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试卷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地理真题及解析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地理真题及解析目录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含答案 (2(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使用 (2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新课标卷II (8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安徽卷 (17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3北京卷地理部分 (23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9福建卷地理部分 (29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广东卷 (34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40广西卷地理部分 (402013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省地理卷 (44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含答案(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使用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图2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澳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6.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卷)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每题4分,共44分)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4分)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而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是人口迁入比重和人口迁出比重,没有人口总数,所以得不出人口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总量.【解答】解:A、迁出的人口数量与贵州和四川的总人口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出的比重,故不符合题意;B、迁入的人口数量与上海和广东的总人数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入的比重,不能计算出迁入人口数量,故不符合题意;C、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从图中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正确;D、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信息只有人口迁出比重和人口迁入比重,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属于简单题.2.(4分)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过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进程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过程【考点】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
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试卷

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试卷(地球上的水一)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内陆湖的水位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3题。
1.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影响 B.风沙影响C.降水影响 D.气温影响2.该湖泊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A.1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B.7月份湖水补给潜水C.湖水长年补给潜水 D.潜水长年补给湖水3.某旅游公司拟在该地办一湖滨浴场,其最佳位置是(从湖底地形考虑)()A.① B.② C.③ D.④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强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5.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北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数据表,回答6~7题。
6.A.水资源南多北少 B.耕地资源北多南少C.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 D.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7.珠江三角洲虽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但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③污染浪费严重④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读下图,完成8~9题。
8.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 )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9.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 ( )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围湖造田C.植被覆盖增加 D.水土流失加剧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10~11题。
10.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11.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
2013年地理高考全国2卷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新课标II )第I 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题.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 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 完成3~5题3.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 夏季 C 秋季D.冬季4.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 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5.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1.2005-2010 年A 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 .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 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 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辻出人口比重聪30 815 4 2•江西*ESJH江苏上海»51015 20 25图1辻入人口比重白色污染”据此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7.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 ②地C.③地D.④地8. 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B. ②地C.③地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201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Ⅱ(PPT版,图文并茂)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 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 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 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 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 ~ 10 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 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题思路】 由题知皖、赣、黔等省人口迁出比 重大,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 口总数,加重老龄化。 沪、京、津等地是净迁入区,故延 2 . 2005 ~ 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 缓其老龄化进程。 B 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降低了迁出区的农村人口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数量、增加了迁入区的城市人口数量,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故能提升两类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题思路】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 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 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春季气温回 质量。 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大风天数 较多,表土易被吹起,再加上春季是我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地膜, 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 国大部分地区播种季节,故我国大部分 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 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洋
37°30′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 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 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 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 土高原地区。
【步步高】2013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题型专练2 因果型、比较型和组合型

选择题型专练2.因果型、比较型和组合型读村落分布示意图(单位:m)。
回答1~2题。
1.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
A.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B.平原面积大,开阔平坦,便于农耕C.为靠近水源而沿河道分布D.为逃避野兽袭击2.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河流两岸位置稍高处,主要考虑的是( )。
A.地形B.气候C.防洪D.矿产资源(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4.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5~6题。
5.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6.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2012·长沙模拟)右图是“某国沿海地区的一水利工程示意图”。
该工程自1960年开始,历时13年建成。
读图回答7~8题。
7.修建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B.加强南北地区的交通联系C.缓解北部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D.开发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8.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
A.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北部地区位于雨影区C.南部地区水系发达D.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2012·东北联考)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地理部分(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Ⅱ卷地理部分(含答案)第Ⅰ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试卷
(行星地球二)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
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下图中大圆表示昼半球范围,N表示北极点,AN距离为2220km,北京时间为10:00。
据此回答4-5题。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20°N,90°E B.20°S,150°E
C.20°N,150°E D.20°S,90°E
5.此时,下列地点将会迎来日出的是
A.麦加B.珀斯
C.中山站 D.开普敦
三地同学共同开展一个“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杆的影子长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图。
下图为6月22日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结果。
回答6-7题。
6.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甲、丙
D .丙、乙、甲
7.关于乙地此时气候特征的描述,最可能出现的是 ( ) A .一年中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 B .一年中降水较少、草木枯黄的季节
C .一年中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的季节
D .一年中降水较多、作物生长旺盛季节
8、我国某地(21.5º N )一住户欲在距大门一米的上方修一雨棚(见上图),为使冬至日阳光能最大限度地照进房间,该雨棚的宽度最大不应超过
A .1米
B .2米
C .1.4米
D .1.5米
某人在M 地用量角器测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所示,于格林尼治时间 17时40分测得∠α的全年最小值为22°,回答9-10题。
9. M 地的纬度位置是( )
A .69.5°N
B .11.5°S
C .45.5°N
D .45.5°S 10. M 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 乳畜业
B. 大牧场畜牧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游牧业
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经纬度观测,操作方法是:在操场上选择一点A 处,垂直立一个竹杆(杆长2 米),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圈,将观测到的杆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
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地理坐标约为
A .122.5°E ,21°34ˊN
B .120°E ,45°N
C .117.5°E ,21°34ˊN
D .120°
E ,23°26ˊN 12.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出现立杆无影的奇观,其中一次发生 在6月8日前后,另一次发生的时间为
A .4月4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7月5日前后
D .9月9日前后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大阳高度日变化。
读图回答13~16题。
13.该地的经度是
A .15°E B.30°E C.15°W D .30°W 14.某日该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11:00,则该日该地日落时 北京时间为
A .01:00
B .03:00
C .21:00
D .23:00 15.若黄赤交角为X ,则图中h l 与h 2的差为
A.1/2X B.X C.3/2X D.2X
16.一年中该地正午物体影子朝北的时间约为
A.3个月 B.4个月C.8个月D.9个月
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观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并作详细记录。
以下是6月22 (夏至日)观测记录。
据此回答17-20题
17.该学校的经纬度位置是( )
A.130゜E,40゜N
B.110゜E,50゜N
C.115゜E,40゜N
D.1l0゜E,50゜N
18.12月22日,该校所在地的昼长约为( )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
19.当该校于北京时间6时整日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赤道
B.北京市昼夜平分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0. 7月1日,该校同学观测日出时和日落时,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 )
A.正东方、正西方
B.东北方、西北方
C.东南方、西北方
D.东北方、西南方
下图为我国①,②两地某日日出日(北京时间)示意图,读后完成21-23题。
21.该日最有可能是 (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2.①地可能为 ( )
A.北京 B.成都 C.哈尔滨 D.乌鲁木齐
23.①地应位于②地的 (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下图为某一河流及其河床AB处的剖面示意图。
某地理兴趣小组成员9月23日正午(地方时)在A处观测到的太阳仰角为55°30′,且太阳光线与河岸接近垂直。
据此回答下列24-25题。
24.该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55°30′S B.55°30′N
C.34°30′S D.34°30′N
25.下列有关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段有凌汛现象 B.此时该河流处于汛期
C.该河流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 D.该河段水流自东向西流
姓名学号得分
二、综合题
26.读右图,该图表示的为40°N线上某地两分两至日的太阳视运动示意图,填充并回答下
列问题。
(1)A.B.C三条太阳升降路线中,代表6月22日的是____________。
(2)C路线所表示的昼夜长短是_______________。
(3)B路线,太阳从_____方向升起,从______方向落下。
(4)∠2=50°,那么,B线表示正午太阳直射______(纬)
27.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在不过河的情况下,测量太阳高度及铁塔
影长。
他们在12月22日某时测得的太阳高度为β=780(如图),而此时北京时间正好为
23日0:00。
过三个月后某时,又测得太阳高度为α,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纬度是,所属的国家是。
(2)图中的α= 。
(3)塔顶的影子从Q—R伸展,表明太阳直射点
向 (南、北)方向移动,北京地区的
昼长逐渐。
(4)该兴趣小组中,有人计划在2008年来中国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他若乘飞机沿最短
航线的方向直飞北京,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千米。
参考答案
BCACA DCACA
ACBAD AACDB
DACCD
26. 答案:(1)A (2)昼短夜长(3)正东正西(4)赤道27.(1)600W 35026/S(或35.50S)阿根廷(3分)(2)54034/(或54.50)(1分)
(3)北增长(2分)
(4)19500(19000—20000都算对)(2分)
参考答案
BCACA CBACA
ACBAB DACDB
DACCD
26. 答案:(1)A (2)昼短夜长(3)正东正西(4)赤道27.(1)600W 35026/S(或35.50S)阿根廷(3分)(2)54034/(或54.50)(1分)
(3)北增长(2分)
(4)19500(19000—20000都算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