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故事简介 为何说他们是一对仇敌

合集下载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但是他们的关系却错综复杂,时而抨击对方,时而又像知己相处。

自然就有人问他们的关系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政见不同,还是文人相轻?王安石是苏东坡的学生,北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这引起了新旧党派的明争暗斗。

苏东坡与王安石恰在此上持相反观点。

于是两人似争似和,若即若离,让后世开始猜疑这对师生的关系究竟是好是坏。

从政治立场上看,苏轼最初从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又变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王安石的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想要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对新法提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以致又被一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难以说清。

一些人分析:苏轼对待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

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

这是在讽刺王安石的新法科举。

然而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不得好的事实,有人认为苏东坡不是趋炎附势之人。

他可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而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从私交上看,苏东坡曾途经金陵,与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同游历了一些江山美景。

据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

东坡不冠而迎揖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日:‘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二人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

以致东坡之后有“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慨叹。

但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替哲宗小皇帝撰写了一首《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南宋初年的郎晔说:“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

苏轼又作有《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的“制词”,其中除两句以外,“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内加以指斥的”,据此,二人之间的政治对立似乎并未消除。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导语:苏轼年轻时自恃聪明博学,有些狂妄自大。

大文学家、当朝宰相王安石给他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难题,使他得到教育,终于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一代才子、文士。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欢迎阅读!东坡一生境遇与那位刚强执拗的宰相王安石(1021~1086年)关系很密切,两人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同朝为官之时,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匹敌,在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政敌。

二人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

王安石22岁(1042年)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前辈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

东坡,更是自幼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倍受老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

由此可知看,二人在文学上彼此非常的赏识,以苏轼的豁达和王安石的正直,两人极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友。

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见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同朝为官,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他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同朝官员只有苏洵没有到场哀悼,这件事对二人关系多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轼入仕不久,即回乡丁父忧,回朝时正值王安石变法。

可以说,苏轼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

王安石时任副宰相,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则是动摇不定的,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随反对新法的领衔人物司马光一同,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与王安石成为政敌。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

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

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

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1066年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

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

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

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虽然政治上两人不和,但是却并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一宋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公元1084年,有一种史料记载是七月七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四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游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前来拜访已于八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严格地说,中国历史上粉丝最多的文人苏东坡,是经过“黄州四年”冶炼之后诞生的:之前他叫苏轼,字子瞻,他在黄州府衙的东方坡地开荒耕种,从而自号“东坡居士”;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在黄州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从而奠定了自己伟大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迫于朝廷政治压力把苏轼贬到黄州的宋神宗,也曾废寝忘食阅读苏东坡的“黄州诗文”,身边人把苏东坡比成李白,作为苏东坡超级文学粉丝的宋神宗却说:李白有东坡之“才”,却无东坡之“识”。

此时的江宁知府王胜之,也是苏东坡忠实的文学粉丝。

贬谪黄州之前几年,苏轼在杭州当副市长,写有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当然非常漂亮,据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考证,苏轼也颇为自负;然而,你不觉得此诗有些过于浓丽,甚至还有那么一缕文人的轻佻?等到“黄州四年”苏轼成为苏东坡后,与其弟游览庐山,同样是写风景,《题西林壁》的风概却大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三十岁的时候,在《登飞来峰》中也写过与《题西林壁》异曲同工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苏东坡来江宁这年,王安石六十四岁,还有两年就去世了,也已经建立起自己作为历史伟人的功业。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

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

王安石的“终身政敌”司马光也承认其“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南宋大儒陆九渊曾经赞叹王安石“洁白之操、寒如冰霜”;近代政论大师梁启超,更是在其《王安石传》中,把王安石推崇为我国“三代之下”唯一完人。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

历史趣谈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导语: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然而两者的政治观念不一,也就导致了彼此间的恩怨不断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然而两者的政治观念不一,也就导致了彼此间的恩怨不断。

下面就来看看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吧。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历史趣谈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历史趣谈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王安石与苏轼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导语:公元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他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据史载,王安石与他同时代千古一人公元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他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据史载,王安石与他同时代千古一人的大文学家苏轼有矛盾,把苏学士贬官了。

他们都是文采风流的大家,为什么会闹得那么僵呢?民间传说,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生活常识分享。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与苏东坡过不去?他俩什么仇什么怨?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在北宋的官场上,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现象级的存在,只不过这俩人在官场上的不合也同样闻名遐迩。

王安石从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受到宋神宗的赏识而一跃成为宰相,主持变法,是典型的“改革派”,苏东坡则是因为反对变法、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典型的“保守派”,也因此受到王安石的一再打压。

王安石实行变法时,身为“开封府推官”的苏东坡先是旁敲侧击,试探情况,进而写《上神宗万言书》,对“新法”涉及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攻击,而在过程中并把矛头直指王安石本人,这当然也引起了王安石及新党内心的不快,苏轼作为文人士子的代表,他的一言一语当然会引起当时文人的效仿,社会舆论一起来,变法就会阻碍重重。

随后,王安石采取反击,让人弹劾苏东坡“向丁忧,多占舟舡,贩私盐苏木,及服阙入京,多占士兵”。

王安石还下令严加调查,搜集苏东坡的罪证,从他写的诗词里面做文章,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此后,苏东坡厄运连连,耸人听闻的的“乌台诗案”由此而生,使之下狱问罪,差点丢掉脑袋。

按说苏东坡落到这般田地,王安石应该是很高兴的,而这时王安石这时却为苏东坡讲话,致使保住性命,只是贬去黄州做了团练副使。

苏东坡贬去黄州的五个年头,从金陵北归,这时的王安石因改革受阻赋闲金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苏东坡与王安石故事简介为何说他们是一对仇敌
导语: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
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