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2006安徽)提问:这个君王到底圣明不圣明?文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翻译: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吃老百姓,国君自己能织布而穿老百姓的衣服,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

1.考纲要求: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应用重点:实词推断文言文翻译识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

()2难点:区别判断:(1)使动VS意动——看翻译:“使”vs“认为”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舞幽壑之潜蛟舞:且庸人尚羞之羞:2名做状VS名做动——看动词:有动词,往往修饰动词做状语。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东: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练习一:回顾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急: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舍: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怀:5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庭: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刃: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军: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练习二:解释词语1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辇:2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妻之。

奇:妻:3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夜:4众皆大笑。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3年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2023年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2023年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1、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言学问积累(一)古今异义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批判、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1.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皆朝于齐(朝见)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孰视之(认真)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美丽)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门庭若市(像,犹如)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燕、赵、韩、魏闻之(听说)(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特别句式1.推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也,表示推断)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也,表示推断)2.倒装句①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②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③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3.省略句①朝服衣冠。

(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②皆以美于徐公。

(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五)成语积累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许多,特别喧闹。

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导入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现实中,我们是要感谢给我们提意见的人,由于他们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我们的问题指出我们的问题,便利我们自身解决问题,这使得我们得以成进步步。

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于一般的动词⑴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⑵沐猴而冠.⑶凡吏.于土者⑷但二月草已芽.⑸非能水.也⑹花而不实.⑺公将鼓.之⑻范增数目.项王⑼而此独以钟名.⑽病树前头万木春.2.名词的意动用法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⑵.祸.国殃.民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3.名词作状语(或称:名词活用为副词)⑴一狼犬.坐于前⑵星.罗棋.布⑶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⑷吾得兄.事之⑸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⑹卒廷.见相如⑺操军破,必北.还⑻日.再食⑼不可理.喻4.名词的意动用法⑴友.风而子.雨⑵师.心自用⑶则席.地倚墙而坐⑷稍稍宾客..其父⑸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⑶惧有伏.焉2.动词的使动用法⑴乘犊车,从.吏卒⑵外连衡而斗.诸侯⑶中军置酒饮.归客⑷项伯杀人,臣活.之⑸可烧而走.也⑹毕礼而归.之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3.动词的意动用法⑴于其身,则耻.师焉⑵且庸人尚羞.之⑶不耻.下问4.动词的为动用法⑴等死,死.国可乎⑵泣.之三日⑶殉.情,殉.国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于名词⑴将军身披坚.执锐.⑵驾轻.就熟.⑶义不杀少.而杀众.⑷四美.具,二难.并⑸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⑹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2.形容词用于动词⑴素善.留侯张良⑵山多.石少.土⑶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⑴曲.突徙薪亡恩泽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⑶春风又绿.江南岸⑷大王必欲急.臣⑸富.国强.兵⑹足以荣.汝身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⑻可以为富安..天下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⑵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⑶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⑷父利.其然也⑸其家甚智.其子⑹是.古非.今四、数词的活用数词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⑴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焉⑵二三..其德⑶六王毕,四海一.⑷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总结。

古今异义: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鄙视)2.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船;今义:购买)3. 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今义:前往,到某地去)4. 僧富者不能至 (古义:穷;今义:贫穷)5. 顾言语于富者 (古义:告诉,对…说;今义:用言语表示或表达)6. 吾欲之南海 (古义:往,到;今义:的)7. 越明年 (古义:及,至;今义:越过)8. 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贫穷的人;今义:物质上缺乏的人)9. 若为佣耕 (古义:你;今义:若,假如)10. 子何恃而往 (古义:凭什么;今义:依赖,依靠)一词多义:1. 之a. 吾欲之南海(往,到)b. 富者语于贫者曰(告诉,对…说)c. 子何恃而往(凭什么)d. 蜀之鄙有二僧(的)2. 欲a. 吾欲之南海(想)b. 富者欲归母(想要)3. 若a. 若为佣耕(你)b.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类似“至于”的词语)c.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如)d. 不若与先也(比得上)4. 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c. 西蜀之去南海(从)d. 吾欲之南海(前往)5. 得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能够)b. 得无异乎(肯定)c. 不得而知也(能够)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6. 因a. 因往晓之(于是)b. 因问日:“汝何所恃而往?” (于是)c. 因以为号焉(因此)d.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此)7. 于a. 于昼夜何?而告日:“奚若?” (对)b.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c. 日中如探汤,沸鼎不足形容也(到)d.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之守圉有余焉(在)8. 顾a.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怎么,难道)c. 顾玩其辞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仔细)9. 志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向)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d.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7。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

飨土卒(飨;犒劳)2。

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

从沛公(从:跟从)5。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

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

具言 (具:详细,完备)11。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

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14。

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

置车骑 (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5。

因言曰 (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

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8。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渔人甚异之。 异:觉得很奇怪,以……为异,意动用法 王:统治,名词活用为动词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侧:从侧面,名词活用为状语 目:示眼色,名词活用为动词 ⑦范增数目项王。 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使动用法 斗:使……争斗,使动用法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2、而其见愈奇。 见:所见到的景象,动词活用为名词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16、手巾掩口啼 巾:(用手巾),名词活用为状语。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的句子。
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为”或“是”表判断
“……为……”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的判断。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请判断: 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梁父即楚将项燕。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3、倒装句。 例1、(2004年广东卷考题)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词作宾词提 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才符合 现代汉语的规则。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例2、(2004年湖南卷考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此句中“于斯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 时应将它提到动词“饮酒”之前。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坏话、短处)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将军披坚执锐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尊贤而重士 (贤能的人)
一言以蔽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夜以继日 5.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夫南向坐。(《鸿门宴》)
翻译要点:要把宾语放回谓语动词的后面面
(四)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状 语 后 置 定 语 后 置
“于”或”以“为标志
倒 装 句
1.“中心词+之+定语+者” 2、中心语 + 之 + 定语 3、“中心词+定语+者” 4、中心语 + 数量定语 5.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现象: 一、字 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 二、词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流传下来的成语 4、词类活用 三、句(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主谓倒装 3、省略句 定语后置 4、倒装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 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一类语法现象。 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实词类的词性转换较多。
二、名词用作状语
1、动词前的方位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如:孔雀东南飞。 骊山北构而西折 2、动词前的时间名词,表示动作的时间或动作的连续性。 如:夙兴夜寐。 朝歌夜弦
3、.表示比喻,翻译成“像……一样” 如:廊腰缦回 天下云集响应者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4、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 辇来于秦 (乘车来到秦国)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种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兄弟一样对待) 5、动词前表示处所的名词 如: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住宿)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 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 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 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 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 被省略。
1.省略主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形、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使(宾语)怎样”,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 有某种性质或动作、行为。(不及物动词带 宾语)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使之归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 2 形容词的使动,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不能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 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 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 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没标志词的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随堂训练:请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判断句 2、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省略句 (蛇)黑质而白章。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格式:形+于+宾,这里的“于”,常常翻译成“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语的后面)
1.“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语 + 之 + 定语
翻译要点:要把宾语放回谓语动词的后面面
(三)宾语前置
3、特殊结构:用“之”、“是”“唯……是……”将宾 语提前。
格式:主 + 宾 + 之(是) + 动
例:无乃尔是过与 何陋之有? 唯予马首是瞻(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4、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 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 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格式:宾 + 介 + 动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
倒装句
(一)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 则往往置后。
(1)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这个介词宾语表示处 所或对象。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2)格式:动+以+宾,这个介词宾语表示工具或对象。
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且句子没谓语动词) 使……尊贵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 3 名词的使动,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名词后还有一个不 能直接修饰的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称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