉等)。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发 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也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资 料。
中国最古老的“书”——竹木简
居延汉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史书的辨伪
• 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把辨别真 书伪书的方法归总为八点:
•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 (4)“核之异世之言,以 • (6)“核之事,以观其时”。 •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鉴别伪书
第三节 史料的鉴别
• 郭沫若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 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 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 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 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 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 比没有更要有害。”(郭沫若:《十批判 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 第2页。 )
• 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 “校法四则” :
• (1)对校法。 • (2)本校法。 • (3)他校法。 • (4)理校法。
的十二条公例。
• 事证、物证、理证 。 • 如何利用伪书即伪书的价值:
三、史书的校勘
• 所谓校勘,就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 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 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 的字辞、语句上的讹误。
• 善本: • 一是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 • 二是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