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沉浮对人体的药效作用

中药:升降沉浮对人体的药效作用一,升降沉浮的意义,阴阳属性,病势趋向和作用升降沉浮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
升降沉浮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症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是分别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升降沉浮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升浮属阳)病势表现出向下的趋向,如:肛脱,遗尿,崩漏,等症状。
病位在上:如目赤肿痛。
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升浮属阳)病势表现出向内,表征未解而入里;病位在表,如外感表征。
药物的作用(具体的功效):上升,向外:疏散解表,宜毒透疹,解毒清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癓,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沉降属阴)病势表现出向上,比如:呕吐,呃逆,喘息等证。
病位在下,如腹水,尿闭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沉降属阴)病势表现向外,比如:自汗,盗汗等。
病位在里,比如里实便秘。
药物作用(具体的功效):下行,向内: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摻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二: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四气五味: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药,比如麻黄,升麻;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多属于沉降药,如大黄,芒硝。
药物质地:升浮药:花,叶,皮,枝,属升浮药类,如,苏叶,菊花;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以及质量重着多属于沉降药,如,苏子,牡蛎等炮制: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名医解读“升降浮沉”到底是什么

名医解读“升降浮沉”到底是什么小编导读大家似乎都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说这个药的药性是升的,那个药性是降的。
但是一到临床用的时候,它降什么、升什么呢?实际上心里不太清楚。
那今天咱们就这一疑问一起连线著名医师鲁兆麟老师,来听听他对似懂非懂的“升降浮沉”的解读!连线鲁兆麟贾:鲁老师,还有一个要给我们聊一聊,就是中药的“升降浮沉”。
我们在学这个的时候,大家似乎也理解了,说这个药的药性是升的,那个药性是降的,似乎能理解,但是一到临床用的时候,它降什么、升什么呢?实际上心里不太清楚。
举个例子,经常有人说,血压高,你还用桔梗、升麻,还给他用升的药,这个对不对?说到降,有的说血压高你就用牛膝,用重镇药,这些都是降,难道降就是降血压么?鲁:中医强调的是人体气的升降出入的协调,《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对一个人来说,人也是一个器,人这个器当中升降出入一直在运行,所以人体每个脏腑,都有脏腑之气的运行,中医的脏腑也是相反相成的。
例如,肺能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散了,肃降是降了,有散有降,这才是肺的功能。
心是藏血的,心是主血脉的,主运行血的,这和现代医学认识的心脏功能差不多,但是心藏神,神要内藏,神不能外泄,外泄多了就伤心气,所以心也是一开一合的。
比如脾,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运送水谷和水谷精微,这都是气的运行带动水谷精微的运行。
脾统血,脾统血的作用就是脾气在统摄血,是收的,也就是一个是运一个是收的。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肾主气化又主藏精,气化是散的,藏精是收的。
所以人体五脏六腑都是开合相合的,有升就有降,有开就有合。
所以用药的目的是要把气调整好,也要开合相合,气运行开了,该降的就降了,该升的就升了。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
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含义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三、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认定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四、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形成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
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
如麻黄、升麻四气五味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多属沉降。
如大黄、芒硝升浮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多属升浮。
如苏叶、菊花药物质地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多属沉降。
如苏子酒制则升,姜炒则散影响炮制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因素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炮制、配伍)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的作用趋势,是药物性能的形象概括。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性理论讲究的深入,单凭四气、五味,已经难以全面地概括药物作用的多样性。
到了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结合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药物的作用趋势,应用自然界动植物的升降浮沉现象,作了生动的形象概括,从而形成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这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沿用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现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基本内容归纳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先观察到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有着升降浮沉的自然现象。
进而发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有这一类似现象,大而五星七曜,小而一草一木,无不存在升降浮沉或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从而升降浮沉就成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
不仅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如此,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从而维持气机升降的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调,就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可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脾气下陷而见脱肛;肾气不固可见遗泄等。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针对人体上下表里的不同部位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也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
如升提举陷的作用就是升,下降平逆的作用即为降,上行发散之机为浮,下行泻利之效属沉。
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
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
药物的这种趋向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得到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概念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的概念,也是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学认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括,它概括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整个过程。
作为药性理论来讲,升降浮沉既有单纯的药物作用趋势的概念,又有参与调整、恢复、平衡脏腑、经络气机运动的含义。
渊源有关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论述。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并说:“四者之有,而异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指出了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故障便是疾病的产生。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这里应当指出《内经》所提出的“越之”、“竭之”、“发之”、“收之”、“泻之”ビ包含了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可见《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革自《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莫定基础之后,虽早期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均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发展。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汗、吐、下、温、清等治法,其中汗法、吐法、温法多是运用升浮药组成的方剂;下法、清法,则多是运用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充分体现并应用了药物的趋向性能。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创立了“十剂”分类理论,其中宣、补、轻等剂具有升浮趋向;通、泻、重等剂具有沉降趋向。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四气所谓四气,乃四性也。
即寒、热、温、凉。
四气中寒、凉和温、热即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性。
另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但这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下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
而温、热的药物,则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
而实际上,药物的味道并不止这五种,有的还有涩、淡之味。
但是,这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因为它首先是经过我们口尝,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最真实的味道。
1,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邪阻滞等证。
2,甘: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
多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3,酸:可以收敛固涩,因而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
4,苦: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其中泄的含义较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等。
多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肺热咳喘等证。
5,咸:能够软坚散结、泻下。
常用于瘰疬、瘿瘤、痞块、燥热便秘等证。
归经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去向。
经,则是指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
而归经,就是说药物对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作用,或者对某经、几经(人体经络)的作用。
其实,也就是指明了药物的作用范围。
毒性众所周知,有些中药是有毒的。
而中药的”毒“,狭义讲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广义讲则是所有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以及它作用的大小。
升降浮沉顾名思义,升,即是上升;降,即是下降;浮,即是发散;沉,即是泄利。
因此,升浮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的作用。
常可用于腹泻脱肛、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
而且,升浮之药多味辛、甘,性温、热。
凡轻质的花、叶类药物,例如薄荷、辛夷、桑叶等大多具有升浮作用。
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息风、利水渗湿等作用。
常可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
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因两者间并无本质联系,故不能将质地轻重作为判断和解释药物升降浮沉性能的主要依据。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质,是各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其主要功效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李时珍认为“升降在物”,但通过有目的的配伍和炮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因此李时珍又说药物之升降“亦在人也”。
常用的炮制方法,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入肾而走下”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