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 唐朝- B. 秦朝- C. 三国时期- D. 汉朝- 答案:B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是什么?- A. 制- B. 分封制- C. 徭役制- D. 租庸调制- 答案:B3.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A. 宋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元朝- 答案:C4. 秦朝的法家思想强调什么?- A. 孔子的仁爱之道- B. 法律的严明执行- C. 道家的自然之道- D. 儒家的仁义之道- 答案:B5. 古代中国的一部著名法律是什么?- A. 《伦理道德经》-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大秦法律》- 答案:D6. 秦始皇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 A. 打开商贸通道- B. 推行法律统一- C. 提倡封建制度- D. 鼓励文化交流- 答案:B7.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 A. 封建制度- B. 宫廷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地方自治制度- 答案:C8. 以下哪个朝代的统治者比较威严?- A. 前秦朝- B. 前汉朝- C. 后汉朝- D. 唐朝- 答案:A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国号为什么?- A. 大秦- B. 大汉- C. 大唐- D. 大宋- 答案:A10.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大多都是怎样的政权?- A. 君主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A二、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要说明封建社会的特点。
- 答案: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点包括社会等级分明,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受地主剥削,各种封建关系严重制约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自由。
2. 简要描述秦朝的统一政策和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 答案: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推行法律统一,取消封建国家的封号,建立郡县制度,统一货币和文字。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河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A.完成了北方统一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3.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东汉B.魏C.蜀D.吴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5.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
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的局面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西晋统一了全国6.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皇帝暴病而亡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人口的迁移C.社会动荡不安D.江南地区的开发8.420—589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6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战役特点以少胜多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下列对“三国故事”的叙述,符合史事的是()A.曹操与诸葛亮、孙权都是三国人物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C.曹操建立魏国D.孙权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军师3.《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而令诸侯”。
这表明()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4.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再到两晋统一,说明了()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5.“丞相祠堂何处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A.揭露了曹操的奸诈与狡猾B.批评了袁绍的刚愎自用C.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与惋惜D.赞扬了刘备的知人善任6.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出土的三国吴简B.手抄本《史记》C.译注本《齐民要术》D.白话本《三国演义》7.“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由此可见,魏蜀吴三国()A.为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C.历史作用还无法定论D.加快了继续分裂的步伐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的“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灭掉吴国9.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陕西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陕西版)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 道试题,每题2 分,计24 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
下列适合选作如图所示章节的标题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D.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2.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这段话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3. 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A. 促进农业恢复B. 加强了对外交往C. 推动文化发展D. 巩固了局部统一4. 某历史论文中写道:“(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
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
”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A. 《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B. 《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C.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D. 《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5. 4 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各族的内迁B. 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C. 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 西晋对内迁各族施行仁政6. 下面两幅魏晋墓砖画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它们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各族( )牧马图耕牛图A. 生活习俗的转变B. 思想观念的转变C. 饮食爱好的转变D. 生产方式的转变7. 观察下面的政权更替示意图,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的选项是( )A. 229 年—孙权—建业B. 266 年—司马炎—洛阳C. 317 年—司马睿—建康D. 420 年—刘裕(宋武帝)—建康8. 《宋书》中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受重创。
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
官渡之战,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
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战略位置重要 B.地域十分广阔C.社会动荡不安 D.商品经济繁荣2.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指出,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据此推测,被北朝汉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3.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政权一直没有能力统一南方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也只能维持自保,无法吞并北方。
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早源于( )A.长平之战后 B.官渡之战后C.赤壁之战后 D.淝水之战后4.孙权多次宽赋调息,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
此外,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开展屯垦。
这些措施( )A.旨在巩固统一B.促进了农业发展C.拓宽税收来源D.缓和了民族矛盾5.“三个国家(魏、蜀、吴)都各自在追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
这种努力是汹涌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局面。
”材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民族政权并列存在C.战乱局势不复存在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6.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很快被篡夺。
该权臣是( )A.诸葛氏 B.司马氏 C.琅琊王氏 D.江东孙氏7.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8.据文献记载,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导致“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部编版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壮心”是( A )A.统一全国B.统一北方C.统一南方D.统一中原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B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3.(2022大同期末)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D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三国时期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而最终,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 B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2022抚远期末)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8.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C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9.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苻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D )A.前赵B.后赵C.后秦D.前秦10.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招抚流民。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B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2022鹤壁期末)“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D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正确。
每小题3分,共60分)1.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诗词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
——曹操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
——诸葛亮C.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2.“诸葛亮的智谋、孙刘联军的勇气和曹魏的重大损失,使得这场战役成为后世研究和传颂的对象。
”材料中“战役”指的是()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
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C.刘备称帝于成都,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汉4.有学者在看到司马懿忍受巾帼之辱仍镇定自若时不禁大呼:“天下尽归司马氏矣!”历史上,真正让天下“尽归司马氏”的是()A.司马懿B.司马迁C.司马炎D.司马睿5.“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八王之乱”,这些史实导致的共同后果是()A.发展了西晋的经济B.巩固了西晋的统治C.加速了西晋的衰亡D.促进了国家的统一6.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内迁北方各族的分布B.北方各族的南迁过程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D.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7.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政权,根据提示语“4世纪后期”“任用王猛改革”“氐族人建立”,可知这个政权的名称是()A.西晋B.后赵C.前秦D.北魏8.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与下面①处相关的史事是()A.赤壁之战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9.《三字经》中写道:“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其中“金陵”是指今天的()A.苏州B.成都C.南京D.杭州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卡中)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是()
A.刘备与孙权B.袁术与袁绍C.董卓与孙权D.袁绍与曹操2.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3.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发生在200年②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④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大败袁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此处“老臣”是指()
A.刘备B.关羽C.张飞D.诸葛亮
6.下面是分类排列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名字,司马睿应该归为在哪一类()A.蔡伦、张衡B.刘邦、刘秀C.陈胜、吴广C.屈原、司马迁7.下列哪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
8.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大败曹军的大将是()
A.许攸B.诸葛亮C.周瑜D.卫温
9.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
A.东晋--前秦B.西晋--匈奴C.东晋-- 北魏D.宋--前秦
10.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吴国造船业先进。
B.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各国为增强实力,都很重视发展生产。
1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2.北魏是我国北方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A.匈奴B.鲜卑C.羯D.羌
1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
A.民族融合
B.长期分裂
C.连年战争
D.民族矛盾激化
14.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许都C.洛阳D.建康
15.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6.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安定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D.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1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术》D.《水经注》
19.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A.孔子B.张仲景C.扁鹊D.王羲之
20.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A.秦皇兵马俑
B.云冈石窟的浮雕
C.王羲之的书法
D.顾恺之的绘画
21.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即今天的()
A.海南B.日本C.台湾D.澎湖列岛
22.西晋的灭亡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有直接的关系( )
A.氐族 B.匈奴 C. 鲜卑族 D.羯族
23.下列少数民族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
①氐族②匈奴③鲜卑族④羯族
A.②③B.②④C.①④ D.①③
24.洛阳号称为“九朝古都”,在从夏到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曾经建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东周②东汉③西晋④北魏⑤曹魏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
25.喜欢旅游的同学,如果要了解我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情况,应该翻阅下列哪本书( )
二、例举题
18分)
2、例举至少三次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3分)
3
三、材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坚……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抚然始有惧色。
……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死者什七八”
----«资治通鉴»
请回答:(8分)
①料描述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哪两个政权?(3分)
②秦王坚”指的是谁?他是哪族人?(2分)
③次战役的结果如何?造成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南朝《宋书》
请回答:(6分)
②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②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5分)
3、阅读下列材料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服装)。
”
──摘自《魏书》
请回答:(13分)
(1)上述材料记述的是哪次改革?(1分)
(2)移都前该朝的都城在哪里?为什么要移都?(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此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作用。
(8分)
四、例举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历史人物,并写出你喜欢他的原因。
(3分)
五、附加题:
将下列历史朝代的顺序正确排列。
(13分)
①商②西晋③秦④夏⑤西周⑥西汉⑦东周
⑧春秋⑨东汉⑩战国⑾三国⑿东晋⒀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