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
1、质量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中药的鉴定应符合其质量规范,以确保其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2、性状鉴定:从中药的外观、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及其特有的植物化学特征,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验室检测,对中药的鉴定进行确认。

3、指纹图谱法:以指纹图谱的方式,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二、中药鉴定的技术方法
1、视觉鉴定:根据中药的形态、外观、色泽、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进行中药鉴定。

2、定性检测:利用植物化学特征、植物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3、定量检测:根据中药的质量规范,采用定量检测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4、指纹图谱法:利用指纹图谱的方式,通过比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5、抗菌活性实验:根据中药的抗菌活性,采用抗菌活性实验,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中药鉴定基础知识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 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 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 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 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检品是不 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 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 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 对照鉴定。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 度。这些杂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 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 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 镜(5~10倍)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 应通过适当的筛罗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 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以资确质。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 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 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 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 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药材的色泽,一般应在日些下觋察。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 和断厘色泽的内容。描写色泽时应注意大部分药材的色调不 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或有的略有不同,因此可写为 “××色或××色”或“××色至××色”。一般把质量好 的色泽放在前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种色为主, 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泽描述避免用各地理解不同的 术语,如“青色”、“土黄色”、“粉白色”等。
第一步 取样 检品的来源包括抽检和送检两类。药材的取
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所取样品 应具有代表性、均匀性并留样保存。取样的 代表性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1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

1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中药鉴定技术含义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 :
中药材: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 原料药。 中药饮片:广义指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使用的 所有药物;狭义指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 等形状的药物。 中成药: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 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 可以应用的剂型。
第三节
二、中药的加工
(三)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果实类药材 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进行烘烤、烟熏等,如乌梅;或经切割 加工使成一定形态,如枳实、枳壳、化橘红;有的需先在沸水中微 烫,再捞出晒干,如五味子等
种子类药材 通常采收果实,干燥后取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 干燥贮存,临用时取出种子,如豆蔻
(一)中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中药的采收(collection)
(一)中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全草类药材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有的割取植物地上部分,如薄荷、荆芥、益母草、紫苏等。 以带根全草入药的,则连根拔起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 紫花地丁等。 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其采收原则与此相同,应在生长 旺盛时割取,如首乌藤、忍冬藤。


远红外干燥
微波干燥
第三节
二、中药的加工
(二)干燥方法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药典规定的干燥方法为 ①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 ②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 过60℃) ③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
④部分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暴晒”或“及时干燥”

中药鉴定一天学完

中药鉴定一天学完

中药鉴定学一文学完总论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4个)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主观利益驱动----①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有意造假,以假充真;③掺伪;④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⑤染色。

客观专业水平不够----⑥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⑦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_PPT幻灯片

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_PPT幻灯片
14
六、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拉丁名的组成: 药用部位名(第一格)+中药名(第二格)
如:黄连Rhizoma Coptidis
15
六、中药的拉丁名
❖1)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入药,或一属中有 多品种作一种药,一般用属名。
❖(2)一属中不同品种作不同药材时,除一种 外,均需加种名
▪ Radix Angehicae Sinensis 当归 ▪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独活 ▪ Herba Asari 细辛 ▪ Herba Asari Forbesii 马蹄细辛(杜衡)
16
六、中药的拉丁名
❖(3)药用不同部位入药或不同属植物入药加 et(和)seu(或)
▪ Radix et Rhizoma Rhei 大黄 ▪ Herba Erodii seu Geranii 老鹳草
❖(4)拉丁名中的形容词位于最后
▪ Semen Armeniacae Amarum(苦杏仁) ▪ Semen Sojae Preparatum(淡豆豉)
❖ 常用拉丁词:
❖ 根:Radix;
根茎:Rhizoma;
❖茎:Caulis; 木:Lignum;
❖皮:Cortex; 叶:Folium;
❖ 花:Flos;
果实:Fructus;
❖种子:Semen; 全草:Herba;
❖藻类:Algae; 菌类:Fungi;
❖ 地衣类:Lichenes;树脂类:Resina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10
四、近代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概况
❖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 (1)

中药鉴定基本知识与技能 (1)

药材拉丁名
(3)属名(或种名)+药用部位名+形容词(或属名+形 容词):如有形容词修饰药用部位名或属名时,形容词置 于后,并保持与所修饰词的性、数、格一致。如豆蔻 Amomi Fructus Rotundus(近圆形的)、附子Aconiti Lateralis(侧边生的) Radix Preparata(制备的)、 金钱白花蛇Bungarus Parvus(幼小的)

百部、延胡索、白及、郁金等
二、中药的加工
皮类
采收后一般应切成一定大小后晒干 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如厚朴等 或削去栓皮,如关黄柏、丹皮等
叶类及全草类药材
含挥发油的较多的药材,采收后置通风处阴干 有的须先行捆扎,使成一定重量或体积再干燥, 如薄荷
果实类药材
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 的需进行烘烤、烟熏等, 如乌梅;或经切割加工 使成一定形态,如枳实、 枳壳、化橘红;有的需 先在沸水中微烫,再捞 出晒干,如五味子等
二、中药的加工
(三)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 采挖后,及时除去地上茎叶和泥土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
及 有的须先刮去或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如沙参、桔梗、山药
根 质地坚硬或较粗大的药材,应趁鲜切片或剖开再干燥,如天花

粉、苦参、地榆、狼毒、商陆、乌药等

有的需抽去木心,如远志

富含黏液质和淀粉药材,多用开水烫或蒸后再干燥,如天麻、
药材拉丁名
(5)属名+药用部位名+et或seu+药用部位名:适用于有 两个不同的药用部位时,把主要的列在前面,用et(和) 或seu(或)相连接。如大黄Rhei Radix et Rhzoma、甘 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zoma
(6)“属名1;属名2”或“属名1+药用部位名;属名2+ 药用部位名”:适用于来源于两个不同属植(动)物的药 材,如土鳖虫以两个属名分别命名,中间以分号分开或另 起一行(Eupolyphaga;Steleophaga);山慈菇以“属名 1+药用部位名”与“属名2+药用部位名”分别命名,中 间以分号分开或另起一行(Cremastrae Pseudobulbus; Pleiones Pseudobulbus)

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沙石、泥土等。
第三节 中药的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四种:
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 定。
一、来源(原植物、原动物、矿物)和品种 鉴定
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 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知 识,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保证品种的准确 性。
目的: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9、火试: 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
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如: 麝香灼烧──→香气浓烈、无臭气、灰为白色 血竭粉末纸上烤──→熔化,对光透视呈血红色 海金沙易点燃,发出爆鸣声及闪光
三、显微鉴定 含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细微结构,如:
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来鉴 定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 适用范围; 1、性状不能识别的药材或性状相似、组织有 较大差别的药材(真伪鉴别); 2、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 3、粉末药材制备的中成药。
黄柏(纤维性)
鸡血藤
大血藤
杜仲(胶丝)
黄柏(裂片状分层)
苦楝皮(多层薄片)
牡丹皮(平坦)
星点
云锦花纹
菊花心
车轮纹
朱砂点
茅苍术有“朱砂点”。
7、气、味: 气味:有的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也是鉴
别该药材的主要依据。 味道:与药材本身所含的成分有关,也是衡量
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 味道一旦改变,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 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
心。
8、水试:
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一些特殊现 象:
格、 等级、包件式样等,注意是否与标签 相一致。
(2)检验包件的完整性和清洁程度,注意有无 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异常情况,作 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 验。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第一章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1.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疾病的物质。

药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 中药:(Chinese herb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1. 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2.2. 中成药及其分类:中成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2.3. 中药材:中药材,即未经加工或未制成成品的中药原料。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也即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

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根茎可见“星点” 。 何首乌可见“云锦花纹” 。

茅苍术有“朱砂点”。

7、气、味: 气味:有的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也是
鉴别该药材的主要依据。如:

阿魏、鱼腥草、肉桂、当归

味道:与药材本身所含的成分有关,也是衡
量药材品质的标准之一。如: 黄连 甘草、党参 乌梅


水试

西红花────→水浸液呈黄色。 熊胆粉末投入水中──→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 下沉而不扩散。

这些现象常与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或药材 的组织构造有关。

三、显微鉴定 含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细微结构, 如: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 来鉴定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

气味、味道一旦改变,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
问题。

注意: 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 小心。取样要少,尝后应立即吐出,漱口,洗 手,以免中毒,如草乌、半夏、白附子等。

8、水试:
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一些特殊现 象:
日光下




秦皮水浸液───→碧蓝色荧光。
加水浸泡


葶苈子、车前子─────→则种子粘滑、体积膨 胀。



皮类中药:牡丹皮、肉桂、杜仲
叶类中药:大青叶、枇杷叶 花类中药:红花、西红花、金银花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陈皮、枸杞子、山楂

全草类中药:
鱼腥草、薄荷
藻菌地衣类中药: 冬虫夏草、灵芝 树脂类中药:乳香、没药、血竭 其他类中药:海金沙、冰片


动物药:
石决明、珍珠、海马、蛤蟆油、金钱白花蛇、 阿胶、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 矿物药:朱砂、龙骨


粘性:含粘液质,嚼之粘牙。 纤维性:富含纤维,折断时露出很多纤维。 药材的质地除与其本身特性有关外,有时与 加工方法关系密切。


同一药材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
含淀粉多的药材,如经蒸煮加工,则因淀粉
糊化,干燥后质地坚实。

6、折断面: 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包括:易折断或不易
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药材的分类(根据药用部位进行分类):
植物药:根及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 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中
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
药、其他类中药


动物药:
矿物药 :

根及根茎类中药: 人参(根)、黄连(根茎)、 天麻(块茎)、 川贝母(鳞茎) 茎木类中药:沉香、降香
折断,有无粉尘散落,断面特征。

注意观察自然断面是否平坦,还是显纤维性、
颗粒性、裂片状,有无胶丝,是否层层剥离等。

如根及根茎类: 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茎类(切面): 鸡血藤(老茎)断面红褐色的韧皮部与淡红 色的木质部呈半圆形相间排列; 大血藤断面红棕色的韧皮部有六处嵌入黄白 色的木质部中。 皮类: 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 黄柏折断面显纤维性,裂片状分层;

四、理化鉴定: 含义: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
方法,鉴定药材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
度。

通过理化鉴定分析中药中某些有效成分的有 无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等,是 为了保证药材的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
圆柱形
圆锥形
纺锤形
双 卷 筒 状
板片状
圆球形
扁圆形
蚯蚓头
芦长碗密


防风根头部:蚯蚓头(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 环纹)。
野生人参: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 须。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2、大小: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厚薄。

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亦即
范围),如菟丝子Φ1-1.5mm。

3、颜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药材的颜色一

4、表面特征: 指药材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
毛茸等。

有的根类药材顶部有的带有根茎。

皮类药材有的有明显的皮孔、地衣斑,少数还
有钉状物。

5、质地 是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 或粉性等特征。 描述药材质地的名词术语很多,常见有: 松泡: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 粉性: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油润: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或有光泽。 柴性:折断面木质部非常发达,象木材一样。

二、性状鉴定: 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
分简便的鉴定方法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也是鉴定工作
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1、形状:
根类药材: 皮类药材: 经验鉴别术语: 圆柱形、圆锥形、纺缍形等。 卷筒状、板片状等。
种子类药材:圆球形、扁圆形等。
枣 核 艼
紧皮细纹
珍珠须
马头蛇尾瓦楞


芦 头


地 衣 斑
钉状物(皮刺)
白花前胡
南沙参(松泡)
防 风(松泡)

药(粉性)
当归(油润)
郁 金(角质)
黄柏(纤维性)
鸡血藤
大血藤
杜仲(胶丝)
黄柏(裂片状分层)


云锦花纹
朱砂点


第二节 中药的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四种:

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 定。 一、来源(原植物、原动物、矿物)和品种鉴定
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 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知识, 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保证品种的准确性。 目的: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取样




1、中药鉴定的依据:三级标准。 中国药典: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律。 部颁药品标准: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地方药品标准: 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药品标 准。

2、中药鉴定的取样: 药材的取样是指选取供鉴定用的药材样品。 应注意有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 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般比较固定。有的药材从其名称上就知道它的
颜色。

药材因采收、加工或贮藏不当,都会改变其
固有色泽。 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药材的颜色 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 素。


很多药材的色调不是单一的,因此,描述药材 的颜色一般以复合色调描述,以后一种色调为 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