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知识-20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知识-20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知识-20(总分5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不属于血液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的是SSS_SINGLE_SELA 精密度B 准确度C 可比性D 灵敏度E 线性范围分值: 1答案:D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公布的血液分析仪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

2.与遗传无关的粒细胞形态异常是A.畸形B.Auer bodyC.Chediak-Higashi畸形D.Alder-Reilly畸形E.Mar-Hegglin畸形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BAuer body为急性白血病时在白细胞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又称棒状小体,其他答案均是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形态异常。

3.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的红细胞多为SSS_SINGLE_SELA 靶形红细胞B 口形红细胞C 低色素性红细胞D 正常细胞性贫血E 高色素性红细胞分值: 1答案:C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生成的红细胞多为低色素性红细胞。

4.导致Rh血型鉴定可能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有SSS_SINGLE_SELA 弱D型B 患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C 受检细胞悬液浓度太高,与抗血清比例失调D 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位点被过多的免疫球蛋白“封闭”E 漏加试剂分值: 1答案:B排除法,A,C,D,E选项均导致假阴性,B为假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红细胞易发生凝集,导致假阳性。

5.下列关于正常成人脑脊液细胞计数和分类,叙述正确的是SSS_SINGLE_SELA 无红细胞,白细胞(0~10)×106/L,主要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B 红细胞(0~5)×106/L,白细胞(0~10)×106/L,主要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 无红细胞,白细胞(0~10)×106/L,主要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D 红细胞(0~5)×106/L,白细胞(0~10)×106/L,主要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E 无红细胞,白细胞(0~10)×106/L,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值: 1答案:E正常成人脑脊液无红细胞,白细胞(0~10)×10 6 /L,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含极少量中性粒细胞。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第1-4节)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第1-4节)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重点难点 熟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了解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内科学(第9版)
三、发病机制
生理情况下红细胞被破坏后的代谢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1)头痛、呕吐、高热; (2)腰背四肢酸痛; (3)血红蛋白尿; (4)面色苍白与黄疸; (5)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 2.慢性溶血性贫血 ①贫血;②黄疸;③肝脾肿大。
1.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2.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 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3.溶血状态(hemolytic state) 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内科学(第9版)
七、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HA发病机制的治疗。 2.对症治疗 针对贫血及HA引起的并发症等的治疗。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本章小结
1.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寿命缩短,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 起的贫血。 2.按发病及病情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按溶血的部位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 外溶血;按病因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阵 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外红细胞自身异常都是先天性的。 3.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是慢性血管外溶血的特征,出现血红蛋白尿提示血管内溶 血。 4.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步骤: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溶血的部位及病因。

pnh诊断标准

pnh诊断标准

pnh诊断标准
PNH,全称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为了准确诊断PNH,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1.临床表现
PNH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以及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血红蛋白尿。

这种血红蛋白尿通常在睡眠后出现,因此被称为“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乏力、头晕、黄疸等。

2.实验室检查
PNH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血红蛋白尿:PNH患者的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尿,这是PNH 的典型表现。

网织红细胞计数:PNH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能升高,这是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的结果。

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PNH患者的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可能降低,这是因为溶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血清胆红素:PNH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可能升高,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

骨髓检查:PNH患者的骨髓检查可能显示红系增生旺盛,这与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表现相符。

3.基因检测
PNH的基因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

医生会检测患者的红细胞膜蛋白是否存在缺陷,如CD55和CD59等。

这些蛋白缺陷会导致红细胞对补体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溶血。

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存在这些缺陷,那么可以确诊为PNH。

综上所述,PNH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

如果医生怀疑患者患有PNH,应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诊断指南(流式细胞术)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诊断指南(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诊断并监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相关疾病指南背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特殊的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该疾病是由于PIGA基因体细胞突变,导致连接细胞膜的GPI相关锚蛋白缺失所致。

流式细胞术是检测GPI相关锚蛋白缺失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诊断PNH所必需的检测指标。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PI相关锚蛋白缺失方法还没有标准化、规范化。

方法:在本论文中,我们将提出一致方案,介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的规范程序。

结果:我们通过临床症状和对数据的分析、结果报告对病例提出综合意见。

但分析中,主要集中在对分析过程的重要性。

本文将区分常规分析(定义为:缺失细胞占1%或更多)和高灵敏度的分析(缺失细胞仅占小于0.01%的PNH细胞)。

其中如何设计抗体组合和设门对这两种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做详细介绍。

我们将通过对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检测,以及各自的检测优势来讨论并评估PNH患者人群。

我们目前提供的步骤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包括需要明确:试剂浓度;PNH克隆细胞在正常人群的发生率(背景),并讨论此技术的缺点,因为此缺陷将可能影响到结果解释。

结论:本论文可适用于对PNH感兴趣和刚开始建立检测PNH克隆细胞的实验室,使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流程;也可用于已开展此检测项目,以提高其该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报告水平。

背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疾病,该疾病自19世纪初即被确认为一个具有独特临床症状的疾病(1,2)。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PNH有三个显着的临床特点,但是这三个特点的个体差异很大(3-5)。

首先,以补体介导的血管内溶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嗜睡,勃起功能障碍(ED),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贫血,和血红蛋白尿。

其次,具有形成血栓的倾向,该血栓不仅可发生在四肢,还好发于具有特殊部位,如肝门(Budd - Chiari综合征),脾,肠系膜静脉。

溶血性贫血总论

溶血性贫血总论
(概念)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溶血表现:贫血、红细胞膜缺陷、破坏、骨髓代偿。 2 病史,外部因素、家族史:溶血病因 3 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 阴性:(1)Coombs 试验阴性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贫血 (2)PNH (血管内溶血) (3)外周血涂片:遗传球、海洋性贫血(红细胞异常) (4)异常血红蛋白病、G6PD酶缺陷。 二、鉴别诊断: 1 失血性、缺铁性、巨幼细胞贫血的恢复早期 2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3 骨髓转移瘤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lobinuria (PNH)
是红细胞膜的获得性缺陷引起的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的慢性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 正常 PNH(I、II、III型)
1 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 2 慢性血管内溶血 3 血红蛋白尿(间歇、睡眠)4 反复血栓形成。 5 全血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
1 血象:血红蛋白<60g/L,粒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 2 骨髓象:3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为主,或增生低下/再障。 3 溶血检查: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下降 血红蛋白尿、尿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阳性。 4 特异性血清学: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5 流式细胞仪测: CD55 、CD59 表达下降。
1 输血,输洗涤红细胞。 2 控制溶血,右旋糖酐,5%碳酸氢钠,糖皮质激素。 3 促红细胞生成,雄激素,铁剂。 4 血管栓塞防治。 5 骨髓移植
治疗:
预后:
1 对补体敏感细胞数量 2 骨髓增生不良程度 3 血栓形成程度和频度 死亡:脑血管意外,肾衰 转变:急性白血病,再障,骨髓纤维化症;缓解。
PNH •造血干细胞PIG-A(磷脂酰肌醇糖苷)基因突变 •膜异常,GPI锚连蛋白缺乏(CD55 CD59) •血管内溶血、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睡眠) •Ham、Rous试验阳性,CD55 CD59表达降低 •血象3系减少,干细胞异常

血液内科溶血性贫血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溶血性贫血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溶血性贫血患者诊治规范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受破坏所引起的贫血。

常见的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一)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骤。

多见于异型输血时,短期大量溶血可有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和黄疸。

重症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由于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阻塞及肾小管细胞坏死,所以最终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2.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症状轻微,具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个特征。

慢性溶血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二)辅助检查可以帮助提供溶血的证据,确定溶血部位,提示溶血的原因。

下述为一般的溶血实验室检查项目,特殊病因学检查方法将在有关疾病章节中讨论。

1.血管外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1)高胆红素血症:大量溶血时,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

结合胆红素常少于总胆红素的15%。

由于肝清除胆红素能力极强,黄疸常中度或轻度,即使急性大量溶血,血清总胆红素也不超过85.5μmol/L(5mg/dL)。

(2)粪胆原排出增多:正常人每日粪便内排出粪胆原量为40~280mg。

当血红蛋白大量分解时,每日粪胆原排泄量可增至400~1000mg,甚至可高达1500mg。

应注意,10%~20%粪胆原可能来自骨髓中红细胞无效生成和血红蛋白胆红素在肝内转换所致。

此外,粪胆原排出量易受腹泻、便秘、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所以波动较大。

(3)尿胆原排出增多:正常人24h从尿中排出的尿胆原为0~5.9mg。

急性大量溶血时,尿胆原排出量可明显增加。

慢性溶血患者尿胆原量并不增多,仅在肝功能减退不能利用从肠道重吸收的粪胆原时,尿中尿胆原才会增多。

2.血管内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1)血红蛋白症:正常血浆中有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为1~10mg/L。

当大量溶血时,主要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时,游离血红蛋白可高达1000mg/L以上。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

简述血红蛋白病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分子机制血红蛋白病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而导致。

在人体内,血红蛋白是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

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病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而引起,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释放,造成各种临床表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血红蛋白病及其分子机制。

1. 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主要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突变引起。

在正常情况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编码的β-地中海贫血链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时,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突变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的氧气结合能力降低,造成贫血等症状。

2. 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一种突变引起的,这种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在氧气缺乏的情况下发生聚集,使红细胞变形成为镰状。

这种变形使得红细胞在血管内变得僵硬和粘稠,容易堵塞血管,导致组织缺氧和疼痛。

此外,由于镰状细胞的寿命较短,患者会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

3. β-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另一种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这种突变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链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造成β-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

由于β-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贫血等症状。

4. α-地中海贫血α-地中海贫血是由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在正常情况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编码的α-地中海贫血链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时,会导致α-地中海贫血链的合成受到抑制,造成α-地中海贫血链的不足。

这种不足会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贫血等症状。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病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可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PNH

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疾病,产生的成熟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对补体异常敏感而被破坏,引起血管内溶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简称PNH,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溶血。

其特点为常在睡眠后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尿。

可伴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血栓形成。

本病虽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我国北方多于南方。

半数以上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

男性多于女性,与遗传及种族无关。

本病起病隐袭缓慢,呈慢性过程,以贫血、出血为首发症状者较多,以血红蛋白尿起病者较少。

且本病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互转化。

中位数生存期约10年,也有长达20年以上。

治疗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

国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及感染。

PNH患者的护理措施1、在重型期,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在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

2、注意饮食的选择:宜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

高热或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选择无渣半流或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

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

3、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一般病人的精神负担重,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病人亲属及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好仔细耐心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4、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嘱病人饭后漱口,多饮水,必要时用含抗生素的漱口液。

若口腔内有溃疡或炎症可局部涂抹药膏。

5、搞好病人的清洁卫生工作:因出汗、发热、皮肤可并发疖肿,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给病人洗澡,更换内衣。

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

临床表现1.睡眠后酱油样或葡萄酒色尿发作史。

2.贫血及出血,出血少见且轻。

3.感染和发热。

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

5.血栓形成。

诊断依据一、PNH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PNH。

2.实验室检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溶血病。

临床上以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为特征。

本病欧美等国少见,我国华北和东北较常见。

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人。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考试大网站整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已证明本病造血干细胞的PIG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磷脂合成障碍。

多种调节细胞对补体敏感性的蛋白都属于GPl锚连接蛋白,需通过GPI锚连于细胞膜上。

其中最重要的是分化抗原CD59,又称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和分化抗原CD55,又称衰变加速因子。

前者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组装,后者抑制补体C3转化酶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本病由于GPl锚磷脂缺乏,CD59和CD55等补体调节蛋白不能连接于细胞膜,使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增加,发生血管内溶血。

根据对补体的敏感性,本病红细胞可分为3型:PNHI型红细胞补体敏感性正常;PNHll型红细胞对补体中度敏感;PNHHl型红细胞对补体高度敏感。

患者所含补体异常敏感细胞的数量决定临床表现的差别和血红蛋白尿
发作的频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