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审题立意训练
写作审题和立意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方法

《写作:审题和立意——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掌握立意的方法技巧,明白立意要明确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根据你们以往的写作经验,拿到一个作文题,应该先做什么呢?-——引入审题立意。
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审题、立意?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
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观点),“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立意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
2.立意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立意的表述: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一言以蔽之:独创性!具体可析为一下几点:正确:立意正确,是指文章表达的思想符合实际。
明确: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深刻: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
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新颖:立意新颖,指文章的立意要新,不落俗套。
3、立意的方法1以小见大:从具体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关于社会人生的大主题。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散步这一小事,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体现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表现出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2 从表面到深层:通过探索事物的外在表现,深入了解其内在本质,从而得出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例如,莫顿·亨特在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中,1 将“走一步,再走一步”理解为摆脱困境的方法。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作文题目,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飞向哪里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也许我会飞向大海,欣赏那无边无际的蔚蓝;也许我会飞向高山,俯瞰那雄伟壮丽的风景;又或许我会飞向人群,感受那喧嚣繁华的都市。
无论飞向何方,我都会尽情享受自由飞翔的快乐。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在清晨的阳光下展翅飞翔。
那时,大地被染上了一层金黄,微风轻拂着我的羽毛,让我感到无比舒适。
我会在空中盘旋,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感受自己翱翔于蓝天之上的快乐。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停在树梢上欣赏美丽的风景。
我会聆听树叶在微风中的低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我会凝视着远方的山川湖泊,让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宁静和安逸。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在天空中与同伴一起飞翔。
我们会一起展翅高飞,畅快地欢叫,享受着彼此的陪伴和快乐。
我们会在空中编织出美丽的舞蹈,展示我们的风采和优雅,让人们为我们的美丽而赞叹不已。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在黄昏时分返回到温暖的巢穴。
我会和家人团聚,分享一天的所见所闻,感受着家的温暖和幸福。
我会在夜幕降临前,闭上双眼,享受着一天的劳累后的宁静和安逸。
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在星空下闭上双眼,享受宁静的美好。
我会聆听星星的低语,感受宇宙的神秘和浩瀚。
我会在夜空中徜徉,感受自己微小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伟大。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选择在大自然中尽情飞翔,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
我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意义,让自己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宁静和安逸。
让我们向往自由,向往美好,向往幸福,向往快乐。
愿我们都能像小鸟一样,展翅飞翔,享受生命的美好。
中考作文训练——审题立意

审题的方法: 一、一般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1.火眼金睛——锁住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揭示作文的中心、 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怎样才能锁住题眼呢? 一看动词。如《我心雀跃》,“雀跃”就是此题题 眼,“雀跃”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兴奋的样子,所 以应写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注意运用心理描写。 二是注目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如《美丽的误会》, 关键词是“美丽”,“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 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 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 段美好的故事。
3.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 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 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 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 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 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 不能“家里……街头”写上好几幕。 再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 一篇文章”,这个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 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 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 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 · · · · · 但 “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 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1.顺向立意。“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有生 存空间。” 2.逆向立意。“坚持真理比赢得喜爱更重 要。”“悦纳自己。”等。 3.辩证立意。“当自己暂时不为大家接受时要 先学会接受别人。”“改变先要改变人们对待 新事物的态度。”等 4.发散思维立意。“扬长避短,不能改变声音 就少说多做。”“要学会听取难听的批 评。”“夜晚的叫声再美也不受欢迎。”“要 改变的不止是叫声。”
学写记叙文一:学会审题立意+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 600字。
三、理解“关键词”,确定立意
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到以后,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发掘深层 次的含义,一般是与人的情感、道理、哲理等有关系。
1、“可贵”也就是“珍贵”,什么事情是珍贵的要做珍 惜的,无疑是人的成长,那能够促进人的成长的事情就是 可贵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什么东西是珍贵的?那些能够触 碰人的心灵的情感,例如友情、亲情、陌生人之间的互帮 互助等等都是可贵的。因此,理解“可贵”这个词,我们 就解决了“写什么”这个问题。
落日的余晖逐渐消退,冰冷的寒风猛然刮起,凄清的鸣蝉萦绕在 我的耳畔,错乱的野草在我脚下肆意的“舞动”野花绽开的是阴 森的笑容。小路似乎越走越窄,昏淡的月光铺在路上,如同一层 漂浮的水汽,如同幽灵般的存在。
(昏暗的环境描写,加之以拟人、比喻的手法,再现了我对于黑 暗的真实感受。)
“我害怕!我害怕黑暗!”我不由得加快了行走的脚步,不料却 被一块石头绊倒,小腿被刮破了一层皮,暗红的鲜血缓缓流出。 疼痛使我整个小腿麻木,蔓延全身,贯穿我的心头,我大叫起 来。爷爷见状,急忙把我扶起,用布简单地帮我进行包扎。
2、“平常”和“可贵”是一对反义词,根据题目可以发 现这个词限定了我们的选材范围,要选取的是生活中习以 为常的事情,而不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3、“原来……也……”“突然”:这组词语其实就是在引导 同学们要对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瞬间要有理性的思辨,要用 心体会,要发现“平常”背后的“不平常”。
4、“人、事、景、物”:这组词语则是限定了写作对象 ,可以使四选一,也可以综合,但无一例外的是要每天见 到的、普通的、重复的、易忽略的……。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老师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寓言类)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
”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
”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采用多角度立意法,1.鲥鱼的角度:生命短暂,但充实,有意义;2.乌龟的角度: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3.整体分析:要正确认识自己。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名言类)“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写作指导:表层含义:“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深层含义:“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
“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其次选择角度,鲜明立意。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最后,要注意文题有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1作文训练一(关于审题立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
2、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能够熟练运用审题立意,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得当的作文。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如何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观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32个相似的字母——思密达(10分钟)1、二十世纪初,英国的一所大学曾经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有着一种新的发明,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简直无比伟大的事情。
”2、你们猜这是一种什么发明呢?一定是伟大的发明,被寄给无数的大学了。
3、然后大学回信过去,问他:“你的发明是什么?”4、那个人照实回答:“我还不知道。
”想象当时大学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个回答是什么表情:满脸黑线、气气气……5、这个故事的真正寓意就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他做的东西就永远只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二)教学环节:审题立意(25分钟)1、知识链接(1)一句话定义:审题立意就是读完题后,从题目、要求、提示中抓住主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2)审题的好处:帮助我们在大量材料中找到重点、抓住难点,对整个文章的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2、方法指导(1)通读题目,分析题意。
1>、先明确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2>、体现出作文的主题:要素涵盖了哪些方面,蕴含了何种情感,所要阐述的方向等等。
(2)理清写作思路1>、为避免写作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可以列一张思维导图,将所有想到的和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上面,这样一方面是有利于认真分析和审视,另一方面也是对所要表达的思路做出一个快速全面的安排。
2>、明确自己的观点:在写作之前,肯定需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有说服力、并且有维度可寻的观点,把整篇文章要讲的主题表现在一言以蔽之的句子中。
高考语文-审题立意-专题练习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审题立意一、名篇名句不离口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人公邹忌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帅哥(美男子)。
2.邹忌面对妻子、妾、客人的赞美,邹忌没有轻易相信,看到徐公,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
3.邹忌从日常家事入手,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把治国安邦之道置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4.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等奖赏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下赏。
5.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二、易错成语勤温习6.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7.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8.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9.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10.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度过了难关。
三、作文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专练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专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
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800以上。
【文题解析】:材料出自《论语》。
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
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
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
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再思则行”。
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
“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
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
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
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
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
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
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审题立意训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学习重难点
强化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作文的审题
1. 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即弄清题目内涵及相关要求。
审题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2. 审题常见病症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2)笼统含混,泛泛而谈
(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抓现象而弃本质
3.审清题意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从冯骥才的这句话其实可以提炼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效率的问题,从人生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人生的质量,而每个人对人生质量的追求的角度却是不同的,有的追求“宽度”、有的追求“长度”,有的则追求“速度”,不管怎么样,有追求就是好事情。
考生可以从如何在人生的赛跑中跑出生命的质量为题,也可以从赛跑中做事的技巧等角度来写。
考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围绕人生的长度与高度,展开思辨与联想,在考场上总结自我,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
但是,建议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写,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可以写出更加充实的内容。
(二)作文的立意
1. 什么是立意?
立意指的是写作时中心思想的确定。
古人强调“文以意为先”。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没有中心意思,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灵魂。
2.立意的要求
( 1 )立意要鲜明
中心思想正确、鲜明,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点题,升华主旨的句子,做到画龙点睛。
( 2 ) 立意要深刻
立意要深刻一定要学会以小见大的方法,一件事虽小,却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 3 ) 立意要新颖
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彰显时代特色。
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
(三)审题立意的方法
(1)抓关键句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2)辨明关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3)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情感倾向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5)提炼中心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
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
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
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
“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
“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
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因此,从立意上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一) 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 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三) 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中(一)(二)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一) 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二) 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三) 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以下立意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点偏差,应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档打分。
(一) 创新塑造成功。
(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它立意则属于偏离材料,应判离题,内容项在四档打分。
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四)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
”乙说:“用火烧。
”丙说:“撒上石灰。
”丁说:“连根拔去。
”哲学家说:“都试一下。
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
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 阅读下面文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
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
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
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
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
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阅读这则材料,思考
(1)这则材料有哪几个描写的对象?
(2)这些描写对象有哪些行为?
(3)这些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4)从不同的行为和结果中,你确定了什么立意?请将你的立意写在卷子上。
老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年轻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胡杨树一定要夯实基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般说来,较为优秀的立意是指那些立意较为新颖、认识问题较为深刻的立意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