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创意说明]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
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
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教学步骤:一、导入: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二、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蜡烛在文中何深意?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b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c 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
(2)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导入新课。
3.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4)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和解读。
4.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5.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点评课后练习答案,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读后感。
3.预习下一节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蜡烛》教案结束。
教案设计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修改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教师明确: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蜡烛》
课 题
《蜡烛》(第二课时)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பைடு நூலகம்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过程
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第3课《蜡烛》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3蜡烛教课目的1.学会用细节描绘展现人物心里世界。
2.掌握作者动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经过推测语句,提升写作能力。
4.感觉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顶用血肉凝固的友情,领会主人公对同志深沉的爱,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
要点难点解析要点1.解析作者写作手法动人的原由。
2.领会主人公对战士深沉的友情。
3.推测语句,领会其意蕴。
难点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因此动人的原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课步骤一、导入课文,简介作家作品及背景1.作家作品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1939 年任军事记者,此后向来从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
代表作品有《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取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 年 10 月接见我国。
1959 年第一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绘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7~1971 年发布《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 年列宁奖金。
2.背景链接这是一篇战地通信。
1944 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扑,分别从南北双侧驱赶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采集到了这则动人肺腑的故事。
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二、预习检测:解说以下词语破晓:天快亮的时候。
爬行( púf ú):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特别疲惫,一点力气也没有。
永世长存:永久流传,不磨灭。
庄严( mù):十分严肃。
袭击:趁仇敌不防范时忽然侵袭。
货真价实:名望与实质相切合。
收藏:以为有价值而妥当地收藏。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鞠躬:弯身行礼。
颤巍巍:颤摇动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
)三、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归纳文章要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妻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管年老体弱,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收藏了45 年的两支成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2

蜡烛……师: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请闭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脑海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老妇人。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把你的目光聚集在另你感动的部分,圈划出重要的语句加以品味,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你。
(许久)生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师:为什么会把珍藏了45年的蜡烛拿出来?生2:悼念战士,以及自己的美好祝愿,好像是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师:把红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战士和老夫人是素不相识的。
战士是哪国人?生1:是苏联的。
师: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生:贝尔格莱德师:好,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生1:文章第15自然段。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会感动你们?(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你为什么被感动?生1:我觉得老妇人很勇敢。
师:注意抓住动词,集中在哪个字上?生:爬师:这说明什么?能否触摸到老妇人的内心世界?生:老妇人想要走近一些,埋葬那个士兵。
师:还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句子?生: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老妇人还是爬到士兵的身边埋葬他。
师:这些是环境描写,说明什么?生:老妇人的坚定,一定要埋葬那个士兵,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师: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去埋葬那个士兵,真是让人感动。
还有其他语句吗?生:文章25自然段,吻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师:突出什么?生:对士兵的爱,或者说是母爱。
【中小学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一、【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3.感受南斯拉夫母亲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重点难点】1.感受南斯拉夫母亲育乞西的形象,体味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2.体会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把握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
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
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
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2.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提示: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遗体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1.在作品中,作者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提示: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
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妇人这一切行动的?2.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最新201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最新201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此篇教学设计为迎江区龙岗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设计,由本站小编收集整理,教无定法,仅供参考。
3 蜡烛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精彩开篇词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不仅仅只是用来照明,它更多的是用来寄托某种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故事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惊扰:惊动扰乱。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3.了解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0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4.了解文体(1)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
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蜡烛》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
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
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
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
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
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
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
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
的英灵。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
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
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
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
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
2
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
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
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学生自由讨论。
⑵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
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
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
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
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认
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
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
一点很感人。”„„
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
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
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
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
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四、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
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
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
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
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
“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
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
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
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
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
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
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
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