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3-吲哚乙酸的合成

合集下载

浅谈吲哚乙酸对蔬菜生长的促进作用——评《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

浅谈吲哚乙酸对蔬菜生长的促进作用——评《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

中国瓜菜2021,34(2):104在蔬菜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因子、环境条件均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植物生长激素的调节与控制也至关重要。

虽然植物生长激素含量少,但其可以打破植物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及块茎发芽,促进营养生长,提高植株的成花率,并能控制生长与分枝,防止植株徒长、倒伏,调节花芽分化,防止出现落花、落果等。

因此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合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及产量,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ndol-yl-3-acetic acid)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又名生长素、茁长素或异生长素,属于吲哚类化合物,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吲哚乙酸的敏感度不同,但研究表明,吲哚乙酸能够对植物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吲哚乙酸无法通过化学的方式进行合成。

《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对吲哚乙酸的生成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是我国首部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领域的大型工具性手册,该书作者汇集了近50位当前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详细介绍了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概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登记、检测与安全的方法与策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加工技术与使用方法等;重点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林业以及特种植物上的应用技术要点、技术评价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上应用的技术要点,并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书中所述和当下学术界的研究发现,国内外针对蔬菜植物种植的过程中利用吲哚乙酸对其进行刺激这项试验的研究均取得了有效的结果。

有研究人员针对吲哚乙酸是否能够对植物产生刺激的影响,采用了两组对照的实验方式,对8种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研究,发现吲哚乙酸对植物能够产生刺激,进而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

虽然植物对吲哚乙酸的敏感位置不同,但可以结合不同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同的生长效果。

3吲哚乙酸结构式

3吲哚乙酸结构式

3吲哚乙酸结构式3-Indoleacetic acid (3-IAA) 是一种植物生长素,也称为吲哚乙酸(IAA)。

它是由植物细胞中的吲哚-3-乙酸加氧酶 (IAAOX) 催化吲哚-3-乙酸的氧化形成的。

3-IAA 在植物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调节植物生长、维持植物体内的水和离子平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3-IAA 的结构式和其在植物生理中的作用。

吲哚乙酸的结构式如下所示:CH2CH2-C-COOHNH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芳香性的有机酸,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吲哚环和一个羧酸基团。

吲哚环是一个六元杂环,由五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

3-IAA的羧酸基团能够与其他化合物发生酯化、酰化和酰胺反应,并通过共价键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生物活性。

3-IAA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合成。

一种是通过吲哚-3-乙酸加氧酶催化吲哚-3-乙酸的氧化形成。

这种催化反应可在细胞质中或叶绿体中进行。

另一种合成途径是通过合成途径通过吲哚的硫酸盐进行还原,再经过脱酸步骤获得3-IAA。

3-IAA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促使植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生长和分化。

它可以增强茎、根和芽的生长,促进分枝和花芽的形成。

其次,3-IAA参与植物的光周期调节和开花过程。

光周期调节是调控植物开花时间的重要机制,通过调控植物体内3-IAA浓度的变化,可以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开花过程。

此外,3-IAA还能调控植物的果实发育和种子萌发,促进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在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3-IAA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植物受到外界环境的胁迫,如盐、干旱、病毒感染等,3-IAA的合成会受到调控。

在逆境条件下,3-IAA的产生会受到抑制,以帮助植物适应胁迫环境。

此外,3-IAA还参与植物对真菌和昆虫的抗性反应,通过合成特定的信号分子,植物能够防御对其有害的微生物和昆虫。

除了在植物内的生理功能外,3-IAA还在农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吲哚的合成ppt课件

吲哚的合成ppt课件
构化为烯胺,并发生一个[3,3]σ迁移反应生成二亚胺。该亚胺芳构化后成环,得 到一个缩醛胺。氨基质子化,放出氨,并失去一个质子生成芳香性的吲哚环。
醛/酮必须是RCOCH2R'类型的,R/R'为烷基、芳基或氢。若醛酮的羰基有两个 α-氢,则反应后一般得到两种产物的混合物。
苯肼中的亚氨基氮原子(>NH)在反应后转化为吲哚环中的氮,这一点已经得 到同位素示踪实验的证实。
盐酸、硫酸、多聚磷酸、对甲苯磺酸等质子酸及氯化锌、氯化铁、氯化铝、 三氟化硼等路易斯酸是反应最常用的酸催化剂。若要制取没有取代的吲哚,可以 用丙酮酸作酮,发生环化后生成2-吲哚甲酸,再经脱羧即可。
Reaction mechanism 首先是醛酮与苯肼在酸催化下缩合生成苯腙,苯腙不需分离立即在酸催化下异
4.Reissert吲哚合成
从邻硝基甲苯和草酸二乙酯合成吲哚及其衍生物。
用乙醇钾的反应效果较乙醇钠为好。 反应机理
首先邻硝基甲苯与草酸二乙酯反应生成邻硝基苯基丙酮酸乙酯,接下来用锌乙酸处理该产物,使之发生还原环化,得吲哚-2-羧酸。吲哚-2-羧酸还可脱羧产 生无取代的吲哚。
5.Bischler-Mohlau Indole Synthesis
吲哚的合成reactionmechanism首先是醛酮与苯肼在酸催化下缩合生成苯腙苯腙不需分离立即在酸催化下异构化为烯胺并发生一个33迁移反应生成二亚胺
第五讲 苯并五元杂环化合物的构建
苯与呋喃,噻吩,吡咯共用两个碳原子而成的苯并体系,成为苯并呋喃,苯 并噻吩,吲哚。
这三类化合物中,以吲哚环系比较重要,因此主要对吲哚环系进行一些介绍。 吲哚本身为线状结晶,具有极臭的气味,但在其稀薄时则有香味,可以当作香料用。 含吲哚环的生物碱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麦角碱,马钱子碱, 利血平等。植物生长 调节剂β-吲哚乙酸,哺乳动物及人脑中思维活动的重要物质5—羟基色胺,植物染 料靛蓝以及蛋白质组分的色氨酸都会有吲哚环。

常用植物生长促进剂及配制方法

常用植物生长促进剂及配制方法

常用植物生长促进剂1、吲哚乙酸(生长素)缩写:IAA 分子式:C10H9NO2主要生理作用: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植物生长,超出浓度范围则起抑制作用。

能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也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

可促进雌花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生长、细胞分裂、维管束分化、光合产物分配、叶片扩大、茎伸长、叶片脱落、形成层活动、伤口愈合、种子发芽,能促进顶端优势,提高坐果率和果实生长,促进根的形成。

也可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叶片衰老。

2、赤霉素(赤霉酸应用最广)缩写:GA、GA3 分子式:C19H22O6主要生理作用:广泛分布于低等和高等植物中,在根、顶芽、幼叶及正在发芽的种子中合成。

促进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叶片扩大,促进茎延长和侧枝生长,促进抽薹,促进雄花形成,打破休眠,促进种子发芽,促进单性结实、果实生长,提高植物结实率。

赤霉素亦可抑制果实成熟和侧芽休眠,抑制衰老,抑制植物块整形成,抑制生根。

3、乙烯分子式:C2H4主要生理作用: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许多果实释放乙烯,顶端含量最多。

主要作用:促进衰老,增加乳汁排泌,诱导开花,抑制性别。

4、激动素(动力精)缩写:KT、KN、KIN 分子式:C10H9N5O主要生理作用:为外源性细胞分裂素,能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增强蛋白质和成,防止叶绿素分解,抑制叶片衰老和保绿。

主要用于植物组织培养,促进细胞分裂和调节细胞分化,诱导胚状体和不定芽、侧芽形成,还显著改变其他激素的作用,调节胚乳细胞形成,明显增加粒重。

也可用延缓衰老和果蔬保鲜。

5、玉米素缩写:ZT、ZN、ZEA 分子式:C10H13N5O主要生理作用:广泛存在于植物各器官中,为植物内源性细胞分裂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迟叶片衰老,促进侧芽发育。

6、吲哚丁酸缩写:IBA 分子式:C12H13NO2主要生理作用:为外源植物激素,促进侧枝生根,作用较强。

7、萘乙酸缩写:NAA 分子式:C12H10O2主要生理作用:分a型和b型,a型的活力比b型强。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长素类化合物在水中溶解性差。吲哚乙酸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在酸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已被强光破坏,在植 物体内也易被吲哚乙酸氧化酶分解。而后来合成的吲哚丁酸(IBA)在光照下会慢慢分解,对酸稳定,也不易
被植物中的氧化酶分解,而是代谢为吲哚乙酸。萘乙酸难溶于水,结构稳定,耐贮存性高。
(三)生长素类的生理作用与应用
性的物质。
NHCH2
O
N1 6 5
234
N
7N
98
N H
激动素(Kinetin)
H
C H 2O H
C=C
NHCH2
CH3
N
N
NN H
玉米素(Zeatin)
(二)细胞分裂素类的结构与活性
玉米素发现后,科学家陆续分离出了其它天然的细胞分裂素。这些天然的CTK具有相似的结构,都是N-6-取代 氨基腺嘌呤,不同CTK之间的差异在于腺嘌呤6位、9位上和2位上取代基的不同。其中游离态是主要的活性形 式,常见的有玉米素、二氢玉米素(dihydrozeatin,DHZ)和异戊烯基腺嘌呤(isopentenyl adenine)。玉米 素侧链有一个不对称的不饱和键,因此有顺式和反式两种构型。天然玉米素都是反式的,但是顺式玉米素也表 现细胞分裂素活性。多数植物中以反式玉米素为主,兼有少量的二氢玉米素和异戊烯基腺嘌呤。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简写为PGR)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一类有机物质, 它们在较低的浓度下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促进或抑制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近代植物生理学及农业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1928年荷兰植物学家温特(P. W. Went)发现植物体内存在着生长活性物质,1934年柯格尔(F.Kogl)和哈根一 史密特(A.T.Haagen-Smit)、1939年西曼(K.V.Thimann)分别从人尿和根霉菌培养基中提取出吲哚乙酸(IAA),后不 久又人工合成了吲哚丁酸(IBA)和萘乙酸(NAA)。

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制及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制及应用

植物生长调理剂的配制和应用植物生长调理剂在园艺作物生产上已获得宽泛应用。

它用量小,速度快,效益高,残毒少,拥有广阔的开发应用远景,是我国现代农业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

经过认识植物生长调理剂的种类、生理作用和作用体制,要修业会并掌握常用植物生长调理剂的配制方法和应用领域,为园艺生产效劳。

〔一〕植物生长调理剂的观点植物生长调理剂〔plantgrowthregulator〕是指经过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等方式研究并生产出的一些与天然植物激素有近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为便于差异,天然植物激素称为植物内源激素〔plantendogenoushormones〕,植物生长调理剂那么称为外源激素〔plantexogenoushormones〕。

二者在化学构造上能够同样,也可能有很大不一样,可是其生理和生物学效应基真同样。

有些植物生长调理剂自己就是植物激素。

〔二〕植物生长调理剂的种类当前公认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和零落酸五大类。

油菜素内酯、多胺、水杨酸和茉莉酸等也拥有激生性质,故有人将其区分为九大类。

而植物生长调理剂的种类仅在园艺作物上应用的就达40种以上。

如植物生长促使剂类有赤霉素、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2,4-D,防落素、6-苄基胺基嘌呤、冲动素、乙烯利、油菜素内酯、三十烷醇、ABT增产灵、西维因等;植物生长克制剂类有零落酸、青鲜素、三碘苯甲酸等;植物生长延缓剂类有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等。

〔三〕植物生长调理剂的作用机理1.活化基因表达,改变细胞壁特征使之松散来引诱细胞生长;引诱酶活性,促使或克制核酸和蛋白质形成;改变某些代谢门路,促使或克制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诱抗病基因表达。

2.促使细胞伸长、分裂和分化,促使茎的生长;促使发根和不定根的形成;引诱花芽形成,促使坐果的果实肥大,促使愈伤组织分化;促使顶端优势,克制侧芽生长。

3.打破休眠,促使抽芽;克制横向生长,促使纵向生长,促使花芽形成;引诱单性结实。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法大全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法大全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法大全1.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快浸法:配制l000mg/L高浓度溶液放于底盆内,药液深度为3~100px,然后将一小捆一小捆的插条直立于容器内,浸5秒后取出晾干即可扦插于苗床中。

此法操作简便,设备少,同一溶液可重复使用,用药量少,速度快。

慢浸法:将吲哚乙酸配制成浓度为25mg/L (易生根的品种)~200mg/L(不易生根品种)溶液,再将插条基部浸入药液中8~12h后取出扦插。

此法浸蘸时间长,大批量插条点需较多的容器,用药量大。

蘸粉法:取lg吲哚乙酸,用适量95%酒精或60度烧酒溶解,然后再与1000g滑石粉充分棍合,酒精挥发后即成1000mg/L 的吲哚乙酸粉剂。

扦插时先将插条基部用水浸湿,再在准备好的吲哚乙酸粉剂中蘸一蘸,抖去过多的粉末,插入苗床中。

萘乙酸选择品种优良、生长健壮、芽跟饱满、无病虫的一年生杖条,将插条基部2~75px处浸于萘乙酸50~100mg/L药液中8~12h,取出后埋于潮湿沙中促根,可促进生根,又会抑制插条芽过早萌发,从而缩短插条萌芽与新根产生的时间差,提高扦插成活率。

注意,萘乙酸可与吲哚乙酸混合使用提高促根效果。

ABT生根粉使用50mg/L浓度药液浸泡4~8h,可促进生根。

2.丁酰肼使用丁酰肼可使葡萄生长枝节间缩短,叶色加深,叶片小而厚,叶绿素增加。

丁酰肼控制葡萄新梢生长不如矮壮素强烈,同时,抑梢效应的产生时间也较迟缓。

据试验,对玫瑰香葡萄用丁酰肼200mg/L处理效果较好,对巨峰、康可等葡萄则要提高到2000~3000mg/L。

喷施丁酰肼的时间要比矮壮素早7~10d,喷施浓度则在2000~3000mg/L,根据葡萄品种确定喷施浓度。

注意事项:使用丁酰肼时,要对当地品种作好试验后再推广;巨峰用丁酰肼4000mg/L处理未发生药害。

在葡萄新梢生长6~7片叶时,以1000mg/L~2000mg/L丁酰肼喷1次,可抑制新枝生长,提高产量。

也可与赤霉素混用,提高无核果的比例,增加果实硬度,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

植物生理学试题集与题解

植物生理学试题集与题解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三、名词解释1.信号转导:主要研究植物感受、传导环境刺激的分子途径及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调控基因的表达和生理生化反应。

2.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天然分子,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化学信号物质——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四、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True or false)1、土壤干旱时,植物根尖合成ABA引起保卫细胞内的胞质钙离子等一系列信号转导,其中ABA是第二信使。

()2、植物细胞中不具有G 蛋白连接受体。

()3、G 蛋白具有放大信号作用。

()4、受刺激后胞质的钙离子浓度会出现短暂的、明显的下降。

()5、少数植物具有双信使系统。

()6、钙调素是一种不耐热的球蛋白。

()7、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生物体内一种普遍的翻译后修饰方式。

()8、植物细胞壁中的CaM促进细胞增殖、花粉管萌发和细胞长壁。

()1、×2、×3、√4、×5、√6、×7、√8、√六、填空题(Put the best word in the blanks)1、信号传导的过程包括___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___、__跨膜信号转换_____、____胞内信号转导网络的信号传递______和生理生化变化等 4 个步骤。

2、__信号____是信息的物质体现形式和物理过程。

3、土壤干旱时,植物根尖合成ABA,引起保卫细胞内的胞质钙离子等一系列信号转导,其中_干旱__是信号转导过程的初级信使。

4、膜信号转换通过______细胞表面受体______与____配体_____结合实现。

5、蛋白由__a _、__B __、__r _三种亚基组成。

6、白质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分别由________蛋白激酶____和_____蛋白磷酸酶______催化完成。

7、据胞外结构区的不同,将类受体蛋白激酶分为3 类:1)_ S 受体激酶___,2)___ 富含亮氨酸受体激酶___,3)___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调节剂3-吲哚乙酸的合成
一、实验目标
1.掌握利用Fe/HCl 体系将-NO2氧化成-NH2的方法; 2.掌握减压蒸馏中真空泵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利用氮气置换空气的操作方法; 4.初步掌握压热釜的操作方法。

二、产品特性与用途 3-吲哚乙酸的英文名称:3-Indoleacetic acid ,化学式:C10H9NO2,相对分子质量:175.19。

本品为无色结晶,见光后迅速氧化成红色而活性降低,应放在棕色瓶中贮藏。

熔点167~169℃,微溶于水、甲苯,易溶于乙酸乙酯。

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在无机酸作用下能迅速失去活性。

其水溶液也不稳定,但其钠、钾盐比游离酸稳定。

通常以粉剂或可湿性粉剂使用。

市售3-吲哚乙酸为人工合成产品,其LD50 = 150 mg / kg (小白鼠腹腔注射)。

3-吲哚乙酸可以经茎、叶和根系被植物吸收。

它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可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也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可促进植物生根,提高产量,是一种植物生根调节剂。

当用于插枝生根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时,可以加速根的形成;当用于处理甜菜种子时,可提高块茎产量与含糖率,也可以促进胡萝卜的生长。

吲哚乙酸由于见光容易分解,在植物体内容易被吲哚乙酸氧化酶分解,并且价格较贵,所以在生产上应用受到限制,主要用于组织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

三、实验原理
1.邻甲苯胺的合成
2.N-甲酰基邻甲苯胺的合成
3.吲哚的合成
4.3-吲哚乙酸的合成
CH 3NO 2Fe
H -Cl CH
3NH
2CH 3NH 2
HCOOH CH 3
NHCHO
H -OH
CH 3NHCHO ( t - C H ) OK
N
H CH 3NH 2
四、主要仪器与药品 1.主要仪器
气阱、真空泵、1L 压热釜、电加热套、电动搅拌器、水蒸气蒸馏装置及减压抽滤装置等。

2.主要药品
30g 铁粉、2.5mL
盐酸、27g 邻硝基甲苯、
428g 邻甲苯胺、201.5 g 90%甲酸、100mL 石蜡油、300mL 叔丁醇、14.5g 金属钾、34g N-甲酰基邻甲苯胺、10g 无水硫酸钠、90g 85%氢氧化钾、117g 吲哚、120g 70%羟基乙酸水溶液及氮气、碳酸钠、食盐、苯、氢氧化钾、锌粉、乙醚、5%稀盐酸及5%碳酸钠溶液等。

五、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1.邻甲苯胺的合成
将30g 铁粉、225mL 水和2.5mL 盐酸加入四口瓶中,加热至70℃,搅拌并让其酸蚀1~2h 。

其目的是把铁粉溶解在稀盐酸中,以便生成具有氧化性的Fe2+。

搅拌下每次少量、分多次加入27g (0.2 mol )邻硝基甲苯,维持温度为80~90℃。

邻硝基甲苯加完后,升温至95℃,产物应完全溶于稀盐酸。

将还原反应物用碳酸钠中和,进行水蒸气蒸馏。

将馏出液移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食盐振荡使食盐完全溶解。

用苯萃取4次,每次用量50mL 。

苯的萃取液用片状氢氧化钾干燥。

蒸出苯以后,向残余物中加入少量锌粉进行蒸馏,其目的是利用锌粉的还原性,防止邻甲苯胺被空气氧化。

收集198~200℃的馏分即为邻甲苯胺,约得17.5g 。

还原反应结束后烧瓶内壁留下一层黑色金属氧化膜,很难洗去。

用稀盐酸加热回流2h 左右即可洗净。

称量产品,计算收率。

2.N-甲酰基邻甲苯胺的合成
将21.4g (0.2 mol )邻甲苯胺和10.1g (0.21 mol )90%甲酸混合物加入四口瓶中,加热至出现回流,保温3h ,放置过夜。

真空蒸馏,收集沸点为173~175℃(3322Pa )的馏分,得到浅黄色N-甲酰基邻甲苯胺约20g ,熔点55~58℃。

称量,计算收率。

3.吲哚的合成
在1L 的三口瓶上装上回流冷凝器和氮气通入管。

冷疑器的上口接通至两个由500mL 吸滤瓶连接而成的气阱,其中第一个是空的,第二个盛有100mL 石蜡油,第二个吸滤瓶的进气管稍稍伸入石蜡液面下。

在三口瓶中放入300mL 叔丁醇,用氮气赶尽空气。

分批加入14.5g (0.375 mol )金属钾,加热至全部溶解。

加入34g (0.25 mol )N-甲酰基邻甲苯胺,并使之溶解。

取下回流冷凝器,改为蒸馏装置。

用一个吸滤瓶作为接收瓶,并接至前面操作中使用过的气阱,以隔绝空气。

蒸馏出过量的醇。

剩余物加热至350~360℃,保持20~30min ,在氮气氛中冷却。

加入150mL 水使剩余物分解。

用水蒸气蒸馏,蒸出吲哚。

馏出物用乙醚提取,加入冷的5%稀盐酸,振荡使邻甲苯胺盐化。

倾出水层,用5%稀碳酸钠溶液洗涤。

再倾去水层,用10g 无水硫酸钠干燥。

用水浴蒸馏除去乙醚。

之后减压蒸馏,收集沸点为142~144℃(3588Pa )的馏分,得淡黄色吲哚约11.5g ,熔点52~53℃。

称量,计算收率。

4.3-吲哚乙酸的合成
在1L 压热釜中加入90g (1.37mol )85%氢氧化钾和117g (1mol )吲哚,加入120g (1.1 mol )70%羟基乙酸水溶液,密闭压热釜,用氮气置换空气。

在250℃下反应22h 。

然后降温至50℃,打开釜盖,加入333mL 水后加热到100℃保持30min 以溶解粗吲哚乙酸钾盐,之后冷却至室温。

把反应液倒出,用水洗涤高压釜,并加水调至体积为1000mL 。

然后
N
H HOCH 2COOH
N
H
CH 2COOK
H -OH
KOH
N
H CH 2COOK
H -Cl
N
H CH 2COOH
用200mL乙醚萃取吲哚,回收待用。

水相钾盐用浓盐酸酸化,蒸发部分水,冷却至10℃结晶,过滤。

收集得到的晶体,冷水洗涤,干燥,得到浅黄色吲哚乙酸粗品,熔点约163~165℃。

用热水溶解,加入活性炭脱色后,进行重结晶操作,得到几乎无色的针状物,即为产品,熔点164~166℃(分解),产品放于棕色瓶中贮藏。

称量产品,计算收率。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1.实验记录表
2.数据记录表
七、安全与环保
邻甲苯胺、N-甲酰基邻甲苯胺等药品具有一定毒性,实验产生的废水应经处理后集中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