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在西方哲学看来,研究人的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研究人的感性经验则有美学。

西方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简而言之,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

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色。

禅宗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带来了一个新颖的世界。

创造:中国艺术家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言之美,被作为最高的美、绝对的美,无言之境,是人去除外在干扰所切入的幽深生命体验境界,是在非知识、非功利的体验中所激起的生命飞跃。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艺术家不要做时间的陈述者,那是一种为时间所驱使的角色;而要做世界的发现者,有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追求。

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发现”,而不在于记录。

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之表相,揭示世界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美学中的“意”三、中国美学中的“象”四、中国美学中的“言”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以意、象、言三个要素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美学。

二、中国美学中的“意”在朱良志看来,“意”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它既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包括作品所传达的意蕴。

这个“意”不是简单的意义或信息,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三、中国美学中的“象”“象”是中国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景象或意象。

在中国美学中,“象”不仅仅是艺术的物质载体,更是艺术家表达“意”的媒介。

朱良志认为,“象”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形”与“意”的统一。

四、中国美学中的“言”“言”是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色彩、构图、音韵等。

在朱良志看来,“言”是艺术家表达“意”和“象”的工具,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

艺术家通过精妙的“言”,将“意”和“象”融为一体,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

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以“意”、“象”、“言”的结构为主线,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他从先秦到现代,从绘画到音乐,从诗歌到戏剧,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脉络。

在这一结构中,“意”是核心,“象”是媒介,“言”是手段,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内容。

六、结论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以意、象、言的结构,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6
一 蔡元培和美育
❖ 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 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
7
(一)美育的由来
席勒塑像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
❖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的观点,他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 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 是感情。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 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 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 基础。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 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韦伯
28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美育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三 、美育的内涵和功用
29
美育的内涵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30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31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32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33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御]
34
[书]
探赜钩深 幽赞神明
35
[.]
成立兴 于于于 乐礼诗 。,,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魏明伦教授的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对美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对美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评价,更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究,这为读者深入理解美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魏明伦教授通过对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

此外,本书还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魏明伦教授对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标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
的核心问题,从而对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本书还对美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并对美学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总的来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美学理论和方法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美学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运用美学理论和方法。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2024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非常精彩并且充满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引发了我对艺术与美的思考,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十五讲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结合了丰富的艺术实例,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与启迪。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美学史的回顾和各种美学理论的解读,作者将美学这个庞杂而深奥的学科呈现出来。

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美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学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对美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美学理论的比较和评述,这样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优劣,避免了因为各种观点的纷杂而迷失自己。

其次,这本书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阐释了美学的应用价值。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等。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还谈到了美学在教育、城市规划、商业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美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这本书通过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文学作品,给了读者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话语,使得整个书籍更加具备权威性和深度。

同时,他还引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诗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快乐,而且也拓展了我的文化视野,增加了我对美学的理解。

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关于美学的启示和反思。

在阅读中,我发现美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它不仅关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关乎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美学是人的情感和理性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 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

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柏拉图思想的意义: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

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波普尔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小结:什么是理式,(自在之美,自为之美的区别)三、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卡尔西乃西半岛。

其父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

17岁开始,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

他在柏拉图学园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去世。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2.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五、美是一种价值我们认为“美是价值”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唐朝人为什么崇尚丰满的美人型呢?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壁画和雕塑以生活安定殷实的统治阶级人物为标本,自然是体肥脸胖。

魏晋人为什么以纤瘦为美呢?魏晋时代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连绵不断的战争动乱造成一片荒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的慨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魏晋的壁画和雕塑所表现的长脸细颈、寿削病弱的身躯,思辨、高深的笑容,完全体现了清谈名士的审美观。

(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与否与人有关)花是红的“和“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

“花红”是认识判断,花的“红”不取决于人而存在;“花美”是价值判断,离开人花就无所谓美丑。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现实中的美,社会美—人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一)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二)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

三)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四)《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宗白华洛神赋贴王献之: (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体势秀逸,笔致洒脱,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王献之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宗白华《画山水序》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 主张“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与陶潜《饮酒》诗中的得意“忘言”、谢灵运《游名山志》中的“意得”有相通之处。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序曰:“峰岫峣嶷,云林森渺,贤圣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

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序曰:“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这种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

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

它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古人:“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

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重宇宙。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

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

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怎样做到“澄怀”?第二,怎样做到“味象”?自然美---人与自然的契合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笑”。

西方:“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自然美的欣赏需要两种契合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 郭熙《林泉高致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第三讲人物的品藻人物的品藻内涵: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一、晋人的美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渊源:早于晋代“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相术:面相之术,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判断人的祸福贫富、荣辱盛衰。

“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 王充《论衡》《骨相篇》晋人的美: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容止》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

”-----《容止》《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

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36门。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如《容止》2、美是不可抗拒的3、“肤清”和“神清”“肤清”:人的外在的姿容“神清”:人的内在的才情人物品藻要形神结合与晋人优美自由的心灵最为契合的艺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

人物品藻以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心进行审美评价。

二、«体相学»«体相学»出自«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六卷“我们不能不强烈的感受到亚里士多德爱智慧、尚思辩,重探索的思想遗风,不能不被古人热情、真诚的求知欲望和踏实细致的求知作风所折服”«体相学»研究灵魂和身体、内部心性和外部面貌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运动、外形、肤色、面部的习惯、毛发、皮肤的光滑度、声音、肌肉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总体特征,来分析人的性情动作缓慢表示性情温顺动作快速表示性情热烈,身体忸怩作态是媚俗的,短步幅与慢步态者是软弱者,眼睛下面有垂突是嗜酒者,眼睛上面垂突的是嗜睡者亚里士多德对人的体相分析,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体相表征和内存性情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绝对的,眼睛是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三、人体美学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1,从猿到人2,古希腊时期“人是小宇宙,模仿大宇宙”——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人对数、人体各个部位和身体整体比例以及美的普遍观念1),美是客观数量比例的和谐2)黄金分割1:7/1:8 3)人是“神”创造最完美的“作品”4)以裸体为美3,中世纪——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女性肉体是危险的,但更是美的人体中的许多美是非效用的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是多么象天使!了解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人体美的研究要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5,文艺复兴以后人的头长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为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双臂等于身高的长度叉开双腿是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举两手使中指指端与头顶齐平,这时候肚脐眼是伸展四肢端点的外接圆的圆心而两腿当中的空间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人平伸双臂可沿人体做一个正方形,人伸展四肢可以可以沿人体做一个圆形6,当代社会第四讲审美距离和移情情感一、距离说距离说的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