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之环境化学致癌物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理学(T 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 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环境病理——生活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致癌性

生活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致癌性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
迄今已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a)芘,苯并(a)蒽等。
PAH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关键词:致癌 PAHs 污染苯并[α]芘前言:多环芳烃(PAHs)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多环芳烃是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 150余种化合物。
英文全称为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s。
有些多环芳烃还含有氮、硫和环戊烷,常见的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多为四到六环的稠环化合物。
国际癌研究中心(IARC)(1976年)列出的94种对实验动物致癌的化合物。
其中15种属于多环芳烃,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故常以苯并(a)芘作为多环芳的代表,它占全部致癌性多环芳烃1%-20%。
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
多环芳烃的来源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产生和人为活动产生,自然来源主要包括燃烧(森林大火和火山喷发)和生物合成(沉积物成岩过程、生物转化过程和焦油矿坑内气体),未开采的煤、石油中也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
PAHs人为源来自于工业工艺过程、缺氧燃烧、垃圾焚烧和填埋、食品制作及直接的交通排放和同时伴随的轮胎磨损、路面磨损产生的沥青颗粒以及道路扬尘中,其数量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增加,占环境中多环芳烃总量的绝大部分;溢油事件也成为PAHs人为源的一部分。
在自然界中这类化合物存在着生物降解、水解、光作用裂解等消除方式,使得环境中的PAHs含量始终有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水平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其在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使环境中的PAHs大量的增加。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死亡率很高。
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近30多年来的肿瘤发生中主导作用的是环境因素的观点,一般认为人类癌症有80%~90%由环境因素引起;而在环境因素引起的肿瘤中,80%以上为环境化学因素所致。
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化剂﹑氯乙烯﹑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石棉及植物中的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催直接致癌物:一﹑多环芳烃类最早认识;数量最多:致癌物中占1/3以上;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多环芳烃类(稠环芳烃):由多个苯环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4~7个苯环);4~5个苯环:往往致癌;6个苯环:部分致癌;6个以上苯环:致癌可能性较小;苯并(a)芘致癌性最强。
1. 多环芳烃的来源生成:有机质高温、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800~1200℃、供氧不足的燃烧中产生最多。
主要来源途径:煤焦化工、石油化工;汽油、柴油在内燃机燃烧;煤、木柴在炉膛中的燃烧;吸烟、熏烤……二﹑致癌性多环芳烃的种类(苯环类﹑芴及胆蒽类﹑杂环类)双环芳烃萘无致癌性;萘的氨基衍生物对膀胱有致癌性。
三环芳烃蒽和菲:没有致癌性蒽的大部分烷基衍生物没有致癌性,菲的一些烷基衍生物有轻微致癌性,菲的环戊基衍生物常有较强致癌性。
四环芳烃苯并(c)菲:致癌; 苯并(a)蒽:引癌作用(不完全致癌物)溶于甘油三辛酸—— 40只小鼠中20只发生肉瘤(促癌剂)五环芳烃苯并(a)芘:特强致癌物; 二苯并(a,h)蒽:强致癌物。
二苯并(a,c)菲:中强致癌物六环芳烃部分六环芳烃致癌,二苯并芘常有较强致癌性。
七环以上芳烃研究很少三. 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1. 结构与致癌活性(1)K区理论K区:易与核酸、蛋白质反应⇒致癌L区:对致癌反应起拮抗作用的区域。
苯并(a)蒽:L区活泼⇒不致癌;第7、12位被甲基取代,L区不活泼⇒致癌。
环境毒理学中的危险物质

环境毒理学中的危险物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危险物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危险物质是指那些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带来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如化学污染物、化学毒物等。
其中常见的危险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药品及化学工业产品等,它们可能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多种的损害和危害。
重金属是环境毒理学中常见的危险物质之一。
重金属包括汞、铅、镉、铬等,它们的毒性较高,能够在生物体内积累并对生命系统造成伤害。
比如铅在人体内积累,可能引起神经损害、智力下降、认知障碍等问题。
镉在土壤中污染,会被植物吸收,最终进入人类体内。
而汞对人体健康伤害尤为显著,它会引起神经、消化、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
有机污染物是另一种常见的危险物质。
这些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燃油、化工、化肥等行业的污染,包括苯、多氯联苯、氯仿、二恶英等。
其中,苯是一种常见的揮發性有机污染物,其粒径小、揮發性强,易被吸入肺中,最终会进入血液,并对人体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而多氯联苯污染则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药品也是环境毒理学中的危险物质之一。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药品制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
一些含药污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化学工业产品是另一类常见的危险物质。
化学工业产品主要指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胶粘剂等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
这些排放物可能会滋生生物毒素,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以上只是环境毒理学中的一部分危险物质,随着人类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环境毒理学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对这些危险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之危害影响

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之危害影响化学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环境毒理学着眼于研究化学品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危害影响,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化学品的危害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健康。
首先,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慢性毒性和致癌性方面。
许多化学品如农药、重金属等,长期暴露于人体会导致慢性毒性作用。
例如,某些农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农民患上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
此外,一些化学品还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调和生殖问题。
这些化学品还能通过污染空气、水和食物链,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
其次,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环境的危害也非常显著。
首先,它们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某些化学品长期积累在土壤中,不仅会毒害农作物和动物,还会进一步进入食物链,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
其次,化学品通过大气污染作用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化学品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破坏水生态系统。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会导致鱼类死亡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针对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化学品的监管和管理,通过建立合适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
此外,应鼓励和推动研发更安全、环保的替代品,减少对有害化学品的需求。
对于那些已经被证实对人类和环境有危害的化学品,应尽快停止使用并寻找安全的处置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对环境毒理学化学品的暴露和危害。
首先,我们应提高环境意识,了解和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化学品,以减少对自身和环境的影响。
购买食品和产品时,尽量选择无害化学品或有机产品。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清洁住宅和工作场所等,可以减少与化学品接触的机会。
环境毒理学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影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共同解决。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三、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 许多化学致癌物的活性很低 ▪ 多数哺乳动物的大多数细胞具有复杂的解毒酶
系统
➢P450系统的作用是促进有毒物质的消除 ➢由P450酶催化反应形成的活性中间体能与DNA形成复
合物
▪ 致癌物的代谢激活具有种属或组织特异性 ▪ 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都具有能与DNA进行
化学反应的特点
五、几种化学致癌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
➢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生物合成 ➢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亚硝胺的致癌作用
五、几种化学致癌物
▪生物烷化剂——生物烷化剂是一类化
学性质活泼,能提供烷基使蛋白质和核酸 等细胞大分子化合物烷基化的化学物质。 主要有芥子气、双氯甲醚和氯甲甲醚。
▪黄曲霉毒素
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一、概述 二、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三、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
四、化学致癌机制 五、几种化学致癌物
一、概述
▪化学因素是引起人类肿瘤的主要因素
➢煤焦油涂抹兔耳诱发,诱发皮肤癌 ➢煤焦油涂抹小鼠皮肤,诱发肺癌 ➢1,2苯并蒽诱发小鼠皮肤癌 ➢强致癌物苯并苾 ➢述
▪癌发生的三阶段
➢癌前阶段(潜伏阶段) ➢增强致癌作用阶段 ➢恶化转化阶段
▪1956年,成功诱发了大鼠肝癌
▪化学致癌物是指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 物质 ➢WHO指出人类癌症90%与化学因素有关
二、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常见的主要致癌物
类别
烷化剂类 直接烷化剂 间接烷化剂
多环芳烃类 芳香胺类 金属和类金属 亚硝胺及亚硝酰胺 霉菌和植物毒素 结晶硅及石棉 嗜好品 食物的热裂解产物 药物(含某些激素)
▪化学致癌的多阶段过程 ➢启动阶段: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初级序列 ➢促进阶段:启动细胞克隆扩增 ➢演变过程: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
全氟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以及致癌机理

全氟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以及致癌机理全氟化合物是由含氟碳化合物通过氟化等方法得到,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全氟化合物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防火、防尘、防水、防油、电子和光学等领域。
然而,随着全氟化合物的大量生产和使用,相关环境和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全氟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以及致癌机理。
一、全氟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1. 毒性机理全氟化合物在环境中不容易降解,极易积累,并会导致生物富集。
事实上,全氟化合物的毒性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累积的能力和潜在的生物转化能力。
全氟化合物的毒性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由于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二是由于其机制影响了许多基本的生物学过程。
2. 环境影响全氟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常规的污染物种类,尤其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
随着全氟化合物的释放和扩散,生态系统中含全氟化合物的水体和沉积物的含量也逐渐升高。
这些有毒化合物侵入人体后,造成毒性效应,导致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受损。
3. 动物实验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显示,全氟化合物对小白鼠和其他动物的免疫系统、肝脏、肾脏、脑和生殖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而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接触这些化合物,也可能会导致某些损害。
二、全氟化合物的致癌机理1. 毒性积累全氟化合物很难被自然降解,往往导致生物中这种化合物的大量积累,尤其是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中,如极地的熊、海豹、鲸鱼等。
在这些生物体内,全氟化合物可能通过在DNA中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症。
2. 起源全氟化合物通常源于其生产过程或其可以形成的物质。
因此,人类接触全氟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产品。
3. 活性氧研究发现,全氟化合物可以增加人体中的放射线或紫外线的感受性,从而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引发癌症。
总结综合以上论述,全氟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
尽管全氟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潜在性值得关注,但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儿童和成年人的长期影响还有待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包括化学物质、生物体外源或内源的致病、致癌、致畸和影响生殖健康等效应的科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步以及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正是分析和评价环境污染物造成的影响,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毒性研究只着眼于化学物质本身的毒性作用,而现在研究更加注重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
例如,环境化学品如土壤中的重金属、海洋中的微塑料等一旦被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就会进一步污染环境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同时随着毒理学研究的深入,毒物如何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影响人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方式等都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对其化学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将对其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研究人员既利用实验室动物模型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也积极运用计算机模型和相关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未来毒性效应和寻找引起生物体强有力反应的机制。
这种整合作为的方法将为生物体生理和毒理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环境毒理学逐渐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在健康文明的新时代背景下,环境毒理学的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和机遇。
一个高质量的环境毒理学研究需要不断的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作为支撑。
综上所述,环境毒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此,未来需要加强对计算模型、信息采集直接影响的分析和感知,以便更好地将新技术引入现有的毒理学研究之中,为人类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苯环角状排
•
• 2,苯环直线排列的多环芳烃 烃
4,角状多环芳
9
多环芳烃的吸收和代谢
• 吸收
•
多环芳烃可以从各种途径进入体内,但主
要途径为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 代谢活化
•
多环芳烃是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必
须先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多环芳烃
在体内首先经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形成多环
芳烃环氧化物。然后再经环氧水化酶催化形成
• 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必须有比较活泼 的K区。L区,则可能,可能缺乏。
• 1)具有L区:L区必须不太活泼。这样在接触机体 后,不活泼的L区对K区具有保护意义,使多环芳 烃不致在尚未接触靶组织之前其K区已经发生反 应,或代谢失去活性,而有足够的机会与靶组织 或细胞发生反应,并有可能诱发肿瘤。如果L区过 于活泼,则情况相反,在多环芳烃接触靶组织之 前已发生反应,则不再具有致癌性。
16
•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尤其是在食物中。因此, 亚硝酸盐每天都会随着粮食、蔬菜、鱼肉、蛋奶进入人体。
• 例如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大约为4mg/kg,肉类约是 3mg/kg,蛋类约为5mg/kg。某些食品里含量更高,比如豆粉 平均含量可达10mg/kg,咸菜里的平均含量也在7mg/kg以上。
13
• 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 苯或其同系物如萘、蒽、联苯等芳烃环上的 氢原子被氨基(—NH2)或硝基(—NO2)取 代形成芳香族氨基化合物或硝基化合物,其 代表物如联苯和硝基苯。
• 芳香族氨基化合物
• 芳香族氨基化合物在常温下大多为固体或液 体,挥发性低,易容于脂肪,简单的芳香族 微溶于水。这类化合物用途很广,是现代化 学工业、国防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不可缺 少的原料或化工合成的中间体。
称为K区(亦称中菲区)。“K”是癌的德文家
“Krebs”的字头。K区意为致癌区,可及细胞的
敏感成分(蛋白质、核酸等)结合,故其致癌性
高。另一个区相当于蒽的9,10位碳,称为L 区
(亦称中蒽区)。L区也可及细胞的敏感成分结合
但其可阻碍K区进攻细胞的危险部位而具去活作用
11
• K区是发生致癌反应的关键区域,而L区是对致癌 反应起拮抗作用的区域。
7
多环芳烃的性质及种类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 的化合物。
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可以有两种 形式:
1,非稠环型的, 苯环及苯环之间 由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如联苯、联三苯 等。
2,稠环型的,两个碳原子为两个苯 环所共有,如萘、蒽等。
8
• 多环芳烃按照化学性质可分为四类:
• 1,苯环对称排列的多环芳烃 列的多环芳烃
5
环境化学致癌物
多环芳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他环境有机化 学致癌物
环境无机化学致 癌物
环境生物化学致 癌物
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 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 多氯联苯 生物烷化剂 氯乙烯
重金属 石棉
黄曲霉毒素 植物中的致癌物
6
多环芳烃
•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 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发现有200多 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 苯并α蒽等。PAH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以在我 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任何有有机物加工, 废弃,燃烧或使用的地方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
• 亚硝酸盐不都是人体“过客”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 前体物质。在自然界里,亚硝酸盐很容易及胺化合,生成为 亚硝胺。在人体胃的酸性环境里,亚硝酸盐也可以转化为亚 硝胺在人们日常膳食中,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中像“过 客”一样随尿排出体外,只是在特定条件里才转化成亚硝胺。 所谓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所以,通常条 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所以, 通常条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在缺少VC的情况下,才能对人体 引起危害。此外,假如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或 直接摄入含有亚硝胺食品,极有可能诱发癌症。
• 2)不具有L区:K区活泼程度不太高
12
• 湾区理论
• 湾区理论由Jerina等于七十年代提出。 多环芳香烃 分子的末端环与分子的其他环形成的凹形结构为分 子的湾区。形成湾区的末端环为湾区的角环。
• 湾区理论认为湾区的角环在代谢活化过程中对致癌 性能起关键作用。代谢活化过程中湾区的角环形成 的环氧化物是多环芳香烃的最终致癌形式,由湾区 的环氧化物进一步形成湾区正碳离子。湾区正碳离 子可与细胞内大分子结合,使细胞癌变。
多环芳烃二氢二醇衍生物,后者可以形成具有
亲电子性的碳正离子,可及DNA分子鸟嘌呤的N2
结合,使DNA烷基化,使遗传密码发生改变,1引0
• 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
• 多环芳烃主要可以引起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关 于其致癌作用机理主要有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
• K区理论
•
一个区相当于菲的9,10位碳原子上的双键
二章环境化学致癌物
1
何谓癌症?
•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也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 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 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 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 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 部分。
2
3
4
环境化学致癌物
主要的环境化学致癌物包括多环芳 烃、芳香族氨基、硝基化合物、亚 硝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 化剂、氯乙烯、黄曲霉毒素、重金 属、石棉以及植物中的致癌物。
• 主要污染源为燃料、塑料、药品、农药、离 子交换树脂、橡胶等工业,以及食用色素、 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大多属于沸点高而挥发性低 的液体或固体,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一般都具有芳香味。 含有多个硝基的,爆炸性强,可以作为 炸药。污染源主要是燃料、炸药、农药、 医药、塑料、涂料等化学工业,以废水、 粉尘和蒸汽等形式污染环境。
毒性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和溶血作 用、损害肝、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5
• 亚硝胺类化合物 • 亚硝胺是强致癌物,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
之一,是四大食品污染物之一。食物、化妆 品、啤酒、香烟中都含有亚硝胺。在熏腊食 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某些消化 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的发病率及膳食中摄入 的亚硝胺数量相关。当熏腊食品及酒共同摄 入时,亚硝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会成倍增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