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型偏头痛-经典案例分享ppt课件

合集下载

偏头痛PPT课件完整版

偏头痛PPT课件完整版

精神心理疾病
睡眠障碍
偏头痛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等睡眠 障碍,长期如此可导致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等。
长期偏头痛易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 心理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4/1/26
16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2024/1/26
基于临床特征的评估
01
根据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临床特征进行风
9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生化全套、 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排 除感染、炎症、代谢异常 等引起的继发性头痛。
2024/1/26
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MRI等,可排 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 管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头 痛。
其他检查
如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 声等,有助于了解脑功能 状态和血流情况,辅助偏 头痛的诊断。
2024/1/26
18
05
特殊人群的偏头痛管理策略
2024/1/26
19
儿童青少年偏头痛管理
识别与诊断
了解儿童青少年偏头痛的特点,掌握相关诊断标准,以便准确识别。
2024/1/26
药物治疗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曲 坦类药物等,注意药物副作用及禁忌。
非药物治疗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等非药物手段,缓解偏头痛 症状。
5
临床表现及分型
2024/1/26
临床表现
偏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疼痛程度多为中至重度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发作前可有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 等。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偏头痛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先兆偏头痛、无先 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等。其中,先兆偏头痛在发作前可出现短暂的神经系统症 状,如视觉先兆、言语障碍等。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患者 的护理PPT课件
目录 一、患者背景介绍 二、护理措施 三、药物治疗 四、康复与健康教育
一、患者背景介绍
一、患者背景介绍
偏头痛的定义: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 性头痛,通常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 伴随恶心、呕吐及光和声过敏。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的特点: 基底动脉型 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与基 底动脉血管功能异常有关。
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 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抵 抗能力。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二、护理措施
应对压力: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 松训练、冥想和休闲活动,有助于减治疗
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神经传递物 质的释放,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 重程度。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 管紧张素的生成,扩张血管,减少偏头 痛发作的频率和疼痛程度。
二、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建立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作 频率及相关症状,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 护理计划。
病情观察与记录:及时记录偏头痛发作 的时间、持续时间、症状表现,以及可 能的诱因,为医生提供参考。
二、护理措施
饮食调整:减少饮食中的触发物质,如 巧克力、咖啡因和酒精,有助于减少偏 头痛发作的频率。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 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 作。
三、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的效 应,减少血管的扩张和炎症反应,有助 于预防偏头痛发作。
四、康复与健康教育
四、康复与健康教育
健康饮食:指导患者摄入均衡的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触发物质。 体育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 炼,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身体的代谢 功能。
四、康复与健康教育

2024版偏头痛精品PPT课件

2024版偏头痛精品PPT课件

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
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可影响偏头痛 的发生和发展。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导致偏头 痛发生。
2024/1/29
10
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
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 差可增加偏头痛发作风险。
2024/1/29
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如奶酪、巧克力、 酒精等可诱发偏头痛。
环境因素
个体化精准治疗
探讨基于个体差异的精准治疗策略,如基因 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倡导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 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2
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预防偏头 痛。
25
并发症出现时处理方法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症状,应立即就医 进行专业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药物以缓解 症状或控制病情。
心理干预
对于精神心理并发症,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帮助。
2024/1/29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精神心理并发症
如焦虑、抑郁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2024/1/29
24
预防措施制定和实施
2024/1/29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减少偏头痛发作诱因。
合理饮食
避免摄入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酒精、咖啡因等。
规律运动
气候变化、强光刺激、噪 音等环境因素也可诱发偏 头痛。
11

偏头痛性眩晕与基底型偏头痛-2ppt

偏头痛性眩晕与基底型偏头痛-2ppt


头晕发生在偏头痛发作之后,本组1例:
病例1患者就是先有耳鸣,全头痛,最后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头痛头晕持续数 小时,休息或输液治疗后好转。曾有一次右耳听不见,怀疑梅尼埃病?BPPV?但听 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变位试验均正常。病史已7年,每年发作1-2次,治疗效果 不好。诊断考虑为MV。

眩晕与偏头痛同时发生,本组1例:
(四) 鉴别诊断
• 3. 可与BPPV合并存在
BPPV为短暂性、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发作 时间短则不到一分钟,多不伴有耳蜗症状,也无头 痛发作,故临床可与基底型偏头痛和MV鉴别。但偏 头痛患者可以合并BPPV等周围性眩晕。 本组2例病人(病例5基底性偏头痛,病例9无先 兆性偏头痛、 MV)均与入院前数天出现短暂性、发 作性位置性眩晕,与以前发生的眩晕不同,前庭变 位试验(+),合并有BPPV。临床应注意在询问病史 中加以鉴别。
2.可能的MV(PMV):
①中、重度的发作性前庭症状; ②至少下列一项症状:符合IHS标准的偏头痛;眩晕发作时的偏头 痛性症状;偏头痛特异性诱发因素(如特定的食物、睡眠不规律、内分 泌激素改变)诱发的眩晕发作;抗偏头痛药物治疗有效 。 ③除外其他原因。
• 本组病例中6例(例1、2、3、6、8、9) 符合MV临床特点。其中例2、9先为无先 兆偏头痛,数年后或50岁后转变为伴有 眩晕发作的偏头痛,即MV。
(二) 9例头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性别 年龄
例1. 女 42
偏头痛病史
眩晕/头晕病史
辅助检查
1. MV
诊断
发作性全头痛7年,1~2次/年。先耳鸣头痛发作头晕, 持续数小时。 NS检查(-),听力正常,前庭功能正 重时右耳听不见。休息或输液后好转。曾诊断MD、BPPV,治疗效果不好。 常,变位试验(-),头颅CT

2024版偏头痛ppt课件[1]

2024版偏头痛ppt课件[1]

定期随访
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建议定期 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 者对偏头痛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

04
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与 缓解措施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镇痛药
如非处方药(对乙酰氨基酚、布 洛芬等),处方药(曲坦类等)
止吐药
针对伴随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
血管收缩物质减少 如内皮素等血管收缩物质减少,使得血管更容易 扩张。
3
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的影响 导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发偏头痛。
遗传因素作用
家族聚集性
偏头痛具有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更高。
基因多态性
多个基因的多态性与偏头痛易感性相关,如5-HT受体基因、儿茶酚胺代谢相关基因等。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仅适用于部分顽固性偏头痛患者,且存在一 定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展望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新型药物,如CGRP受体拮抗剂等。
非药物治疗创新
如神经调控技术、生物反馈疗法等新型非药物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研究
加强偏头痛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临床表现
头痛发作时伴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出现视觉、言语或感觉障碍等先兆症 状。
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原因引起 的偏瘫。
基底型偏头痛发病机制探讨
发病机制
可能与脑干或基底动脉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导致局部脑 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头痛。
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基底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和探索。

偏头痛病例分析精品PPT课件

偏头痛病例分析精品PPT课件
反复头痛1例
患者男,32岁,因发作性头痛17年,再发半天 入院。住院号:130574,电话:
现病史:自诉17年前 开 始 出现头痛发作, 发 作 多 于 劳 累 、 紧 张 后 出 现 , 多为前额部胀痛, 程度中至重度, 持 续 半 小 时 以 上 , 可伴有恶心 呕吐,头痛在进入睡眠后消失。发作前10-20 分 钟 可 出现不能认出原来熟悉的人或不记得他们 的
查体
体温:37℃,脉搏77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 112/64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颅神经(-),高级神 经功能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 双侧病理征(-),感觉及共济正常。
辅助检查
颅脑MR及MRA未见异常,心电图、血凝血常规、血生 化、三大常规、肿瘤标志物、感染性标志物系列、心 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
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乃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人群患 病率约为5%~ 10%。头痛前可有或无先兆(视觉等),头痛限于一 侧或双侧,逐渐加重至顶峰时出现恶心呕吐,睡后自愈。发 作多 持续数小时至1天。常可由 过劳、激动 、 失眠、烟酒或月经等 所诱发;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中年期达高峰,更年期后减轻 或消失,女性比男性多见,具有明显家族史(70~80%)等特 点。
发作后不能回忆发作时的事情,无肢体抽搐,曾到省 中医就诊,考虑TGA?,给予营养神经、抗生素治疗, 未再出现头痛发作,为求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
患者自发病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 常。
既往史: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 史随当地,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少量吸烟,少量饮酒, 婚育史:25岁结婚,育有1子,儿子早产,配偶体健, 家族史:父亲患有帕金森病,母亲患有“偏头痛”。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病人的护理PPT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病人的护理PPT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 用药物治疗,如镇痛剂、抗炎 药等。
护理措施
应激管理: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积极 寻求支持和帮助,保持身心健康。
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
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 物和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饮 酒和咖啡因。 少吃过敏食物:避免个人过敏 的食物,如巧克力、坚果等。
饮食禁忌
均衡饮食:食物中应含有适量的五谷杂 粮、蔬菜和水果,以满足身体的各项需 求。
减轻头痛症状 防止头痛发作
护理目标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营造舒适环境:保持室内明亮、安静, 减少干扰因素,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
规律生活: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避免 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压力;合理安排饮 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护理措施
非药物治疗:应用维生素、钙 镁等营养补充剂,有效缓解血 管紧张和炎症;进行放松训练 ,如温水浸泡、按摩等。
基底动脉型偏 头痛病人的护
理PPT
目录 背景介绍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饮食禁忌 康复指导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是一种常见 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病症,其特 点是头痛发作前会有先兆症状 ,如闪光、视野缺失等。
这种头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 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
康复指导
康复指导
定期随访:建立病历档案,定 期复查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 调整护理措施。
教育患者:提供关于偏头痛的 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帮 助患者掌握应对头痛的方法。
康复指导Biblioteka 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等 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 的抗病能力。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基底型偏头痛-经典案例分享PPT课件

基底型偏头痛-经典案例分享PPT课件
– 疼痛性质: 搏动样(也可为炸裂样等剧烈痛) – 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畏嗅,大多数休息后可缓解
– BM为有先兆性偏头痛,往往在先兆出现半小时内出现头痛
15
.
临床表现(二)
基底型偏头痛属有先灶偏头痛
有下列两种可完全恢复的先兆:
– 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视野缺损 等
– 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呜、构音障碍、 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等,亦可出现意识模糊 和跌倒发作。
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先出现先兆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 刺激三叉神经,使神经末端产生局部炎症反应
另一方面促使血小板释放5HT,促使5HT浓度下降,抗疼痛的作用减
13
弱,导致头痛加重。 .
BM的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BM前驱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脑底 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缺血所 致。
学会列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TA)的一种类型。
或称基底型偏头痛 一般认为多见于少年或青年女性,与月经周期常有
显著的联系
多有家族史 关于流行病学资料不多,但其实不少见
10
.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一)
皮层扩散抑制(CSD)学说
1944年Leao APP提出
脑皮层受刺激后,局部脑电活动低落,并以3 mm/ min速度扩散,扩散性抑制可解释偏头痛的先兆
尚未发现一致的孟德尔遗传模式,反映了不同外显
率及多基因遗传特性
12
.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三)
血管学说
由Harold Wolff 在1963年提出, 认为血管先收缩,如眼动脉收缩造成视觉先兆如偏盲、闪光等,继之
血管剧烈扩张,血流淤滞而头痛,约2-4小时后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诊断为:基底型偏头痛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basilar-type migraine,BM)
由Bickerstaff 在1961年首先报道的,已被国际头痛
学会列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TA)的一种类型。
或称基底型偏头痛
一般认为多见于少年或青年女性,与月经周期常有
显著的联系
多有家族史 关于流行病学资料不多,但其实不少见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三)

血管学说
由Harold Wolff 在1963年提出, 认为血管先收缩,如眼动脉收缩造成视觉先兆如偏盲、闪光等,继之 血管剧烈扩张,血流淤滞而头痛,约2-4小时后恢复正常。
血管神经学说
认为各种不同刺激物可影响皮层、丘脑下丘脑、然后刺激脑干。
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先出现先兆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 刺激三叉神经,使神经末端产生局部炎症反应 另一方面促使血小板释放5HT,促使5HT浓度下降,抗疼痛的作用减 弱,导致头痛加重。

Hale Waihona Puke 心肺腹无异常。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风湿全套、免 疫系列、甲状腺功能正常。 腰穿压力170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病 原学检查正常。



脑电图、肌电图正常。
头颅CT提示右侧脑室扩大,考虑先天发育异常。 头颅MRI平扫+增强:1.右侧海马信号增高;2.右侧侧脑 室稍扩大。 眼科会诊眼底未见异常、视力、视野正常。
Neurology,2006,66(6):880—886 Kirchmann M.University of Copenhagen,Denmark

61% 的患者出现眩晕

10%(38/362)的MTA患者 表现为BM。 先兆的中位持续时间为60 min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二)

遗传学因素:
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
其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4倍
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胎发生偏头痛的危险度为
0.28~0.34, 高于双卵双胎(0.12~0.18),提示遗传
因素参与偏头痛的发病 尚未发现一致的孟德尔遗传模式,反映了不同外显 率及多基因遗传特性
无发热、呕吐,无肢体抽搐,无饮水呛咳, 曾多次至当地医院眼科就诊,未发现异常。


类似症状反复发作,约1-2次/月
2010年1月份开始十余天发作一次。
现 病 史

最近一次发作:
就诊前一晚,患者躺在床上,再度出现双目失明,数分钟后,
右侧颞部头胀痛,伴恶心、呕吐,头晕,继而四肢无力,无法 动弹,无意识障碍,约一小时后上述症状缓解,仅留右下肢稍 乏力。
超过24小时,用TIA无法解释。
其母有头痛史。
患者双侧一过性失明,需定位在中枢枕叶皮层,故考虑后循环基底动
脉供血障碍。
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排除癫痫、脑血管缺血性病变
(椎基底动脉)、血管畸形、炎症、遗传变性疾病如CADASIL及线 粒体肌脑病等。
诊断符合2004年的HIS偏头痛诊断标准,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发作时体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一)

皮层扩散抑制(CSD)学说
1944年Leao APP提出
脑皮层受刺激后,局部脑电活动低落,并以3 mm/
min速度扩散,扩散性抑制可解释偏头痛的先兆
同时在偏头痛发作初期大脑枕部脑血流首先降低,
低血流区在30~60min内以2—3mm/min的速度向 顶、颞叶扩散,持续至头痛期或头痛消失后48小时

头颈部CTA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
定位诊断?
体征:双侧可及短阵细小水平眼震,双下肢肌
张力稍高,左侧病理征可疑阳性。
定位: 双侧可及短阵细小水平眼震,考虑为中枢性
眼震,定位在双侧小脑传导束。
诊断?
定性诊断?
患者14岁发病,病程6月,视力障碍继而头痛反复发作,超过5次。
发作呈重复性、短暂性,能缓解但历时不等,发作后可遗留有体征,
病史


既往史:足月顺产,热性惊厥(-)
家族史:其母有偏侧头痛史,每次持续数小时,睡觉休息后 能自行缓解,未至医院就诊。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意识清晰,口齿清楚, 颅神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直、间接对光反应 存在,双眼球向两侧凝视可见水平细小眼震,以左侧为甚, 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耳听力粗测正常。悬雍垂居中, 咽反射正常,双侧软腭上抬正常。 下肢肌张力偏高,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两侧 Hoffmann征(-),左侧Babinski征可疑阳性、右侧病理征 (-)。四肢感觉正常。 颈软,双侧Kernig征(-),Brudzinski征(-)。共济失调检 查正常。
– 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黑蒙、视野缺损 等
– 脑干症状:如眩晕、复视、眼球震颤、耳呜、构音障碍、
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等,亦可出现意识模糊
和跌倒发作。
先兆症状多持续20~30 min
Basilar-type migraine: Clinical,epidemiologic, and genetic features,
– 发作一般持续4-72小时
– 头痛部位60%以上为偏侧性,但非每次均为偏侧,部位:枕
部>双侧颞部>单侧颞部
– 疼痛性质: 搏动样(也可为炸裂样等剧烈痛) – 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畏嗅,大多数休息后可缓解 – BM为有先兆性偏头痛,往往在先兆出现半小时内出现头痛
临床表现(二)
基底型偏头痛属有先灶偏头痛 有下列两种可完全恢复的先兆:
BM的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BM前驱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脑底 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缺血所
致。

临床上TCD常常提示,BM患者发作期与缓解期 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脑血流灌注不足 的特点,由此推测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脑血流 灌注不足可能是BM的发病机制之一
临床表现(一)
偏头痛的发作特点
基底型偏头痛-经典案例分享

患者胡**** ,男,15岁 “反复发作性双目失明、头痛6月”于2010年2月 就


于门诊。
现 病 史


患者从自2009年9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右侧颞部头
胀痛 头痛前有双眼胀痛,数秒钟后出现双目失明


约两分钟后出现右颞部胀痛,历时十余分钟后所有症状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