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李鸿章

合集下载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一、中进士入翰林。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中进士同年入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中进士后进而入了翰林院在此安安静静地做七品编修等待京察改换顶戴颜色。

二、回籍协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1853年虽然李鸿章赶上了三年一次的京察而且自己的名次也十分靠前晋升正六品可以说十拿九稳事情无奈太平军占领了武昌安徽告急咸丰帝一道圣旨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先基回籍协办团练抵挡太平天军。

李鸿章先后跟随吕先基和福济在安徽干了五年虽然多次立功自己也屡次晋升但是上级太工于心计自己不断受到排挤小河养不了大鱼李鸿章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入恩师幕府组建淮军。

1858年曾国藩把不顺心的李鸿章招致魔下进入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淮勇抵沪后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任巡抚后大力扩充淮军又为淮军购置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四、任总督镇压捻军。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后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采取“就地圈围”和“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五、占直隶兴办洋务。

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长达25年之久。

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纷纷主张“自强”进而“求富”。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后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了洋务事业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李鸿章

李鸿章

安徽近现代史名人简介——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或渐甫,安徽合肥人。

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

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

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势力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其任内,新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首轮浪潮。

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轶事】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

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

同时,天天西餐使李鸿章无胃口。

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

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鸿章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人物评价】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再也没人分担了”梁启超在他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

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生于合肥,葬归故里。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

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

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

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李鸿章名言♦1、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2、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3、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汉阳贱三爷的典故

汉阳贱三爷的典故

汉阳贱三爷的典故
【最新版】
目录
1.汉阳贱三爷的背景介绍
2.汉阳贱三爷的典故内容
3.汉阳贱三爷典故的意义和影响
4.总结
正文
汉阳贱三爷,原名李鸿章,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被贬为汉阳太守,因此被称为“汉阳贱三爷”。

关于汉阳贱三爷的典故,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李鸿章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因为一次巡视中发现一名官员贪污腐败,于是他便将这名官员革职查办。

然而,这名官员的亲戚却找来了一个江湖郎中,给李鸿章下了一种名为“汉阳贱”的毒药。

李鸿章被毒害后,因为症状类似于麻风病,所以他被贬为汉阳太守,从而得到了“汉阳贱三爷”的称号。

这个典故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

他曾经领导过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来振兴中华,但是他也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因此,他被一些人视为卖国贼,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改革家。

第1页共1页。

功过是非--李鸿章

功过是非--李鸿章

李鸿章——中兴名臣,谤满天下
02
中兴名臣: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5年间,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 批留学生,第一条铁路等历史上的47个“第一”。 谤满天下: 在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国事悲辛背后,都有李鸿章 的身影,他的名字是和近代30多个不平等条约绑在一起。 可以说,他的命运沉浮,伴随着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每一次挫折和跌到,而他 的功过是非,也在人们唏嘘之余,引发后世无穷的思考。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总局
北洋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李鸿章
09
李鸿章在办洋务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北洋水师,不过,清王朝的体制下,北洋水师 的军饷一次次被克扣。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感慨自己一辈子做的都是纸老虎,甲午战争的失败不 仅是李鸿章奋斗的洋务运动的终结,也使中国的命运发生大转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很不容易得到几年发展喘息的机会,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 因此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极力设法避战,间接导致了“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海 军全军覆没,因此饱受争议。
剿灭捻军----李鸿章
07
1865年,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由 于湘军大量裁撤,曾国藩借调淮军参与剿捻,历时一年半,无功而返。 1866年,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成功剿捻,李鸿章入阁拜相,成就读书 人的第一等功名。
洋务运动----李鸿章
腐朽帝国的血色黄昏----李鸿章登上他的历史舞台
03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大清改年号为同治; 这一年,李鸿章38岁,即将迈入不惑之年,他已经是曾国藩帐下的一位幕僚长,踌躇 满志的李鸿章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在等待一个统帅三军,独当一面的机会; 就在这一年,太平军包围上海,在无法解围时,江南名士钱鼎铭来找曾国藩搬兵求援上 海;因此时的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曾国藩的湘军屯兵安庆,就是为了对太平军首都天京 形成合围,力争夺取“首功”,即曾国藩的手下没有人愿意前往救援; 而这时,李鸿章站了出来,他意识到,这是他摆脱曾国藩帐下,寄人篱下的机会;其实 曾国藩很早就中意李鸿章了,大家一拍即合; 李鸿章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声望及关系,很快招募了13个营,部队规模接近万人,这就 是后来的淮军。

李鸿章与晚清外交的野史

李鸿章与晚清外交的野史

李鸿章与晚清外交的野史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而李鸿章作为清朝政治家和外交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在外交事务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借助自己的才智和智慧,试图为中国争取更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然而,李鸿章在外交活动中的某些事件却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野史。

一、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在晚清时期,中国处境艰难,面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李鸿章被派往与列强进行谈判。

然而,他追求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争取平等地位,而是力图维持清朝政权的统治。

因此,他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李鸿章在与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将外东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俄国,对中国的领土完整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在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他同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得中国失去了重要的领土。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减少和国家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

二、帮助清朝政权维持统治与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样,李鸿章在其外交活动中,更多地考虑的是维护清朝政权的统治,而不是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

他经常通过纵容贪官污吏,向外国国家贿赂,以谋取个人利益和权力。

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中英新约》时,不仅未能争取到对中国有利的条款,反而接受了英国的要求,使得中国的主权权益受到压缩。

而在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时,他不仅同意法国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还默许法国对中国进行不公平的经济掠夺。

这些行为使得中国的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

三、排斥改革派和知识分子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积极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和洋务派。

然而,李鸿章对这些改革派持有排斥的态度,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了拒绝接受的态度。

李鸿章在与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曾国藩合作期间,曾对他的改革主张持怀疑和抵触的态度。

他以维护清朝政权的统治为重,忽视了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深刻问题和危机。

总结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一些外交行为确实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的野史。

他在与列强谈判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他追求的是维护清朝政权的统治,而不是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他对进步思想和改革派的排斥,使得中国错失了发展的机遇。

历史趣谈:李鸿章主要事迹 一生当中都做了哪些伟大事情

历史趣谈:李鸿章主要事迹 一生当中都做了哪些伟大事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主要事迹一生当中都做了哪些伟大事情
导语: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更是晚清时代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了解他,都希望李鸿章的主要事迹,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认识李鸿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更是晚清时代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了解他,都希望李鸿章的主要事迹,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认识李鸿章这个人,而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就来和大家来说说李鸿章的主要事迹,看看他这一生当中都做了些什么伟大事情。

李鸿章生平事迹:
1823年(道光3年)1岁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李鸿章
1840年(道光20年)18岁中秀才入学
1844年(道光24年)22岁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25年)23岁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1847年(道光27年)25岁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道光30年)28岁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3年)31岁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丰6年)34岁9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1858年(咸丰8年)36岁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
1862年(同治元年)40岁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3月署江苏巡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捉”李鸿章——读姜鸣《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那一代精英,有着独特的命运。

更早的一代人,是纯粹传统“士”,读书做官写写诗,好好混到退休,他们的价值观,是单一而顽固的。

更晚的一代,看到科举考试被取消,看到大清朝覆灭,看到革命,看到火车也不再惊呼怪物,不管感受如何,他们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现代”。

但也正因包含着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性格,李鸿章那一代人,才更能引起史家的好奇,这大概就是“晚清”的魅力。

姜鸣的《秋风宝剑孤臣泪》,应该是写晚清政局与人物的书中最好玩的,有严谨的学术,也有轻松的文风,更特别的是,大多数文章,都还有实地调查的痕迹。

这是一种独特的“游记”,所考察的不仅是故居、遗迹和人心,还有浩如烟海的材料。

书名“秋风宝剑孤臣泪”取自李鸿章的临终诗,事实上,这句诗是姜鸣1996年所著《被调整的目光》中一章的题目,这本书增添了些内容,以《天公不语对枯棋》的面貌再版,“秋风宝剑孤臣泪”仍是其中一章。

这两本“晚清的政局和人物”,足以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

上世纪80年代末,姜鸣开始利用出差之便,经常到北京寻访那些胡同里的旧事,他感兴趣的不是风景名胜本身,而是曾经在那些胡同里居住过的晚清人物,如恭亲王奕 、帝师翁同龢等,当然,还有李鸿章。

这种爱好,让他从最初为上海报纸所写的“京华胜迹”北京旅游专栏,发展为专门的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研究。

如果从1989年开始写北京游记开始,到2005年,姜鸣对晚清政治人物的追寻,已经超过了25年。

其中,最精彩的当然是有关李鸿章的部分,两本书共集纳38篇文章,其中有7篇是关于李鸿章的。

作者分别考察了李鸿章在北京常住的地方贤良寺(《半生名节》)、墓地(《秋风宝剑孤臣泪》)、故乡(《簪花多在少年头》)、出访(《老来失计亲豺虎》)、对铁路的观念变化(《朝开铁路,夕死可矣》),还揭示了李鸿章爱吃螃蟹的奥秘(《“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螯共酌”》)以及他找西医看病的经历(《“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如果把这些文章单独抽出来成书,一定是关于李鸿章研究的最新力作,因为不但有罕见的材料,也有艰苦的考证。

可以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回到了晚清的时空,为我们“活捉”了李鸿章。

姜鸣对李鸿章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在空间的意义上,在中国(本土)与西方(入侵)这个横向的坐标上,来度量李鸿章的国际视野。

一是在时间的意义上,看社会对李鸿章评价的变迁,站在如今早已变样的遗迹前,打量这并不算遥远的历史。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晚清最有国际影响的政治人物。

仿佛是天意一般,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代大清受辱,从而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5),访问俄国时与沙皇尼古拉二世签订《中俄密约》被骗(1896),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1901),这些签约,他都想躲,最终却怎么也躲不掉。

尤其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当时他本来在广州,奉旨到北京签约,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离开广州时,他对朋友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

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说罢,涕泪长流(《天公不语对枯棋》49页)。

条约签订两个月后,他就去世了。

这些外交活动,不但让他在国人眼中,被钉在了历史教科书中的耻辱柱上,即使是当时的一些外国人看来,李也有很傻的一面。

长期执掌大清海关的英国人赫德就认为,“当他接待外国人时仿佛应付裕如,但揭去他的这张皮,他还是中国佬,同其他官僚一样是无能之辈”。

即使科技足够发达,可以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李鸿章所有的涉外言论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也很难为他标出一个准确的坐标:在同时代人眼中,他的国际视野和理解力,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姜鸣通过对李鸿章对铁路和西医的态度的分析,部分接近了这一点。

李鸿章最初是反对修建铁路的。

1865年,各国公使都劝清政府赶紧修铁路,当时的总理衙门对此婉拒,认为铁路、电报这些东西,都是方便洋人的,而对中国人无用。

总理衙门给地方大员们写信,要求他们对外国人亮出反对态度。

当时任安徽巡抚的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回信,称“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他和别的官员一样,对铁路并不感冒。

1872年10月12日,在写给丁日昌的信中,李鸿章第一次表露了支持修建铁路的想法,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两天后,日本连接东京与横滨的京滨铁路就正式运营了。

此前的试运营中,21岁的明治天皇试乘火车,对铁路这种现代化交通设施印象深刻。

但是对李鸿章而言,他的铁路梦才刚刚开始,他要用很长的时间来说服统治者和同僚,这种说服的难度,甚至比修建铁路本身还要大得多。

1880年,清政府和俄国的关系因为伊利趋于紧张,甚至到开战的地步,淮军老将刘铭传奉旨觐见,结果他没有谈俄国,而是呈上了《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这是一篇雄文,而幕后推手正是他的老上司李鸿章。

在《朝开铁路,夕死可矣》这篇文章中,姜鸣仔细分析了两个文本。

其一就是《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这是李鸿章安排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和著名清流陈宝琛写的,这篇文章后来分别被收入《刘壮肃公文集》《桐城吴先生日记》和《陈文忠公奏议》,刘、吴、陈三家后人,都以自己祖上参与这个折子而自豪,乃至于要区别其版权,成为一个难题。

另一个文本是帝师翁同龢见驻英公使郭嵩焘后所写的日记,郭主张全中国遍修铁路,遭到了翁同龢的无情驳斥,在日记中称其“援引古书,伸其妄辩,直是失心狂走矣”。

翁的后人后来认为这样的说法很丢人,在商务印书馆影印《翁文恭公日记》时,将其遮盖,后来陈文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的排印本,就没有收录这段话。

姜鸣对这两个文本来龙去脉的辨析,非常精妙地刻画了当时的舆论对修建铁路观念的变迁。

翁同龢作为帝师,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很多观点上,他都与李鸿章相左,成为李鸿章洋务事业的一大掣肘。

但是如果你再读姜鸣研读翁同龢日记的《字里行间的细节》,你就会发现,翁也是一个逼格很高的文人,他的思想也有一条从保守到开放的脉络,最后他成为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在这一点上甚至超过了李鸿章。

翁李二人斗法,如今读来让人觉得太可惜,这两个都热爱阳澄湖大闸蟹的南方人,如能团结一致,是否会改变历史?李鸿章和翁同龢观念的变化,如今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以他们的年龄,要接受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缓慢,他们仍在慢慢更新自己的思想。

总的看来,李鸿章对新事物的接受,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他热衷修铁路,是为了运兵方便。

对西医的态度也是如此,1887年冬,李鸿章口腔溃疡,而牙也出了问题,他请了外国医生为其拔牙。

他在给张佩纶的信中说:“舌本偶有肿处,服洋医药已痊愈,华医谓心脾之热,西医云由破齿锯牙啮损,迫拔去残牙即无患。

”(《秋风宝剑孤臣泪》187页)李鸿章已经能把中医西医等同看待,哪一种有效,就采用之。

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他治病的也是外国医生,他还赞助外国医生在天津开诊所。

在李鸿章的时代,西医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是一种妖术,但他已经能坦然接受西医治疗,就这一点来说,他一点都不落后。

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有记者问他:“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他答:“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

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

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

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责任。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晴观察记》297页)他这种对报纸的认知,哪里又有丝毫的落伍呢?这让人想1887年,李提摩太在天津见李鸿章,建议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并为此每年投入一百万两白银。

对这个建议,李鸿章的答复是,中国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一笔开销。

李提摩太说,这是“种子钱”,必将带来百倍的收益。

李鸿章问:“什么时候能见成效?”“需要20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带来的好处。

”“噢!”李鸿章回答,“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

”(里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鸿章的命运,在这简短的对话中显露无疑。

人的生命毕竟太过短暂,二十年才见效的事,等不及了,最重要的是,他所服务的政权,也等不及了。

姜鸣对李鸿章报以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他笔下的李鸿章,无法摆脱自己的局限,让人感到无奈和痛心。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评价,不但是语言上的,也是行动上的。

1958年,李鸿章在合肥的墓地,成为大炼钢铁钢厂的一部分,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天公不语对枯棋》46页)正应了他那句诗“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

鞭尸,算是对他的负面评价达到了顶点,而到了2006年,姜鸣再去合肥探访李鸿章故居时,这里已经成了合肥的城市名片,旧居、祠堂、墓地,都被一一修复,他不由感叹:“喜爱旅游的人又多了几处可拍照的景点,可是九泉之下的李鸿章,是否会感到欣慰呢?”“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或许就是一盘枯棋。

但是作为棋子的李鸿章们,也并非毫无作为,尽管最终不过是“秋风宝剑孤臣泪”,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来说仍有十足的现代性启示。

这个古老国家的现代转型,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而其中的波折,到现在都还不能说已完全理顺。

李鸿章在合肥的家庙,如今是乡村小学,校园里的白玉兰树,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从日本带来回来的,如今已有120年历史,新叶长在嶙峋老干之上,让人不得不想起从前。

李鸿章在北京常住的贤良寺,几经调整拆迁,成为校尉小学的一部分,今年6月姜鸣又去探访,发现校园的外墙被巨大的广告牌所包裹,上面印着公益广告:“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自由平等……”而这些美好的词语,能说和李鸿章完全没有关系吗?如果他的灵魂在街边游荡,是否能读懂这些词语的所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